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9838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管壳式热交换器主要由管束、管板、折流板、外壳和封头等部件组成,管束依靠焊接、胀接、胀焊接牢牢地固定在管板上,管板和外壳连接在一起。在换热器的封头上装有流体的出口和入口。当进行热质交换时一种流体由管程进入换热器管内流动,另一种流体由壳接管进入管束和壳体之间的间隙(壳程)内流动。依靠两种流体的温差通过管壁进行换热,管束的表面积就是换热面积。现有的尾气分离器的结构与普通的冷凝器结构基本一致,结构设置不合理,使用不方便,现有的冷凝器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只有筒体或者箱体、封头和换热管,内部气体以及冷凝管都会出现层流现象,导流的效果差,冷凝的效果差,而且在气体进入换热器后,速度较快,冲击力加大,导致气体进入换热器分布不均匀,容易快速进入下部,从而降低换热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使用方便,避免层流现象,降低气体速度,分散均匀,换热冷凝效果好的管壳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上封头、下封头、管板、冷却管、隔板和固定杆,所述的筒体的上端侧部设置有进料口,筒体的下端侧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的上封头固定设置在筒体的上端,所述的下封头固定设置在筒体的下端,所述的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分别设置有冷却介质出入口,所述的管板分别固定设置在筒体与上封头和下封头之间,所述的冷却管均匀设置在管板之间,所述的隔板固定设置在筒体内部的两侧位置且位于筒体两侧的隔板成交错设置,所述的固定杆固定设置在隔板之间且固定杆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管板上。

所述的筒体的两端侧且紧挨着管板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冲洗口。清洗效果好。

所述的筒体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耳。

所述的冷却管的外侧设置冷却翅片,所述的冷却管的内部设置有成螺旋状的螺纹槽。避免冷却管内的冷却介质发生层流的现象。

所述的筒体的上端的内侧部且对着进料口的位置固定设置有分散板。

所述的分散板成十字交叉型。使得速度快,冲击力大的刚进入的气体分撒开来。

所述的筒体的内侧位于最上侧的隔板与进料口位于同侧,最上侧的隔板后侧设置向上翘起的折边,所述的折边的底部设置有孔槽。降低气体流动速度,防止气体快速进入下层,而上部冷凝后的液体也可以从孔槽流入到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高效节能,该换热器传热系数为6000-8000W/m2.0C。全不锈钢制作,使用寿命长,可达20年以上。改层流为湍流,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热阻。

2、换热速度快,耐高温,耐高压。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节约土建投资。设计灵活,规格齐全,实用针对性强,节约资金。

3、应用条件广泛,适用较大的压力、温度范围和多种介质热交换。维护费用低,易操作,清垢周期长,清洗方便。应用领域广阔,可广泛用于热电、厂矿、石油化工、城市集中供热、食品医药、能源电子、机械轻工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散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筒体的内侧位于最上侧的隔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3和4所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1、上封头2、下封头3、管板4、冷却管5、隔板6和固定杆7,筒体1的上端侧部设置有进料口8,筒体1的下端侧部设置有出料口9,上封头2固定设置在筒体1的上端,下封头3固定设置在筒体1的下端,上封头2和下封头3上分别设置有冷却介质出入口10,管板4分别固定设置在筒体1与上封头2和下封头3之间,冷却管5均匀设置在管板4之间,隔板6固定设置在筒体1内部的两侧位置且位于筒体1两侧的隔板6成交错设置,固定杆7固定设置在隔板6之间且固定杆7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管板4上。筒体1的两端侧且紧挨着管板4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冲洗口11。筒体1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耳12。冷却管5的外侧设置冷却翅片,冷却管5的内部设置有成螺旋状的螺纹槽13。筒体1的上端的内侧部且对着进料口8的位置固定设置有分散板14。分散板14成十字交叉型。筒体1的内侧位于最上侧的隔板6与进料口8位于同侧,最上侧的隔板6后侧设置向上翘起的折边15,折边15的底部设置有孔槽16。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