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6304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叉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叉车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叉车的操控稳定性及控制叉架和前叉的动作灵敏性都受到液压油路的控制,目前叉车的液压阀集成度低,连接很多外置件,使液压阀的气密性受到影响,同时连接的外置件多了,影响油路的压力稳定性,为了保证油路压力的稳定性,从而确保叉车上各个动作的灵敏性对叉车的液压阀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保证油路压力的稳定性,确保叉车各个动作的灵敏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包括液压油箱、回油钢管、回油管一、高压胶管、六通总成、回油管二、通体总成、齿轮泵和阀操纵总成,所述回油钢管一端与液压油箱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一端相通连接,所述回油管一另外一端设有直角接头一,回油管一通过直角接头一与阀操纵总成上的回油口相通连接,所述六通总成上设有六个油口,其中一对油口与阀操纵总成通过高压胶管连接,另外两对油口分别与左缸和右缸通过高压胶管经过直角接头三连接,所述通体总成上分别设有A口、B口、P口、和T口,所述回油管二一端与通体总成上的T口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相通连接,所述通体总成上的A口通过高压胶管接上直通接头后与后桥左接头连接,B口通过高压胶管接上直通接头后与后桥右接头连接,P口通过高压胶管与阀操纵总成连接,所述齿轮泵与液压油箱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阀操纵总成上分别设有属具接头长、属具接头短、倾斜接头长、倾斜接头短和起升接头,其中在属具接头长和倾斜接头长上设有空心螺栓一,在属具接头短、倾斜接头短和起升接头上设有空心螺栓二,且在空心螺栓一和空心螺栓二上套设有“O”型橡胶圈。

优选的,所述液压油箱与齿轮泵之间设有吸油管,且所述吸油管一端与液压油箱相通连接,另外一端与齿轮泵连接,所述齿轮泵的输出端设有油泵接头,所述油泵接头与高压胶管连接,所述阀操纵总成上设有直角接头二,从油泵接头伸出的高压胶管与直角接头二连接。

优选的,所述阀操纵总成上设有钢管总成,所述钢管总成通过高压胶管连接直角接头三,然后与通体总成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包括液压油箱、回油钢管、回油管一、高压胶管、六通总成、回油管二、通体总成、齿轮泵和阀操纵总成,所述回油钢管一端与液压油箱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一端相通连接,所述回油管一另外一端设有直角接头一,回油管一通过直角接头一与阀操纵总成上的回油口相通连接,所述齿轮泵与液压油箱固定连接,所述高压胶管的使用,避免了液压油管路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压变形,保证了液压油的工作压力稳定性;所述直角接头一和直角接头三的使用,避免了因高压胶管的变形张力带来的连接处的受力,保证了油路连接的气密性;所述六通总成上设有六个油口,其中一对油口与阀操纵总成通过高压胶管连接,另外两对油口分别与左缸和右缸通过高压胶管经过直角接头三连接,降低了阀操纵总成上油路接口的数量,降低阀操纵总成漏气情况的产生;所述通体总成上分别设有A口、B口、P口、和T口,所述回油管二一端与通体总成上的T口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相通连接,所述通体总成上的A口通过高压胶管接上直通接头后与后桥左接头连接,B口通过高压胶管接上直通接头后与后桥右接头连接,P口通过高压胶管与阀操纵总成连接,实现了通过油路控制后桥的转向功能,由油路控制的转向更加平稳;所述阀操纵总成上分别设有属具接头长、属具接头短、倾斜接头长、倾斜接头短和起升接头,实现了不同动作在阀操纵总成上的集成控制,提高了阀操纵总成的集成度;其中在属具接头长和倾斜接头长上设有空心螺栓一,在属具接头短、倾斜接头短和起升接头上设有空心螺栓二,且在空心螺栓一和空心螺栓二上套设有“O”型橡胶圈,保证了空心螺栓一和空心螺栓二连接的气密性;所述液压油箱与齿轮泵之间设有吸油管,且所述吸油管一端与液压油箱相通连接,另外一端与齿轮泵连接,所述齿轮泵的输出端设有油泵接头,所述油泵接头与高压胶管连接,所述阀操纵总成上设有直角接头二,从油泵接头伸出的高压胶管与直角接头二连接,保证供油的稳定性和顺畅性;所述阀操纵总成上设有钢管总成,所述钢管总成通过高压胶管连接直角接头三,然后与通体总成连接,保证阀操纵总成高负荷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该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液压油箱;2、回油钢管;3、直通接头;4、直角接头一;5、回油管一;6、空心螺栓一;7、属具接头长;8、“O”型橡胶圈;9、空心螺栓二;10、属具接头短;11、倾斜接头长;12、倾斜接头短;13、起升接头;14、直角接头二;15、高压胶管;16、六通总成;17、直角接头三;18、回油管二;19、通体总成;20、钢管总成;21、油泵接头;22、齿轮泵;23、阀操纵总成;24、吸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保证油路压力的稳定性,确保叉车各个动作的灵敏性。

