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785685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器,包括设置在左、右集流管之间的冷凝器芯体,右集流管外侧设置有储液干燥器,制冷剂从左集流管的中部进入冷凝器芯体中,经过第一流道冷却后在右集流管中通过重力分流,气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上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上部的第一入口,液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下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下部的第二入口,两股制冷剂在储液干燥器内混合、干燥后进入过冷区并从出液口流出。相较于现有的冷凝器而言,冷凝器芯体尺寸维持不变,但是冷凝器芯体的换热量提高,也就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同时该结构简单,仅需要在左、右集流管中合理布置隔板即可,非常容易实现。
【专利说明】冷凝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器。
【背景技术】
[0002]经过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空调制冷剂通过冷凝器的内部流道时,实现制冷剂与冷凝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释放热量使制冷剂冷凝成低温高压制冷剂液体,在进入膨胀阀后易于蒸发。
[0003]现有的冷凝器如图1所示,包括左集流管1、冷凝器芯体2、右集流管3、隔板4,隔板4安装于冷凝器的左、右集流管1、2内,并将冷凝器芯体2分隔成冷凝区5和过冷区6,过冷区6位于冷凝区5下方,左集流管1、冷凝区2、右集流管3、储液干燥器7、过冷区6依次连通。这种冷凝器的内部制冷剂流通路径如图2所示:冷凝器采用上进下出的排布方式,制冷剂从上部进去,通过多次流道的冷却,在冷凝器芯体2的下部位置进入储液干燥器7,然后通过重力进行分流,经过储液干燥器7干燥后进入过冷区6的流道,然后流出冷凝器。现在整车对空调系统有制冷量的要求,冷凝器作为空调制冷系统中的重要换热部件,冷凝器的换热量也是很重要的,但目前冷凝器在整车布置上又要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如何在保证冷凝器芯体尺寸大小的前提下提高冷凝器的换热量是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在冷凝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冷凝效果O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凝器,包括设置在左、右集流管之间的冷凝器芯体,右集流管外侧设置有储液干燥器,制冷剂从左集流管的中部进入冷凝器芯体中,经过第一流道冷却后在右集流管中通过重力分流,气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上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上部的第一入口,液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下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下部的第二入口,两股制冷剂在储液干燥器内混合、干燥后进入过冷区并从出液口流出。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相较于现有的冷凝器而言,冷凝器芯体尺寸维持不变,但是冷凝器芯体的换热量提高,也就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同时该结构简单,仅需要在左、右集流管中合理布置隔板即可,非常容易实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现有技术的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现有技术的制冷剂流通通路不意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流通通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图3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0012]参阅图3,一种冷凝器,包括设置在左、右集流管10、20之间的冷凝器芯体30,右集流管20外侧设置有储液干燥器40,制冷剂从左集流管10的中部进入冷凝器芯体30中,经过第一流道53冷却后在右集流管20中通过重力分流,气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53上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40上部的第一入口 41,液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53下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40下部的第二入口 42,两股制冷剂在储液干燥器40内干燥后进入过冷区58并从出液口 52流出。这里设置多个流道将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分开进行冷却,可以提高冷凝器的换热量,并且,只是对制冷剂的流通通路进行了改变,在原有的基础上,只要在左、右集流管10、20中合理设置隔板即可实现;同时,这里的气、液分流是通过制冷剂自身重力实现的,方便且实用。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左、右集流管10、20为中空状,冷凝器芯体30包括多根散热管31,多根散热管31彼此平行布置,散热管31的两端分别插置在左、右集流管10、20中并与管腔相连通。如果没有在左、右集流管10、20中设置隔板,左、右集流管10、20的管腔以及冷凝器芯体30全部都是连通的,需要指出的是,左、右集流管10、20的两端都是封闭的。
