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支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5023发布日期:2018-08-10 22:0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尤其涉及一种头枕支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头枕支架200,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包括边框201及支柱202,边框201呈环形闭合结构,支柱202的上端连接于边框201的上边的中部,支柱202的下端向外延伸,再如图2所示,注塑这种头枕支架的传统注塑模具通常以支柱202的中线为分界线a,在分界线a的两侧各做一个行位301、302,注塑完成后,分界线a的两侧的行位301、302相互远离,从而实现对头枕支架200进行脱模。

然而,由于两行位301、302之间的分界线a位于头枕支架2002的中线上,在注塑后会在这条分界线a上产生夹线,而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在使用时会裸露出来,因此,这条夹线就会严重影响头枕支架200的美观性。为了消除这条夹线或者将这条夹线隐藏起来,则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模具,但是,由于头枕支架200的边框201的中部外侧边缘201a、中部内侧201b及支柱202内侧端部202a均有倒钩,这些倒钩会阻碍产品脱模,因此,现有的模具均未能同时解决夹线裸露以及倒钩阻碍产品脱模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同时解决夹线裸露以及倒钩阻碍产品脱模的问题,使头枕支架脱模容易,美观大方的头枕支架注塑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头枕支架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动模、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及第三顶块;所述第三顶块水平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动模,所述第一斜顶块及所述第二斜顶块倾斜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动模且下端均与下模板抵触;所述第一斜顶块设有与所述头枕支架的边框的中部外侧相匹配的第一外型面,以及与所述头枕支架的支柱的中部内侧相匹配的第二外型面;所述第二斜顶块设有与所述头枕支架的支柱的端部内侧相匹配的第三外型面,所述第三顶块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头枕支架的边框的中部内侧边缘相匹配的第四外型面,所述第四外型面并且与所述第一外型面相拼接;所述定模的型面、动模的型面、第一斜顶块的第一外型面和第二外型面、第二斜顶块的第三外型面及第三顶块的第四外型面形成注塑所述头枕支架的型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及第三顶块,并在所述第一斜顶块上设置第一外型面及第二外型面,在所述第二斜顶块上设置第三外型面,在所述第三顶块上设置第四外型面,由于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及第三顶块在脱模时均可移动并离开所述头枕支架,因此,通过设置三个行位便可以防止头枕支架上的倒钩阻碍产品脱模,从而使得模具能够顺利脱模,并且,由于这种结构没有在头枕支架的支柱上形成夹线,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头枕支架的美观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斜顶块的一侧设有导向肋,所述动模开设有呈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内设有与所述导向肋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肋与所述导向槽配合,可以使所述第一斜顶块在所述动模上滑动得更加稳定精确。

较佳地,所述动模开设有呈倾斜设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斜顶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孔中。所述第二导向孔可以对所述第二斜顶块进行引导,从而使第二斜顶块在所述动模上滑动更加稳定。

较佳地,所述头枕支架注塑模具还包括驱动块,所述驱动块与所述定模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块驱动所述第三顶块离开所述第一斜顶块。设置所述驱动块驱动所述第三顶块,可以利用使所述第三顶块能随所述动模地动作而滑动,而进而可自动离开的头枕支架,达到脱模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驱动块设有倾斜的驱动柱,所述第三顶块开设有斜孔,所述驱动柱滑动地插接于所述斜孔内。所述驱动柱与所述斜孔配合,可以使所述动模的竖直运动的动力驱动所述第三顶块的水平滑动,从而有效地驱动所述第三顶块脱离所述头枕支架。

较佳地,所述第一斜顶块的下端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内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斜顶块的下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斜顶块的下端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内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斜顶块的下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导向块与第一斜顶块滑动配合以及所述第二导向块与第二斜顶块滑动配合可以使第一斜顶块及第二斜顶块倾斜滑动时更顺畅,提高脱模时各部件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动模包括第一模体及第二模体,所述头枕支架的边框对应的模腔位于所述第一模体上,所述头枕支架的支柱对应的模腔位于所述第二模体上,所述定模合模于所述第一模体及所述第二模体上。通过将所述定模合模于所述第一模体及所述第二模体上方,可以使整个头枕支架的支柱外侧都位于所述定模的型面内,从而避免产生夹线。

具体地,所述第三顶块与所述动模之间设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具有的弹性力可以使所述第三顶块自动滑出,从而使其脱离所述头枕支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头枕支架通过行位的方式脱模的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模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模具的合模时的剖面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模具的开模时的剖面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注塑模具100包括定模1、动模2、第一斜顶块3、第二斜顶块4及第三顶块5;所述动模2包括第一模体2a及第二模体2b,所述第三顶块5水平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模体2a,所述第一斜顶块3及所述第二斜顶块4倾斜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模体2b且下端均与下模板101滑动抵触;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下侧设有与所述头枕支架200的边框201的中部外侧边缘201a相匹配的第一外型面31,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上表面设有与所述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的中部内侧201b相匹配的第二外型面32;所述第二斜顶块4的上端外侧设有与所述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的端部内侧相匹配的第三外型面41,所述第三顶块5的内端部设有与所述头枕支架200的边框201的中部内侧边缘相匹配的第四外型面51,所述第四外型面51并且与所述第一外型面31相拼接;所述定模1的型面1a、动模2的型面2c、第一斜顶块3的第一外型面31和第二外型面32、第二斜顶块4的第三外型面41及第三顶块5的第四外型面51形成注塑所述头枕支架200的型腔。所述头枕支架200的边框201对应的模腔位于所述第一模体2a上,所述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对应的模腔位于所述第二模体2b上,所述定模1合模于所述第一模体2a及所述第二模体2b上。通过将所述定模1合模于所述第一模体2a及所述第二模体2b上方,可以使整个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外侧都位于所述定模1的型面内,从而避免产生夹线。

