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469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模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视前壳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达到较好的外观效果,现在的电视前壳往往需要使用高光注塑技术,形成无熔痕、无流痕、无流线、无缩痕,表面高光的外壳产品,此外,还需要采用双色处理,在同一个外壳的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颜色,改变单一色调。但是现有的双色处理往往在成型后的外壳上喷涂不同的颜色,形成双色,此种方式具有很大的污染,不利于环保,已经逐渐被淘汰。此外,一次注塑直接形成的外壳,不能兼顾外壳的面板和围框结构之间的结构性能的差异,导致外壳整体的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可以形成双色注塑件,且快速成型、节约原料、污染少。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凹模组件和凸模组件,其特征在于,凹模组件和/或凸模组件可移动和/或可转动设置,凹模组件设置有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凸模组件包括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其中,

第一凸模上设置有第一热流道系统和第二热流道系统,第二凸模上设置有第三热流道系统和第四热流道系统;

第一凸模能与第一型腔配合,通过第一热流道系统形成注塑件半成品,第二凸模能与第一型腔配合,通过第四热流道系统,对注塑件半成品二次注塑,形成注塑件成品;

第二凸模能与第二型腔配合,通过第三热流道系统形成注塑件半成品,第一凸模能与第二型腔配合,通过第二热流道系统,对注塑件半成品二次注塑,形成注塑件成品;

注塑件半成品在二次注塑的射胶口的位置形成避让区。

可选的,凹模组件包括:

第一凹模,设置有第一型腔;

第二凹模,设置有第二型腔;和

可旋转的旋转模板,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分别固定于旋转模板的两端;

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分别位于凹模组件的两端,均可靠近或远离凹模组件。

可选的,注塑件半成品为围框结构,二次注塑在围框结构的一端形成面板。

可选的,第一射胶口沿开模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二射胶口的高度,第二射胶口位于围框结构围设的区域内,第三射胶口沿开模方向的高度大于第四射胶口的高度,第四射胶口位于围框结构围设的区域内。

可选的,围框结构的端面向围设区域内凸设形成第一加强部,第一加强部位于避让区之外。

可选的,第一加强部向围设区域内凸设形成第二加强部,第二加强部远离面板的一端凸设形成固定柱。

可选的,面板由条形板围设而成,条形板沿围框设置,条形板覆盖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

