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_2

文档序号:9499659阅读:来源:国知局
元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0039]图6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纱成功的情况下的卷装的转速变化的曲线图。
[0040]图6B是表示以往例所涉及的接纱成功的情况下的卷装的转速变化的曲线图。
[0041]图7是表示接纱过程中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0042]图8是表示接纱成功时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0043]图9是表示接纱失败时且第二纱线的纱线端通过纱线脱离装置而脱离的状况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0044]图10是表示接纱失败时且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第二纱线的纱线端的状况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0045]图11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接纱成功的情况下的卷装的转速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精纺机(纱线卷绕机)。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是指纺织时的纤维束和纺织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
[0047]精纺机具备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织单元2以及集中地管理该纺织单元2的图示省略的机台控制装置。各纺织单元2通过空气纺织装置(喂纱部)9对从牵伸装置7输送过来的纤维束8进行纺织而生成纺织纱线10,通过卷绕部26卷绕该纺织纱线10而形成卷装50。
[0048]如图1所示,各纺织单元2具备从上游朝向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7、空气纺织装置9、纱线蓄留装置22、接纱装置23、纱线监视装置(检测部)25以及卷绕部26。纺织单元2所具备的各部分由设置于该纺织单元2上的单元控制器90控制。但是,纺织单元2所具备的各部分也可以由机台控制装置控制。
[0049]牵伸装置7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后罗拉16、第三罗拉17、安装架设有橡胶制的龙带18的中间罗拉19、以及前罗拉20这四个牵伸罗拉。各牵伸罗拉以规定的转速被旋转驱动。牵伸装置7具有以与各牵伸罗拉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对置罗拉。
[0050]牵伸装置7在牵伸罗拉与对置罗拉之间夹入并输送从图示省略的条筒经由纱条引导器供给的纱条15,由此在成为规定的纤维量(或者粗细)之前进行拉伸(牵伸)来使其成为纤维束8。
[0051]在紧随前罗拉20的下游配置有空气纺织装置9。空气纺织装置9对从牵伸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8加捻,而生成纺织纱线10。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旋转空气对纤维束8加捻的空气式纺织装置。
[0052]在空气纺织装置9的下游配置有用于引导纺织纱线10的第一引导器61 (图2)。第一引导器61将纺织纱线10向纱线蓄留装置22引导。第一引导器61为了在进行接纱时等将纺织纱线10向纱线蓄留装置22拉靠而能够移动。
[0053]在第一引导器61的下游设置有纱线蓄留装置22。纱线蓄留装置22具备纱线蓄留罗拉41、对该纱线蓄留罗拉41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42、以及纱线钩挂部件43。通过在纱线蓄留罗拉41的外周面上缠绕纺织纱线10,纺织纱线10暂时蓄留。
[0054]在纱线蓄留罗拉41的下游侧端部安装有纱线钩挂部件43。纱线钩挂部件43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41能够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纱线钩挂部件43或者纱线蓄留罗拉41中的一个上安装有永久磁体,在另一个上安装有磁滞材料。通过这些磁性机构,产生对抗纱线钩挂部件43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41相对旋转这一情况的转矩。因此,仅在克服该转矩的力施加于纱线钩挂部件43的情况下(施加有规定以上的纱线张力的情况下),纱线钩挂部件43能够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41相对地旋转,从而将缠绕于纱线蓄留罗拉41上的纺织纱线10退绕。在没有将克服该转矩的力施加于纱线钩挂部件43的情况下,纱线蓄留罗拉41与纱线钩挂部件43 —体地旋转,纺织纱线10蓄留于纱线蓄留罗拉41。
[0055]像这样,纱线蓄留装置22以当下游侧的纱线张力上升时将纺织纱线10退绕、当纱线张力下降(纺织纱线10快要松弛)时使纺织纱线10的退绕停止的方式动作。由此,纱线蓄留装置22能够消除纺织纱线10的松弛,对纺织纱线10赋予适当的张力。另外,纱线钩挂部件43如上所述地以将对纱线蓄留装置22与卷绕部26之间的纺织纱线10施加的张力的变动吸收的方式动作,由此,能够防止该张力的变动对从空气纺织装置9至纱线蓄留装置22之间的纺织纱线10带来影响。
