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005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家用燃气灶一般采用引射式预混燃烧器,引射式预混燃烧器又称大气式燃烧器, 是使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燃烧器,包括引射管、分火器及置于分火器上的火盖,其工作原理是燃气在一定压力下以一定流速从喷嘴喷出,依靠燃气动能产生的引射作用从引射管一端的燃气入口吸入一次空气,在引射管内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然后混合气由引射管另一端进入分火器,经排列在火盖上的火孔流出而进行燃烧。燃烧器的燃气燃烧是否充分决定了燃气是否能够达到富氧燃烧,富氧燃烧能够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减少C0、N0x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通常的燃烧器设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分别产生内环火和外环火,然而这种燃烧器热负荷不高,火力不够大。因此又出现了设置有内环火盖、中环火盖、及外环火盖的三环燃烧器,虽然热负荷提高,火力增加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多环火焰之间存在相互交叉,二次空气补充困难的问题,使得燃烧变得不充分,燃烧效率不高,产生的CO、NOx等废气增加,污染环境,影响人们健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燃烧器热负荷低,燃烧不充分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既具有高的热负荷,又能燃烧充分,且节能又环保的燃气灶具燃烧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引射管、分火器、 及置于所述分火器上的火盖,所述引射管包括外引射管和内引射管;所述分火器包括与所述外引射管连通的外环供气槽、及均与所述内引射管连通的中环供气槽和内环供气槽;所述火盖包括分别置于所述外环供气槽、中环供气槽及内环供气槽上的外环火盖、中环火盖及内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中环火盖及内环火盖上均设有火孔;所述外环供气槽呈环形,并包括外环侧和内环侧,所述外环供气槽设有用于补充空气的第一通风道,所述第一通风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通风道的进风口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外环侧,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内环侧。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道的数量为2-5个。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道的上、下方均设有用于燃气流通的燃气道。优选地,所述外环供气槽和中环供气槽之间设有用于将外环供气槽和中环供气槽连接为一体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用于补充空气的补气孔。优选地,所述补气孔总面积占所述第一连接部面积的30%_80%。优选地,所述中环供气槽呈环形,并包括外环侧和内环侧,所述中环供气槽设有第二通风道,所述第二通风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二通风道的进风口位于所述中环供气槽的外环侧,所述第二通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中环供气槽的内环侧,并且所述第二通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对应。[0011]优选地,所述内引射管与所述中环供气槽连接,所述中环供气槽和内环供气槽之间设有用于将中环供气槽内的燃气分流到内环供气槽的分气道。优选地,所述外环火盖、中环火盖及内环火盖的竖截面呈梯形,所述火孔位于所述火盖的两腰,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内环火盖上的火孔形成上下两层间隔交错的环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分别由外引射管和内引射管进入分火器,其中,外引射管的混合气进入到外环供气槽中,内引射管的混合气进入到中环供气槽和内环供气槽中。由于设置了三环供气槽,相对于只有两环供气槽的燃烧器,火焰的环数增加,热负荷增高。另外,外环供气槽设置的第一通风道将分火器外侧的二次空气补充到外环供气槽和中环供气槽之间,使火焰充分燃烧,燃烧效率增高,减少废气的排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图4是图2的B-B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主视图。图6是图5的C-C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示意图。