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4687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单贯流空调柜机的多个摆叶通过一根驱动杆驱动以实现摆叶的转动,使得多个摆叶的转动角度均相等。当单贯流空调柜机运行、摆叶向下转动到最大摆动角度位置时,单贯流空调柜机的出风口的上端会形成较大的“空洞区域”,该区域没有或很少有风,使得该区域的温度与出风口的下部的温度相差较大,例如相差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从而出风口处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极大地影响了单贯流空调柜机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可以较好地引导气流,减小“空洞区域”,使得当导风组件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出风口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舒适性良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包括:支架;第一摆叶组,所述第一摆叶组位于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摆叶组包括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摆叶,每个所述第一摆叶朝向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1;第二摆叶组,所述第二摆叶组位于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摆叶组包括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二摆叶,每个所述第二摆叶朝向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2,所述α1与所述α2满足:α1<α2;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摆叶组相连以驱动每个所述第一摆叶摆动,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第二摆叶组相连以驱动每个所述第二摆叶摆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组件,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分别驱动第一摆叶组和第二摆叶组,使得第一摆叶的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1、第二摆叶的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2满足α1<α2,从而减小了支架的第一端处的“空洞区域”,当导风组件应用于空调器时,使得空调器的出风口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提高了空调器的送风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杆和所述第二驱动杆活动相连,所述第一驱动杆和所述第二驱动杆适于由同一个驱动器驱动移动,从而驱动器可以同时驱动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移动,部件较少,装配效率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杆和所述第二驱动杆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一驱动杆和所述第二驱动杆中的另一个上设有滑柱,所述滑柱伸入到所述开口内且与所述开口移动配合,所述第二驱动杆适于与驱动器相连,所述第二驱动杆移动至所述滑柱与所述开口的侧壁接触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杆移动。由此,既实现了驱动器驱动第二驱动杆移动以带动第一驱动杆移动,同时保证了第一摆叶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1小于第二摆叶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2。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摆叶包括第一摆动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摆动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摆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支架相连,从而实现了第一摆叶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摆叶包括第二摆动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摆动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摆动部与所述支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驱动杆相连,从而实现了第二摆叶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摆动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一摆动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以限制所述第一摆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转动角度,进一步保证第一摆叶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1小于第二摆叶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2。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一摆动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处的下方,以限制第一摆动部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1。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的自由端的表面为斜面,从而保证限位凸起限位可靠。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α1与所述α2进一步满足:α1≤α2/2,进一步保证了导风组件可以减小支架的第一端处的“空洞区域”,保证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摆叶组,所述第三摆叶组位于所述第一摆叶组和所述第二摆叶组之间,所述第三摆叶组包括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三摆叶,每个所述第三摆叶朝向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3,所述满足:α1<α3<α2。由此,导风组件同样可以减小支架的第一端处的“空洞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摆叶组包括多个第一摆叶,所述多个第一摆叶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摆叶在所述支架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为l1,当所述第二摆叶组包括一个所述第二摆叶时,所述第一摆叶组的邻近所述第二摆叶的一个所述第一摆叶与所述第二摆叶在所述支架的安装点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l1与所述l2满足:l1>l2;或者当所述第二摆叶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二摆叶时,所述多个第二摆叶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摆叶在所述支架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为l3,所述l1与所述l3满足:l1>l3。由此,进一步减小了支架的第一段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各气流通道的出口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出风口;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在所述出风口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组件,,可以减小出风口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出风口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送风舒适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导风组件与驱动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导风组件与驱动器的装配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导风组件与驱动器的装配结构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第一摆叶、第二摆叶、第三摆叶均朝向支架的第一端摆动至其最大摆动角度位置;

图7是图6中圈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4中所示的导风组件与驱动器的装配结构的再一个示意图,其中第一摆叶、第二摆叶、第三摆叶均朝向支架的第二端摆动至其最大摆动角度位置;

图9是图8中圈示的d部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导流效果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200、

壳体101、出风口101a、驱动器102、连杆1021、换热器103、风轮104、

导风组件100、

支架1、第一端11、第二端12、

第一摆叶组2、第一摆叶21、第一摆动部211、第一固定部212、限位凸起212a、

第二摆叶组3、第二摆叶31、第二摆动部311、第二固定部312、

第一驱动杆4、开口41、第一侧壁41a、第二侧壁41b、

第二驱动杆5、滑柱51、

第三摆叶组6、第三摆叶61、第三摆动部611、第三固定部6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100。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组件100,包括支架1、第一摆叶组2、第二摆叶组3、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

