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顶出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8309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顶出的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顶针顶出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对于特殊形状的产品例如具有较深加强筋位的产品 , 或者是要求脱模力较大时,在脱模时需要将产品与顶杆一同脱模,对该类脱模常需要对模具进行拆卸后再取出产品,使得对该产品的取出效率低下。

另外顶出装置内部的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较低,使得顶住装置的使用寿命低,从而增加模具的检修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产品顶出方便、效率高,检修率少的快速顶出模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快速顶出的模具,包括顶出装置,所述顶出装置包括顶杆、用于夹持、松开顶杆的夹持机构和用于将顶杆顶出的支撑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杆和由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的第一推杆,夹持杆与第一推杆固定连接,夹持杆上设有夹持槽,顶杆上设有与夹持槽适配的定位槽,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杆和由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的第二推杆,支撑杆与第二推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有支撑斜面,支撑杆的一端设有与支撑斜面适配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与支撑斜面的斜度相同;所述导向斜面或支撑斜面的斜度范围在45度-75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顶出装置包括与顶住成形产品的顶杆,在生产产品时,将顶杆置入,使得顶杆下端的支撑斜面置于支撑杆的导向面上,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推杆,第一推杆推动夹持杆向顶杆方向移动,使得夹持杆上的夹持槽与顶杆上的定位槽配合夹持,从而夹持住顶杆,当产品需要脱模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推杆,第一推杆拉动夹持杆退回,夹持槽脱离定位槽,然后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推杆,第二推杆推动支撑杆,支撑杆移动,支撑杆的导向斜面与顶杆的支撑斜面相互移动,移动至导向斜面的最高点与支撑斜面的最低点相接触时,此时就将产品全部顶出,然后将产品与顶杆一同脱模,从而实现对难于脱模的产品进行快速、高效的脱模。通过设置支撑斜面与导向斜面的度数相同,使得支撑杆支撑顶杆更加的稳固。通过设置导向斜面或支撑斜面的斜度范围在45度-75度,若导向斜面的度数太小,在斜面的长度一定下,则导向斜面与支撑斜面配合顶出的高度太小,若导向斜面的度数太大,则使导向斜面对支撑斜面的顶出较费力,所以设置导向斜面或支撑斜面的斜度范围在45度-75度,在该度数范围给,支撑杆对顶杆的顶出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夹持机构与支撑机构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安装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顶出装置还包括安装座,夹持机构与支撑机构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安装座上,使得夹持机构和支撑机构工作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第一推杆配合的第一导套、与第二推杆配合的第二导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座上设有与第一推杆配合的第一导套、与第二推杆配合的第二导套,该第一导套可以对第一推杆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使得第一推杆的推动更加准确稳定;该第二导套可以对第二推杆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使得第二推杆的推杆更加准确和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套和第二导套内分别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填充有润滑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套和第二导套内设有环槽,且环槽内填充有润滑脂,可以分别减少第一推杆与第一导套、第二推杆与第二导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顶出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推杆与夹持杆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杆,第一加强杆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第一推杆置于第一凹槽内且与第一凹槽过盈连接,夹持杆上背向夹持槽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槽,第一加强杆的另一端置于夹持杆的第一固定槽内且与第一固定槽过盈连接,夹持杆、第一加强杆与第一推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杆与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第二加强杆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第二推杆置于第二凹槽内且与第二凹槽过盈连接,支撑杆上背向导向斜面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槽,第二加强杆的另一端置于夹持杆的第二固定槽内且与第二固定槽过盈连接,夹持杆、第二加强杆与第一推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推杆与夹持杆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杆,可以使第一推杆与夹持杆连接的更加牢固,提高夹持机构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二推杆与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可以增加第二推杆与支撑杆连接强度,提高支撑机构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模具的检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顶出