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97218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一分支烟道进行分组设置,使与靠近的三个除尘器出口连通的第一分支烟道各形成一组,能够就近设置烟道节省管道长度,而且能使烟道结构尽量简单。而且,通过分组能够对第一分支烟道的结构进行更加灵活的设计,使第一分支烟道组中的烟道能够对称布置,从而使得各第一分支烟道能够更均匀地布置,管道的连接过渡更加平缓。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烟道包括两根横向设置为直管结构的并分别与所述双列引风机连通的第二主烟道;以及与每根所述第二主烟道逐渐分流连通的两根并排设置的第二分支烟道,两根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均与一个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连通,且每根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均设置有由水平方向向竖直方向弯曲延伸的圆形空间缓转弯头。将第二烟道设置为一分为二的分流管形式,使烟气分别从双列引风机中分流进入两个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中,能够对烟气余热进行充分回收。并且,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引风机出口的烟气顺畅均匀地引入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稳定,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烟道包括两根并列设置并分别与两台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连通的第三主烟道,且每根所述第三主烟道均设置有多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所述脱硫吸收塔底部设置有向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突出的矩形塔台,两根所述第三主烟道均与所述塔台连通。将第三烟道设置为两根并列的分支烟道,并在分支烟道上设置多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进行余热回收后的烟气顺畅均匀地引入脱硫吸收塔内,使烟气在管道中流动均匀稳定,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而且,因为脱硫吸收塔和烟道一般都设置为圆柱形而且结构都比较粗大,直接连接会破坏脱硫吸收塔的结构而且连接也不方便,而通过在脱硫吸收塔入口处设置矩形塔台,矩形塔台的结构便于进行安装调整即方便与第三主烟道和脱硫吸收塔连接,使烟气能够顺利地经过塔台流入脱硫吸收塔底部,便于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烟道包括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塔顶连通的第四主烟道,所述第四主烟道向上弯曲延伸并且一部分伸入到所述烟囱内部,所述第四主烟道设置为具有两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经过脱硫吸收塔处理后的烟气经过第四烟道流入到烟囱中,而在第四烟道上设置两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位于不同高度的脱硫吸收塔和烟囱顺畅地连接起来,使烟气能均匀地顺畅引入烟囱内,可大大减小烟气在第四烟道中的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
[00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0017]1、双列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和烟囱布置成“一”字形,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布置在双列引风机出口垂直烟道上,充分利用各处空间,缩短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的距离,减少了占地和节省了烟道材料;
[0018]2、双列引风机入口可0-180°角度进风,引风机出口背对脱硫吸收塔,烟道缓转后正对脱硫吸收塔入口连接,使得脱硫吸收塔入口烟气流场均匀,提高脱硫效率;
[0019]3、采用圆形烟道空间弯头、二合一汇流管技术及三合一汇流管技术,优化了烟气流场,减少烟道阻力,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0020]4、除尘器后各设备和烟道的联合布置充分利用了垂直和横向的立体空间,将除尘器出口和烟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由传统的59米缩短至26.71米以内;
[0021]5、整体布置结构进行镜像布置仍然有效,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0-第一烟道,110-第一分支烟道,120-第一主烟道,200-双列引风机,300-第二烟道,310-第二主烟道,320-第二分支烟道,400-烟气余热回收装置,500-第三烟道(第三主烟道),600-脱硫吸收塔,610-塔台,700-第四烟道(第四主烟道),800-烟囱。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8]如图1所示,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即设置在具有六个出口的除尘器后面的各种设备的布置结构),包括并列设置的与除尘器六个出口连接的双列引风机200(即并列水平横向设置的两台引风机),与双列引风机200分别对应连接的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与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均连接的脱硫吸收塔600,以及与脱硫吸收塔600连接的烟囱800,且依次连接的双列引风机200、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脱硫吸收塔600及烟囱800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即上述设置于立体空间中的各设备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都位于一条直线上。将除尘器六出口后的双列引风机200、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脱硫吸收塔600、烟囱800等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即节省了烟道材料,合理布置了除尘器后各设备,有效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而且,各设备之间布置合理,也不影响设备的检修维护,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另外,各设备及烟道可共用支撑框架,降低土建成本。
[0029]而且,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800竖直并排设置,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均竖直设置于双列引风机200外侧上方,每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的出口和入口均设置在竖直方向,使其出口和入口便于与脱硫吸收塔600和引风机连接。而双列引风机200水平横向并排设置于脱硫吸收塔60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之间,两台引风机两侧各自留出不小于5m宽的检修场地,且双列引风机200的出口均背对脱硫吸收塔600设置。依次设置的双列引风机200、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脱硫吸收塔600及烟囱800是根据它们的高度依次进行布置,将最矮小的双列引风机200布置在外侧下方,将较高的脱硫吸收塔600布置在中间位置,而将最高的烟囱800布置在最内侧,合理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布置在双列引风机200出口处并与脱硫吸收塔600入口连接,充分考虑了双列引风机20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的具体结构,双列引风机200体积相对较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脱硫吸收塔600较高大,将双列引风机200设置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脱硫吸收塔600之间,这样便于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脱硫吸收塔600之间的空间上分层设置各种连通管道,能合理利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脱硫吸收塔600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空间,使各设备之间设置紧凑,进一步减少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另外,使双列引风机200横向设置并且双列引风机200的出口均背对脱硫吸收塔600入口设置,使双列引风机200的每一列与每一个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的连接烟道更平缓(不会出现较大较多的弯头),也使连接烟道设置较短,也不会使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与脱硫吸收塔600之间的连接烟道过于急促,使烟气流场更均匀减小了烟气阻力,而且可使连接烟道顺畅地缓转后正对脱硫吸收塔600入口连接,使得脱硫吸收塔600入口烟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