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机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挤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7979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挤出机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挤出机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出机,特别涉及一种挤出机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挤出机。



背景技术:

挤出机是依靠螺杆旋转产生的压力及剪切力,能使得物料可以充分进行塑化以及均匀混合、通过口模成型的一种热加工设备。

目前,公开号为CN201009414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安装在塑料挤出机上的原料除湿烘干装置,它包括机体,机体的料筒外壁上装有电加热片,机体的顶面上装有与料筒连通的原料筒,在机体上设有热量收集箱,电加热片位于热量收集箱的内腔中,在热量收集箱的顶面上设有呈漏斗形的热量汇集口,热量汇集口与原料筒之间连通有热量输送管,原料筒的顶面上装有散湿气管。

这种除湿烘干装置虽然能够起到加热作用,但由于直接加热,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加热箱中的热能积压在物料处,温度呈越来越高的趋势,在此种前提下,温度过高时容易使物料的分子发生质变,影响输出的物料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出机散热装置,其具有能够散去多余热能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挤出机散热装置,包括机体、位于机体侧边的加热箱,所述加热箱上设置有通电装置,所述通电装置包括与加热箱连通的散热壳、位于散热壳背离地面一侧的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伸入散热壳中,其输出轴上设置叶片,所述散热壳上还设置有热传递部,所述热传递部上贴设有热传递管,所述热传递管与冷却水循环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物料被加热时,产生的热能被通电装置中的散热壳散出一部分,在热能源源不断产生的过程中,散热壳中的叶片被旋转驱动装置带动,将热能通过散热壳向外发散;同时,热传递管由于与冷却水相连,流动的冷却水经过热传递部时,能够将散热箱中的热能与之进行热交换,加快热能的散发,使加热箱中的热能尽量处于稳定状态,减少过高温度造成的损害。

进一步设置:所述散热壳设置为圆柱形,所述散热壳的两个端面设置为第二网面,所述散热壳的圆弧面设置为金属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面能够更快地排出带有热能的气体,相较于金属片的设置,散热效率更高。

进一步设置:所述热传递部设置为位于散热壳圆弧面上的一处平面,所述热传递部与加热箱面向散热壳一面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设置多个散热壳的情况下,这些热传递部处于共面状态,在后续设置热传递管时,热传递管排布在一个平面上,减小了热传递管弯折的程度,以便减小热传递管因弯折造成的损伤、也能够便于热传递管中的水流流动。

进一步设置:所述热传递管通过固定夹连接于热传递部上,所述固定夹包括转动连接于热传递部上的夹板、位于夹板一端的压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夹能够将热传递管限位在热传递部上,当水流在热传递管中流动时,水流流动所产生的冲击力不易对热传递管与热传递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产生影响。

进一步设置:所述夹板包括与热传递管相抵触的夹持部、位于夹板背离夹持部一端的按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部用于承受外力,夹持部则用于限位热传递管,当对按压部施力时,不易对热传递管造成挤压使其损伤、或影响其中的水流的流速。

进一步设置:所述压簧的一端固连于按压部面向热传递部的一面,另一端固连于热传递部面向按压部的一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簧处于原始状态时,将按压部顶起,使夹持部与热传递管顶紧;按压压簧时,压簧受力形变,此时按压部下压,带动夹持部上抬离开热传递部,使热传递管能够被放进固定夹或从中取出。

进一步设置:所述夹持部与按压部之间的过渡处设置转轴,所述转轴通过铰接座固定于热传递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轴在限定固定夹的位置的同时,还能够是按压部与夹持部呈杠杆状运动,即按压部下压时,夹持部上抬;按压部复位时,夹持部下落。

