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洒塑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9883发布日期:2020-10-30 21:0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花洒塑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件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花洒塑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用于成型塑件的常用模具,通过注塑模具能成型出形式多样的塑件。塑料注射模具是结构较复杂、形式较多样的一种模具,是指在注射机的加热料筒内,塑料受热熔融,受螺杆或杜塞推动,经喷嘴和模具的浇注系统进入模具型腔,塑料在型腔内硬化定型。花洒这种注塑产品,因为其内部是中空结构,往往需要采用抽芯机构在产品成型后,抽出模芯,现有的圆弧抽芯注射模具设计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花洒塑胶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文案,包括底板、左支撑侧板、右支撑侧板、顶板、模具下安装板、模具上安装板、成型下模具、成型上模具、喷头模芯、尾部接口成型装置和手柄抽芯装置,所述左支撑侧板和右支撑侧板的下侧边分别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支撑侧板和右支撑侧板的上侧边固定连接,所述模具下安装板的下表面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模具上安装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模具下安装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成型下模具镶嵌在所述模具上安装板的上表面中部所开设的凹槽一内,所述成型上模具与所述成型下模具相互匹配,所述喷头模芯位于所述成型上模具与所述成型下模具之间,所述模具上安装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成型下模具的进水口处开设有凹槽二,所述尾部接口成型装置设置在所述凹槽二内,所述手柄抽芯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部,所述顶板、模具下安装板和模具上安装板与手柄抽芯装置相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通孔,所述手柄抽芯装置的工作端位于成型下模具和成型上模具之间。

优选地,所述尾部接口成型装置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接口成型模块,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分别位于成型下模具的左右两侧,所述成型下模具的上表面前侧与两个成型下模具相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凹槽三,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的工作端接触。

优选地,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相接触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条弧形槽,两条所述弧形槽靠近成型下模具的进水口位置处均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内螺纹。

优选地,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上均预设有注胶流道,所述注胶流道与弧形槽相通。

优选地,所述成型上模具的上表面与注胶流道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注胶通孔。

优选地,所述喷头模芯的下端依次穿过成型下模具、模具上安装板和模具下安装板与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喷头模芯的支撑部外套有喷头成型套筒,所述喷头成型套筒的外表面靠近述喷头模芯的成型部位置处设置有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手柄抽芯装置包括升降气缸、连接块、转动接头、抽芯安装板、连接杆一、连接杆二、连接杆三、抽芯滑块和手柄模芯,所述抽芯安装板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升降气缸通过气缸固定块固定在顶板的前侧边,所述升降气缸的工作端穿过气缸固定块与转动接头的上端通过连接块卡接,所述转动接头的下端与连接杆一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的中部与抽芯安装板的右壁左下角位置处通过一根转轴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的后端与连接杆二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三的后端与抽芯安装板的右壁右上角位置处通过一根转轴连接,所述连接杆二的上端与连接杆三靠近前端三分之一位置处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三的前端与抽芯滑块转动连接,所述抽芯安装板的右壁与抽芯滑块相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条弧形滑槽,所述抽芯滑块的左端与弧形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手柄模芯的下端与抽芯滑块的上表面与成型下模具的进水口对应位置处固定连接,所述手柄模芯的上端依次穿过成型下模具和弧形槽与喷头模芯接触。

