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压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7868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物料压入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物料存放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料压入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需要将物料压入到指定位置时,需要操作人员进行手动放置到预设位置,然后再启动下压设备进行下压,从而将物料压入到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操作人员操作放置物料时操作动作慢,而且容易造成物料放置位置不正确等问题,而且在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过程中,由于下压设备下压压力较大,一般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人员伤亡等事故,操作危险系数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物料压入设备,可以实现物料输送和压入的一体化自动化,提高压入效率,提高操作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压入设备,包括支架、物料供给机构、输送机构和下压机构,物料供给机构、输送机构和下压机构均设置在支架上,物料供给机构具有作为物料下压通道的下料口,输送机构和物料供给机构驱动连接,驱动物料供给机构的下料口到达下压位置,下压机构用于在物料供给机构的下料口到达下压位置后从下料口下压物料。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包括物料输送通道以及送料驱动机构,下料口位于物料输送通道上,送料驱动机构沿着物料输送通道可伸缩地设置。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还包括送料通道,送料通道连通至物料输送通道,用于将物料输送至物料输送通道。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还包括储料仓,送料通道沿着垂直于物料输送通道的方向设置,并与储料仓对应连通,储料仓用于储存从送料通道输送的物料。

可选地,送料通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挡板,挡板具有打开送料通道的第一位置和关闭送料通道的第二位置。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挡板设置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端,并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打开或者关闭送料通道。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储料仓是否满仓的传感器。

可选地,输送机构包括水平驱动机构和竖直驱动机构,水平驱动机构和竖直驱动机构用于将物料供给机构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至下压位置。

可选地,水平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架上的驱动电机和导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丝杠,丝杠上设置有连接板,竖直驱动机构设置在连接板上,物料供给机构和下压机构设置在竖直驱动机构上。

可选地,下压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设置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端的压针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物料压入设备包括支架、物料供给机构、输送机构和下压机构,物料供给机构、输送机构和下压机构均设置在支架上,物料供给机构具有作为物料下压通道的下料口,输送机构和物料供给机构驱动连接,驱动物料供给机构的下料口到达下压位置,下压机构用于在物料供给机构的下料口到达下压位置后从下料口下压物料。该物料压入设备通过物料供给机构实现自动供料,通过输送机构实现自动将物料输送至下压位置,通过下压机构实现物料下压操作,整个物料下压过程均通过设备自身结构自动化完成,无需人工介入,避免了人工进行物料输送时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因此可以实现物料输送和压入的一体化自动化,提高压入效率,提高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物料压入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物料压入设备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物料压入设备的侧视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物料压入设备的俯视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物料压入设备的物料供给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物料压入设备的物料供给机构的结构图;

图7是图6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2、物料供给机构;3、输送机构;4、下压机构;5、下料口;6、物料输送通道;7、送料驱动机构;8、送料通道;9、储料仓;10、挡板;11、第一驱动机构;12、驱动电机;13、导轨;14、丝杠;15、连接板;16、第二驱动机构;17、压针组件;18、第一限位件;19、第二限位件;20、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结合参见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物料压入设备包括支架1、物料供给机构2、输送机构3和下压机构4,物料供给机构2、输送机构3和下压机构4均设置在支架1上,物料供给机构2具有作为物料下压通道的下料口5,输送机构3和物料供给机构2驱动连接,驱动物料供给机构2的下料口5到达下压位置,下压机构4用于在物料供给机构2的下料口5到达下压位置后从下料口5下压物料。