再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一侧设有导向肋32,所述动模2开设有呈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孔21,所述第一导向孔21内设有与所述导向肋32相配合的导向槽21a。所述导向肋32与所述导向槽21a配合,可以使所述第一斜顶块3在所述动模2上滑动得更加稳定精确。所述动模2开设有呈倾斜设置的第二导向孔22,所述第二斜顶块4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孔22中。所述第二导向孔22可以对所述第二斜顶块4进行引导,从而使第二斜顶块4在所述动模2上滑动更加稳定。所述第一导向孔21与所述第二导向孔22相互呈靠近对方的方向倾斜设置。

再请参阅图5,所述头枕支架注塑模具100还包括驱动块6,所述驱动块6与所述定模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块6驱动所述第三顶块5离开所述第一斜顶块3。设置所述驱动块6驱动所述第三顶块5,可以使所述第三顶块5能随所述动模2地动作而滑动,而进而可自动离开的头枕支架200,达到脱模的目的。具体地,所述驱动块6设有倾斜的驱动柱61,所述第三顶块5的外端连接有连接块5a,所述连接块5a开设有斜孔52,所述驱动柱61滑动地插接于所述斜孔52内。所述驱动柱61与所述斜孔52配合,可以使所述动模2的竖直运动的动力驱动所述第三顶块5的水平滑动,从而有效地驱动所述第三顶块5脱离所述头枕支架200。所述第三顶块5的外端与所述动模2的外侧之间设有弹性元件7,具体地,所述弹性元件7的一端抵触于所述连接块5a,另一端抵触于所述动模2的外侧。所述弹性元件7为压缩弹簧;所述弹性元件7具有的弹性力可以使所述第三顶块5自动滑出,从而使其脱离所述头枕支架200。

再请参阅图5及图6,所述下模板101上设有第一导向块8及第二导向块9,所述第一导向块8位于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下端,所述第一导向块8内设有第一滑槽81,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下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滑槽81;所述第二导向块9位于所述第二斜顶块4的下端,所述第二导向块9内设有第二滑槽91,所述第二斜顶块4的下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滑槽91。所述第一导向块8与第一斜顶块3滑动配合以及所述第二导向块9与第二斜顶块4滑动配合可以使第一斜顶块3及第二斜顶块4倾斜滑动时更顺畅,提高脱模时各部件的稳定性。

综合上述,并结合图6及图7所示,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200模具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合模时,所述定模1覆盖于所述第一模体2a及所述第二模体2b的上方,所述第三顶块5水平地穿过所述第一模体2a,此时,所述驱动块6的驱动柱61插接于所述第三顶块5的斜孔52内。所述第一斜顶块3穿设于所述第二模体2b,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第一外型面31并与所述第三顶块5的第四外型面51拼接形成所述头枕支架200的边框201下边缘的外侧,所述第二斜顶块4穿设于所述第二模体2b,所述第二斜顶块4的第三外型面41与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第二外型面32支撑于所述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的下底面。

开模时,所述动模2向下运动,所述第三顶块5随所述动模2向下移动,在所述斜孔52及驱动柱61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顶块5相对所述动模2水平滑动,此时,所述第三顶块5的第四外型面51离开所述头枕支架200的中部内侧边缘;与此同时,所述第一斜顶块3相对所述动模2向上倾斜地顶出且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下端在所述第一滑槽81内滑动,这时,所述第一外型面31离开所述头枕支架200的中部外侧,所述第二外型面32滑动地顶推所述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底部。同埋,所述第二斜顶块4的下端在所述第二滑槽91内滑动,所述第三外型面41滑动地顶推所述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底部,并且脱离所述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末端底部的倒钩。当所述第一斜顶块3、第二斜顶块4及第三顶块5均脱离所述头枕支架200后,所述动模2继续向下运动使得下模板101上的顶针顶推所述头枕支架200,使整个头枕支架200脱离动模2,顺利地脱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斜顶块3、第二斜顶块4及第三顶块5,并在所述第一斜顶块3上设置第一外型面31及第二外型面32,在所述第二斜顶块4上设置第三外型面41,在所述第三顶块5上设置第四外型面51,由于第一斜顶块3、第二斜顶块4及第三顶块5在脱模时均可移动并离开所述头枕支架200,因此,通过设置三个行位便可以防止头枕支架200上的倒钩阻碍产品脱模,从而使得模具能够顺利脱模,并且,由于这种结构没有在头枕支架200的支柱202上形成夹线,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头枕支架200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头枕支架注塑模具100所涉及到模具的其他结构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