图中标记1-燃烧器、2-弓丨射管、21-外引射管、22-内引射管、23-燃气入口、24-燃气出口、 3-分火器、31-外环供气槽、311-外环供气槽的外环侧、312-外环供气槽的内环侧、313-第一通风道、3131-第一通风道的进风口、3132-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314-燃气道、32-中环供气槽、321-中环供气槽的外环侧、322-中环供气槽的内环侧、323-第二通风道、3231-第二通风道的进风口、3232-第二通风道的出风口、33-内环供气槽、34-分气道、35-第一连接部、351-补气孔、36-第二连接部、361-补气孔、4-火盖、41-外环火盖、42-中环火盖、43-内环火盖、44-火孔、441-第一环火孔、442-第二环火孔、443-第三环火孔、444-第四环火孔、 445-第五环火孔、446-第六环火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1,包括引射管2、分火器 3、及置于所述分火器3上的火盖4,所述引射管2包括外引射管21和内引射管22 ;所述分火器3包括与所述外引射管21连通的外环供气槽31、及均与所述内引射管22连通的中环供气槽32和内环供气槽33 ;所述火盖4包括分别置于所述外环供气槽31、中环供气槽32 及内环供气槽33上的外环火盖41、中环火盖42及内环火盖43,所述外环火盖41、中环火盖42及内环火盖43上均设有火孔44 ;所述外环供气槽31呈环形,并包括外环侧311和内环侧312,所述外环供气槽31设有用于补充空气的第一通风道313,所述第一通风道313 包括进风口 3131和出风口 3132,所述第一通风道的进风口 3131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外环侧311,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 3132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内环侧312。参阅图1,引射管2包括位于一端的燃气入口 23和位于另一端的燃气出口 M (如图3)。燃气入口 23与燃气喷嘴(未图示)相连,燃气入口 23是一次空气的引入部分,引入的一次空气与燃气在引射管内混合。燃气出口 M与分火器3相通,一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便从燃气出口 M进入分火器3内。参阅图6,本实施例的外环供气槽31及中环供气槽32的横截面均呈圆环形,其槽口向上;内环供气槽33的横截面为圆形,其槽口向上。外环供气槽31、中环供气槽32及内环供气槽33这三环供气槽共同组成燃气存储和流通的通道。从图4可以清楚的看到,外引射管21与外环供气槽31连接,从外引射管21引出的混合气进入到分火器3的外环供气槽31内;从图3可以清楚的看到,内引射管22与中环供气槽32连接,从内引射管22引出的混合气进入到分火器3的中环供气槽32内,所述中环供气槽32和内环供气槽33之间设有用于将中环供气槽32内的燃气分流到内环供气槽33 的分气道34,因此,从内引射管22引出的混合气也一并进入到分火器的内环供气槽33内。当然,内引射管22也可以和内环供气槽33连接,燃气通过分气道34分流进入中环供气槽32内。参阅图3,优选所述外环火盖41、中环火盖42、内环火盖43的竖截面均呈梯形, 所述火孔44位于所述火盖的两腰上,并且火孔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向上,倾斜角度优选为 25度,有利于二次空气的补充,同时倾斜的火孔也能使火焰与锅底接触时间延长,增大热效率。其中,位于外环火盖41的两腰上的火孔排列形成一圈环形,该火孔与外环供气槽31连通;位于中环火盖42的两腰上的火孔排列形成一圈环形,该火孔与中环供气槽32连通;位于内环火盖43的两腰上的火孔排列形成上下两层间隔交错的环形,该火孔与内环供气槽 33连通,间隔交错设置是为了避免上下两层的环形火焰之间产生交叉。这样一共形成六环火孔,为便于描述,设定该六环火孔从外到内依次为第一 第六环火孔441、442、443、444、 445、446,其中第一、第二环火孔441、442位于外环火盖41上,第三、第四环火孔443、444位于中环火盖42上,第五、第六环火孔445、446位于内环火盖43上。上述进入到这些供气槽内的混合气就从这六环火孔流出,并进行燃烧,从而形成六环火焰。本实用新型具有三环供气槽,并且设置六环火孔,增加了燃烧器1的热负荷,但多环火焰尤其是越靠近内部的火焰,其二次空气补充越困难,燃烧越不充分,因此为了让燃烧器1的燃气燃烧充分,设置于外环供气槽31上的第一通风道313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燃烧时,外环供气槽31与中环供气槽32之间产生负压,可以将分火器3外部的空气通过该第一通风道313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以达到充分燃烧。参阅图5和图6,第一通风道313的横截面呈扇形,包括位于外环供气槽的外环侧 311的进风口 3131和位于外环供气槽的内环侧312的出风口 3132,并且进风口 3131的开口大于出风口 3132的开口,有利于进风。优选第一通风道313在外环供气槽31上均勻分布,并优选为2-5个,本实施例在外环供气槽31上均勻设置了 3个第一通风道31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通风道313设置在外环供气槽31上,但并未阻断外环供气槽31内燃气的流通,第一通风道313的上、下方留有燃气道314(如图3),燃气仍然可以通过燃气道314 在整个外环供气槽31内流通。以上便为第一通风道313的具体结构,第一通风道313将外环供气槽31外侧的二次空气,补入外环供气槽31与中环供气槽32之间,使第二环火孔442和第三环火孔443的火焰燃烧更加充分。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为了让更靠内的火焰燃烧充分,还在中环供气槽 32设有第二通风道323,中环供气槽32包括外环侧321和内环侧322,所述第二通风道323 包括进风口 3231和出风口 3232,所述第二通风道的进风口 3231位于所述中环供气槽的外环侧321,所述第二通风道的出风口 3232位于所述中环供气槽的内环侧322,并且所述第二通风道的进风口 3231与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 3132对应。这样,从第一通风道313补入的二次空气的其中一部分可以继续从第二通风道323进入到中环供气槽32和内环供气槽33之间,使第四、第五、第六环火孔444、445、446的火焰燃烧更充分。所述外环供气槽31、中环供气槽32及内环供气槽33可以为一体成型。如图7,所述外环供气槽31和中环供气槽32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35,所述中环供气槽32和内环供气槽33之间设有第二连接部36,通过第一连接部35和第二连接部36将这三环供气槽连结成一体。如图2,优选在第一连接部35上设有用于将分火器3底部的空气补充到外环供气槽31和中环供气槽32之间的补气孔351。补气孔351作为二次空气补充的辅助通道,进一步促进第二、第三环火孔442、443的火焰充分燃烧。