该物料压入设备通过物料供给机构2实现自动供料,通过输送机构3实现自动将物料输送至下压位置,通过下压机构4实现物料下压操作,整个物料下压过程均通过设备自身结构自动化完成,无需人工介入,避免了人工进行物料输送时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因此可以实现物料输送和压入的一体化自动化,提高压入效率,提高操作安全性。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2包括物料输送通道6以及送料驱动机构7,下料口5位于物料输送通道6上,送料驱动机构7沿着物料输送通道6可伸缩地设置。物料输送通道6能够为需要进行下压的物料提供输送路径,并对物料输送进行导向,提高物料输送位置的准确性,提高物料输送效率。可选地,物料输送通道6的宽度略大于物料自身的宽度,从而不会对物料的输送造成阻碍,同时避免通道宽度过大而影响物料输送的导向效果。送料驱动机构7例如为气缸、液压缸或者是直线电机等。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2还包括送料通道8,送料通道8连通至物料输送通道6,用于将物料输送至物料输送通道6。该送料通道8可以将物料从外部输送至物料输送通道6内,从而顺利完成物料下压操作。由于该送料通道8连通至物料输送通道6,因此,在传输物料时,可以将物料从送料通道8处输送到物料输送通道6内,并使物料位置与物料输送通道6的位置相对应,之后就可以通过送料驱动机构7将物料推动到下压位置进行下压。当完成一个物料的下压操作之后,就可以使得送料驱动机构7复位,继续将物料通过送料通道8运送至物料输送通道6处,进行下一步的下压操作。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2还包括储料仓9,送料通道8沿着垂直于物料输送通道6的方向设置,并与储料仓9对应连通,储料仓9用于储存从送料通道8输送的物料。储料仓9可以储存多个物料,从而实现物料的连续送料下压,当完成一个物料的下压之后,无需继续等待送料,直接控制储料仓9的物料到达物料输送通道6的位置,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物料的下压操作,因此物料下压效率更高。在本实施例中,储料仓9位于送料通道8的上方,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当完成一个物料下压之后,送料驱动机构7复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下一个物料自动下落至物料输送通道6内,之后送料驱动机构7继续推动该物料运动至下压位置处,进行物料下压动作。

可选地,送料通道8的入口处设置有挡板10,挡板10具有打开送料通道8的第一位置和关闭送料通道8的第二位置,在将物料送入储料仓9进行储存时,如果物料未储存满,可以保持挡板10处于打开送料通道8的第一位置,使得物料能够连续被输送至储料仓9内进行储存,当储料仓9满仓之后,就可以控制挡板10处于关闭送料通道8的第二位置,之后进行将物料输送至下压位置进行下压的操作。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2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1,挡板10设置在第一驱动机构11的驱动端,并在第一驱动机构11的驱动作用下打开或者关闭送料通道8。通过该第一驱动机构11可以实现对挡板10位置的自动化调节,方便地控制挡板10打开或者关闭送料通道8,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而且不用人员进行手动操作,提高操作安全性。该第一驱动机构11例如为气缸、液压缸或者直线电机等。

可选地,物料供给机构2还包括用于检测储料仓9是否满仓的传感器20。该传感器20可以检测储料仓9是否满仓,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挡板10的位置进行控制,进一步实现整体结构控制的自动化,提高物料压入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该传感器20例如为激光传感器、行程开关或者是微动开关,当储料仓9满仓之后,激光传感器、行程开关或者是微动开关的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判断储料仓9满仓。

可选地,输送机构3包括水平驱动机构和竖直驱动机构,水平驱动机构和竖直驱动机构用于将物料供给机构2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至下压位置。水平驱动机构和竖直驱动机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物料供给机构2和下压机构4的位置的快速准确调节,从而使物料快速到达下压位置,实现下压操作,结构简单,实现方便,下压效率可以明显提高。在水平驱动机构的驱动路径上还可以设置第一限位件18,从而对水平驱动机构的驱动位置进行限位,提高水平驱动机构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竖直驱动机构的驱动路径上还可以设置第二限位件19,从而对竖直驱动机构的驱动位置进行限位,提高竖直驱动机构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水平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架1上的驱动电机12和导轨13,驱动电机12的驱动端设置有丝杠14,丝杠14上设置有连接板15,竖直驱动机构设置在连接板15上,物料供给机构2和下压机构4设置在竖直驱动机构上。驱动电机12驱动丝杠14转动,丝杠14与连接板15螺接,连接板15滑动设置在导轨13上,由于连接板15无法随丝杠14一同转动,因此可以将丝杠14的转动转化为连接板15的直线运动,从而带动物料供给机构2和下压机构4沿着水平方向运动,并到达下压位置。该水平驱动机构也可以为气缸、液压缸或者直线电机等。

竖直驱动机构可以为与水平驱动机构类似的结构,只要能够驱动物料供给机构2沿竖直方向快速准确到达下压位置即可。

可选地,下压机构4包括第二驱动机构16和设置在第二驱动机构16的驱动端的压针组件17。在物料供给机构2到达物料下压位置之后,可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16驱动压针组件17对准下料口5下压,实施物料压入动作。第二驱动机构16例如为气缸、液压缸或者直线电机等。

当然,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