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023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空调器逐渐走到了千家万户,空调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在空调器的适用过程中,空调直接对人吹风,容易造成不适,尤其是在人体以及环境温度比较低时,冷风吹到身上会造成不适,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这种不适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导风效果好,使用更加舒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开口朝向前下方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下方设有连通所述出风口并适于向后送风的下通道;下导风组,所述下导风组用于引导气流从所述下通道的出口送出;前导风组,所述前导风组用于引导气流从所述出风口的出口送出,所述前导风组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设在所述出风口的开口处并适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前导风组上具有散风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导风效果好,使用更加舒适。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导风组包括:下散风板,所述下散风板封闭所述下通道,且所述下散风板上具有散风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散风板设在所述下通道的出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导风组还包括:下扰流板,所述下扰流板在打开和关闭所述下通道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扰流板打开所述下通道时朝向所述出风口内延伸并适于将所述出风口内的至少一部分气流引导至所述下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扰流板打开时在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位于所述下通道的下游并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大体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扰流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下通道的入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扰流板上设有散风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邻近所述下通道的侧壁设置有对所述下通道保温的保温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关闭所述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外表面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大体齐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可上下翻转地与所述主体相连,且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时适于: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完全错开;与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完全错开;或至少一部分设在所述出风口沿出风方向的前方并向上或向下导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导风组还包括设在所述出风口内的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具有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置、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二位置、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三位置以及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大体垂直的第四位置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散风结构。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g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不同状态示意图。

图2a至图2e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不同状态示意图。

图3a至图3j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不同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主体1,出风口101,前导风组11,第一导风板111,第二导风板112,上通道102,上导风组12,上散风板121,上扰流板122,下通道103,下导风组13,下散风板131,下扰流板132,保温件14,

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A,上通道的出风方向B,下通道的出风方向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可以为移动空调、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等等。包括主体1,主体1具有开口朝向前下方的出风口101,用于朝前下方送风。其中,出风口101的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向外送风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风口101的上方和下方设置送风的通道,可以将气流引导至其他的地方,从而在需要的时候实现风不吹人的效果。

其中,空调器100上设置了前导风组11,前导风组11用于引导气流从出风口101的出口送出。

另外,在出风口101的上方和/或下方设置的通道处设置了保温件14,保温件14用于对通道内保温,具有隔热的效果,避免冷气经过对应的通道时产生凝露。

另外,该保温件14可以设置在通道外、通道内或嵌入通道壁。

如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导风组11包括第一导风板111,第一导风板111设在出风口101的开口处并适于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01,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导风板111关闭和打开出风口101。例如,在第一导风板111关闭出风口101时空调器100可以处于停机状态;也可以是,在第一导风板111关闭出风口101时空调器100处于开机状态,由于出风口101的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向外送风的通道,气流可以从出风口101上方和/或下方设置的通道送出,从而实现不同方向的出风。

进一步的,可以在第一导风板111上设置散风结构,散风结构用于通风并打散气流。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散风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微孔、气泡、风叶、百叶窗等等。其中,散风结构可以为微孔、气泡、风叶、百叶窗等等中的一种,也可以是这些结构的组合,其中,气泡是指沿出风方向凸出并朝向与出风方向成预定夹角的微通道。其中,散风结构上的多个散风口可以朝相对、相背、向上、向下等方向进行散风。

优选地,如图1至图3,第一导风板111关闭出风口101时第一导风板111的外表面与主体1的外表面大体齐平。从而使空调器100的外形美观,并且还可以便于第一导风板111完全封闭出风口101。

进一步的,第一导风板111可上下翻转地与主体1相连,且第一导风板111打开出风口101时适于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完全错开,从而使得第一导风板111不会阻挡出风口101送出的气流。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导风板111设置成:在打开时至少一部分设在出风口101沿出风方向的前方并向上或向下导风,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导风板111向上或向下导风。

当然,第一导风板111打开时还可以是其它的形式,例如阻挡或不阻挡设在出风口101上方(或下方)的通道等等。

另外,上述第一导风板111的位置并不冲突,也就是说,在一个空调器100上,第一 导风板111可以设置成打开时处于前述的一种或多种状态,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导风板111的打开角度实现。

进一步地,前导风组11还包括设在出风口101内的第二导风板112,第二导风板112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一位置沿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延伸,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二位置沿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向上倾斜,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三位置沿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向下倾斜,第二导风板112在第四位置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大体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112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可以实现不同方向的导风。

其中,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一位置沿着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延伸。

