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309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
技术背景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用于在进行膜的定期维护、更换或在突发产生 不可逆的膜阻塞时进行清洗等,需要将具有半透膜的膜分离单元取出至被处理 水的水面上。但是,在现有的膜分离装置中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即,为了对设于水面 下的膜分离单元进行半透膜的更换、清洗作业,有降低处理水槽的水面或将处 理水槽的水全部排出的方法。但是,在降低水面时,位于同一槽内的、不进行 半透膜维护、更换或清洗的其他膜分离单元也必须要终止运转。在处理槽内 有被处理水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操作员跌落处理水中,因此不利于确保操作 员的操作安全性。另外,当在维持水面的情况下将膜分离单元整体或含有半透膜的膜单元吊 起,移动至其他场所来进行半透膜的维护、更换或清洗时,会产生如何将吊起 机构与膜单元连接起来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在水面下可装卸地固定膜分离单元 整体或膜单元。并且,如果在水面之上没有高度与槽的深度相符的空间,则不能将其完全吊起,但是由于槽深通常深度为3m至12m,所以存在起吊设备大 型化的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关于将膜单元固定在水面下和吊起机构,公知有日本专利 3678487号公才艮的方案,其中,对于从形成于处理槽顶部的开口进出处理槽内 外的膜分离装置而言,在处理槽的顶部和膜分离装置之间,可自由装卸地安装 有阻止膜分离装置从槽底部向顶部移动的固定机构。但是,在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束绰环来形成固定机构与膜分离装置和顶部的固定方法,在强 制使膜单元暴露在外界时有时会产生振动。另外,在日本专利3678488号公报中公开有膜分离装置和顶部通过杆状支承体连接为一体。但是若盖也被一体化则在吊起时需要大型的起重机。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平6-218248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槽内设 有导杆并且在膜单元中设有接收结构,使膜单元沿导杆上下滑动。但是在该结 构中有如下的缺点必须是结实的导杆,并且必须使设于膜单元的接收结构、 膜单元的箱体、框架坚固,此外在起重机的位置从膜单元固定位置的铅直上方 微小地错开时,由于被悬吊并上下移动过程中的膜单元摆动,所以导杆与接收 结构接触,从而导致不能平稳地在上下方向移动。在日本专利特开平9-276867号公报中也记载有将膜单元吊起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具体公开,在不 降低水面的状态下将吊起机构和膜单元的连接机构以及在水中的固定机构。接下来,关于吊起机构在日本专利特开平9 - 276867号公报中公开有在膜 单元的四角安装锁链(chain)来进行吊起的方法。在这一方法中,由于倾斜 地悬挂锁链,所以如果膜单元的外壳或框架不具有相当的强度则会损毁。另外,在曰本专利特开平11 -309350号公冲艮中图4(4)中公开有吊具 (25)。该方法中由于锁链垂直悬吊,所以能够降低膜单元的外壳或框架的强 度,其结果是可使膜单元轻量化。但是,需要与槽深度相同程度的高度这一问 题仍然没有解决。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1 -309350号公报的图3中公开有在起重机的 起重臂(hoist rail)的下部将膜单元整齐排列,从而使吊起作业自动化的内容。 但是,在该文献的方法中存在起重机难以对位、成本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便利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包括膜分离单元,该膜分离单元具有配设有通气装置的通气单元;以及配设在该通气单元的上部、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的膜单元,该膜分离单元浸入在被处理液的处理槽中,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该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大致垂直配设的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与通气单元以及处理槽的侧壁或开口部卡合。根据第一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可以不降低液面地将膜单元至于通气单元上,便利性较高。在膜单元上下时由于是基本不振动地结构所以固定有引导机构地通气单元的刚性较小也可以。可以实现轻量化并降低 成本。此外,由于膜单元中没有接收振动的结构所以可使刚性较小、并可以实 现轻量化和降低成本,因此可以通过小型起重机来起吊。才艮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在第一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引导机构是圆管、方管、H型钢、角钢、圆杆或方杆,引导机构与通气单元的侧部卡合。根据第二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通过使用弯曲部或焊 接部较少的结构的引导才几构,所以不易生锈。此外,通过使用角钢或H型钢 可以防止堵塞。并且,通过安装于通气单元的侧部,可以佳j殳置时的施工现场 简略化,此外还可以正确地确保膜单元与引导机构之间地距离,而与施工现场 的精度无关,可以实现准确地引导。这里,由于圓管没有弯曲部,所以不必担 心从弯曲部分开始的锈蚀,即使夹具偏移也可以容易地将通气单元安装到开口 部边缘。另外,方管比圆管更能确定方向。由于杆没有焊接部,所以不会从焊 接部生锈,也不会从内容生锈。由于角钢没有焊接部所以不会从焊接部生锈, 刚性较高。H型钢比杆更轻,与管相比不会在内部堵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在第一 和第二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方形的膜分离单元的水平截面上,在对角位置上至少在两处设置有引导机构。根据第三中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与不设有引导机构的 情况或仅设有一处的情况相比,可以将膜单元正确地置于通气单元上,便利性 较高。此外,在设有3处或4处以上的引导机构时,需要在下放膜单元时在水 面上大致正确地配置位置,然后进行铅直方向的下放,但在设有2处时由于可 向没有引导机构地方向自由振动,所以可使膜单元迅速地降至通气单元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包括 膜分离单元,该膜分离单元具有配设有通气装置的通气单元;以及配设在该 通气单元的上部、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的膜单元,该膜分离单元浸入在被处 理液的处理槽中,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其特征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 泥处理装置具有防止上浮机构,该防止上浮机构具有与膜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配 合的结构,该防止上浮机构与处理槽的侧壁或者开口部的边缘部可拆卸地卡合。