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重变位机构和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17508发布日期:2020-09-23 01:4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配重变位机构和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配重变位机构和起重机。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轻量化发展比较迅速,整车布置越来越趋于紧凑,客户越来越重视整车的性能及稳定性,而中小吨位产品,由于受限于整车重量及桥荷,固定配重的设计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随车配重质量严重制约了整机的稳定性,而额外增加车辆运送组合式配重使用成本太高,因此增大配重重心与回转中心的距离对于保证整机的稳定性能至关重要。

现有的通过配重动作实现整机稳定性提升的方法有两种,分别为组合式配重和移动式配重。

组合式配重在没有外挂配重的情况下,无法增加配重重量,也就无法保证整机的吊装稳定性。

实现移动式配重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导轨式和连杆式。

但是,导轨式在配重的过程中,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较大,因此所需外力较大,且导轨需要定期加润滑脂进行保养;而连杆式配重的工作原理是四连杆结构,其支撑力相对稳定性不足,无法保证整机的吊装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重变位机构和起重机,其能够通过伸缩机构的伸缩,带动变位架在主架上移动,实现配重的移动,通过第一定位机构对变位架进行定位,提高变位架的稳定性,保证了整机的吊装稳定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重变位机构,用于带动配重移动,包括主架、变位架、伸缩机构和第一定位机构;

主架用于与转台连接,变位架通过第一定位机构设置在主架上;

伸缩机构的一端与变位架连接,另一端与转台连接;

伸缩机构用于带动变位架做向靠近或远离转台的方向移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机构包括第一轴体,第一轴体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主架上,变位架放置在第一轴体上,变位架移动时与第一轴体之间以滚动摩擦的方式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机构还包括定位架,定位架上设置有轴承,第一轴体通过轴承与定位架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轴体的数量为至少一根;

第一轴体穿过所有定位架设置;

当第一轴体为多根时,多根第一轴体之间平行设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配重变位机构还包括第二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设置在变位架的上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机构包括转轮和第二轴体;

第二轴体设置在主架上,转轮转动设置在第二轴体上,变位架与转轮的周向侧壁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机构成对设置在主架的相对两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配重变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台或设置在所述主架上的第三定位机构;

第三定位机构与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主架配合,用于对变位架的径向进行定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伸缩机构为油缸或气缸。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转台、配重块和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配重变位机构,配重块通过配重变位机构与转台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伸缩机构的伸缩,带动变位架在主架上移动,实现配重的移动,通过第一定位机构对变位架进行定位限定,提高变位架的稳定性,保证了整机的吊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伸展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收缩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收缩后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去除配重块);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的变位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的第二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重变位机构的第三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转台;2-主架;3-变位架;4-第一定位机构;5-第二定位机构;6-第三定位机构;7-连接板;8-配重块;9-油缸;10-定位架;11-第一轴体;12-纵架;13-横架;14-连接耳;15-焊接孔;16-第一固定孔;17-第二轴体;18-转轮;19-固定板;20-支撑板;21-限位板;22-第二固定孔;23-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方面,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重变位机构,安装在转台1上,用于带动配重在转台1上移动,包括主架2、变位架3、伸缩机构和第一定位机构4;主架2用于与转台1连接,变位架3通过第一定位机构4设置在主架2上;伸缩机构的一端与变位架3连接,另一端与转台1连接;伸缩机构用于带动变位架3做向靠近或远离转台1的方向的直线移动。

在本发明中,配重变位机构是安装在转台1上的,在作业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其背向配重变位机构。因此,在本发明中,将作业人员的前面定义为前方,作业人员的背向方向定位为后方。

在本实施例中,主架2的一端于转台1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机构4和伸缩机构设置在主架2的下方,同时,变位架3也设置在主架2的下方。配重块8通过连接板7固定连接在变位架3下方的后段。

变位架3的下侧与第一定位机构4连接,在第一定位机构4上进行滑动。第一定位机构4与主架2固定连接,保证变位架3在第一定位机构4上移动时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在需要进行作业时,通过伸缩机构的伸展,带动变位架3在第一定位机构4上向后移动,进一步带动配重块8向后移动,进而实现整机的重心的后移,提高了作业时整车的稳定性;如图3和图4所示,当不需要作业时,如行驶时,通过伸缩机构的收缩,带动变位架3在第一定位机构4向前方移动,进一步带动配重块8向前移动,进而实现整机的重心的前移,减小了整体的体积,提高了整机的通过性。

本实施例中,配重块8在伸缩机构的带动下,跟随变位架3只进行前后方向的直线移动,使得伸缩机构不需要进行竖直方向上的支撑,保证了伸缩机构的使用稳定性,保证了配重块8移动时的可靠性。

