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用自动送盘码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7199发布日期:2018-06-29 20:2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栽用自动送盘码盘装置。



背景技术:

移栽种植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核心环节,在促进农作物早熟丰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减少病虫害与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移栽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农业设备,其机械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我国存在使用的移栽机械,大多为半自动移栽机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需要依赖人工进行投苗,耗费较多的人力。(2)移栽行进速度慢,工作效率不高。(3)需要人工连续重复作业,身体易疲劳,劳动强度大。随着我国农业自动化生产进程地加快,半自动移栽机械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移栽种植技术进一步地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移栽用自动送盘码盘装置,可减少人工投入,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移栽机自动送盘与码盘,提高移栽种植的作业质量与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移栽用自动送盘码盘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上通过升降装置活动连接有苗盘升降台,所述的支撑架在苗盘升降台的一侧固定有末端设置有码盘装置的苗盘传输平台,所述的支撑架在苗盘升降台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与苗盘传输平台位于同一平面的苗盘推送装置。

苗盘置于上下运动的苗盘升降台上,通过苗盘推送装置推动苗盘进入苗盘传输平台,待取苗后,空苗盘随苗盘传输平台运动至码盘装置后被收集整理。

进一步的,所述的苗盘推送装置包括滑动设置在苗盘升降台上的推板,所述的推板的两端分别与苗盘升降台的端部固定有复位弹簧,所述的推板的中部位置对应设置有固定在支撑架上的电动推杆I,所述的电动推杆I上电连接有用于检测苗盘的光电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检测到苗盘后,电动推杆I启动通过推杆推动推板将苗盘沿着苗盘升降台推送至苗盘传输平台上,实现苗盘的推送。

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由驱动电机I驱动且分别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端和下端的传动轴,所述的传动轴的两端固定传动轮且传动轮之间通过传送链连接,所述的传送链的链节上在支撑架高度方向上等间距固定有苗盘升降台。

通过驱动电机I带动传动轮旋转及传送链运动,带动苗盘升降台实现上下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架在苗盘升降台运动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驱动电机I反向旋转的限位开关。

驱动电机I反向旋转的限位开关,为苗盘运动的极限位置,在苗盘运行到两端极限位置时,会进行反转,便于连续作业。

进一步的,所述的苗盘传输平台包括平行设置的限位板,所述的限位板之间均匀设置有通过传送链连接的转动轴,所述的转动轴上固定有滚轮且转动轴通过驱动电机II驱动。

驱动电机II驱动转动轴及滚轮旋转,将苗盘升降台上的苗盘运输至苗盘传输平台末端的码盘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码盘装置包括固定在苗盘传输平台下方的固定架,所述的固定架内固定有推杆向上的电动推杆II,所述的推杆上固定有位于限位板之间且苗盘下方的顶盘架,所述的电动推杆II与设置在苗盘传输平台末端的行程开关电连接;还包括至少两组对应铰接在顶盘架上方的两限位板上的苗盘支撑。

苗盘经苗盘传输平台运送至末端时,触碰末端上的行程开关,启动电动推杆II,利用顶盘架将苗盘顶起至苗盘支撑上,实现苗盘的自下而上依次排列。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苗盘支撑的下端铰接在限位板上且其上端呈弧形并朝向苗盘,所述的苗盘支撑的弧形面下方设置有高于苗盘高度且固定在限位板上的挡柱,所述的苗盘支撑在弧形面内通过弹簧与限位板固定。

苗盘支撑的弧形端通过弹簧与限位板连接,在顶盘架将苗盘顶起向上运动时,苗盘支撑可以通过弹簧弹力回到苗盘下方并通过挡柱的阻挡,可以实现对苗盘的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板上在苗盘支撑的一侧固定有垂直于苗盘传输平台向上的苗盘限位杆。

通过设置限位杆,可以在苗盘自下而上摆放时,限制苗盘移动并使其整齐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的光电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的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开关与驱动电机I、驱动电机II和电动推杆I电连接。

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苗盘信号,利用控制器分别控制驱动电机I、驱动电机II和电动推杆I的运作,实现苗盘的自动运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通过控制驱动电机正反转实现对苗盘升降台的升降,方便添加苗盘,可以连续运转作业,只需适时人工放盘,减轻劳动强度;

二、光电传感器可以将推送信号传导至电动推杆, 可以实现自动化准确操作,方便快捷;

三、码盘装置可以将取完苗的空苗盘整齐罗列,避免乱堆乱放,可以很好地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传送链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15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所示:

