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管及具有该集管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5645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集管及具有该集管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集管及具有该集管的换热器,具体地说属于平行流换热器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近几十年来,制冷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换热器作为空调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需要根据市场方面的要求进行改进优化设计。因为平行流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近年来已被逐渐应用于汽车空调系统及家电等其他需要换热器的系统。
[0003]平行流换热器主要包括流通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流通管通常为微通道扁管。在微通道扁管的两端设有集流管,用于分配和汇集制冷剂。在相邻的微通道扁管之间设有波纹状的或带有百叶窗形的散热翅片,用以强化换热器与空气的换热效率。在集流管的内部设有隔板,可以将所有的微通道扁管分成若干个流程,合理分配每个流程的扁管数,以得到最佳的换热效率。
[0004]平行流换热器通常采用圆形集流管,以获得高的耐压性能。平行流换热器的集流管是由多个部件组成,需要多道加工工序,如弯边和焊接等。
[0005]现有的换热器通常包括进口管、出口管、翅片及扁管。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并列排布。位于同一层的所述扁管为一体弯折而成,其包括连接于所述进口管的第一水平部、连接于所述出口管的第二水平部以及扭曲的折弯部分。所述第一水平部及第二水平部是相对平行排布的。
[0006]请参1996年7月2日公告的美国5,531,268号专利,现有的折弯换热器是在单层换热器的基础上,在平直扁管的中间制造一个弧形面,然后将整个换热器沿着弧形面的中心线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将单层换热器折弯成双层换热器。其中,平直扁管中间的弧形面在折弯之后即为所述折弯部分。
[0007]然而,所述折弯部分具有如下缺点:
[0008]首先,扁管折弯处理的精度不高,容易造成换热器的局部形变,破坏附近翅片的结构,降低换热效率;
[0009]其次,扁管折弯会造成换热器的外形尺寸无法精确控制,造成安装困难。
[0010]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度容易控制且流阻较小的集管,以及具有该集管的换热器。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管,用以与换热器的流通管相配合,所述集管包括第一结合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结合件相固定的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包括第一安装壁以及自所述第一安装壁凹陷形成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结合件包括第二安装壁、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安装壁与所述第一安装壁密封固定,所述第二、第三区域均自所述第二安装壁凹陷形成,且所述第二、第三区域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第三区域间隔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区域相互连通;所述第二结合件还包括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区域的壁部的第一狭槽以及贯穿形成所述第三区域的壁部的第二狭槽,所述第一、第二狭槽分别用于所述换热器的流通管插入并用以使所述集管与所述换热器的流通管相连接。
[0013]所述第一结合件设有若干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结合件设有若干所述第二区域以及若干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排列成若干层,所述第二、第三区域也排列成若干层,其中位于同一层上的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相互连通构成腔体以形成转接通道。
[0014]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层数相同,且同一层的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与第一区域相互连通构成腔体以形成转接通道,而不同层上的转接通道彼此隔开;所述第一安装壁及所述第二安装壁均为平板状且相互贴靠在一起,以将不同层上的所述转接通道彼此隔开。
[0015]所述第一结合件包括第一外表面及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区域自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内表面凹陷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结合件包括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第三区域自所述第二安装壁的内表面凹陷,所述第一、第二狭槽向外贯穿所述第二外表面。
[0016]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安装壁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在一起,以将不同层上的所述转接通道彼此隔开。
[0017]所述第一结合件及所述第二结合件均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通过钎焊而紧密贴合、固定。
[0018]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经过冲压所述第一结合件的第一内表面而形成的,所述第一结合件设有在冲压后对应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凸条,所述凸条凸出于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外表面。
[0019]所述凸条的外表面大致呈圆弧状或包括圆弧状的结构。
[0020]所述第一结合件设有若干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结合件设有若干所述第二区域以及若干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排列成若干层,所述第二、第三区域也排列成若干层,所述第二、第三区域的层数是所述第一区域层数的整数倍(η),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与(η)层相邻的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相互连通构成腔体以形成转接通道,而不同腔体的转接通道彼此隔开;其中1〈η〈4。
[0021]所述所述第一结合件包括第一外表面及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区域自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内表面凹陷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结合件包括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第三区域自所述第二安装壁的内表面凹陷,所述第一、第二狭槽向外贯穿所述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安装壁的内表面贴合并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以将不同层上的所述转接通道彼此隔开。
[0022]所述第二结合件还可以包括凸伸入所述第二区域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狭槽周围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结合件包括凸伸入所述第三区域内且位于所述第二狭槽周围的第二凸起,且所述第一凸起及所述第二凸起均设有用以配合对应流通管连接用的夹持面。
[0023]所述第一结合件或第二结合件可以设置有翻边的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内端面与另一结合件的外端面相贴合并通过焊接固定。
[002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进口管、出口管及若干流通管,所述若干流通管包括与所述进口管连通的若干第一流通管以及与所述出口管连通的若干第二流通管,所述第一流通管及所述第二流通管排列成若干层,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套接在处于同一层上的所述第一流通管及所述第二流通管上的上述集管,其中所述第一流通管插入所述第一狭槽内,所述第二流通管插入所述第二狭槽内,所述进口管及出口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集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额外设置集管,易于对该集管的制造精度进行控制;另外,由于第二、第三区域的存在,使得集管中的容积增大,从而减少了制冷剂的流阻。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发明换热器于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中集管的立体分解图。
[0028]图3是沿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4是图3组装后的剖面示意图。
[0030]图5是沿图2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6是图5组装后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7是图6中装入流通管之后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示意图。
[0033]图8是图1换热器的侧视图。
[0034]图9是图8中C-C局部剖视的示意图,其中扁管与翅片没有剖开。
[0035]图10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换热器局部剖视的示意图。
[0036]图11是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换热器局部剖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