第一摆叶组2位于支架1的一端,第一摆叶组2包括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设在支架1上的第一摆叶21,每个第一摆叶21朝向支架1的另一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1。第二摆叶组3位于支架1的另一端,第二摆叶组3包括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设在支架1上的第二摆叶31,每个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另一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2,α1与α2满足:α1<α2。,第一驱动杆4与第一摆叶组2相连以驱动每个第一摆叶21摆动,第二驱动杆5与第二摆叶组3相连以驱动每个第二摆叶31摆动。

具体而言,第一摆叶组2与第二摆叶组3可以沿支架1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当第一摆叶组2包括一个第一摆叶21、且第二摆叶组3包括一个第二摆叶31时,该第一摆叶21和该第二摆叶31之间限定出导风组件100的气流通道;当第一摆叶组2包括一个第一摆叶21、且第二摆叶组3包括多个第二摆叶31时,该第一摆叶21和第二摆叶组3之间、多个第二摆叶31的相邻两个第二摆叶31之间均限定出导风组件100的气流通道;当第一摆叶组2包括多个第一摆叶21、且第二摆叶组3包括一个第二摆叶31时,该第二摆叶31和第一摆叶组2之间、多个第一摆叶21的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之间限定出导风组件100的气流通道;当第一摆叶组2包括多个第一摆叶21、且第二摆叶组3包括多个第二摆叶31时,第一摆叶组2和第二摆叶组3之间、多个第一摆叶21的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之间、多个第二摆叶31的相邻两个第二摆叶31之间均限定出导风组件100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使得气流流经导风组件100时、从入口流入并沿气流通道由出口流出。

例如,如图1-图9所示,第一摆叶组2位于支架1的第一端11,第二摆叶组3位于支架1的第二端12,第一摆叶21与支架1可枢转地连接使得第一摆叶21在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二摆叶31与支架1可枢转地连接使得第二摆叶31在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一位置为第一摆叶21或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第一端11转动至最大摆动角度位置,第二位置为第一摆叶21或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转动至最大摆动角度位置。第一摆叶21和第二摆叶31均位于各自的第二位置时,第一摆叶21的摆动角度α1、第二摆叶31的摆动角度α2满足α1<α2。

当气流流经导风组件100、第一摆叶21和第二摆叶31分别由第一驱动杆4、第二驱动杆5驱动以转动至其第二位置时,气流在第一摆叶21与第二摆叶31之间、或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之间限定出的气流通道内流动时,由于气流的附壁效应使得一部分气流沿第一摆叶21的延伸方向由出口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倾斜流出,由于位于支架1的第一端11的第一摆叶21的摆动角度较小,使得该部分气流朝向支架1第二端12的倾斜角度较小,从而减小了支架1的第一端11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各气流通道的出口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摆叶摆动的角度是指摆叶上下摆动时、摆叶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或摆叶左右摆动时、摆叶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例如,图1的前后方向)平行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

当导风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器200时,导风组件100位于空调器200的出风口101a处,可以减小出风口101a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出风口101a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从而提高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组件100,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杆4和第一驱动杆4分别驱动第一摆叶组2和第二摆叶组3,使得第一摆叶21的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1、第二摆叶31的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2满足α1<α2,可以减小支架1的第一端11处的“空洞区域”,从而当导风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器200时,使得空调器200的出风口101a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提高空调器200的送风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活动相连,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适于由同一个驱动器102驱动移动。例如,在图3-图8的示例中,第一驱动杆4的一端(例如,图4中的下端)和第二驱动杆5的一端(例如,图4中的上端)活动相连,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与同一个驱动器102相连,从而该驱动器102可以同时驱动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移动,部件较少,装配效率高。当然,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还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驱动器102驱动以实现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开口41,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中的另一个上设有滑柱51,滑柱51伸入到开口41内且与开口41移动配合,第二驱动杆5适于与驱动器102相连,第二驱动杆5移动至滑柱51与开口41的侧壁接触以带动第一驱动杆4移动。由此,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通过移动配合的滑柱51与开口41相连,既实现了驱动器102驱动第二驱动杆5移动以带动第一驱动杆4移动,同时使得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的移动距离不同,从而保证第一摆叶2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1小于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2。

