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道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6302发布日期:2019-07-10 10:38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电梯井道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模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梯是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必须有轿厢的位置信号和安装在刚性轨道上的开关信号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对电梯控制系统进行测试时,一般需要到电梯安装现场才能进行。具有操作的繁琐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使得不需要到达电梯所在现场就可以模拟电梯运行时的轨迹,为控制系统提供正常运行所需的轿厢位置、轨道上的开关、门锁状态等信号,为控制系统的测试和完善提供便利。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电梯井道模拟装置,所述电梯井道模拟装置包括:电梯井道模型装置、与所述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电连接的电梯控制柜,所述电梯控制柜包括所述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故障开关装置,所述模拟故障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连接所述电梯井道模型装置或所述电梯控制柜中的电气回路的故障开关,所述电梯控制柜中包含至少一个PLC控制器、编码器、分频板,所述模拟故障开关装置的输出端依次通过所述编码器和所述分频板与所述PLC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与所述电梯控制柜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控制柜包含至少一个AD采集模块,所述AD采集模块由AD电路集成,所述AD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PLC控制器的速度指令电压,其中,所述速度指令电压为所述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电压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频板,用于根据预设算法计算出所述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分频系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数据总线,用于将所述速度指令电压传输至所述PLC控制器的处理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总线,还用于对所述分频系数进行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LC控制器的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或RISC微处理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复杂可编程逻辑器,用于根据分频系数输出所述编码器的相脉冲信号,所述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杂可编程逻辑器,还用于对输出的所述编码器的相脉冲信号进行计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扫描枪与触控屏,所述扫描枪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触控屏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拟故障开关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气回路的断开或闭合,其中,所述电气回路为电源回路,所述模拟故障开关装置包括10个以上故障开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井道模拟装置,包括:电梯井道模型装置、与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电连接的电梯控制柜,电梯控制柜包括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故障开关装置,模拟故障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连接电梯井道模型装置或电梯控制柜中的电气回路的故障开关,电梯控制柜中包含至少一个PLC控制器、编码器、分频板,模拟故障开关装置的输出端依次通过旋转编码器和分频板与PLC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与电梯控制柜电连接。该电梯井道模拟装置主要用于在实验室中对电梯控制系统进行测试。进一步地,该电梯井道模拟装置通过PLC控制器,模拟电梯运行时的轨迹,为控制系统提供正常运行所需的轿厢位置、轨道上的开关、门锁状态等信号,为控制系统的测试和完善提供便利,且具有应用的灵活性与易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和2所示,为电梯井道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与电梯井道模拟装置的电路图,电梯井道模拟装置包括:电梯井道模型装置、与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电连接的电梯控制柜,电梯控制柜包括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故障开关装置,模拟故障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连接电梯井道模型装置或电梯控制柜中的电气回路的故障开关,电梯控制柜中包含至少一个PLC控制器、编码器、分频板,模拟故障开关装置的输出端依次通过编码器和分频板与PLC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与电梯控制柜电连接。

具体的,模拟故障开关装置用于控制电气回路的断开或闭合,其中,电气回路为电源回路,电源回路连接相序继电器,相序继电器连接故障确认单元,模拟故障开关装置包括10个以上故障开关。进一步地,模拟故障开关装置控制串联在电源回路三相中的任意一相回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电气回路为电子板上的控制回路,控制回路连接有LED灯,且控制回路为电梯轿门锁回路或电梯门回路,模拟故障开关装置控制串联在电梯轿门锁回路或电梯门回路中的开关的断开或闭合。电气回路为编码器线路,编码器线路连接事件码与附加信息记录模块。

进一步地,PLC控制器模拟出电梯运行的速度曲线,且通过PLC控制器预先设定好电梯井的高度、层站位置、开关位置多个信号。控制系统进行对应的参数设置,并学习获得PLC控制器中设置的位置信号。控制系统运行时,PLC控制器接收控制系统信号,并给予相应的信号反馈,保证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梯控制柜包含至少一个AD采集模块,AD采集模块由AD电路集成,AD采集模块,用于采集PLC控制器的速度指令电压,其中,速度指令电压为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电压值。PLC控制器的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或RISC微处理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频版用于根据预设算法计算出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分频系数。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涉及的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还包括:数据总线用于将速度指令电压传输至PLC控制器的处理器,此外,数据总线还用于对分频系数进行传输。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涉及的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还包括:复杂可编程逻辑器,用于根据分频系数输出编码器的相脉冲信号,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与PLC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地,复杂可编程逻辑器还用于对输出的编码器的相脉冲信号进行计数。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涉及的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还包括:扫描枪与触控屏,扫描枪与PLC控制器电连接,触控屏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涉及的一种电梯井道模拟装置还包括:断相检测电路,断相检测电路与PLC控制器电连接,其中,断相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稳压管、第二稳压管、第一光耦合器和第二光耦合器,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连接至电源端的第一相,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一稳压管的阴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通过第二电容与第一稳压管的阳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入端的正极端,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入端的负极端与第一稳压管的阳极端,第一稳压管的阳极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电源端的第三相,第一稳压管的阳极端与第二稳压管的阳极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连接至电源端的第二相,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二稳压管的阴极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通过第三电容进而与第二稳压管的阳极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通过第二电阻连接至第二光耦合器的输入端的正极端,第二光耦合器的输入端的负极端与第二稳压管的阳极端,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出端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至基准电压端,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出端的集电极与PLC控制器连接,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出端的发射极与第二光耦合器的输出端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光耦合器的输出端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AD电路得到电机的模拟电压值,使用变频器电机模拟模块把模拟电压值转变成电梯实际速度,电压值传输给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根据算法计算出分频系数,其中,算法为:分频系数=设定的段速值/电梯满速值*电机额定转速值*电机转动每圈编码器的脉冲数。进一步地,通过数据总线传送给复杂可编程逻辑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根据分频系数输出编码器的相脉冲信号,编码器的相位可根据电梯控制主板需要改变。复杂可编程逻辑器对输出的脉冲进行计数,通过数据总线传回给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处理,通过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根据脉冲数触发继电器,这样就通过编码器实现速度的反馈波形,通过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模块和反馈波形实现电梯井道内部的各种信号的产生,通过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模块实现门机的模拟。即可实现模拟出如上平层、下平层或者是终端的减速、限位和极限开关等井道信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井道模拟装置,包括:电梯井道模型装置、与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电连接的电梯控制柜,电梯控制柜包括电梯井道模型装置的模拟故障开关装置,模拟故障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连接电梯井道模型装置或电梯控制柜中的电气回路的故障开关,电梯控制柜中包含至少一个PLC控制器、编码器、分频板,模拟故障开关装置的输出端依次通过旋转编码器和分频板与PLC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与电梯控制柜电连接。该电梯井道模拟装置主要用于在实验室中对电梯控制系统进行测试。进一步地,该电梯井道模拟装置通过PLC控制器,模拟电梯运行时的轨迹,为控制系统提供正常运行所需的轿厢位置、轨道上的开关、门锁状态等信号,为控制系统的测试和完善提供便利,且具有应用的灵活性与易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