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487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技术与一体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速经营用车,具体是指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的电动或燃油,乘用或商用车辆,绝大部分采用的是金属冲压骨架与钣金壳体焊接而成,先天存在了重量大、能耗高、生产门槛高、生产工艺复杂、使用材料需定制、模具开发周期长、费用贵等诸多问题。而低端类产品比如电动车、三轮车,简易四轮车等均存在安全性差、结构设计不合理,耐用性差,为了节省成本而缺少必要的防护功能,不能很好的保护驾驶员等,做为商用经营车辆不容易做到美观、功能性差,安全性以及保温方面也做得不够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解决的问题有传统的滚塑成型,内部填充发泡材料后,变形程度大,版本平整度不高,经常出现鼓包或凹陷,内部填充的发泡材料易与壳体脱粒,由于车体结构利用滚塑而成,壁厚均匀,连接部连接强度低。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材料外壳与发泡材料之间连接紧密,发泡材料填充效果好,壳体表面平整度高,连接部强度高,设置凸起或凹陷。

另外还兼有:化学稳定性好,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介电性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亦较好,抗伸、抗穿透、抗冲击和抗撕裂的性,优异的抗环境应力开裂性,抗低温冲击性和抗翘曲性,耐低温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利用滚塑机按照投料、加热、冷却和出品的步骤进行车体零部件的成型加工。

所述零部件包括外部壳体和内部发泡材料。

设零部件壳体材料总量为100%,所述零部件壳体材料包括lldpem73595.9%、色粉0.5%、抗uv剂2%、增韧剂1%、抗静电剂0.5%、增亮剂0.1%。

其中,所述抗uv剂为uv-531,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或uv-2908,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正十六酯的一种或两种;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所述抗静电剂为聚烯烃,所述增亮剂为聚乙烯蜡、丙烯晴-苯乙烯的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马来酸酐接枝票烯烃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包括聚氨酯原材料和助剂,聚氨酯原材料与助剂的比例为83:17;设聚氨酯原材料总量为100%,所述聚氨酯原材料包括ios部分和聚醚组合料部分。

所述ios部分包括tdi和mdi中的一种或两种,单独tdi时使用时,tdi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96%;单独mdi使用时,mdi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96%;当tdi和mdi同时使用时,共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96%,其中tdi和mdi的比例为7:3;所述聚醚组合料部分为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其中聚醚多元醇为gp-1618.zs-104,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2%,聚酯多元醇为pol-1560,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2%。

设助剂的总量为100%,包括催化剂42%、泡沫稳定剂17%、发泡剂12%、阻燃剂22%、防老剂3%、链增长剂1%、色粉2%、脱模剂1%。

其中:催化剂为发泡胺催化剂;泡沫稳定剂为二甲基硅油;发泡剂为h2o、f-11、f-12和二氯甲烷,其中h2o、f-11、f-12和二氯甲烷的比例为30:15:15:40;阻燃剂为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防老剂是受阻酚类化合物;链增长剂为三乙醇胺;颜料为色粉;脱模剂为硅油十二氧化硅。

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具体工艺步骤为:

1、模具准备:清理模具、检查模具,保证模具无损伤,模内无杂质,达到滚塑要求;

2、装入内镶嵌件:装入预埋的螺母、嵌件、骨架;

3、投入粉料:根据模具型号投入预称量和配色的原料;

4、装活块、抽芯块:装入模具内除主副模之外的模件;

5、装盘调配重:根据模具的重量调配安装在设备上的位置;

6、进炉加热:曲线加热至220℃,公转臂转速15/rpm,自转盘转速25/rpm,反转时间为150s,(此动作一直保持到脱模前);保温时间600s,温度自由下降时间200s;

7、出炉冷却:风扇要布局合理,均匀排布在模具周边,在模具各个点测量散热曲线一致,冷却1200s,降温曲线必须要控制,降温的均匀度也要控制,否则产品在结晶后期会产生应力,会导致产品变形;

8、二次加热:模具进炉加热至140℃,持续加热300s,出炉;

9、二次投料:从模具透气孔投入pe发泡料,投料量为需要发泡容积的1/6倍投放;

10、三次加热:0-300s内将温度加热至180℃,并持续保温至600s;

11、出炉冷却:利用风扇助力降温,1200s内将温度从将至100℃以下;

12、开模脱模:公转臂停机,并控制旋转到水平位置,自转盘停机,冷却到90℃脱模;

13、产品定型:产品放入定型工装定型。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该工艺为传统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车体零部件采用整体成型技术,车辆为笼式结构,利用滚塑机将车体零件直接滚塑而成壁厚均的、内部填充发泡材料的一体结构,并且设置部分支持凹陷,不变形,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还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介电性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亦较好,抗伸、抗穿透、抗冲击和抗撕裂的性,优异的抗环境应力开裂性,抗低温冲击性和抗翘曲性,耐低温性,主材料使用的lldpe,无毒、无味、无臭,符合国家标准。

此种生产工艺生产的车辆重量较低,较传统车辆整体重可以减轻40%,可以同等功耗的情况下提高续航里程约70%;可以方便设计和生产出符合空气动力学以及结构力学的车体形状,对于减少风阻、控制车辆稳定性能起到较大作用;生产方式为热加工,无废水、废气产生,生产设备很低的能耗,生产成本只占到零件成本的20%,原料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报废零件打碎磨粉重新配料改性即重生产成产品。