例如,在图1-图9的示例中,开口41形成在第一驱动杆4上且开口41位于第一驱动杆4的下端,滑柱51设在第二驱动杆5上且滑柱51位于第二驱动杆5的上端,滑柱51伸入开口41内且滑柱51可以在开口41内相对开口41移动,当滑柱51与开口41的侧壁接触时,第二驱动杆5可以带动第一驱动杆4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4-图9所示,开口4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41a和第二侧壁41b,当第一摆叶组2和第二摆叶组3均处于初始位置时,即第一摆叶21和第二摆叶31的摆动角度为0°,滑柱51与开口41的第一侧壁41a接触,驱动器102运行使得第二驱动杆5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移动,同时第一驱动杆4在重力作用或者其他作用力的作用下与第二驱动杆5同步移动,直至第一摆叶21摆动至其第二位置,此时第一摆叶21无法继续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转动、第一驱动杆4无法继续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移动。由于滑柱51与开口41的第二侧壁41b之间有间隙,第二驱动杆5继续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移动直至第二摆叶31摆动至其第二位置,此时滑柱51与开口41的第二侧壁41b相接触或者仍保持有间隙。由此,实现了保证第一摆叶2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1小于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2。

当然,开口41形成在第二驱动杆5上、且滑柱51设在第一驱动杆4上,同样可以使得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的移动距离不同,实现第一摆叶2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1小于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2。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摆叶21包括第一摆动部211和第一固定部212,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12可枢转地相连,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驱动杆4可枢转地相连,第一固定部212与支架1相连。如图1-图3所示,第一摆动部211的后端与第一固定部212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第一摆动部211的前端与第一驱动杆4可枢转地相连,第一固定部212的后端与支架1相连。第一驱动杆4移动时驱动第一摆动部211的前端发生移动,第一固定部212的后端静止不动,使得第一摆动部211的前端相对于第一固定部212的后端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摆叶21的转动。

其中,第一固定部212与支架1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枢转连接。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第一固定部212与支架1固定连接,第一驱动杆4移动时驱动第一摆动部211的前端发生移动,第一固定部212静止不动,使得第一摆动部211的前端相对于第一摆动部211的后端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摆叶21的转动,同时由于第一固定部212保持静止,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摆动部211的转动来控制第一摆叶21的转动角度以便于控制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可选地,第二摆叶31包括第二摆动部311和第二固定部312,第二摆动部311和第二固定部312可枢转地相连,第二摆动部311与第二驱动杆5可枢转地相连,第二固定部312与支架1相连。如图1-图3所示,第二摆动部311的后端与第二固定部312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第二摆动部311的前端与第二驱动杆5可枢转地相连,第二固定部312的后端与支架1相连。第二驱动杆5移动时驱动第二摆动部311的前端发生移动,第二固定部312的后端静止不动,使得第二摆动部311的前端相对于第二固定部312的后端转动,从而实现第二摆叶31的转动。

其中,第二固定部312与支架1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枢转连接。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第二固定部312与支架1固定连接,第二驱动杆5移动时驱动第二摆动部311的前端发生移动,第二固定部312静止不动,使得第二摆动部311的前端相对于第二摆动部311的后端转动,从而实现第二摆叶31的转动,同时由于第二固定部312保持静止,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摆动部311的转动来控制第二摆叶31的转动角度以便于控制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一摆动部211和第一固定部21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限位凸起212a,限位凸起212a位于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12之间以限制第一摆动部211相对于第一固定部212的转动角度。由此,通过在第一摆动部211和第一固定部212之间设置限位凸起212a,使得第一摆动部21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至最大角度位置时,限位凸起212a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摆动部211、第一固定部212止抵,从而限制第一摆动部211相对于第一固定部212的转动角度。

例如,在图1-图9的示例中,第一固定部212上设有一个限位凸起212a,且限位凸起212a可以位于第一固定部212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右端),限位凸起212a的自由端朝向第一摆动部211,从而第一摆动部211摆动至最大角度位置时,第一摆动部211与限位凸起212a的自由端相止抵,从而限制第一摆动部211相对于第一固定部212的转动角度。

当然,限位凸起212a还可以仅设在第一摆动部211上,亦或者第一摆动部211和第一固定部212上均设有限位凸起212a,均可以限制第一摆动部211相对于第一固定部212的转动角度。其中,当第一摆动部211和第一固定部212上均设有限位凸起212a时,第一摆动部211上的限位凸起212a可以与第一固定部212上的限位凸起212a相对设置,或者第一摆动部211上的限位凸起212a与第一固定部212上的限位凸起212a错开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凸起212a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具体地,限位凸起212a位于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12连接处的下方。例如,如图4-图9所示,限位凸起212a位于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12的枢转中心的下方,使得第一摆动部21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至最大角度位置时,限位凸起212a的自由端与第一摆动部211止抵,从而限制第一摆动部21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1。

