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转发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6114发布日期:2019-07-19 22:39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中转发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传输系统所用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转发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气动管道物流系统主要应用在银行、医院、饭店、行政中心等行业,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气流传动的原理实现各个位置间的物料传输,从而省去人工搬运的工序,提高物料传输的效率,以及节省人工成本。在气动管道物流系统中使用运载罐作为物料的载体,运载罐放在管道内,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运载罐能够在管道内移动,从而完成物料在各地间的传输。

以在医院中应用为例,为将装有药物的运载罐运输到各个护士站、药房中,需要在空间交错设置多条管道;具体地: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多条垂直管道,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多条水平管道,而为了实现垂直管道和水平管道之间的连通,现有技术中,通常都是在二者之间连接弯管,通过该方式转换只能一对一进行转换,导致其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转发送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用于管道物流传输系统中,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架之内的至少一个两端开口的捕捉发送管;

所述支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竖直管道相连接,所述第二开口与异型管弯头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分别与相应的风力系统的风管相连通;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能够使所述捕捉发送管移动的传动机构,初始时,所述捕捉发送管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应设置,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对应设置,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分别与相应的风力系统的风管相连通,支架上设置有用于能够使捕捉发送管移动的传动机构,初始时,捕捉发送管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之间,当运载罐从竖直管道中下落时,风力系统对运载罐进行缓冲减速,最后平稳的落入到捕捉发送管内,此时,捕捉发送管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之间,通过传送机构对捕捉发送管的移动进行竖直管道与水平管道的运载罐的中转换向,使运载罐能够快速便捷的中转,提高中转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捕捉发送管为两个,一个所述捕捉发送管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之间,另一个所述捕捉发送管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之间,且两个所述捕捉发送管通过连接板相连接,并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以使两个所述捕捉发送管发生旋转交换位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和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旋转杆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捕捉发送管为一个,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之间,所述捕捉发送管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直线导轨和驱动所述捕捉发送管的驱动装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直线导轨相配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的直径均相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的直径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捕捉发送管的上端开口直径大于其下端开口直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捕捉发送管内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异型管弯头与水平管道连通,且运载罐能够通过所述异型管弯头进入到水平管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应设置,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对应设置,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分别与相应的风力系统的风管相连通,支架上设置有用于能够使捕捉发送管移动的传动机构,初始时,捕捉发送管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之间,当运载罐从竖直管道中下落时,风力系统对运载罐进行缓冲减速,最后平稳的落入到捕捉发送管内,此时,捕捉发送管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之间,通过传送机构对捕捉发送管的移动进行竖直管道与水平管道的运载罐的中转换向,使运载罐能够快速便捷的中转,提高中转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中转发送装置的两个捕捉发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的异型管弯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支架;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第三开口;14-第四开口; 20-捕捉发送管;21-连接板;22-旋转杆;23-直线导轨;30-异型管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 1所示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中转发送装置的两个捕捉发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的异型管弯头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用于管道物流传输系统中,包括支架10和设置在所述支架10之内的至少一个两端开口的捕捉发送管20;

所述支架1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11、第二开口12、第三开口13和第四开口14,所述第一开口11与竖直管道相连接,所述第二开口12与异型管弯头30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三开口13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开口12与所述第四开口14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开口13与所述第四开口14分别与相应的风力系统的风管相连通;

所述支架10上设置有用于能够使所述捕捉发送管20移动的传动机构,初始时,所述捕捉发送管20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三开口13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第一开口11和第三开口13相对应设置,第二开口12与第四开口14相对应设置,第三开口13与第四开口14分别与相应的风力系统的风管相连通,支架 10上设置有用于能够使捕捉发送管20移动的传动机构,初始时,捕捉发送管20位于第一开口11和第三开口13之间,当运载罐从竖直管道中下落时,风力系统对运载罐进行缓冲减速,最后平稳的落入到捕捉发送管20内,此时,捕捉发送管20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第二开口12和第四开口14之间,通过传送机构对捕捉发送管20的移动进行竖直管道与水平管道的运载罐的中转换向,使运载罐能够快速便捷的中转,提高中转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具体地,如图1-4所示,所述捕捉发送管20为两个,一个所述捕捉发送管20位于所述第一开口 11与第三开口13之间,另一个所述捕捉发送管20位于所述第二开口12与第四开口14之间,且两个所述捕捉发送管20通过连接板 21相连接,并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以使两个所述捕捉发送管20 发生旋转交换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个捕捉发送管20的设置,使其在其中一个捕捉发送管20接到运载罐时,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与另一个捕捉发送管20发生交替替换,使其还能继续接收捕捉从竖直管道中下落的运载罐,提高了中转效率。

在上个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和旋转杆22,所述旋转杆22与所述连接板 21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旋转杆22相连接。

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杆22带动连接板21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捕捉发送管20发生交替替换,实现两个捕捉发送管20的换位。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捕捉发送管20为一个,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三开口13 之间,所述捕捉发送管20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21,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直线导轨23和驱动所述捕捉发送管20的驱动装置,所述连接板21与所述直线导轨23相配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板21设置在捕捉发送管20的底部,并不会封闭捕捉发送管20的底部端口,同时,连接板21与卡在支架上的直线导轨23上,驱动装置驱动捕捉发送管20在直线导轨23上移动,使其传动到第二开口12与第四开口14之间,从而实现捕捉发送管20的移动,进而往水平管道中发送捕捉发送管20。

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口11与所述第二开口12的直径均相等。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开口13和所述第四开口14的直径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开口11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个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捕捉发送管20 的上端开口直径大于其下端开口直径。避免运载罐从捕捉发送管20 内滑落。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所述捕捉发送管20内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检测到运载罐后,发生信号给传动机构,传动机构驱动捕捉发送管20移动至第二开口12与第四开口14 之间。

具体地,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异型管弯头30与水平管道连通,且运载罐能够通过所述异型管弯头30进入到水平管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转发送装置,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应设置,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对应设置,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分别与相应的风力系统的风管相连通,支架上设置有用于能够使捕捉发送管移动的传动机构,初始时,捕捉发送管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之间,当运载罐从竖直管道中下落时,风力系统对运载罐进行缓冲减速,最后平稳的落入到捕捉发送管内,此时,捕捉发送管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之间,通过传送机构对捕捉发送管的移动进行竖直管道与水平管道的运载罐的中转换向,使运载罐能够快速便捷的中转,提高中转效率。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