所述补气孔351可以为均勻分布在第一连接部35上的若干圆形通孔,优选所述圆形通孔总面积占所述第一连接部35面积的30%-80%。当然补气孔351也可以是扇形通孔⑶口图8),单独的一个扇形通孔的面积比单独的一个圆形通孔大,便于二次空气补充更畅通。同时,如图8,第二连接部36上也可以设有补气孔361,用于将分火器3底部的空气补充到中环供气槽32和内环供气槽33之间。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燃烧器1的工作原理,参阅图3,点火时,拧开阀门,燃气通过管路带一定压力进来,从喷嘴喷出,由于燃气动能的引射作用,喷嘴喷出的燃气从燃气入口 23吸入一次空气,在引射管2内完成混合气,外引射管21内的混合气进入外环供气槽31 内;内引射管22内的混合气进入中环供气槽32内,并由分气道34进一步进入内环供气槽 33内。混合气从火盖的火孔44流出,碰到点火器发生的火源,开始点燃,点燃后的燃气从分火器3周围获得二次空气补充,其中第二、第三环火孔442、443的火焰通过第一通风道313 补入的二次空气得以充分燃烧,第四、第五及第六环火孔444、445、446的火焰通过与第一通风道313对应的第二通风道323补入的二次空气得以充分燃烧,同时第一连接部35和第二连接部36上的补气孔351、361起到辅助补入二次空气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燃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火盖也可以是旋转火火盖,或者第一、第二通风道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引射管(2)、分火器(3)、及置于所述分火器(3)上的火盖(4),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管(2)包括外引射管(21)和内引射管(22);所述分火器(3)包括与所述外引射管(21)连通的外环供气槽(31)、及均与所述内引射管(22)连通的中环供气槽(32)和内环供气槽(33);所述火盖(4)包括分别置于所述外环供气槽(31)、中环供气槽(32)及内环供气槽 (33)上的外环火盖(41)、中环火盖(42)及内环火盖(43),所述外环火盖(41)、中环火盖 (42)及内环火盖(43)上均设有火孔(44);所述外环供气槽(31)呈环形,并包括外环侧(311)和内环侧(312),所述外环供气槽(31)设有用于补充空气的第一通风道(313),所述第一通风道包括进风口(3131)和出风口 (3132),所述第一通风道的进风口(3131)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外环侧(311),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3132)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内环侧(3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道(313)的数量为2-5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道(313)的上、 下方均设有用于燃气流通的燃气道(314 )。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供气槽(31)和中环供气槽(32)之间设有用于将外环供气槽(31)和中环供气槽(32)连接为一体的第一连接部 (35),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用于补充空气的补气孔(35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孔(351)总面积占所述第一连接部(35)面积的30%-8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环供气槽(32)呈环形, 并包括外环侧(321)和内环侧(322),所述中环供气槽(32)设有第二通风道(323),所述第二通风道包括进风口(3231)和出风口(3232),所述第二通风道的进风口(3231)位于所述中环供气槽的外环侧(321),所述第二通风道的出风口(3232)位于所述中环供气槽的内环侧(322),并且所述第二通风道的进风口(3231)与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3132)对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引射管(22)与所述中环供气槽(32)连接,所述中环供气槽(32)和内环供气槽(33)之间设有用于将中环供气槽(32)内的燃气分流到内环供气槽(33)的分气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41)、中环火盖(42)及内环火盖(43)的竖截面呈梯形,所述火孔(44)位于所述火盖的两腰,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43)上的火孔形成上下两层间隔交错的环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引射管、分火器、及置于分火器上的火盖,引射管包括外引射管和内引射管;分火器包括与外引射管连通的外环供气槽、及均与内引射管连通的中环供气槽和内环供气槽;外环供气槽呈环形,并包括外环侧和内环侧,外环供气槽设有用于补充空气的第一通风道,第一通风道的进风口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外环侧,第一通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外环供气槽的内环侧。由于设置了三环供气槽,相对于只有两环供气槽的燃烧器,火焰的环数增加,热负荷增高。另外,外环供气槽设置的第一通风道将分火器外侧的二次空气补充到外环供气槽和中环供气槽之间,使火焰充分燃烧,燃烧效率增高,减少废气的排放。
文档编号F23D14/46GK202267061SQ201120320398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0日
发明者刘争胜, 刘莉, 戴鹏, 段水亮, 赵桂网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