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位架3包括纵架12和横架13,其中,纵架12为两根,两根纵架12平行设置,横架13也为多根,且多根横架13平行设置在两根纵架12之间,横架13的两端分别与纵架12固定连接。其中,纵架12和横架13相互垂直设置。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横架1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主架2的宽度,使得纵架12设置在主架2的左右两侧的下方。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板7为l形板结构,其竖直方向的板面设置有焊接孔15,通过焊接孔15将连接板7余纵架12进行焊接,且对连接板7上方便与纵架12进行焊接的位置,均进行焊接处理,以增加连接板7与纵架12之间的连接强度;连接板7的另一个板面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6,固定螺栓穿过第一固定孔16后与配重块8连接,实现连接板7与配重块8的固定连接,最终实现将配重块8固定连接在变位架3上。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板面与纵架12的外侧面连接,即与纵架12上远离另一根纵架12的侧面连接;另一个板面设置在竖直板面的外侧,即竖直板面远离纵架12的一侧,能够便于将连接板7与配重块8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板7上设置焊接孔15为条形孔,其能够增加焊接长度,进而增加连接板7与纵架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16为腰孔,通过腰孔的设置,使得连接板7能够与不同配重块8进行匹配,提高了连接板7的适配性。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孔15和第一固定孔16的数量均为多个,以保证连接板7与配重块8、连接板7与纵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强度。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7为两块,其分别设置在两根纵架12的外侧,使得配重块8在变位架3上的设置较为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7与纵架12之间为焊接,但其不仅仅局限于焊接,其也可以是其他的固定连接方式,如还可以是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是销轴连接等,其只要能够实现将连接板7与纵架12之间进行固定连接即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机构4包括第一轴体11,第一轴体11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主架2上,变位架3放置在第一轴体11上,变位架3移动时与第一轴体11之间以滚动摩擦的方式连接。

变位架3与第一轴体11之间滚动摩擦的方式连接,当变位架3在第一轴体11上进行移动,通过变位架3与第一轴体11之间的摩擦力带动第一轴体11进行自转,进而第一轴体11不会对变位架3产生阻力。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机构4还包括定位架10。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架10的上端与主架2的下侧固定连接,在定位架10上设置转动孔,第一轴体11通过转动孔与定位架10转动连接。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架10为板状,第一轴体11与定位架10的板面垂直,以保证第一轴体11不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从转动孔内脱离。

在使用时,变位架3的纵梁设置在第一轴体11上,且变位架3在伸缩机构的作用下,做前后方向的直线移动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带动第一轴体11进行转动。也就是说,第一轴体11能够对变位架3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保证变位架3的正常前后移动。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体11的轴向为左右方向,能够在变位架3前后移动时,保证第一轴体11的顺利转动。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架10与主架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

需要指出的是,定位架10与主架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但其不仅仅局限于焊接的连接方式,其还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如还可以是螺栓连接、铆接等,其只要能够实现定位架10与主架2之间的固定连接,能够保证定位架10在主架2上的稳定性即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架10上设置有轴承,第一轴体11通过轴承与定位架10连接。

在转动孔内设置轴承后,轴承的外圈与转动孔的内壁过盈配合,能够保证轴承不会从转动孔内脱离,再将第一轴体11与轴承的内圈进行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使第一轴体11不会从轴承内圈脱离。这样的设置后,减小了第一轴体11与定位架10之间的转动阻力,使得变位架3前后移动时更加顺畅。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架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轴体11的数量为至少两根;第一轴体11穿过所有定位架10设置,多根第一轴体11之间平行设置。

具体的,两个定位架10的板面平行设置,定位架10上的转动孔的轴向平行,且两个定位架10上的转动孔一一同轴对应设置,使得第一轴体11能够分别穿过两个定位架10上的转动孔。

通过两个定位架10对第一轴体11进行支撑定位,能够保证第一轴体11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进而保证变位架3在进行前后移动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通过至少两根第一轴体11的设置,能够使得变位架3在第一轴体11上移动时,更加的平稳。

由于配重块8设置在变位架3的下方的后段,而第一轴体11也设置在变位架3的下方,当配重块8移动到第一轴体11的后方时,根据杠杆原理,第一轴体11此时相当于是杠杆中的支点,而变位架3相当于是杠杆,配重块8相当于杠杆的转动动力,进而使得变位架3受到杠杆作用的影响,将变位架3的前端掀起,进而影响到变位架3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变位架3的上方设置了第二定位机构5,且第二定位机构5与变位架3的纵架12上侧面抵接。