可选的,第一热流道系统和第三热流道系统内的塑料颜色相同,第二热流道系统和第四热流道系统内的塑料颜色相同,第一热流道系统和第二热流道系统内的塑料颜色不同。

可选的,第一热流道系统和第三热流道系统内的塑料的材料相同,第二热流道系统和第四热流道系统内的塑料的材料相同,第一热流道系统和第二热流道系统内的塑料的材料不同。

可选的,注塑模具为使用蒸汽加热的倒装模具。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凹模组件和凸模组件,凹模组件和/或凸模组件可移动和/或可转动设置,凹模组件设置有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凸模组件包括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其中,第一凸模上设置有第一热流道系统和第二热流道系统,第二凸模上设置有第三热流道系统和第四热流道系统;第一凸模能与第一型腔配合,通过第一热流道系统形成注塑件半成品,第二凸模能与第一型腔配合,通过第四热流道系统,对注塑件半成品二次注塑,形成注塑件成品;第二凸模能与第二型腔配合,通过第三热流道系统形成注塑件半成品,第一凸模能与第二型腔配合,通过第二热流道系统,对注塑件半成品二次注塑,形成注塑件成品;注塑件半成品在二次注塑的射胶口的位置形成避让区。本发明的注塑模具利用热流道系统注塑,可以快速成型、节约原料。注塑模具利用凸模组件和凹模组件的配合,可以进行二次注塑,形成双色注塑,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兼顾注塑件不同区域的结构强度的差异,利用不同材料的塑料二次注塑,降低成本。注塑模具通过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的配合,分别形成注塑件半成品和注塑件成品,可以提高效率,且注塑模具通过在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上均设置两套热流道系统,可以在一次交替注塑后形成两个产品,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交替注塑的方式,不需要清洗注塑模具,降低了模具故障率,减少塑料的浪费和注塑件半成品的浪费,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的一种注塑产品(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的注塑件半成品(围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的二次注塑需要形成的结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在第一凸模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在第二凸模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凹模组件,11-第一凹模,111-第一型腔,12-第二凹模,121-第二型腔,13-旋转模板,21-第一凸模,22-第二凸模,23-第一热流道系统,231-第一射胶口,24-第二热流道系统,241-第二射胶口,25-第三热流道系统,251-第三射胶口,26-第四热流道系统,261-第四射胶口,27-顶针,3-注塑件成品,31-注塑件半成品,311-第一加强部,312-第二加强部,313-避让区,314-固定柱,32-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可以用于电子显示器的前壳、挡板、移动设备的面壳、汽车面板等各种面板或外壳的注塑成型,尤其是对于外观要求较高,比如需要高光效果的外壳。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注塑成型的产品(即注塑件成品3)如图1所示,为平板电视的前壳。如图2和图4所示,平板电视的前壳包括了围框结构31和面板32。围框结构31与平板显示的后壳或中框等固定,面板32位于且覆盖围框结构31的外端面,和围框结构31一体成型。面板32也是由条形板沿围框结构31的边框围设形成,面板32用于遮挡液晶玻璃的边缘,且抵接液晶玻璃的边缘,对液晶玻璃限位,与其他部件配合共同固定液晶玻璃。以下以包括了围框结构31和面板32的围框结构举例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包括凹模组件1和凸模组件,凹模组件1包括第一凹模11、第二凹模12和可旋转的旋转模板13,第一凹模11设置有第一型腔111,第二凹模12设置有第二型腔121,第一凹模11和第二凹模12分别固定于旋转模板13的两端,当旋转模板13以图示的方向旋转到不同的角度时,第一凹模11和第二凹模12可以分别转动到不同的位置。凹模组件1利用第一凹模11和第二凹模12形成相应的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在需要不同形状的注塑件时,可以直接更换第一凹模11和第二凹模12,更换方便。利用可旋转的旋转模板13,有利于在两次注塑之间迅速切换,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凸模21位于凹模组件1的一端,可通过其他的导向和驱动结构,靠近或远离凹模组件1,与凹模组件1合模或开模。第一凸模21上设置有第一热流道系统23和第二热流道系统24,第一热流道系统23的末端为第一射胶口231,第二热流道系统24的末端为第二射胶口241。第一凸模21能与第一型腔111配合,通过第一热流道系统23注塑形成注塑件半成品31(比如围框结构31),第一凸模21也能与第二型腔121配合,通过第二热流道系统24,对注塑件半成品31二次注塑,形成注塑件成品3(比如前壳)。对于具有热流道系统的注塑机而言,注塑机射嘴射出的胶直接通过热流道、热流道分流板到达各个射胶口,每个射胶口再单独设置加热系统和停射机构,射胶口直接向型腔内射入注塑原料。热流道系统的注塑机而不需要设置冷流道,可以极大减少注塑原料的浪费,且成型时间短。

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凸模22位于凹模组件1的另一端,可通过其他的导向和驱动结构,靠近或远离凹模组件1,与凹模组件1合模或开模。第二凸模22上设置有第三热流道系统25和第四热流道系统26,第三热流道系统25的末端为第三射胶口251,第四热流道系统26的末端为第四射胶口261。第二凸模22能与第一型腔111配合,通过第四热流道系统26,对注塑件半成品31二次注塑,形成注塑件成品3(比如前壳),第二凸模22也能与第二型腔121配合,通过第三热流道系统25形成注塑件半成品31(比如围框结构31)。需要注意的是,注塑件半成品31在二次注塑的射胶口的位置形成避让区313,在二次注塑时,射胶口可以通过避让区313注塑,避免射胶口被遮挡。第一凸模21的第一热流道系统23和第二凸模22的第三热流道系统25结构可以相同,第一凸模21的第二热流道系统24和第二凸模的第四热流道系统26可以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注塑模具可以具有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种工作模式下,一次交替注塑形成一个注塑件,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5所示,在检查冷却系统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控制第一凸模21与第一型腔111合模,利用第一射胶口231向内喷射溶胶,再经过保压和冷却后形成注塑件半成品31(即围框结构),控制第一凸模21和第一型腔111开模,开模时围框结构仍然在第一型腔111中(在图5中为了显示围框结构,将围框结构显示在第一型腔111外)。

控制旋转模板13旋转,将具有围框结构的第一型腔111转动到与第二凸模22相对。

控制第二凸模22与第一型腔111合模,利用第四射胶口261,在围框结构的基础上二次注塑,经过保压和冷却形成注塑件成品3。控制第二凸模22和第一型腔111开模后,将注塑件成品3脱离第一型腔111即可。

第二种工作模式下,一次交替注塑可以形成两个注塑件,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在检查冷却系统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控制第一凸模21与第一型腔111合模,控制第二凸模22与第二型腔121合模,利用第一射胶口231向第一型腔111内喷射溶胶,利用第三射胶口251向第二型腔121内喷射溶胶,再经过保压和冷却后,分别在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均形成注塑件半成品31(即围框结构),控制第一凸模21和第一型腔111开模,第二凸模22与第二型腔121开模,开模时围框结构仍然分别在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中。