[0056]在纱线蓄留罗拉41的下游设置有第二引导器62,该第二引导器62限制从该纱线蓄留罗拉41退绕的纺织纱线10的动作。在第二引导器62的下游设置有接纱装置23。在空气纺织装置9与卷装50之间的纺织纱线10由于某种理由而处于截断状态时,接纱装置23对来自空气纺织装置9的纺织纱线10 (第一纱线)和来自卷装50的纺织纱线10(第二纱线)进行接纱。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23是通过由压缩空气产生的旋转空气流来使纱线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但是,接纱装置23并不限定于上述捻接装置,例如能够采用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0057]纺织单元2具备将纺织纱线10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和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引导装置)28。
[0058]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的基端部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能够以该基端部分为转动中心而向上下方向转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构成为中空状,并且与图示省略的鼓风机连接,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能够通过向下方转动而捕捉第一纱线的纱线端(参照图7)。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在捕捉到第一纱线之后向上方转动,由此能够将第一纱线向接纱装置23引导。
[0059]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8的基端部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8能够以该基端部分为转动中心而向上下方向转动。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8也构成为中空状,并且与图示省略的鼓风机连接,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8能够通过向上方转动而捕捉第二纱线的纱线端(参照图7)。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8在捕捉到第二纱线之后向下方转动,由此能够将第二纱线向接纱装置23引导。
[0060]在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状态下驱动接纱装置23,由此对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进行接纱,在空气纺织装置9与卷装50之间使纺织纱线10成为连续状态。由此,能够再次开始纺织纱线10向卷装50的卷绕。
[0061]下面,参照图3说明接纱装置23的具体结构和接纱动作。如图3所示,接纱装置23具备接纱喷嘴71、一对聚纱杆(聚纱部)72、一对夹纱部(保持部)73、压纱杆74、一对解捻管75以及一对切断器76。
[0062]在接纱喷嘴71上形成有接纱孔70。在接纱孔70的内侧形成有图示省略的喷出口。通过从该喷出口喷出压缩空气,而能够使接纱孔70的内部产生旋转空气流。
[0063]聚纱杆72、夹纱部73以及压纱杆74均隔着接纱喷嘴71成对地配置。聚纱杆72使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向接纱喷嘴71靠近。夹纱部73夹持被引导至接纱喷嘴71的状态下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规定部位而将其保持。压纱杆74在通过接纱喷嘴71进行接纱时按压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而将其定位。
[0064]用于第一纱线而配置有一个解捻管75,且用于第二纱线而配置有一个解捻管75。构成为从图示省略的压缩空气通路向各解捻管75内喷出压缩空气。
[0065]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分别通过聚纱杆72而向解捻管75靠近,并且由夹纱部73保持。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分别通过切断器76而被切断为规定的长度。
[0066]在该纱线的切断之后,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在各解捻管75的内部通过空气流而解除纱线端的纤维的捻度,从而被解捻。当纱线端的解捻结束时,通过压纱杆74的压纱动作,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被从各解捻管75引出,在接纱喷嘴71的接纱孔70内在相互重合的状态下被定位。在该状态下使压缩空气喷出到接纱孔70内,由此产生压缩空气的旋转流,对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加捻而形成接头。当接头的形成完成时,解除基于夹纱部73对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保持,解除聚纱杆72和压纱杆74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压缩空气的旋转流来进行接纱,因此在接纱正常地进行的情况下,通过目视观察无法分辨或者难以分辨形成有接头的部分。但是,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进行了接纱的部分的纱线称为“接头”。
[0067]在接纱装置23的下游设置有纱线监视装置25。纱线监视装置25通过静电电容式传感器来监视行进的纺织纱线10的粗细。如图4所示,纱线监视装置25具备壳体80、第一空气喷出部(纱线脱离部件、空气喷出部)82、第二空气喷出部(纱线脱离部件、空气喷出部)83以及切断器85。切断器85也可以代替设置于纱线监视装置25而独立地设置。
[0068]在壳体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