可选地,限位凸起212a的自由端的表面为斜面。例如,在图5、图7和图9的示例中,限位凸起212a设在第一固定部212上,限位凸起212a的朝向第一摆动部211的一端的表面为斜面,斜面自支架1的第一端1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由前向后倾斜延伸。当第一摆动部21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至最大角度时,第一摆动部211的与第一固定部212相连的一端的表面与斜面贴合,使得第一摆动部211与限位凸起212a之间形成面接触,从而保证限位凸起212a限位可靠。当然,限位凸起212a的自由端的表面还可以为竖直平面或曲面等。

进一步地,α1与α2进一步满足:α1≤α2/2。也就是说,第一摆叶21位于其第二位置时、其摆动角度为α1,第二摆叶31位于其第二位置时、其摆动角度为α2,α1与α2满足α1≤α2/2,由此,进一步保证了导风组件100可以减小支架1的第一端11处的“空洞区域”,保证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可以理解的是,α1与α2之间的具体数值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导风组件100进一步包括第三摆叶组6,第三摆叶组6位于第一摆叶组2和第二摆叶组3之间,第三摆叶组6包括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设在支架1上的第三摆叶61,每个第三摆叶61朝向支架1的另一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3,满足:α1<α3<α2。由此,导风组件100同样可以减小支架1的第一端11处的“空洞区域”。

当然,第三摆叶6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3还可以满足α1<α3=α2,此时第三摆叶组6和第二摆叶组3可以均由第二驱动杆5驱动以实现第三摆叶61和第二摆叶31的转动(如图8所示);或者第三摆叶6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摆动的最大角度α3满足α1=α3<α2,此时第三摆叶组6和第一摆叶组2可以均由第一驱动杆4驱动以实现第三摆叶61和第一摆叶21的转动(图未示出)。但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摆叶组2包括多个第一摆叶21,多个第一摆叶21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在支架1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为l1,当第二摆叶组3包括一个第二摆叶31时,第一摆叶组2的邻近第二摆叶31的一个第一摆叶21与第二摆叶31在支架1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为l2,l1与l2满足:l1>l2。当气流流经导风组件100时、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分别驱动多个第一摆叶21和第二摆叶31转动至其第二位置时,由于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在支架1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l1较大,使得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之间限定出的气流通道的横截面尺寸较大,气流在这些气流通道内流动时,有一部分气流可以直接穿过气流通道100a并由出口沿水平方向流出,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支架1的第一段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各气流通道的出口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摆叶组2包括多个第一摆叶21,多个第一摆叶21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在支架1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为l1,当第二摆叶组3包括多个第二摆叶31时,多个第二摆叶31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第二摆叶31在支架1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为l3,l1与l3满足:l1>l3。当气流流经导风组件100时、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分别驱动多个第一摆叶21和多个第二摆叶31转动至其第二位置时,由于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在支架1的安装点之间的间距l1较大,一部分气流可以直接穿过气流通道100a并由出口沿水平方向流出,从而同样进一步减小了支架1的第一段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各气流通道的出口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200,包括壳体101和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100。

如图10和图11所示,壳体101上形成有出风口101a和进风口,出风口101a位于壳体101的前侧,进风口可以位于壳体101的后侧,导风组件100设在出风口101a处,驱动器102、换热器103和风轮104均设在壳体101内,驱动器102与第二驱动杆5相连以驱动第二驱动杆5和第一驱动杆4移动,驱动器102可选为步进电机。

空调器200运行时,气流流经导风组件100、驱动器102驱动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移动以分别驱动第一摆叶21和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第二端12转动至最大摆动角度位置,由于支架1的第一端11的第一摆叶21的朝向支架1第二端12的摆动角度较小,从而减小了支架1的第一端11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出风口101a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从而提高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200,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组件100,可以减小出风口101a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出风口101a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从而提高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2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照图1-图11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2002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如图1-图11所示,空调器200为单贯流柜机,且该单贯流柜机包括壳体101、驱动器102、换热器103、风轮104和导风组件100。其中,壳体101上形成有竖直延伸的进风口和出风口101a,进风口位于壳体101的后侧,出风口101a位于壳体101的前侧,驱动器102、换热器103和风轮104均位于壳体101内,且驱动器102与通过连杆1021与第二驱动杆5相连以驱动第二驱动杆5和第一驱动杆4上下移动,风轮104为贯流风轮。

