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系统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7415发布日期:2020-05-26 16:46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风道系统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系统及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产品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空调器采用贯流风叶与离心风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出风,形成上下出风,使得空调器的上下温差更加均匀,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现有的空调器的风道系统采用贯流风叶出风可以创造大出风量,但相对噪音会比较大,采用离心风叶出风相对噪音比较小,但出风量相对同等转速下的贯流风叶的出风量较低,因此现有空调器的风道系统仍存在贯流风叶所占整个风道的比例太大噪音太大、离心风叶所占整个风道的比例太大风量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即现有空调器仍不能很好的兼顾降低噪音以及满足风量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系统存在不能兼顾噪音小及出风量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噪音小以及出风量大的风道系统及空调器。

一种风道系统,包括:风道、换热结构、贯流风叶和离心风叶。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贯流风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本体内,所述第一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离心风叶,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内,所述第二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进风口均与所述换热结构的出风口相通,且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h1占所述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6-0.7;和/或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h2占所述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3-0.4。

所述风道的高度h范围为1150-1250mm,所述贯流风叶的高度h3为700mm-750mm,所述离心风叶的高度h4为200mm-290mm。

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处设有引流板,将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的出风导向地面。

所述第一风道本体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上下相邻设置,中间由一隔板隔开。

所述换热结构的高度小于并接近所述第一风道本体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之和。

所述换热结构包括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结构,所述第一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所述第二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

制冷模式时,所述离心风叶不工作,所述贯流风叶工作;和/或制热模式时,所述离心风叶与所述贯流风叶同时工作。

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所述的风道系统。

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所述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为a,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所述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为b,所述a与b的比值范围为2:1-3:1。

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所述空调的表面的距离在100mm-150mm之间。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道系统,包括:风道、换热结构、贯流风叶和离心风叶。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贯流风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本体内,所述第一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离心风叶,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内,所述第二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进风口均与所述换热结构的出风口相通,且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h1占所述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6-0.7;和/或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h2占所述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3-0.4。通过在风道系统中同时设置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且第一风道本体内设置贯流风叶,第二风道本体内设置离心风叶,且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设置为占风道的高度的比例为0.6-0.7,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h2占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3-0.4,由于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共同组成整个风道系统的风道,且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比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占风道整体高度的比例更大,保证了风道系统的大风量,且由于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也占据整个风道高度的一定比例,使得整个风道系统的噪音降低,因此该风道系统既通过贯流风叶和离心风叶保证了风量需求,又降低了噪音,且通过设置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位于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的上方,设置两个出风口,使得风道系统在上下方向均有出风,能够满足上下出风温差均匀,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均设置于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保证了循环的空气经过换热结构换热后再吹出去,满足了换热需求。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的高度h范围为1150-1250mm,所述贯流风叶的高度h3为700mm-750mm,所述离心风叶的高度h4为200mm-290mm。通过将风道的整体高度设置为1150-1250mm,保证了风道系统在实际应用时为用户提供舒适性的整体高度,将贯流风叶的高度h3设置为700mm-750mm,离心风叶的高度h4设置为200mm-290mm,使得贯流风叶的面积设置的更大,保证了风道系统的大风量,加之离心风叶的共同作用,使得风道系统的整体噪音降低。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道系统,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处设有引流板,将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的出风导向地面。通过设置引流板,使得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可以水平吹出至用户,提高了下出风的舒适度。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道系统,所述第一风道本体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上下相邻设置,中间由一隔板隔开。由于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在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上部,两个安装腔的出风口不同,通过中间由一隔板隔开,避免了两风叶的出风混合而导致出风紊流。

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道系统,所述换热结构的高度小于并接近所述第一风道本体与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之和。通过将换热结构的高度小于并接近第一风道本体与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之和,保证了循环空气均能通过换热结构换热后吹出,保证了制冷制热需求,且使得换热结构的面积更大,提高了换热效果。

