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5964发布日期:2019-02-22 21:3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料机构。



背景技术:

自动化设备中,常对各种工件进行加工处理,如对工件进行点胶处理,当工件完成加工处理,需要对工件下料。现有技术中,工件下料采用人工完成,人工进行下料时效率不高,亦或通过自动化下料装置进行下料,但自动化下料装置下料时,工件通常杂乱排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下料机构,包括:

下料部,其包括第一支架、设于第一支架且沿平行于水平方向传动的第一传动部以及连动于第一传动部的拾取组件;以及

接料部,其位于拾取组件的下方,其包括第二支架、设于第二支架且沿垂直于第一传动部传动方向传动的第二传动部以及连动于第二传动部的料盘,料盘上间隔设置有与第一传动部传动方向平行的多行接料位,每一行接料位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旋转驱动、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一皮带及第一移动座;第一旋转驱动设置于第一支架;第一主动轮及第一从动轮设于第一支架的顶面,第一主动轮与第一旋转驱动连接,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通过第一皮带连动,第一皮带与水平方向平行;第一移动座设置于第一皮带上,拾取组件沿竖直方向设于第一移动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二旋转驱动、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二皮带及第二移动座;第二旋转驱动设置于第二支架;第二主动轮及第二从动轮设于第二支架的顶面,第二主动轮与第二旋转驱动连接,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二皮带连动;第二皮带与第一传动部的传动方向垂直,第二移动座设置于第二皮带上,料盘设于第二移动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传动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皮带两侧的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固定于第一支架,第一移动座滑动连接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传动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二皮带两侧的第三导轨及第四导轨;第三导轨及第四导轨固定于第二支架,第二移动座滑动连接于第三导轨及第四导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每一行接料位中相邻两个凹槽位间距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相邻两行接料位的间距相同。

下料机构通过第一传动部及第二传动部实现工件的自动化下料,同时,由于料盘上间隔设置有多行接料位,每一行接料位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位,当拾取组件夹取工件,第一传动部驱动拾取组件沿着平行于每行接料位设置方向运动,第二传动部驱动料盘逐渐向靠近拾取组件的方向运动,从而将工件有序的置料盘上的每一行的每一个凹槽位中,对工件进行有序摆放。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中下料机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料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料机构;11、下料部;12、接料部;111、第一支架;112、第一传动部;113、拾取组件;1121、第一旋转驱动;1122、第一主动轮;1123、第一从动轮;1124、第一皮带;1125、第一移动座;1126、第一导轨;1127、第二导轨;121、第二支架;122、第二传动部;123、料盘;1231、接料位;1232、凹槽位;1221、第二旋转驱动;1222、第二主动轮;1223、第二从动轮;1224、第二皮带;1225、第二移动座;1226、第三导轨;1227、第四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考图1和2所示,其分别为下料机构整体结构图以及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结构示意图。下料机构1包括下料部11及接料部12。下料部11包括第一支架111、设于第一支架111且沿平行于水平方向传动的第一传动部112以及连动于第一传动部112的拾取组件113。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传动部112包括第一旋转驱动1121、第一主动轮1122、第一从动轮1123、第一皮带1124及第一移动座1125;第一旋转驱动1121设置于第一支架111,其可以为伺服电机也可以由普通电机、减速器及分割器组成,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第一主动轮1122及第一从动轮1123设于第一支架111的顶面,第一主动轮1122与第一旋转驱动1121连接,第一主动轮1122与第一从动轮1123通过第一皮带1124连动,第一皮带1124与水平方向平行,第一移动座1125设置于第一皮带1124上,拾取组件113沿竖直方向设于第一移动座1125上,其可以为手指夹紧气缸。作为优选方式,第一皮带1124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一导轨1126及第二导轨1127,第一导轨1126及第二导轨1127固定于第一支架111,第一移动座1125滑动连接于第一导轨1126和第二导轨1127。接料部12位于拾取组件113的下方,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支架121、设于第二支架121且沿垂直于第一传动部112传动方向传动的第二传动部122以及连动于第二传动部122的料盘123。其中,第二传动部122包括第二旋转驱动1221、第二主动轮1222、第二从动轮1223、第二皮带1224及第二移动座1225;第二旋转驱动1221设置于第二支架121,其可以为伺服电机也可以由普通电机、减速器及分割器组成,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第二主动轮1222及第二从动轮1223设于第二支架121的顶面,第二主动轮1222与第二旋转驱动1221连接,第二主动轮1222与第二从动轮1223通过第二皮带1224连动,第二皮带1224与第一传动部112的传动方向垂直,第二移动座1225设置于第二皮带1224上,料盘123设于第二移动座1225上。作为优选方式,第二皮带1224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三导轨1226及第四导轨1227,第三导轨1226及第四导轨1227固定于第二支架121,第二移动座1225滑动连接于第三导轨1226及第四导轨1227。请参考图3,其为料盘结构示意图,料盘123上设置有间隔排列的多行接料位1231,每一行接料位1231与第一传动部112传动方向平行,其设置有多个凹槽位1232。凹槽位1232还可以根据待盛装的工件的具体结构设置。其中,每一行接料位1231中相邻两个凹槽位1232间距相同,相邻两行接料位1231之间的间距相同。

本申请的下料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旋转驱动1121连动第一主动轮1123,第一主动轮1123通过第一皮带1124带动第一从动轮1123转动,第一皮带1124还带动第一移动座1125及设置于第一移动座1125上的拾取组件113沿水平方向移动,拾取组件113夹取工件,后拾取组件113反向移动至料盘123,将工件置于料盘123的各个工位中。其中,具体分别通过控制第一旋转驱动1121和第二旋转驱动1221的旋转速度、转动角度以及旋转时间,可以将工件置于不同的接料位1231中。例如:第二传动部122使料盘123沿着垂直于第一传动部112传动方向的一方向运动,料盘123上靠近拾取组件113一端的第一行接料位1231移动至拾取组件113的正下方,第一传动部112使拾取组件113沿平行于每一行接料位1231的方向移动,拾取组件113将夹取的工件由左至右或者由右至左依次放置于第一行接料位1231中的每一个凹槽位1232中,第一行接料位1231的每一个凹槽位1232全部盛装工件后,第二传动部122使料盘123沿着垂直于第一传动部112传动方向的一方向运动,料盘123上靠近拾取组件113一端的第二行接料位1231移动至拾取组件113的正下方,第一传动部112使拾取组件113沿平行于每一行接料位1231的方向移动,拾取组件113将夹取的工件由左至右或者由右至左依次放置于第二行接料位1231的每一个凹槽位1232中,如此反复,完成料盘123上每一行接料位1231中的每一个凹槽位1232的工件的盛装。

综上,本申请的下料机构1通过第一传动部112及第二传动部122实现工件的自动化下料,同时,由于料盘123上间隔设置有多行接料位1231,每一行接料位1231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位1232,当拾取组件113夹取工件,第一传动部112驱动拾取组件113沿着平行于每行接料位1231设置方向运动,第二传动部122驱动料盘123逐渐向靠近拾取组件113的方向运动,从而将工件有序的置料盘123上的每一行的每一个凹槽位1232中,对工件进行有序摆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