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自平衡轿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204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自平衡轿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轿厢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自平衡轿厢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固定在电梯轿架上,在轿架上设置有导靴,导靴卡在导轨上,电梯沿着导轨运动时,如果出现轿厢受力不平衡,会通过轿架传递到导靴,使导靴受力不均匀,影响电梯运行效果。现有的方案主要是通过改变轿厢相对轿架的位置,尽量的使轿厢的重心和轿架的重心重合,其对设计要求较高,由于电梯结构及尺寸的多样性,其重心存在不确定性,不容易达到理想状态。

专利公告号为CN 205739959 U、公告日为2016.11.3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方便调节轿厢平衡的托架,包括托架框体,所述托架框体由左托梁、右托梁和固定在左托梁与右托梁两端之间的两个横梁构成,所述两个横梁上均安装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通过螺栓固定在横梁上,其中配重块上开设有圆孔,横梁上均布有若干固定孔,螺栓穿过圆孔和固定孔后将配重块固定在横梁上。

但是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平衡用托架存在结构复杂以及平衡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自平衡轿厢装置,其能通过在轿厢底上加设自平衡框架、称重装置以及平衡单元的方式,达到自平衡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有效,自平衡操作方便效果好以及实用易推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自平衡轿厢装置,包括设置在轿厢底上的自平衡框架,设置在所述轿厢底与所述自平衡框架之间并用于对轿厢偏载情况进行监测的称重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自平衡框架上并通过转移配重的方式以用于平衡所述轿厢的平衡单元。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自平衡框架包括用于设置所述轿厢底以及称重装置的框架主体,以及连接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之间并用于设置所述平衡单元的主体连接柱。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上的两端位置处均设有一个用于对轿厢偏载情况进行监测的称重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平衡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自平衡框架下端面上的平衡用圆形轨道,移动设置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上并用于平衡所述轿厢底上乘客偏载重量的重力移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自平衡框架下端面上并用于控制所述重力移动部轿厢旋转移动的控制器。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包括轨道主体,设置在所述轨道主体上并用于所述重力移动部穿过安装的主体开口和主体内腔,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腔内并用于所述重力移动部进行啮合前进的同步带。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同步带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腔的侧壁上,所述主体内腔的底面上还设有用于所述重力移动部进行移动的滚珠。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滚珠分别设置在所述重力移动部的两侧,并卡合设置在滚珠槽内。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重力移动部包括卡合设置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内并进行旋转移动的移动齿轮,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齿轮的步进电机,以及用于平衡所述轿厢底上乘客偏载重量的重力块。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框内,所述电机框上端贴合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下端面上,所述重力块设置在所述电机框下端面上。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的中部,所述重力移动部的数量为2-4个,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轿厢底上加设自平衡框架、称重装置以及平衡单元的方式,达到自平衡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有效,自平衡操作方便效果好以及实用易推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称重装置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平衡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平衡用圆形轨道以及重力移动部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如附图1、2、3以及附图4所示,一种电梯自平衡轿厢装置,包括设置在轿厢底1上的自平衡框架2,设置在所述轿厢底1与所述自平衡框架2之间并用于对轿厢偏载情况进行监测的称重装置3,以及设置在所述自平衡框架2上并通过转移配重的方式以用于平衡所述轿厢的平衡单元4。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轿厢底1上的乘客出现站位不均时,所述称重装置3首先监测到压力差,此时所述平衡单元4通过控制驱动所述配重的位置,使得所述乘客与所述配重大致位于相对的两侧设置,使得所述乘客以及配重整体的重心靠近所述轿厢底1的中部,最终保证所述轿厢装置的平稳上下行。

所述自平衡框架2包括用于设置所述轿厢底1以及称重装置3的框架主体201,以及连接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201之间并用于设置所述平衡单元4的主体连接柱202。

两个所述框架主体201上的两端位置处均设有一个用于对轿厢偏载情况进行监测的称重装置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称重装置3为压力测量器,当四个端角处的所述称重装置3出现压力差后,所述称重装置3控制所述平衡单元4中的所述配重,向压力值较小的所述称重装置3的一侧适当移动,使得所述乘客与所述配重平衡,整体重心靠近所述轿厢底1中部,最终保证所述轿厢装置的前后左右平衡、平稳上下行。

所述平衡单元4包括设置在所述自平衡框架2下端面上的平衡用圆形轨道401,移动设置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上并用于平衡所述轿厢底1上乘客偏载重量的重力移动部402,以及设置在所述自平衡框架2下端面上并用于控制所述重力移动部402轿厢旋转移动的控制器40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称重装置3监测到压力差时,给所述控制器403以驱动指令,所述重力移动部402在驱动指令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进行旋转移动,使得所述乘客与所述重力移动部402保证两侧平衡,保证所述轿厢装置的自平衡功能得以顺利实现。

另一方面,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使得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的旋转有效位置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对于普通的横纵双轨道,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具有结构简单而移动有效位置分布广的优点,可以应对并平衡所述乘客出现的更大的偏载情况。

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包括轨道主体401a,设置在所述轨道主体401a上并用于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穿过安装的主体开口401b和主体内腔401c,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腔401c内并用于所述重力移动部402进行啮合前进的同步带401d。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穿过所述主体开口401b并卡合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腔401c内,其中所述重力移动部402与所述同步带401d啮合,并在所述同步带401d上移动,保证所述重力移动部402具有有效的旋转移动、平衡偏载的效果。

所述同步带401d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腔401c的侧壁上,所述主体内腔401c的底面上还设有用于所述重力移动部402进行移动的滚珠401e。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滚珠401e用于所述重力移动部402与所述主体内腔401c之间的滚动摩擦,进一步保证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的旋转移动效果,避免所述重力移动部402出现意外卡死或移动过程中磨损大的问题。

所述滚珠401e分别设置在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的两侧,并卡合设置在滚珠槽401f内。

重力移动部402包括卡合设置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内并进行旋转移动的移动齿轮402a,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齿轮402a的步进电机402b,以及用于平衡所述轿厢底1上乘客偏载重量的重力块402c。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乘客出现偏载情况时,所述步进电机402b收到所述控制器403的移动指令而发生旋转,带动所述重力块402c进行移动,使得所述乘客与所述重力移动部402,尤其是所述重力块402c之间保证平衡,保证整个所述轿厢装置的自平衡效果。

所述步进电机402b设置在所述电机框402d内,所述电机框402d上端贴合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下端面上,所述重力块402c设置在所述电机框402d下端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框402d卡合设置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下端面上,使得所述电机框402d的两侧晃动减少,进一步保证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的移动平稳性。

所述控制器403设置在所述平衡用圆形轨道401的中部,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的数量为2-4个,并与所述控制器403连接。

相对于单个所述重力移动部402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通过增加所述重力移动部402数量的方式,使得所述平衡单元4具有平衡效果更好、平衡速度更快的优点。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