一种用于散料运输箱的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8676发布日期:2018-11-24 11:0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散料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散料运输箱的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散料运输箱应用于多种领域,目前散料运输箱的进料口下方没有任何部件,装料时会因不断的进料而导致散料在进料口下方堆积的现象,这样就会阻碍散料的装载。产生堆积现象后,工作人员需要借助工具将堆积的散料向箱内四周推送,保证散料能够顺利的从进料口进入箱内。这样的进料口在进料的过程中浪费时间,加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散料运输箱的进料口处没有防止丢失的结构装置,在散料运载的过程中容易丢失,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进料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散料运输箱的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料装置设置在散料运输箱顶部的进料口的下方,并且包括:

扩散部件,扩散部件设置为预定形状的中空结构;

扩散部件包括:

上开口,上开口位于扩散部件的上端,且上开口落在进料口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并且开口面积小于进料口的开口面积;

下开口,下开口位于扩散部件下端,且开口面积大于上开口的开口面积或大于进料口的开口面积;以及

位于上开口和下开口之间的倾斜部,倾斜部自上开口倾斜延伸至下开口,

其中,散料的一部分通过上开口进入散料运输箱内,而另一部分通过倾斜部滑入散料运输箱内。

优选地,扩散部件的形状为锥台或棱台。

优选地,进料口的直径、上开口的直径和下开口的直径的比值为5~15:2~6:6~18。

优选地,还包括能够将扩散部件固定到散料运输箱顶部的连接部件,连接部件下端连接到倾斜部的上表面并且上端与箱体顶部的下表面连接。

优选地,连接部件包括:

支撑件,支撑件平行设置在倾斜部的上表面且两个或多个支撑件相邻设置,其中,支撑件的顶部与散料运输箱顶部的下表面平行;以及

固定件,固定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支撑件的顶部,固定件上表面与散料运输箱顶部的下表面连接。

优选地,上开口在开口面积内布置有至少一个挡件,至少一个挡件自一边缘位置延伸至另一边缘位置或延伸至多个挡件的彼此交汇的位置。

优选地,挡件为细长杆。

本一种散料运输箱,其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进料装置。

优选地,散料运输箱顶部包括:

顶盖,顶盖布置于进料口上方,一侧与散料运输箱顶部铰接,另一侧设置有能够开启顶盖的把手;以及

锁具,锁具具有锁板,在顶盖盖合进料口时,锁板盖合并锁定把手。

优选地,散料运输箱的顶部还包括立壁,立壁自进料口边缘的散料运输箱顶部的上表面垂直向上延伸,顶盖包括凹槽部,凹槽部内设置有弹性件,

其中,当顶盖盖合进料口时,弹性件能够盖在立壁上,顶盖能够将进料口密封盖合。

上述方案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结构简单,由原有简易的进料口改为带有锥台状进料口,解决了散料装载中堆积的情况,实现畅通进料,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装载效率,该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方法易于实现,同时也防止散料在运载过程中丢失,节约装载的工作时间,保证散料的安全。

附图说明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散料运输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散料运输箱的俯视图;

图3为散料运输箱的俯视图,其中,顶盖处于打开状态;

图4为散料运输箱的俯视图,其中,顶盖处于关闭状态;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进料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7为散料运输箱顶部的进料口处的局部立体图;以及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第一优选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散料运输箱1包括:侧壁、端壁、底盘和顶部11。

顶部11上设有进料口12、顶盖13和锁具14。待装运的散料可以通过进料口12进入箱体内部。顶盖13通过铰接的连接方式安装到散料运输箱1的顶部11,并可枢转地盖合进料口12。当顶盖13盖合进料口12时,锁具14可以与顶盖13配合来将顶盖13锁定,以防止在散料运输箱1的运输过程中,顶盖13被随意开启。

进料装置15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位于进料口12的下方。

进料装置15包括扩散部件151和连接部件152,扩散部件151优选为中空的且呈扩散型的锥台形状(图5)。该扩散型结构的设计能够将散料在箱体内向进料口12的四周扩散,从而避免了散料在进料口12处堆积,进而保证进料过程能持续且顺畅无阻。连接部件152能够将扩散部件151可拆卸的连接到顶部11的下表面,并且使得扩散部件151位于进料口12的下方的合适的位置,在该合适的位置,扩散部件151便于对散料进行扩散进料。

扩散部件151包括位于上端的上开口1511、位于下端的下开口1512、以及连接上开口1511和下开口1512的倾斜部1513。倾斜部1513自上开口1511的边缘倾斜延伸至下开口1512的边缘。其中,散料的一部分通过上开口1511进入散料运输箱内,而另一部分通过倾斜部1513滑入散料运输箱内。

上开口1511落在进料口12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并且上开口1511的开口面积小于进料口12的开口面积。这样,倾斜部1513就部分或全部落在进料口12在垂直方向的投影区域内,散料就可以通过进料口12落到倾斜部1513上,倾斜部1513就能起到将散料在箱体内进行扩散的作用。进一步优选地,上开口1511的中心与进料口12的中心在同一垂直方向上。当然,上开口1511也可以部分落在进料口12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这样倾斜部1513就会部分落在进料口12在垂直方向的投影区域内,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倾斜部1513也可起到扩散作用。