具体的,第二定位机构5设置在第一轴体11的前方,且设置在变位架3的上方,当配重块8移动到第一轴体11的后方后,此时,第一轴体11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变位架3相当于杠杆,配重块8相当于杠杆的动力,第二定位机构5相当于杠杆的阻力。

此时,变位架3的前方在杠杆的作用下,向上掀起,与第二定位机构5相抵,而第二定位机构5在主架2上固定设置,对变位架3产生阻力,使得变位架3的前端不能向上,进而保证了变位架3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机构5与变位架3的纵架12上侧面抵接,使得变位架3在进行前后移动时,能够保证第二定位机构5始终与变位架3相抵接。

由于变位架3会进行前后移动,且第二定位机构5与纵架12的上侧面抵接,使得第二定位机构5与变位架3之间会产生摩擦力,进而会增加变位架3前后移动时的阻力,进一步,将会增加伸缩机构在进行伸缩动作时所需要的动力,提高了资源的消耗。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定位机构5设置为转动式结构,降低第二定位机构5与变位架3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定位机构5包括转轮18和第二轴体17;第二轴体17设置在主架2上,转轮18转动设置在第二轴体17上,变位架3与转轮18的周向侧壁抵接。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转轮18的圆周方向的侧壁与纵架12抵接,当变位架3前后移动时,转轮18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绕第二轴体17进行转动,以消除纵架12与转轮18之间的摩擦力,同时还能保证转轮18对纵架12产生竖直方向上的阻力,以保证变位架3的前段不会向上掀起。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在转轮18上也设置有轴承,且轴承的外圈与转轮18连接,轴承的内圈与第二轴体17连接,进一步降低转轮18对变位架3前后移动时的影响。

为保证变位架3在前后移动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机构5成对设置在主架2的相对两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对第二定位机构5为两个,两个第二定位机构5分别设置在主架2的左右两侧,且分别与两个纵架12的上侧面相抵接。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机构5为两对,其中,一对设置在主架2的前段,另一对设置在主架2的后段,且均设置在第一轴体11的前方或分别设置在第一轴体11的前方和后方,以保证变位架3的稳定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配重变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转台1或设置在主架2上的第三定位机构6;第三定位机构6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4、所述第二定位机构5和所述主架2配合,用于对所述变位架3的径向进行定位。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机构6设置在主架2的前段的左右两侧,且分别设置在纵架12的外侧,以避免纵架12向外侧,即向远离主架2的方向移动,进而保证了变位架3在主架2上的稳定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三定位机构6包括固定板19、支撑板20和限位板21,固定板19的上端连接支撑板20的一端,限位板21的下端连接支撑板20的另一端,固定板19与限位板21平行,且固定板19与限位板21均与支撑板20垂直。

更具体的,在固定板19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22,通过在第二固定孔22内设置螺栓,将固定板19固定在转台1的一侧,或将固定板19固定设置在主架2的一侧,纵架12设置在支撑板20的上侧面上,限位板21设置在纵架12的外侧。

此时,纵架12的内侧为转台1或主架2,外侧为限位板21,下侧为支撑板20,上侧为转轮18,进而实现了对纵架12的完全定位,使得纵架12只能进行前后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机构6为上开放装配式结构,其能够便于变位架3的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保证支撑板20的支撑强度,在固定板19和支撑板20之间设置了加强板23,加强板23分别与支撑板20的下侧面、固定板19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其中,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铆接、螺栓连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机构6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主架2的左右两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机构为油缸9或气缸。

在变位架3的其中一个横架13上设置一个连接耳14,在转台1上也设置一个连接耳14,油缸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耳14连接,进而能够带动变位架3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机构可以是使用油缸9,也可以是使用气缸,但其不仅仅局限于油缸9或气缸,其还可以是其他的伸缩机构,如还可以是使用剪刀式伸缩机构,其只要能够通过伸缩实现变位架3的直线移动即可。

还需要指出的是,带动变位架3做直线移动的机构可以是伸缩机构,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伸缩机构,其还可以是其他的直线位移机构,如还可以是使用螺纹螺杆结构或齿轮齿条结构等,其只要能够通过该结构带动变位架3进行前后方向的直线移动即可。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转台1、配重块8和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配重变位机构,所述配重块8通过所述配重变位机构与所述转台1连接。

在使用的时候,驾驶室在转台1上,吊臂和配重变位机构分别设置在转台1的前方和后方,通过配重变位机构中的配重块8的位置变化,来实现吊装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伸缩机构的伸缩,带动变位架3在主架2上移动,实现配重的移动,通过第一定位机构4对变位架3进行定位限定,提高变位架3的稳定性,保证了整机的吊装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