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加强杆或第二加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持机构和支撑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导套或第二导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顶出装置1,顶杆2,夹持机构3,支撑机构4,夹持杆31,第一推杆32,夹持槽311,定位槽21,支撑杆41,第二推杆42,支撑斜面22,导向斜面411,安装座5,第一导套51,第二导套52,环槽501,第一加强杆61,第一凹槽611,第一固定槽312,第二加强杆62,第二凹槽621,第二固定槽4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4,一种快速顶出的模具,包括顶出装置1,所述顶出装置1包括顶杆2、用于夹持、松开顶杆2的夹持机构3和用于将顶杆2顶出的支撑机构4,夹持机构3包括夹持杆31和由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的第一推杆32,夹持杆31与第一推杆32固定连接,夹持杆31上设有夹持槽311,顶杆2上设有与夹持槽311适配的定位槽21,支撑机构4包括支撑杆41和由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的第二推杆42,支撑杆41与第二推杆4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1的底端设有支撑斜面22,支撑杆41的一端设有与支撑斜面22适配的导向斜面411;所述导向斜面411与支撑斜面22的斜度相同;所述导向斜面411或支撑斜面22的斜度范围在45度-75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顶出装置1包括与顶住成形产品的顶杆2,在生产产品时,将顶杆2置入,使得顶杆2下端的支撑斜面22置于支撑杆41的导向面上,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推杆32,第一推杆32推动夹持杆31向顶杆2方向移动,使得夹持杆31上的夹持槽311与顶杆2上的定位槽21配合夹持,从而夹持住顶杆2,当产品需要脱模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推杆32,第一推杆32拉动夹持杆31退回,夹持槽311脱离定位槽21,然后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推杆42,第二推杆42推动支撑杆41,支撑杆41移动,支撑杆41的导向斜面411与顶杆2的支撑斜面22相互移动,移动至导向斜面411的最高点与支撑斜面22的最低点相接触时,此时就将产品全部顶出,然后将产品与顶杆2一同脱模,从而实现对难于脱模的产品进行快速、高效的脱模。通过设置支撑斜面22与导向斜面411的度数相同,使得支撑杆41支撑顶杆2更加的稳固。通过设置导向斜面411或支撑斜面22的斜度范围在45度-75度,若导向斜面411的度数太小,在斜面的长度一定下,则导向斜面411与支撑斜面22配合顶出的高度太小,若导向斜面411的度数太大,则使导向斜面411对支撑斜面22的顶出较费力,所以设置导向斜面411或支撑斜面22的斜度范围在45度-75度,在该度数范围给,支撑杆41对顶杆2的顶出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出装置1还包括安装座5,所述夹持机构3与支撑机构4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安装座5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顶出装置1还包括安装座5,夹持机构3与支撑机构4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安装座5上,使得夹持机构3和支撑机构4工作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座5上设有与第一推杆32配合的第一导套51、与第二推杆42配合的第二导套5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座5上设有与第一推杆32配合的第一导套51、与第二推杆42配合的第二导套52,该第一导套51可以对第一推杆32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使得第一推杆32的推动更加准确稳定;该第二导套52可以对第二推杆42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使得第二推杆42的推杆更加准确和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套51和第二导套52内分别设有环槽501,所述环槽501内填充有润滑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套51和第二导套52内设有环槽501,且环槽501内填充有润滑脂,可以分别减少第一推杆32与第一导套51、第二推杆42与第二导套5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顶出装置1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推杆32与夹持杆31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杆61,第一加强杆61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611,第一推杆32置于第一凹槽611内且与第一凹槽611过盈连接,夹持杆31上背向夹持槽311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槽312,第一加强杆61的另一端置于夹持杆31的第一固定槽312内且与第一固定槽312过盈连接,夹持杆31、第一加强杆61与第一推杆3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杆42与支撑杆41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62,第二加强杆62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621,第二推杆42置于第二凹槽621内且与第二凹槽621过盈连接,支撑杆41上背向导向斜面411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槽412,第二加强杆62的另一端置于夹持杆31的第二固定槽412内且与第二固定槽412过盈连接,夹持杆31、第二加强杆62与第一推杆3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推杆32与夹持杆31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杆61,可以使第一推杆32与夹持杆31连接的更加牢固,提高夹持机构3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二推杆42与支撑杆41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62,可以增加第二推杆42与支撑杆41连接强度,提高支撑机构4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模具的检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