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429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压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压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的装配中,产品的屏幕与壳体之间普遍采用点胶连接,将壳体和屏幕点胶组装后还需要对组件进行短时间大压力的预压和长时间小压力的保压,方能将组件从保压装置拆卸下来。这个过程需要采用点胶装置、预压装置、保压装置和拆卸装置等设备,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一方面,由于预压、保压和拆卸的现有工位都是独立操作的,占用了过多的工位、作业人员、配备装置以及周转资源,导致空间和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维护和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现有的保压装置保压时间和保压力度难以控制,导致装配质量难以保证。现有的保压装置主要用弹簧和泡棉的变形提供压力,但弹簧、泡棉难于精确控制保证每个组件所承受的压力一致,导致组件普遍存在组装不良的现象。而现有组件的保压时间控制方式有两种,填写标识牌或者加装时间继电器,由于是按批次保压计时,而保压工序必须是逐一操作的,致使每个组件的保压时间不同步,同样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合装置,能够提高压合装置主体结构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合装置,所述压合装置包括用于承载上压头的压板、用于承载下模具的浮动板、用于连接和驱动所述压板垂直升降并对所述浮动板施加压力的升降机构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升降机构的支撑架,所述压板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上,所述浮动板位于所述压板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为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固定在所述支撑架的上端,所述升降气缸的气缸轴端部朝下,所述压板固定在所述气缸轴的端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的下方设有与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固定连接的电控箱,所述电控箱与所述升降机构相对的一侧表面形成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固定基板和浮动基板。

进一步地,所述电控箱包括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气缸驱动压板对浮动板施加压力的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与所述电控箱连接的调压阀,所述电控箱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调压阀的进口以及出口分别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和所述进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控箱还包括有压力表、切换开关、运行按钮、电源开关和电源接口,所述切换开关用于切换压力输出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浮动板上设置有若干定位销。

进一步地,所述压板、所述浮动板、所述固定基板和所述浮动基板相互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装置,上压头和下模具为可更换的组件,便于切换不同的生产机型,提高了压合装置主体结构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定时器和切换开关的设置使压合装置兼具预压装置和保压装置的功能,扩大了压合装置的适用范围,无需拆卸装置便可以完成产品的预压和保压作业流程,降低了装置的制造成本,避免了空间和资源的浪费。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装置还可以对单个产品实施精准的压力和时间控制,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压合装置的电控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并且本实用新型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相同的标号在整个说明书和附图中可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压合装置包括:用于承载上压头的压板1、用于承载下模具的浮动板2、用于连接和驱动压板1垂直升降并对浮动板2施加压力的升降机构3以及用于支撑升降机构3的支撑架4,压板1固定在升降机构3上,浮动板2位于压板1的下方。压板1和浮动板2均大致呈矩形,上压头和下模具的形状可根据待压合工件的不同形状进行设定,在不影响主体机构的情况下,更换上压头和下模具可以切换不同的生产机型。

升降机构3为升降气缸31,升降气缸31固定在支撑架4的上端,升降气缸31的气缸轴32端部朝下,压板1固定在气缸轴32的端部上。这里,压板1可以通过螺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在气缸轴32的下端面上,本实用新型对比不作具体限定。工作时,气缸轴31带着压板1上下移动,完成压合过程。在本实施例中,气缸轴3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气缸轴31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被设定为其他数量。

升降机构3的下方设有与支撑架4的下端固定连接的电控箱5,电控箱5与升降机构3相对的一侧表面形成操作平台51,操作平台51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固定基板6和浮动基板7。支撑架4和浮动基板7抵接固定在固定基板6上,浮动板2设置在浮动基板7上。电控箱5和固定基板6的形状、大小相当,浮动基板7和浮动板2的形状、大小相当,具体地,电控箱5、固定基板6、浮动基板7和浮动板2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基板6、浮动基板7和浮动板2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电控箱5包括定时器8,定时器8用于控制升降气缸31驱动压板1对浮动板2施加压力的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定时器8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分别为预压定时器8a和保压定时器8b,预压定时器8a用于控制预压时间,保压定时器8b用于控制保压时间。预压定时器8a和保压定时器8b分别设定和控制预压时间和保压时间,当达到设定的预压时间和保压时间之后,可以通过分别断开预压定时器8a和保压定时器8b,以控制在设定时间内停止压合装置的工作,从而精准实现对单个组件压合过程中的压力和时间控制。