导风组件100竖直设在出风口101a处,导风组件100包括自上向下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摆叶组2、第三摆叶组6和第二摆叶组3。其中,第一摆叶组2包括三个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摆叶21,第二摆叶组3包括四个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二摆叶31,第三摆叶组6包括四个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三摆叶61,第一摆叶21、第二摆叶31和第三摆叶61均上下摆动。第一摆叶21包括第一摆动部211和第一固定部212,第一摆动部211的后端与第一固定部212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第一摆动部211的前端与第一驱动杆4可枢转地相连,第一固定部212的后端与支架1固定相连;第二摆叶31包括第二摆动部311和第二固定部312,第二摆动部311的后端和第二固定部312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第二摆动部311的前端与第二驱动杆5可枢转地相连,第二固定部312的后端与支架1固定相连;第三摆叶61包括第三摆动部611和第三固定部612,第三摆动部611的后端和第三固定部612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第三摆动部611的前端与第二驱动杆5可枢转地相连,第三固定部612与支架1固定相连。由此,第一驱动杆4上下移动以驱动第一摆叶21转动,第二驱动杆5上下移动以驱动第二摆叶31和第三摆叶61转动。

其中,第一摆叶21、第二摆叶31和第三摆叶61的结构可以相同,以第一摆叶2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摆动部211的前端形成有与第一驱动杆4可枢转相连的第一枢转轴,第一摆动部211的后端形成有与第一固定部212可枢转相连的第二枢转轴,第一驱动杆4上形成有与第一枢转轴相配合的第一枢转孔,第一固定部212上形成有与第二枢转轴相配合的第二枢转孔,通过第一枢转轴与第一枢转孔的配合以实现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驱动杆4的可枢转相连,通过第二枢转轴与第二枢转孔的配合以实现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12的可枢转相连。

如图8所示,第一摆叶21朝向支架1的下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1,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下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2,第三摆叶61朝向支架1的下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3,且α1<α3=α2;如图6所示,第一摆叶21朝向支架1的上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1’,第二摆叶31朝向支架1的下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2’,第三摆叶61朝向支架1的下端摆动的最大角度为α3’,且α1’=α3’=α2’。其中,第一固定部212的朝向第一摆动部211的一端设有限位凸起212a,且限位凸起212a位于第一摆动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12之间,以限制第一摆动部211朝向支架1的下端摆动的最大角度α1。

具体地,如图4-图9所示,第一驱动杆4的下端形成有贯通的开口41,第二驱动杆5的上端设有滑柱51,滑柱51伸入开口41内,开口41具有上下相对的第一侧壁41a和第二侧壁41b。当第一摆叶组2、第二摆叶组3和第三摆叶组6均处于水平位置时,即第一摆叶21、第二摆叶31和第三摆叶61的摆动角度为0°,滑柱51与开口41的第一侧壁41a接触,驱动器102运行使得第二驱动杆5向上移动,第一驱动杆4在滑柱51的驱动下与第二驱动杆5同步向上移动,从而第一摆叶21、第二摆叶31和第三摆叶61向上摆动的最大角度相等;然后驱动器102运行使得第二驱动杆5向下移动,同时第一驱动杆4在重力作用或者其他作用力的作用下与第二驱动杆5同步向下移动,直至第一摆动部211的后端与限位凸起212a相止抵,此时第一摆动部211无法继续向下转动、第一驱动杆4无法继续向下移动。由于滑柱51与开口41的第二侧壁41b之间有间隙,第二驱动杆5可以在驱动器102的带动下继续向下移动直至第二摆叶31和第三摆叶61朝向支架1下端的摆动角度均最大,此时滑柱51可以与开口41的第二侧壁41b之间仍有间隙。如图1-图11所示,第二驱动杆5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以避开空调器200的其他部件,避免与空调器200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而导致第二驱动杆5无法上下移动。

如图11所示,空调器200运行时,气流由进风口流入空调器200内,与换热器103换热、并在风轮104的带动下由出风口101a流出。气流流经导风组件100、驱动器102驱动第一驱动杆4和第二驱动杆5向下移动以驱动第一摆叶21、第二摆叶31和第三摆叶61分别朝向支架1的下端转动至最大摆动角度位置,气流在第一摆叶21与第二摆叶31之间、或相邻两个第一摆叶21之间限定出的气流通道内流动时,由于气流的附壁效应使得一部分气流沿第一摆叶21的延伸方向由气流通道的出口朝向支架1的下端倾斜流出,由于第一摆叶21的朝向支架1下端的摆动角度较小,使得该部分气流朝向支架1下端的倾斜角度较小,从而减小了支架1的第一端11处的“空洞区域”,使得出风口101a处的温度分布较均匀,提高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舒适性尤其是提高了空调器200制热模式下的送风舒适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