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共挤装饰条模具。
背景技术:
装饰条在生活中应用较普遍,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装饰条大多是硬质线条,主要采用木制、塑料制或石膏制的材料为主,然后这种硬质的装饰线条刮擦后容易损坏,不能防撞,使用时间长也容易变形。共挤模具就是为解决这种问题而开发的,它通过融合两种型材,软硬结合,优劣互补,达到最佳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共挤装饰条模具,通过共挤技术生产软硬质复合的装饰条,其强度更高,不易损坏,使用时间长,模具结构更合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共挤装饰条模具,包括依次连接的模体、过渡板、支架板、汇流板、口模与冷却水套,其特点是,还包括内置的主芯棒及分流锥,所述主芯棒依次贯穿汇流板、口模与冷却水套并镶嵌于所述汇流板上,主芯棒前端延伸至所述冷却水套的出口端,后端紧贴所述分流锥,所述分流锥镶嵌于所述支架板上;所述汇流板的上侧设置共挤流道进口。
所述共挤流道进口由一柱型状接头和连于下端的管型状进口组成,方便从外部加入共挤型材原料,然后流入所述汇流板。
所述冷却水套设置并排的三个,每个冷却水套表面设有水孔,用于喷出冷却水流,对从口模出来后的半成品进行降温。
所述冷却水套侧面还设有中空的隔热层,由侧部挖空的凹槽构成。
模具在加工装饰条时,从上述模体底部加入原料,同时从汇流板上侧的共挤流道进口加入共挤型材原料,模体内的原料经过内流道,由所述分流锥分流进入汇流板与所述共挤型材原料融合,然后再一步一步加工成所需装饰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变了以前模具加工单一原料的缺陷,通过共挤流道的设计,使模具应用共挤技术能够加工复合材料装饰条,产品强度更高,不易损坏,使用时间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该模具生产的装饰条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体,2、过渡板,3、支架板,4、汇流板,5、口模,6、冷却水套,7、冷却水套,8、冷却水套,9、水孔,10、隔热层,11、主芯棒,12、分流锥,13、共挤流道进口,14、装饰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一种共挤装饰条模具,包括包括依次连接的模体1、过渡板2、支架板3、汇流板4、口模5、冷却水套6、冷却水套7、冷却水套8,其特点是,还包括内置的主芯棒11及分流锥12,所述主芯棒11依次贯穿汇流板4、口模5、冷却水套6、冷却水套7及冷却水套8,并镶嵌于所述汇流板4上,主芯棒11前端延伸至所述冷却水套8的出口端,后端紧贴所述分流锥12,所述分流锥12镶嵌于所述支架板3上。
冷却水套6、冷却水套7、冷却水套8的表面均设有水孔9,用于喷出冷却水流,对从口模5出来后的半成品进行降温。
在上述冷却水套6、冷却水套7与冷却水套8的各个侧面还设有中空的隔热层,由侧部挖空的凹槽构成。
汇流板4的上侧设置共挤流道进口13,共挤流道进口13由一柱型状接头和连于下端的管型状进口组成,方便从外部加入共挤型材原料,然后流入所述汇流板4。
模具在加工装饰条时,从上述模体1底部加入原料,同时从汇流板4上侧的共挤流道进口13加入共挤型材原料,模体1内的原料经过内流道,由所述分流锥12分流进入汇流板4与所述共挤型材原料融合,然后再一步一步加工成所需的装饰条14,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以前模具加工单一原料制作装饰条的缺陷,通过共挤流道的设计,使模具应用共挤技术能够加工复合材料装饰条,制成的产品强度更高,不易损坏,使用时间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