进一步设置:所述夹持部背离按压部的一端还设有向热传递部处弯折的折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角能够辅助夹持部限位热传递管,减小热传递管由于受压而从夹板处滑脱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热传递管的一端与水泵相连,其靠近水泵的一端处设置容器,另一端同样伸入容器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通过水泵和热传递管被循环利用,起到节省开支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出机,其具有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加热箱中的温度处于预期范围中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挤出机,带有如上述的挤出机散热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在对物料进行加热的同时,通过长条形的加热箱向外散出部分热能,与加热箱上的若干散热壳共同作用,散去多余热能,且散热壳之间的间隔相等,使得加热箱各处散热均等,加热箱内各处的温度也趋于均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图1的C部放大图用于体现加热片的结构;

图3是实施例1中图1的A部放大图用于体现抽风装置的结构;

图4是实施例1中图1的B部放大图用于体现吸气盖的结构;

图5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导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图6的D部放大图用于体现固定夹的结构;

图8是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水泵与容器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加热箱;3、通电箱;4、导线;5、加热片;6、原料筒;7、翻盖;8、螺杆;9、旋转驱动装置;10、进料口;11、减速器;12、抽风装置;121、抽气管;122、风机;123、叶片;124、第一网面;125、固定圈;126、螺孔;127、螺钉;128、挡盖;13、外管;14、内管;15、吸气盖;151、端盖;152、气孔;16、排水槽;17、导水管;18、金属管;19、容器;20、轮子;21、通电装置;22、散热壳;23、第二旋转驱动装置;24、压簧;25、第二网面;26、热传递部;27、固定夹;28、热传递管;29、水泵;30、夹板;301、夹持部;302、按压部;303、铰接座;304、转轴;31、折角;32、风扇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挤出机散热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机体1,机体1侧边设置加热箱2,加热箱2中的热能采用电加热的方式产生。

如图1和2所示,机体1与加热箱2均设置为立体矩形,加热箱2侧边设置通电箱3,通电箱3上连接导线4,导线4与电源相接;通电箱3面向加热箱2的一侧设置加热片5,加热片5埋设于加热箱2中,通电产生热能。

如图1所示,在机体1背离地面一侧的其中一端上还设有原料筒6,原料筒6呈锥形,其小端与机体1上的容纳腔相连,大端处设有翻盖7,以便投入物料。为了减小进料时物料与吸气盖15之间的冲击,翻盖7位于原料筒6的侧边。原料筒6侧边引出与水平面倾斜的进料口10,进料口10背离原料筒6的一端在竖直高度上低于进料口10靠近原料筒6的一端,以便于落料。

如图1和2所示,容纳腔中设置螺杆8,螺杆8由旋转驱动装置9带动,旋转驱动装置9设置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11的输入端相连,减速器11的输出端与螺杆8同轴相连。

如图1和3所示,在原料筒6的侧边设置抽风装置12,抽风装置12包括与原料筒6相连的抽气管121,在抽气管121背离地面一端设置风机122,风机122卡嵌在抽气管121顶部。

如图1和3所示,风机122的叶片123在圆盘形的风机122内,风机122的一侧蒙设一层第一网面124,第一网面124呈圆形,与风机122同轴设置,在第一网面124的外圆处设置一圈固定圈125,固定圈125上环形阵列四个螺孔126,每个螺孔126中均能够穿设螺钉127。在固定圈125背离风机122内部一侧配设挡盖128,挡盖128也设置为圆形,并且挡盖128的大小正好能够将第一网面124完全覆盖。挡盖128与固定圈125之间即通过螺钉127连接,螺钉127贯穿挡盖128后穿入螺孔126中。

需要风机122运转、气流产生运动时,拧松螺钉127,将其中三个螺钉127取下,留一个螺钉127将挡盖128与固定圈125相连,使挡盖128能够绕该螺钉127转动,挡盖128受自重作用垂落,其最高点与未被拆下的螺钉127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此时挡盖128不易将第一网面124完全遮挡住,便于气流运动;当不需要使用风机122时,将四个螺钉127均拧上,使挡盖128将第一网面124遮住,减小空气流动的可能性。

如图1和3所示,抽气管121分为两段,分别为与风机122连接、位于原料筒6外的外管13、位于原料筒6内的内管14,内管14贴设于原料筒6内壁上。内管14穿入原料筒6处为原料筒6靠近地面一端,穿入原料筒6后,沿着原料筒6内壁向上延伸,直至靠近原料筒6背离地面的一端。