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道系统,所述换热结构包括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结构,所述第一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所述第二风道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通过在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内分别设置一个换热结构,可以使得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开关换热结构,防止了在仅需运行一个风叶时换热结构的同时运行,避免了能耗过高,使得风道系统更节能。

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道系统,制冷模式时,所述离心风叶不工作,所述贯流风叶工作;和/或制热模式时,所述离心风叶与所述贯流风叶同时工作。由于贯流风叶的风量较大,通过将制冷模式时,设置为离心风叶不工作,贯流风叶工作,既保证了出风量的需求,又降低了能耗,制热模式时离心风叶与贯流风叶同时工作,使得风道系统既满足了风量要求,又使得制热模式时上下出风温差比较均匀,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所述第一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所述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为a,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所述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为b,所述a与b的比值范围为2:1-3:1。通过将第一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与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比值设置为2:1-3:1,使得第一风道本体的下端与第二风道本体的上端距离尽可能的减小,从而保证风道系统的整体高度不会再加高。

9.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所述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所述空调的表面的距离在100mm-150mm之间。通过将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设置在100mm-150mm之间,保证了第二风道本体的下出风口出热风时可向上流动,同时离安放空调的表面一定高度,不会将安放空调的表面的灰尘吹起,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风道系统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风道系统的背面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风道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的风道系统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风道系统的贯流风叶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风道系统的离心风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贯流风叶;2-离心风叶;3-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4-隔板;5-换热结构;6-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系统,包括:风道、换热结构5、贯流风叶1和离心风叶2。

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贯流风叶1,设置于第一风道本体内,第一风道本体设置于换热结构5的出风一侧;离心风叶2,设置于第二风道本体内,第二风道本体设置于换热结构5的出风一侧,第一风道本体的进风口与第二风道本体的进风口均与换热结构5的出风口相通,且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位于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的上方。

通过在风道系统中同时设置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且第一风道本体内设置贯流风叶1,第二风道本体内设置离心风叶2,既可以通过贯流风叶1和离心风叶2保证风量需求,又相比传统风道系统中为了满足相应的风量需求设置一个较大的贯流风叶降低了噪音,相比传统风道系统中为了满足相应的风量需求设置多个离心风叶降低了成本,且通过设置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位于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的上方,设置两个出风口,使得风道系统在上下方向均有出风,能够满足上下出风温差均匀,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均设置于换热结构5的出风一侧,保证了循环的空气经过换热结构5换热后再吹出去,满足了换热需求。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h1占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6-0.7;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h2占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3-0.4。通过将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设置为占风道的高度的比例为0.6-0.7,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h2占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3-0.4,使得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比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占风道整体高度的比例更大,使得贯流风叶和离心风叶的共同作用,保证了风道系统的大风量,并减小了噪音。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第一风道本体的高度h1占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6-0.7或者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h2占风道的高度h的比例为0.3-0.4。

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系统通过在风道系统中同时设置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和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且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位于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的上方,使得风道系统在上下方向均有出风,能够满足上下出风温差均匀,贯流风叶1的设置也使得出风量能够满足要求,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均设置于换热结构5的出风一侧,保证了循环的空气经过换热结构5换热后再吹出去,满足了换热需求,制热模式时离心风叶2与贯流风叶1同时工作,使得风道系统既满足了风量要求,又使得制热模式时上下出风温差比较均匀,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与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均朝向远离所述换热结构5的一侧设置。通过将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与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均朝向远离换热结构5的一侧设置,使得通过两个出风口的出风均是与换热结构5换热后的空气,防止出风混合一部分未经过换热的空气,保证了出风需求。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设置于第二风道本体的下部。由于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是为了满足上下出风温差均匀,由此通过将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设置于第二风道本体的下部,使得离心风叶2的出风直接从下部吹出,满足了下出风的需求,进而保证了上下出风温差均匀。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处设有引流板6,将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的出风导向地面。通过设置引流板6,使得离心风叶2安装腔的出风可以水平吹出至用户,提高了下出风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本体与第二风道本体上下相邻设置,中间由一隔板4隔开。由于第一风道本体的出风口在第二风道本体的出风口3上部,两个安装腔的出风口不同,通过中间由一隔板4隔开,避免了两风叶的出风混合而导致出风紊流。