产品的熔点为11-125℃,相对抗张力为1.75-1.85,相对弹性率为1.4-1.8,奶环境应力龟裂性好,耐寒耐热性为-60℃至130℃区间内性能完好,密度为0.918g/cm3,断裂伸长率md/td为700%/750%,抗穿刺强度为63-65j/mm,落锤冲击为110-117g,1%割线模量md/td为220mpa/260mpa,门式撕裂强度md/td为140g/420g,断裂拉伸强度md/td为37mpa/63mpa,屈服拉伸强度md/td为12.5mpa/10.4mpa。

壳体与内部发泡材料之间连接紧密,外力撞击不分离,经过撞击实验,采用壁厚为4mm,发泡层厚度为32mm的本发明材料,受力面积确定为200mm2,冲击载荷为200n,加速度为1g,连续撞击50次,实验样本为随机挑选的本发明材料,共计100组,结果显示壳体与内部发泡材料依然紧密连接,100组均未发现分离。发泡材料填充效果好,壳体表面平整度高,连接部强度高,设置凸起或凹陷。

附图说明

图1滚塑机生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专利车体加工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一次加热曲线图。

图4为一次散热曲线图。

图5为二次加热曲线图。

图6为三次加热曲线图。

图7为二次散热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下面结合附图1-7,对发明的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做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如下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包括投料、加热、冷却和出品步骤,其中使用的设备为滚塑机,零件的制备采用滚塑机成型零部件,所零部件包括外部壳体和内部发泡材料。

一、所述零部件壳体材料,设零部件壳体材料总量为100%,包括lldpem73595.9%、色粉0.5%、抗uv剂2%、增韧剂1%、抗静电剂0.5%、增亮剂0.1%。

其中所述抗uv剂为uv-531,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或uv-2908,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正十六酯的一种或两种;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所述抗静电剂为聚烯烃,所述增亮剂为聚乙烯蜡、丙烯晴-苯乙烯的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马来酸酐接枝票烯烃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二、发泡材料,按重量份计算,包括聚氨酯原材料和助剂,聚氨酯原材料与助剂的比例为83:17。

1、设聚氨酯原材料总量为100%,所述聚氨酯原材料包括ios部分和聚醚组合料部分,

所述ios部分包括tdi和mdi中的一种或两种,

单独tdi时使用时,tdi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96%;

单独mdi使用时,mdi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96%;

当tdi和mdi同时使用时,共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96%,其中tdi和mdi的比例为7:3;

所述聚醚组合料部分为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

其中聚醚多元醇为gp-1618.zs-104,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2%,

聚酯多元醇为pol-1560,占聚氨酯原材料总量的2%。

2、设助剂的总量为100%,包括催化剂42%、泡沫稳定剂17%、发泡剂12%、阻燃剂22%、防老剂3%、链增长剂1%、色粉2%、脱模剂1%。

其中:催化剂为发泡胺催化剂;泡沫稳定剂为二甲基硅油;发泡剂为h2o、f-11、f-12和二氯甲烷,其中h2o、f-11、f-12和二氯甲烷的比例为30:15:15:40;

阻燃剂为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防老剂是受阻酚类化合物;链增长剂为三乙醇胺;颜料为色粉;脱模剂为硅油十二氧化硅。

三、一种新型经营用车体加工工艺,具体工艺步骤为:

14、模具准备:清理模具、检查模具,保证模具无损伤,模内无杂质,达到滚塑要求。

15、装入内镶嵌件:装入预埋的螺母、嵌件、骨架

16、投入粉料:根据模具型号投入预称量和配色的原料。

17、装活块、抽芯块:装入模具内除主副模之外的模件。

18、装盘调配重:根据模具的重量调配安装在设备上的位置。

6、进炉加热:曲线加热至220℃,公转臂转速15/rpm,自转盘转速25/rpm,反转时间为150s,(此动作一直保持到脱模前);保温时间600s,温度自由下降时间200s;具体加热保温曲线如图3中所示。

7、出炉冷却:风扇要布局合理,均匀排布在模具周边,在模具各个点测量散热曲线一致,冷却1200s,降温曲线必须要控制,降温的均匀度也要控制,否则产品在结晶后期会产生应力,会导致产品变形,降温控制曲线如图4中所示。

8、二次加热:模具进炉加热至140℃,持续加热300s,出炉,加热曲线如图5中所示。

9、二次投料:从模具透气孔投入pe发泡料,投料量为需要发泡容积的1/6倍投放。

10、三次加热:0-300s内将温度加热至180℃,并持续保温至600s,具体加热曲线如图6中所示。

11、出炉冷却:利用风扇助力降温,1200s内将温度从将至100℃以下,降温散热曲线如图7中所示。

12、开模脱模:公转臂停机,并控制旋转到水平位置,自转盘停机,冷却到90℃脱模。

13、产品定型:产品放入定型工装定型。

最后,对定型后产品性能质量鉴定如下表1:

综上所述,此种生产工艺生产的车辆重量较低,较传统车辆整体重可以减轻40%,可以同等功耗的情况下提高续航里程约70%;可以方便设计和生产出符合空气动力学以及结构力学的车体形状,对于减少风阻、控制车辆稳定性能起到较大作用;生产方式为热加工,无废水、废气产生,生产设备很低的能耗,生产成本只占到零件成本的20%,原料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报废零件打碎磨粉重新配料改性即重生产成产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材料外壳与发泡材料之间连接紧密,发泡材料填充效果好,壳体表面平整度高,连接部强度高,设置凸起或凹陷。

另外还兼有:化学稳定性好,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介电性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亦较好,抗伸、抗穿透、抗冲击和抗撕裂的性,优异的抗环境应力开裂性,抗低温冲击性和抗翘曲性,耐低温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