[0014]为了达到前面所述的流通通道,所述的左集流管10中设置有第一、二、三隔板11、
12、13,右集流管20中设置有第四、五、六隔板21、22、23,沿铅垂方向各隔板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为:第四隔板21、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第五隔板22、第三隔板13,第三、六隔板
13、23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图3所示的状态就是冷凝器在使用时正常的放置状态,这里所说的从高到低也即图中从上至下。
[0015]参阅图3、图4,通过隔板隔离后,再将第一、二隔板11、12之间的左集流管10管腔与冷凝器的进液口 51相连通,第四隔板21上方的右集流管20管腔与储液干燥器40上部的第一入口 41连通;第一、二隔板11、12之间的散热管构成所述的第一流道53,第一、四隔板
11、21之间的散热管构成第二流道54,第四隔板21上方的散热管构成第三流道55,第二、三流54、55道即构成气态制冷剂的流通通路。第五、六隔板22、23之间的右集流管20管腔与储液干燥器40下部的第二入口 42连通;第二、五隔板12、22之间的散热管构成第四流道56,第五、六隔板22、23之间的散热管构成第五流道57,第四、五流道56、57即构成液态制冷剂的流通通路。所述的第三隔板13下方的散热管构成过冷区58,第三隔板13下方的左集流管10管腔与冷凝器的出液口 52相连通,第六隔板23下方的右集流管20管腔与储液干燥器40的出口 23相连通。
[0016]更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制冷剂流通的均匀性,所述的第一、二、三、四、五流道53、54、55、56、57以及过冷区58宽度均匀分布,其均由相同数目的散热管31构成,如图3中所示的,每个流道或者过冷区都是由4根散热管31所构成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凝器,包括设置在左、右集流管(10、20)之间的冷凝器芯体(30),右集流管(20)外侧设置有储液干燥器(40),其特征在于:制冷剂从左集流管(10)的中部进入冷凝器芯体(30 )中,经过第一流道(53 )冷却后在右集流管(20 )中通过重力分流,气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53)上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40)上部的第一入口(41),液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53)下方的流道进入储液干燥器(40)下部的第二入口(42),两股制冷剂在储液干燥器(40 )内干燥后进入过冷区(58 )并从出液口( 52 )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集流管(10、20)为中空状,冷凝器芯体(30)包括多根散热管(31),多根散热管(31)彼此平行布置,散热管(31)的两端分别插置在左、右集流管(10、20)中并与管腔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集流管(10)中设置有第一、二、三隔板(11、12、13),右集流管(20)中设置有第四、五、六隔板(21、22、23),沿铅垂方向各隔板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为:第四隔板(21)、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第五隔板(22)、第三隔板(13),第三、六隔板(13、23)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第一、二隔板(11、12)之间的左集流管(10)管腔与冷凝器的进液口(51)相连通,第四隔板(21)上方的右集流管(20)管腔与储液干燥器(40)上部的第一入口(41)连通;第一、二隔板(11、12)之间的散热管构成所述的第一流道(53),第一、四隔板(11、21)之间的散热管构成第二流道(54),第四隔板(21)上方的散热管构成第三流道(55),第二、三流(54、55)道即构成气态制冷剂的流通通路; 第五、六隔板(22、23)之间的右集流管(20)管腔与储液干燥器(40)下部的第二入口(42)连通;第二、五隔板(12、22)之间的散热管构成第四流道(56),第五、六隔板(22、23)之间的散热管构成第五流道(57),第四、五流道(56、57)即构成液态制冷剂的流通通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隔板(13)下方的散热管构成过冷区(58),第三隔板(13)下方的左集流管(10)管腔与冷凝器的出液口(52)相连通,第六隔板(23)下方的右集流管(20)管腔与储液干燥器(40)的出口(23)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三、四、五流道(53、54、.55、56、57)以及过冷区(58)宽度均匀分布,其均由相同数目的散热管(31)构成。
【文档编号】F25B39/04GK203744611SQ201420074530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0日
【发明者】张凤礼, 朱文政, 代建红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