控制旋转模板13旋转,将具有围框结构的第一型腔111转动到与第二凸模22相对,具有围框结构的第二型腔121转动到与第一凸模21相对。

控制第二凸模22与第一型腔111合模,第一凸模21与第二型腔121合模,利用第四射胶口261,在第一型腔111内的围框结构的基础上二次注塑,经过保压和冷却形成注塑件成品3;利用第二射胶口241,在第二型腔121内的围框结构的基础上二次注塑,经过保压和冷却形成注塑件成品3。控制第二凸模22和第一型腔111开模、第一凸模21和第二型腔121开模,分别将两件注塑件成品3脱模即可。

在上述过程中,如果交替注塑的两个热流道系统内的塑胶的颜色不同,则可以形成不同颜色的围框结构和面板,最终形成双色的外壳,即产生双色的注塑件成品3。此外,还可以根据注塑件成品3在不同区域的结构强度需求,在交替注塑的两个热流道系统内使用不同的塑胶。比如,针对围框结构的高强度需求,可以在形成围框结构时使用含10%玻璃纤维的增强型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加强围框结构的结构强度,可以在二次注塑时,使用高光的abs、添加有mf(矿料)的abs或添加有金属粉的abs,获得更好的外光效果。

由于热流道系统模具的结构比较复杂,如果在使用时,更换凸模内原料的颜色,需要浪费大量的原料去冲洗残留的原料,避免颜色混杂,导致成本非常高。因此,使用时,不宜经常更换同一热流道系统内原料的颜色。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第一凸模21和第二凸模22交替注塑的方式,只需要在交替注塑的两个热流道系统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塑胶,即可形成双色注塑,而不需要清洗热流道系统,避免造成原料和塑胶件半成品浪费,也避免经常拆洗热流道系统造成损坏,还可提升产品质量。此外,通过在第一凸模21和第二凸模22上分别设置两套热流道系统,通过和凹模组件1的配合,可以在一次交替注塑中形成两个注塑件(即上述提到的第二种工作模式),提升了生产效率。

具体而言,第一热流道系统23和第三热流道系统25内的塑料颜色相同,第二热流道系统24和第四热流道系统26内的塑料颜色相同,第一热流道系统23和第二热流道系统24内的塑料颜色不同,以在交替注塑中形成双色注塑件。

第一热流道系统23和第三热流道系统25内的塑料的材料相同,第二热流道系统24和第四热流道系统26内的塑料的材料相同,第一热流道系统23和第二热流道系统24内的塑料的材料不同,可以兼顾注塑件不同部分的材料强度,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注塑模具可以使用蒸汽加热的倒装模具,蒸汽加热利用高压蒸汽加热,此种加热方式可以提高升温速度,也有利于保持温度稳定,倒装模具和蒸汽加热有利于提高注塑件的外观效果。

另外,除了上述的结构,凹模组件1也可以只是一个凹模,而在凹模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或者在凹模的同一侧并排设置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第一凸模21和第二凸模22也相应的排布在凹模的同一侧,分别与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对应。只要在凹模组件1上设置出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利用第一凸模21和第二凸模22配合即可。此外,凹模组件1也可以设置为固定,而将凸模组件设置为可以转动,或者是将凹模组件1设置为可移动设置,只要能让凸模组件和凹模组件1之间配合开模和合模,能让第一凸模21、第二凸模22分别和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121对应即可。

对于本实施例的生产的围框结构而言,第一射胶口231沿开模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二射胶口241的高度,第二射胶口241位于围框结构围设的区域内,第三射胶口251沿开模方向的高度大于第四射胶口261的高度,第四射胶口261位于围框结构围设的区域内,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凸模21和第二凸模22分别和相应的型腔配合完成初次注塑或二次注塑,避免二次注塑的射胶口被遮挡。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围框结构和面板32之间的连接强度,围框结构的端面向围设区域内凸设形成第一加强部311,由于面板32覆盖在围框结构的端面,第一加强部311增大了围框结构和面板32的接触面积,因此增大了围框结构和面板32之间的连接强度。沿围框结构的边框可以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加强部311,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加强部311需要设置避让区313之外,避免遮挡注塑口。

为了便于和后壳等结构连接,部分第一加强部311向围设区域内凸设形成第二加强部312,第二加强部312远离面板32的一端凸设形成固定柱314。固定柱314可以设置螺纹孔,与后壳等通过螺栓连接。面板32的条形板覆盖第一加强部311和第二加强部312,条形板的宽度可以根据玻璃面板需要遮盖的区域进行调整,便于和不同的玻璃面板搭配使用。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