相对于现有技术地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手柄抽芯装置,采用单气缸驱动多个连杆传动,达到抽芯动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尾部接口成型装置,实现了花洒尾部螺纹接头的快速成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手柄抽芯装置和喷头模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成型下模具和喷头模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口成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例所示:1、底板;2、右支撑侧板;3、顶板;4、模具下安装板;5、模具上安装板;6、成型下模具;7、成型上模具;8、尾部接口成型装置;9、手柄抽芯装置;10、喷头模芯;11、喷头成型套筒;91、升降气缸;92、转动接头;93、接杆一;94、抽芯安装板;95、连接杆二;96、连接杆三;97、抽芯滑块;98、手柄模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底板1、左支撑侧板、右支撑侧板2、顶板3、模具下安装板4、模具上安装板5、成型下模具6、成型上模具7、喷头模芯10、尾部接口成型装置8和手柄抽芯装置9,所述左支撑侧板和右支撑侧板2的下侧边分别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顶板3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支撑侧板和右支撑侧板2的上侧边固定连接,所述模具下安装板4的下表面与所述顶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模具上安装板5的下表面与所述模具下安装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成型下模具6镶嵌在所述模具上安装板5的上表面中部所开设的凹槽一内,所述成型上模具7与所述成型下模具6相互匹配,所述喷头模芯10位于所述成型上模具7与所述成型下模具6之间,所述模具上安装板5的上表面与所述成型下模具6的进水口处开设有凹槽二,所述尾部接口成型装置8设置在所述凹槽二内,所述手柄抽芯装置9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所述顶板3、模具下安装板4和模具上安装板5与手柄抽芯装置9相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通孔,所述手柄抽芯装置9的工作端位于成型下模具6和成型上模具7之间。

优选地,所述尾部接口成型装置8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接口成型模块,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分别位于成型下模具6的左右两侧,所述成型下模具6的上表面前侧与两个成型下模具6相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凹槽三,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的工作端接触。

优选地,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相接触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条弧形槽,两条所述弧形槽靠近成型下模具6的进水口位置处均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内螺纹。

优选地,两个所述接口成型模块上均预设有注胶流道,所述注胶流道与弧形槽相通。

优选地,所述成型上模具7的上表面与注胶流道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注胶通孔。

优选地,所述喷头模芯10的下端依次穿过成型下模具6、模具上安装板5和模具下安装板4与顶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喷头模芯10的支撑部外套有喷头成型套筒11,所述喷头成型套筒11的外表面靠近述喷头模芯10的成型部位置处设置有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手柄抽芯装置9包括升降气缸91、连接块、转动接头92、抽芯安装板94、连接杆一93、连接杆二95、连接杆三96、抽芯滑块97和手柄模芯98,所述抽芯安装板94固定在底板1上,所述升降气缸91通过气缸固定块固定在顶板3的前侧边,所述升降气缸91的工作端穿过气缸固定块与转动接头92的上端通过连接块卡接,所述转动接头92的下端与连接杆一93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一93的中部与抽芯安装板94的右壁左下角位置处通过一根转轴连接,所述连接杆一93的后端与连接杆二95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三96的后端与抽芯安装板94的右壁右上角位置处通过一根转轴连接,所述连接杆二95的上端与连接杆三96靠近前端三分之一位置处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三96的前端与抽芯滑块97转动连接,所述抽芯安装板94的右壁与抽芯滑块97相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条弧形滑槽,所述抽芯滑块97的左端与弧形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手柄模芯98的下端与抽芯滑块97的上表面与成型下模具6的进水口对应位置处固定连接,所述手柄模芯98的上端依次穿过成型下模具6和弧形槽与喷头模芯10接触。

工作原理:当需要注塑产品时,首先手柄抽芯装置9开始工作,升降气缸91推动转动接头92和连杆一的一端向下运动,连杆一的另一端推动连杆二和连杆三向上升起,连杆三的上端带动抽芯滑块97向上滑动,直至手柄模芯98的上端与喷头模芯10接触,然后通过成型上模具7的注胶通孔向模具型腔内注射塑料受热熔融后的塑料流体,塑料流体顺着注胶流道先进入尾部接口成型装置8的弧形槽内,接着注满整个模具型腔,待塑料在型腔内冷却硬化定型后,升降气缸91拉动连杆一的一端向上升起,带动手柄模芯98从定型的花洒内部抽出,最后在打开成型上模具7,从成型下模具6上取下成型产品;至此工作完成。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手柄抽芯装置,采用单气缸驱动多个连杆传动,达到抽芯动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尾部接口成型装置,实现了花洒尾部螺纹接头的快速成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