上开口1511的开口面积内设置有挡件1514,挡件154的设置能够防止散料在运载过程中丢失,从而保证散料的安全。本实施例中,挡件1514为长细杆,且挡件1514包括多个交错布置的档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挡件1514包括长度与上开口1511的直径相同的挡件1514a、以及长度与上开口1511的半径接近的挡件1514b(图5),其中,挡件1514a自上开口1511的一边缘位置延伸至另一边缘位置。挡件1514b自上开口的一边缘位置延伸至多个挡件1514b的彼此交汇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挡件1514b等长且的彼此交汇在上开口1511的中心位置。优选地,挡件1514b在上开口1511的周向均匀布置。当然,挡件1514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形式,例如,挡件1514并排平行设置在上开口1511的开口面积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对挡件1514的数量进行合理设置。

下开口1512的开口面积大于上开口1511的开口面积,优选地,下开口1512的开口面积大于进料口12的开口面积,这样,倾斜部1513的下端就会延伸至进料口12的垂直方向的投影区域以外的区域内,相比与下开口1512的开口面积小于或等于进料口12的开口面积的方案来说,下开口1512的开口面积大于进料口12的开口面积的设计更加有利于散料的扩散,更能防止散料在箱体内的进料口12附近堆积。当然,下开口1512的开口面积也不能太大,太大的话会使倾斜部1513的倾斜角度过小,从而使得散料不能或不易沿倾斜部1513的倾斜上表面滑入箱体内。

连接部件152包括支撑件1521和设置在支撑件1521的顶部的固定件1522。

支撑件1521设置在倾斜部1513的上表面。支撑件1521的形状与倾斜部1513的倾斜角度相配合,以此来实现支撑件1521的顶部与箱体顶部11的下表面平行,具体请参看图5。该平行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将扩散部件151更好地固定到箱体顶部的下表面,当然支撑件1521的顶部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将扩散部件151连接固定到箱体顶部的下表面就可。两个或多个支撑件1521相邻设置,相邻设置的两个或多个支撑件1521之间有间隙,散料也可通过此间隙进入箱体内。

固定件1522优选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支撑件1521的顶部,固定件1522的上表面与散料运输箱顶部11的下表面连接。为了方便维修和更换进料装置15,固定件1522与顶部11下方的连接为活动连接,如本实施例优选通过螺栓螺母进行连接固定。

如图3和5所示,本实施例使用了8个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连接部件152。

散料的装载过程:

散料通过进料口12进行装载,散料进入进料口12后,一部分通过上开口1511处的挡件1514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箱体内部,另一部分散料通过倾斜部1513进入到箱体内部,倾斜部1513对要装载的散料起到扩散的作用,使散料向箱体内的四周扩散,防止散料在进料口12下方堆积的状况,节约了装载散料的时间。

为了使通过上开口1511进行进料的过程和通过倾斜部1513对散料进行扩散进料的过程互不影响,即保证持续进料的同时能也保证持续扩散,且使结构设计更符合工程力学和方便制造,本发明给进料口、进料装置的上开口,进料装置的下开口的直径设置了下述的比值范围,即进料口的直径、上开口部的直径和下开口的直径的比值为5~15:2~6:6~18。在本实施例中的优选数值见下表1。

表1

为了保证箱体的密封性,进料口12在边缘位置处设置立壁121。立壁121与顶部11固定连接并且垂直向上延伸。相对应地,内壁131和外壁132设置在顶盖13的内表面上,并从顶盖13的内表面垂直向下延伸。内壁131和外壁132到顶盖13的中心的距离不同,内壁131和外壁13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弹性件133的凹槽。当顶盖13盖合进料口12时,弹性件133正好能够盖合在立壁121上,立壁121与弹性件133紧密贴合,防止外部的雨水、杂尘进入箱内,保证散料运输箱所需的运载环境。

顶盖13在一侧的边缘处还设置有把手134。相应地,锁具14具有锁板141,当顶盖13盖合进料口12时,锁板141盖在把手134上,再将锁具设置为锁合状态。这样,锁板141盖合并锁定把手134,从而保证顶盖13在运载过程中不被随意打开,进而破坏箱体内部的运载环境。

第二优选实施例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进料装置25的扩散部件为棱台形状。棱台形状的扩散部件和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锥台形状的扩散部件的作用相同,都是在散料装载过程中对散料进行扩散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达到了如下效果:散料通过上开口进入到箱体内部,倾斜部也同时对散料进行扩散进料,实现畅通进料,防止了散料的堆积现象,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装载效率,该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方法易于实现,解决了散料装载中堆积的情况,同时也防止散料在运载过程中丢失,节约装载的工作时间,提高了装载效率,实现了快速运输,保证散料的安全。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