具体而言,对于出风口101的上方或下方设置了通道的空调器100,此时的第二导风板112具有分流的作用。

在出风口101的上方和下方都设置了通道时,气流由第二导风板112分流后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出风口101上方和下方的通道;

在出风口101的上方设置了通道(或者下方也设置了通道但关闭了)时,气流由第二导风板112分流后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出风口101上方的通道,另一部分从出风口101送出;

在出风口101的下方设置了通道(或者上方也设置了通道但关闭了)时,气流由第二导风板112分流后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出风口101下方的通道,另一部分从出风口101送出;

在出风口101的上方和下方都没有设置通道(或者上方和下方都设置了通道但都关闭了)时,沿着出风方向延伸的第二导风板112不会阻挡气流。

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二位置时向上导风。

具体而言,从出风口101送出的气流将被引导至向上流动。尤其是在空调器100制冷时,第二导风板112将吹出的气流往前上方导出,冷空气再自然沉降,形成类似喷淋的气流效果,制冷效果更好。当然,制热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导风形式。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二位置时沿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向上倾斜延伸。从而更好地实现向上导风的效果。

有利地,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二位置时位于出风口101的前方、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1内或全部位于出风口101内,优选地,第二导风板112与出风口101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正对。

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三位置时向下导风。

具体而言,可以实现空调器100向下送风的目的,尤其是在空调器100制热过程 中,第二导风板112翻转将热气向下导流,由于热气上升的原因,向下导流后的热气可以更容易得布满整个空间,改善空间内制热的舒适性。

另外,向下导流还可以实现暖足的效果。而且,向下导风当然也可以用于制冷过程。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112在第三位置时沿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向下倾斜延伸。

第二导风板112在第四位置遮挡在出风口101。或者说第二导风板112在第四位置时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大体垂直(包括与出风方向垂直、与出风方向呈50°到90°的夹角等等)。

另外,第二导风板112在第四位置可以与出风口101的上沿和下沿间隔开,气流可以从第二导风板112的上沿和下沿吹出。

优选地,第二导风板112上设有散风结构。其中,所述的散风结构可以为前述的散风结构。

另外,如前所述,出风口101的上方和下方都可以设置出风的通道,下面在前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出风口101的上方设有连通出风口101并适于向前送风的上通道102,通过上通道102可以实现向前送风的效果,当然,对应于上通道102设置了上导风组12,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还包括上导风组12,上导风组12用于引导气流从上通道102的出口送出。

其中,结合前述的实施例,在前导风组11包括有前述的第一导风板111时,第一导风板111还可以具有与上通道102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完全错开的位置,从而不会阻挡上通道102的出风。

如图1c,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上导风组12包括上散风板121,上散风板121可以封闭上通道102。

进一步地,如图1c,上散风板121上具有散风结构。上散风板121上的散风机构可以为前述的散风结构。

优选地,上散风板121设在上通道102的出口处。

如图1b和1c,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上导风组12还包括上扰流板122,上扰流板122在打开和关闭上通道102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优选地,上扰流板122打开上通道102时朝向出风口101内延伸并适于将出风口101内的至少一部分气流引导至上通道。

具体而言,上扰流板122打开上通道102时可以与上通道102的中间位置相对,也可 以在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上位于上通道102的下游。

其中,上扰流板122打开时可以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大体垂直,也可以将上扰流板122设置成沿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倾斜延伸至上通道的形式。

进一步的,上扰流板122可转动地设在上通道102的入口处。

优选地,上扰流板122上设有散风结构。在上扰流板122关闭上通道102时,出风口101的的一部分气流可能会经过上扰流板122从上通道102送出,而在上扰流板122打开上通道102时,出风口101中经过上扰流板122的气流中的一部分从上扰流板122的散风结构送出、而另一部分引导至从上通道102送出。

另外,上扰流板122上的散风散风结构可以为前述的散风结构。

其中,对应于前述的实施例,在前导风组11包括了第二导风板112时,第二导风板112可以与上扰流板122组合实现送风。

例如,在上扰流板122打开所述上通道102时,可以将上扰流板122和第二导风板112都设置为大体垂直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也可以将上扰流板122设置成大体垂直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而第二导风板112设置成沿着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

另外,可以在上通道102的内侧面上设置保温件14。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将上通道102设置成可以打开和关闭的形式。