1、电动推杆I,2、苗盘,3、苗盘放置架,4、驱动电机I,5、传动轴,6、苗盘升降台,7、传动轮,8、支撑架,9、驱动电机II,10、限位板,11、滚轮,12、苗盘支撑,13、电动推杆II,14、固定架,15、顶盘架,16、限位杆,17、行程开关,18、链条a,19、链条b,20、链条c,21、链条d,22、链条e,23、链条f,24、链条g,25、挡柱,26、弹簧,27、推板,28、复位弹簧,29、固定块,30、光电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一种移栽用自动送盘码盘装置,包括支撑架8,所述的支撑架8上通过升降装置活动连接有苗盘升降台6,为了方便添加苗盘2,在支撑架8上焊接可以放置苗盘2的苗盘放置架3,苗盘放置架3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调整盛放苗盘2的最大承载数量,所述的支撑架8在苗盘升降台6的一侧固定有末端设置有码盘装置的苗盘传输平台,所述的支撑架8在苗盘升降台6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与苗盘传输平台位于同一平面的苗盘推送装置。

所述的苗盘推送装置包括滑动设置在苗盘升降台6上的推板27,所述的推板27的两端分别与苗盘升降台6的端部的固定块29之间固定有复位弹簧28,用于推板27推送苗盘2后自动归位,所述的推板27的中部位置对应设置有的电动推杆I1,电动推杆I1固定在伸出支撑架8外的安装臂上,所述的电动推杆I1上电连接有用于检测苗盘的光电传感器30。

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由驱动电机I4驱动且分别转动连接在支撑架8上端和下端的传动轴5,支撑架8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上端和下端对应设置有传动轴5,所述的传动轴5的两端固定传动轮7且传动轮7之间通过传送链连接,所述的传送链的链节上在支撑架8高度方向上等间距固定有苗盘升降台6。

如图2所示,驱动电机I4将动力分别传导至链条a18、经由链条c20传导至链条d21、经由传动轴将动力传导至链条e22、经由传动轴5将动力传导至链条b19,链条a18、链条b19、链条c20、链条d21均可提供苗盘垂直输送的动力,以保证苗盘2的平稳输送。

所述的支撑架8在苗盘升降台6运动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驱动电机I4反向旋转的限位开关(图中未示出)。

所述的苗盘传输平台包括平行设置的限位板10,所述的限位板10之间均匀设置有通过传送链连接的转动轴,所述的转动轴上固定有滚轮11且转动轴通过驱动电机II9驱动。

采用传送链带动滚轮11转动来输送苗盘2,滚轮11内部为硬质塑料材料,外表面为摩擦系数较大且较为柔软的海绵材料,可保证空苗盘2顺利的在中间传输装置上行进,而不发生打滑现象。

所述的码盘装置包括固定在苗盘传输平台下方的固定架14,所述的固定架14内固定有推杆向上的电动推杆II13,所述的推杆上固定有位于限位板10之间且苗盘2下方的顶盘架15,所述的电动推杆II13与设置在苗盘传输平台6末端的行程开关17电连接;还包括至少两组对应铰接在顶盘架15上方的两限位板10上的苗盘支撑12。

如图3所示,所述的苗盘支撑12的下端铰接在限位板10上且其上端呈弧形并朝向苗盘2,所述的苗盘支撑12的弧形面下方设置有高于苗盘2高度且固定在限位板10上的挡柱25,所述的苗盘支撑12在弧形面内通过弹簧26与限位板10固定。

为了限制苗盘2移动并使其整齐排列,所述的限位板10上在苗盘支撑12的一侧固定有垂直于苗盘传输平台向上的苗盘限位杆16。

所述的光电传感器30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的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开关与驱动电机I4、驱动电机II9和电动推杆I1电连接。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步:开动机器前,将带苗的苗盘2摆满于苗盘升降台6与苗盘放置架3,以减少后续人工投放补给量,减轻人工强度。

第二步:开动机器后,在驱动电机I4的带动下,苗盘升降台6上下运动,当光电传感器30检测到苗盘2时,驱动电机I4停止转动,电动推杆I1、驱动电机II9均开始动作,电动推杆I1将苗盘2推送到苗盘传输平台。其中,由于支撑架8在苗盘升降台6运动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驱动电机I4反向旋转的限位开关,当苗盘2运动上下两端的极限位置,驱动电机I4会进行反转,便于连续作业。

第三步:当苗盘2被推送到苗盘传输平台时,在驱动电机II9的作用下,苗盘2会被输送至配套移栽抓手的下方,进行取苗过程。当完成此进程后,苗盘2会被一直输送直至苗盘传输平台的末端直至触碰到行程开关17,此时,电动推杆II13开始动作,苗盘2会被电动推杆II13推送至苗盘支撑12上端,在两边的限位杆16作用下,苗盘2整齐罗列。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