本实施例中的换热结构5的高度小于并接近第一风道本体与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之和。通过将换热结构5的高度小于并接近第一风道本体与第二风道本体的高度之和,保证了循环空气均能通过换热结构5换热后吹出,保证了制冷制热需求,且使得换热结构5的面积更大,提高了换热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系统包括一个换热结构5,换热结构5为蒸发器,空气的流动方向如图3中箭头的指示方向。通过将换热结构5设置为蒸发器,满足了制冷制热时室内蒸发器的出风量需求,使得风从蒸发器通过后,便从贯流风叶1和离心风叶通过,从贯流风叶1通过的是中间出风,从离心风叶通过的是下出风。贯流风叶1的中间出风保证风量,离心风叶下出风保证制热时上下温差均匀。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换热结构5也可以设置两个,换热结构5包括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结构,第一风道本体设置于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第二风道本体设置于第二换热结构的出风一侧。通过在第一风道本体和第二风道本体内分别设置一个换热结构,可以使得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开关换热结构,防止了在仅需运行一个风叶时换热结构的同时运行,避免了能耗过高,使得风道系统更节能。

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系统,制冷模式时,离心风叶2不工作,贯流风叶1工作;制热模式时,离心风叶2与贯流风叶1同时工作。由于贯流风叶1的风量较大,通过将制冷模式时,设置为离心风叶2不工作,贯流风叶1工作,既保证了出风量的需求,又只采用一个风叶工作,降低了能耗,制热模式时离心风叶与贯流风叶同时工作,使得风道系统既满足了风量要求,又使得制热模式时上下出风温差比较均匀,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对于仅需要制冷时的风道系统,其可以在制冷模式时,离心风叶2不工作,贯流风叶1工作;对于对于仅需要制热时的风道系统,其可以在制热模式时,离心风叶2与贯流风叶1同时工作。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的高度h范围为1150-1250mm,贯流风叶的高度h3为700mm-750mm,离心风叶的高度h4为200mm-290mm。通过将风道的整体高度设置为1150-1250mm,保证了风道系统在实际应用时为用户提供舒适性的整体高度,将贯流风叶的高度h3设置为700mm-750mm,离心风叶的高度h4设置为200mm-290mm,使得贯流风叶的面积设置的更大,保证了风道系统的大风量,加之离心风叶的共同作用,使得风道系统的整体噪音降低。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贯流风叶出风口左右宽度为80mm,离心风叶左右出风口左右宽度为200mm,上下高度为60m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且空调包括上述的风道系统。通过将空调设置为包括上述的风道系统,使得风从蒸发器通过后会从贯流风叶1和离心风叶通过,贯流风叶1的中间出风保证了出风量,而离心风叶的下出风将使空调制热时保证空调的上下出风温度均匀。且将贯流风叶1装配在整机中部,离心风叶装配于整机底部,提高了空调整机的外观美观度;空调制冷时,贯流风叶1运转,离心风叶不运转,而在空调制热时,贯流风叶1与离心风叶同步运转,离心风叶的出的热风往上扩散,与中间出风温差不大,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为a,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为b,a与b的比值范围为2:1-3:1。通过将第一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与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比值设置为2:1-3:1,使得第一风道本体的下端与第二风道本体的上端距离尽可能的减小,从而保证风道系统的整体高度不会再加高。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在100mm-150mm之间。通过将第二风道本体的底部与安放空调的表面的距离设置在100mm-150mm之间,保证了第二风道本体的下出风口出热风时可向上流动,同时离安放空调的表面一定高度,不会将安放空调的表面的灰尘吹起,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