具体而言,结合图3,上通道102处的上导风组12包括了上散风板121,上散风板121可以设置成适于打开和封闭上通道102的形式。

其中,上散风板121打开时可以对上通道102的气流进行导向,具体而言,上散风板121打开时可以朝向空调的外侧延伸并向上倾斜。

另外,上散风板121设在上通道102的出口处,而且,可以将上散风板121设置成可以通过转动来关闭和打开上通道102的形式。

例如,如图1f,可以将上散风板121的上端设置为转动端,也就是说,上散风板121的上端可转动,在上散风板121打开时,气流在上散风板121的下方送出。如图1g,也可以将上散风板121的下端设置为转动端,也就是说,上散风板121的下端可转动,在上散风板121打开时,气流在上散风板121的上方送出。

另外,同样地也可以设置实施例1中的上扰流板122(也可以不设置)

其中,上散风板121的结构可以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似,也就是说,实施例2中的上散风板121上也可以设置散风结构。

实施例3

如图2出风口101的下方设有连通出风口101并适于向后送风的下通道103,通过下通道103可以实现向后送风的效果,当然,对应于下通道103设置了下导风组13,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还包括下导风组13,下导风组13用于引导气流从下通道103的出口送出。

其中,结合前述的实施例,在前导风组11包括有前述的第一导风板111时,第一导风板111还可以具有与下通道103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完全错开的位置,从而不会阻挡下通道103的出风。

如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下导风组13包括下散风板131,下散风板131可以封闭下通道103。

进一步地,下散风板131下具有散风结构。下散风板131下的散风机构可以为前述的散风结构。

优选地,下散风板131设在下通道103的出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下导风组13还包括下扰流板132,下扰流板132在打开和关闭下通道103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优选地,下扰流板132打开下通道103时朝向出风口101内延伸并适于将出风口101内的至少一部分气流引导至下通道103。

具体而言,下扰流板132打开下通道103时可以与下通道103的中间位置相对,也可以在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上位于下通道103的下游。

其中,下扰流板132打开时可以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大体垂直,也可以将下扰流板132设置成沿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倾斜延伸至下通道103的形式。

进一步的,下扰流板132可转动地设在下通道103的入口处。

优选地,下扰流板132下设有散风结构。在下扰流板132关闭下通道103时,出风口101的的一部分气流可能会经过下扰流板132从下通道103送出,而在下扰流板132打开下通道103时,出风口101中经过下扰流板132的气流中的一部分从下扰流板132的散风结构送出、而另一部分引导至从下通道103送出。

另外,下扰流板132下的散风散风结构可以为前述的散风结构。

其中,对应于前述的实施例,在前导风组11包括了第二导风板112时,第二导风板112可以与下扰流板132组合实现送风。

例如,在下扰流板132打开所述下通道103时,可以将下扰流板132和第二导风板112都设置为大体垂直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也可以将下扰流板132设置成大体垂直于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而第二导风板112设置成沿着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

另外,可以在下通道103的内侧面上设置保温件14。

实施例4

如图2,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将下通道103设置成可以打开和关闭的形式。

具体而言,下通道103处的下导风组13包括了下散风板131,下散风板131可以设置成适于打开和封闭下通道103的形式。

其中,下散风板131打开时可以对下通道103的气流进行导向,具体而言,下散风板131打开时可以朝向空调的外侧延伸并向上倾斜。

另外,下散风板131设在下通道103的出口处,而且,可以将下散风板131设置成可以通过转动来关闭和打开下通道103的形式。

例如,可以将下散风板131的前端设置为转动端,也就是说,下散风板131的前端可转动,在下散风板131打开时,气流在下散风板131的后方送出。也可以将下散风板131的后端设置为转动端,也就是说,下散风板131的后端可转动,在下散风板131打开时,气流在下散风板131的前方送出。

另外,同样地也可以设置实施例1中的下扰流板132(也可以不设置)

其中,下散风板131的结构可以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似,也就是说,实施例2中的下散风板131上也可以设置散风结构。

实施例5

如图3,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出风口101的上方设置了连通出风口101并适于向前送风的上通道102,同时,在出风口101的下方设置了连通出风口101并适于向后送风的下通道103。同样地,可以在上通道102处设置上导风组12,在下通道103处设置下导风组13。

另外,可以包含实施例1和2中的全部或部分技术方案,另外,可以包括实施例3和4中的全部或部分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气流可实现向后贴墙“反吹”和/或“向前”吹,虽“无风感”但风量更大,且都可以保留美的经典的“孔”。而且,还可以避免出现无风感正吹过程中由于风速低产生的回流问题,无风感反吹气流组织形式更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 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