为了调节气缸内的气压,支撑架4上设有与电控箱5连接的调压阀9,电控箱5上开设有进气口10,调压阀9的进口以及出口分别连接升降机构3和进气口10,通过调压阀9控制由进气口10进入升降机构3的气体的气压。需要说明的是,调压阀9的数量和进气口10的数量可以根据升降机构3的数量进行相应设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以及若干连接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的连接板43,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自固定基板6的表面竖直向上延伸并在浮动板2上方延伸形成一凸出部,连接凸出部的连接板43上固定有升降机构3。升降机构3驱动压板1在凸出部下方与浮动板2上方之间垂直升降。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和连接板43围合形成一容置腔400,调压阀9容置于容置腔400内并固定于连接板43上,调压阀9与位于支撑架4下方的电控箱5电连接,同时与固定在连接板43上的升降机构3相连接。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形状一致,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和连接板43之间可以通过螺接、焊接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电控箱5还包括有压力表11、切换开关12、运行按钮13、电源开关14和电源接口15,切换开关12用于切换压力输出模式。切换开关12可以将压合装置切换至单段压力输出模式或分段压力输出模式。切换至单段压力输出模式时,压合装置只能实现预压装置的功能,对组建进行短时间的大压力预压。切换至分段压力输出模式时,压合装置兼具预压装置和保压装置的功能,可以对组件进行短时间的大压力预压和长时间的小压力保压。

在本实施例中,运行按钮1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运行按钮13a和第二运行按钮13b。压力表11、第一运行按钮13a安装在电控箱的第一侧表面52上,预压定时器8a和保压定时器8b安装在电控箱的第二侧表面53上,切换开关12和第二运行按钮13b安装在电控箱的第三侧表面54上,电源开关14和电源接口15安装在电控箱的第四侧表面55上,第四侧表面55上还开设有进气口10。参照图3,电源开关14和电源接口15分别与电控箱5内的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还分别与预压定时器8a、保压定时器8b、调压阀9、压力表11、切换开关12、第一运行按钮13a和第二运行按钮13b电连接,以实现电控箱对各组件的电路控制。

压板1、浮动板2、固定基板6和浮动基板7相互平行设置,以使组件压合时保持平整。浮动板2上设置有若干定位销21,浮动板2与下模具之间通过定位销21进行定位组装,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销21的数量设置为三个,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定位销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被设定为其他数量。

具体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压合装置的动作流程如下:

步骤1:将组件放置至浮动板2上;

步骤2:手动按下电控箱5上的运行按钮13,以启动压合装置,压板1下降,压板1按照定时器8预先设定好的时间对组件进行大压力预压;

步骤3:预压时间结束,压合装置切换至保压阶段,压板1继续按照定时器8预先设定好的时间对组件进行小压力保压;

步骤4:保压时间结束,压板1向上运动与浮动板2分离;

步骤5:取出组件,压合装置恢复初始待机状态,进入下一轮循环操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装置,上压头和下模具为可更换的组件,便于切换不同的生产机型,提高了压合装置主体结构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定时器和切换开关的设置使压合装置兼具预压装置和保压装置的功能,扩大了压合装置的适用范围,无需拆卸装置便可以完成产品的预压和保压作业流程,降低了装置的制造成本,避免了空间和资源的浪费。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装置还可以对单个产品实施精准的压力和时间控制,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虽然已经参照特定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此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