如图1和4所示,内管14背离地面的一端反向弯折,弯折处呈倒置的“U”形,弯折后的端部设置吸气盖15,吸气盖15为锥形,其大端面向原料筒6内的物料,小端与内管14光顺连接。吸气盖15的大端上蒙设端盖151,端盖151上设置若干气孔152。吸气盖15的大端的面积与原料筒6的内部的截面积相近。

如图1和4所示,在吸气盖15面向地面一侧还设有自端盖151外圆轮廓处延向地面伸出的排水槽16,排水槽16为圆形,其槽底为弧形,以便蒸汽冷凝后的水流在排水槽16中流动。

如图4和5所示,在排水槽16的底部还引出有一根导水管17,导水管17背离原料筒6的一端连接有一段金属管18,导水管17采用塑料材质,其与金属管18相连处通过加热熔化后,与金属管18密封相连。金属管18通入容器19中,且为了减少杂质在金属管18背离导水管17的一端堆积,金属管18背离导水管17一端设置为斜口。

如图5所示,用于储水的容器19底部设置轮子20,以便于运输排水。

需要烘干物料时,风机122运转,将气流从原料筒6小端抽入大端,由于原料筒6与加热箱2相连通,故风机122抽出的气体带有热能,使物料中的水分受热蒸发,这些带有水蒸气的气体被吸气盖15吸收,在与吸气盖15内壁接触冷凝后,凝成的水珠沿着锥形的吸气盖15落至排水槽16中,再从排水槽16中通过导水管17落入容器19中。

实施例2:一种挤出机散热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和6所示,加热箱2为金属外壳,位于机体1一侧,加热箱2背离机体1的一侧即设置通电箱3,通电箱3包括通电装置21和散热壳22,散热壳22为圆柱状,其底面与水平面平行,散热壳22的母线长度小于其端面的直径。散热壳22与加热箱2连通。

如图2和6所示,通电装置21即为导线4和加热片5,为了便于整理,导线4被固定至设于散热壳22正上方的排风装置处,排风装置采用第二旋转驱动装置23带动风扇片32,第二旋转驱动装置23的输出轴面向地面,风扇片32即位于散热壳22内。第二旋转驱动装置23采用电动机。散热壳22的两个端面处设置为第二网面25,其母线所在的圆弧面采用金属板设置,如图6和7所示,其背离机箱的一面上设置热传递部26,热传递部26为位于圆弧面上的一处平面,在该处平面上设置固定夹27,固定夹27中穿过热传递管28。

如图6和7所示,由于通电箱3有多个,每个通电箱3的散热壳22上均设置一处热传递部26,且这些热传递部26共线设置。如图7和8所示,热传递管28与水泵29相连,水泵29固定在容器19的侧壁背离地面的一侧,热传递管28一端伸入容器19中,另一端依次穿过这些固定夹27后,伸入容器19中,被固定在容器19侧壁,以便使水流流回容器19中。

如图7所示,固定夹27设置为铰接在热传递部26处的夹板30,夹板30包括用于与热传递管28相抵触的夹持部301、位于夹持部301面向地面一侧的按压部302,按压部302、夹持部301相连处与热传递部26铰接,铰接结构采用铰接座303实现,铰接座303设置为垂直于热传递部26上的杆件,铰接座303背离热传递部26的一端设置有穿入夹板30的转轴304。为了便于将热传递管28限位在固定夹27处,夹持部301背离按压部302的一端设有向热传递部26弯折的折角31。按压部302与热传递部26之间设置压簧24,压簧24的两端固连于按压部302与热传递部26相对的面上。

需要进行散热时,启动电动机和水泵29,电动机带动叶片123转动,使热流从上下两处的第二网面25处散出;在容器19中的水流被水泵29抽取后依次流经若干热传递部26,与热传递部26发生热交换,带有热能,起到散热作用。

实施例3:一种挤出机,带有上述的挤出机散热装置。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