具体的说,如图1所示,包括液压油箱1、回油钢管2、回油管一5、高压胶管15、六通总成16、回油管二18、通体总成19、齿轮泵22和阀操纵总成23,所述回油钢管2一端与液压油箱1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5一端相通连接,所述回油管一5另外一端设有直角接头一4,回油管一5通过直角接头一4与阀操纵总成23上的回油口相通连接,所述六通总成16上设有六个油口,其中一对油口与阀操纵总成23通过高压胶管15连接,另外两对油口分别与左缸和右缸通过高压胶管15经过直角接头三17连接,所述通体总成19上分别设有A口、B口、P口、和T口,所述回油管二18一端与通体总成19上的T口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5相通连接,所述通体总成19上的A口通过高压胶管15接上直通接头3后与后桥左接头连接,B口通过高压胶管15接上直通接头3后与后桥右接头连接,P口通过高压胶管15与阀操纵总成23连接,所述齿轮泵22与液压油箱1固定连接。

所述阀操纵总成23上分别设有属具接头长7、属具接头短10、倾斜接头长11、倾斜接头短12和起升接头13,其中在属具接头长7和倾斜接头长11上设有空心螺栓一6,在属具接头短10、倾斜接头短12和起升接头13上设有空心螺栓二9,且在空心螺栓一6和空心螺栓二9上套设有“O”型橡胶圈8。

所述液压油箱1与齿轮泵22之间设有吸油管24,且所述吸油管24一端与液压油箱1相通连接,另外一端与齿轮泵22连接,所述齿轮泵22的输出端设有油泵接头21,所述油泵接头21与高压胶管15连接,所述阀操纵总成23上设有直角接头二14,从油泵接头21伸出的高压胶管15与直角接头二14连接。

所述阀操纵总成23上设有钢管总成20,所述钢管总成20通过高压胶管15连接直角接头三17,然后与通体总成19连接。

以下用具体实施例对具体工作方式进行阐述:

该叉车用液压阀操控装置,包括液压油箱1、回油钢管2、回油管一5、高压胶管15、六通总成16、回油管二18、通体总成19、齿轮泵22和阀操纵总成23,所述回油钢管2一端与液压油箱1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5一端相通连接,所述回油管一5另外一端设有直角接头一4,回油管一5通过直角接头一4与阀操纵总成23上的回油口相通连接,所述齿轮泵22与液压油箱1固定连接,所述高压胶管15的使用,避免了液压油管路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压变形,保证了液压油的工作压力稳定性;所述直角接头一4和直角接头三17的使用,避免了因高压胶管15的变形张力带来的连接处的受力,保证了油路连接的气密性;所述六通总成16上设有六个油口,其中一对油口与阀操纵总成23通过高压胶管15连接,另外两对油口分别与左缸和右缸通过高压胶管15经过直角接头三17连接,降低了阀操纵总成23上油路接口的数量,降低阀操纵总成23漏气情况的产生;所述通体总成19上分别设有A口、B口、P口、和T口,所述回油管二18一端与通体总成19上的T口连接,另外一端与回油管一5相通连接,所述通体总成19上的A口通过高压胶管15接上直通接头3后与后桥左接头连接,B口通过高压胶管15接上直通接头3后与后桥右接头连接,P口通过高压胶管15与阀操纵总成23连接,实现了通过油路控制后桥的转向功能,由油路控制的转向更加平稳;所述阀操纵总成23上分别设有属具接头长7、属具接头短10、倾斜接头长11、倾斜接头短12和起升接头13,实现了不同动作在阀操纵总成23上的集成控制,提高了阀操纵总成23的集成度;其中在属具接头长7和倾斜接头长11上设有空心螺栓一6,在属具接头短10、倾斜接头短12和起升接头13上设有空心螺栓二9,且在空心螺栓一6和空心螺栓二9上套设有“O”型橡胶圈8,保证了空心螺栓一6和空心螺栓二9连接的气密性;所述液压油箱1与齿轮泵22之间设有吸油管24,且所述吸油管24一端与液压油箱1相通连接,另外一端与齿轮泵22连接,所述齿轮泵22的输出端设有油泵接头21,所述油泵接头21与高压胶管15连接,所述阀操纵总成23上设有直角接头二14,从油泵接头21伸出的高压胶管15与直角接头二14连接,保证供油的稳定性和顺畅性;所述阀操纵总成23上设有钢管总成20,所述钢管总成20通过高压胶管15连接直角接头三17,然后与通体总成19连接,保证阀操纵总成23高负荷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