根据第四中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膜单元的上部位于最 接近液面的位置,最容易收到通气气泡导致的影响而振动,但是通过使用防止 上浮机构直接按压振动较大的上部部分,可以高效地固定膜单元,便利性较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包括水平截面为大致方形的膜分离单元,该膜分离单元具有配设有通气装置的通 气单元;以及配设在该通气单元的上部、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的膜单元,该 膜分离单元浸入在被处理液的处理槽中,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其特征 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的一端卡合于膜 分离单元的上端部的四角,在该固定机构的另一端设置了具有环状结构的上拉 机构,并且,固定4几构设于处理槽的侧壁或者开口部的边缘部,能够可装卸地 固定环状结构。根据第五中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可以不下降液面地连 接膜单元和起重机等悬吊机构,便利性较高。此外,通气单元和膜单元可分离 也可以一体(膜分离单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在第五 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拉机构是锁链和 绳索中的任意一种,其在处理槽的侧壁或者开口部上各卡合有两根。根据第六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上拉机构可以是锁链 或绳索,此外,由于在处理槽的侧壁或者开口部上各卡合有两根,所以便利性 较高。此外,通气单元和膜单元可分离也可以一体(膜分离单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包括 水平截面为大致方形的膜分离单元,该膜分离单元具有配设有通气装置的通 气单元;以及配设在该通气单元的上部、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的膜单元,该 膜分离单元浸入在被处理液的处理槽中,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其特征 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四个上4i机构,其下端卡合于膜单元的上端部的四角中对应的角上,在其上端具有第一环结构,在上端和下端之间 具有第二环结构和位于该第二环结构的下侧的第三环结构;悬吊机构,其在上侧具有能够通过起重机进行悬吊的结合结构,在悬吊机构的与膜单元的上端的四角对应的下侧位置,具有可以与第一环结构和第二环结构结合的结构;以及 吊换机构,其具有架在处理槽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上的长度,在该吊换机构的与 膜单元的上端的四角对应的位置,具有可以与第三环结构结合的机构。根据第七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可以不降低水面地吊 起膜单元。此外,由于悬吊机构向铅直方向起吊,所以膜单元或膜分离单元的 刚性较小也可以,能使结构简单化,此外由于轻量化所以可通过较小的起重机 进行起吊。此外,由于使用了悬吊机构,所以即^^重机可移动的高度比处理 槽深度小时,基本上也可以不使用较多的闲置钩就安全地吊换吊起膜单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包 括通气单元,其在处理槽中配设有通气装置,并具有在将膜单元从上方放下 时用于将该膜单元引导至M^定位置的导板;膜单元,其配设在通气单元的上部, 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在该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中设有水平截面为大 致方形的多个膜分离单元,多个膜分离单元浸入在处理槽的被处理液中,用于 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在膜分离单元的上方设置有起重吊车,其特征在于, 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大致垂直配设的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与通气 单元以及处理槽的侧壁或开口部卡合,各膜分离单元的重心包含在包括各膜分 离单元上方的起重吊车的铅直平面内,或者距离该平面在规定宽度以内,规定 宽度比通气单元与引导机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水平投影引导板时的长度都要 小。根据第八种实施形态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即使不降低液面也可 以迅速且正确地将膜单元置于通气单元上,便利性较高。

图l是排水处理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膜分离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从Y方向观察膜分离单元的图。图4是从X方向观察膜分离单元的图。图5是膜分离单元的上部的立体图。图6是膜分离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膜外壳用锁链的示意图。图8是导管下端固定部的示意图。图9A是固定了导管、防止上浮管时的俯视图。图9B是固定了导管、防止上浮管时的侧视图。图IOA是吊具的俯视图。图IOB是吊具的侧视图。图IOC是吊具的侧视图。图IIA是吊换梁的俯视图。图IIB是吊换梁的侧视图。图IIC是吊换梁的截面图。图12是开始吊起膜外壳时的示意图。图13是将向上方吊起吊具用钩时的示意图。图14是膜外壳用钩挂在第二环时的示意图。图15是将膜外壳的下端吊起至比开口高的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6是起重臂与膜外壳的重心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7是起重臂的位置、膜外壳的重心位置等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排水处理设备;12传送泵;14流量调整槽;16膜分离槽;18吸引 泵;20机械室;22膜分离单元;24膜外壳;26通气装置外壳;28通气管; 30膜滤芯;32管道;34集水管;36总管;38下游配管;40导管;42防 止上浮管;46开口; 48导管用固定部件;50防止上浮管用固定部件;52第 一环用钩;54配合部;56锁链安装部;58导管下端固定部;60导板;62膜 外壳用锁链;64第一环;66第二环;68第三环;70起重臂;72起重吊车; 74吊具;76吊具用钩;78螺母;80螺栓;82锚;84螺母;86切口; 88 螺栓;90螺母;92连接部;94支承架;%导架;98吊具锁链;100膜外 壳用钩;102通气装置外壳用钩;104吊换梁;106第三环用钩;108把手; 110支承部;112固定部;114重心;116平面;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包含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的排水处理设备10的示意图。排 水处理装置10具有设有了传送泵12的流量调整槽14、进行废水处理的膜分离槽16、以及设有了吸引泵18等的机械室20。将两个膜分离单元22浸入到膜分离槽16中。各膜分离单元22由膜外壳 24(膜单元)、通气装置外壳26 (通气单元)、通气管28(通气装置)、以及多 个平板状滤芯30 (膜要素)构成。膜外壳24容納多个膜滤芯30,并放置在通气装置外壳26的上方。在膜 外壳24的下部设有通气装置外壳26。通气装置外壳26的内部配置有通气管 28。通气管28喷出用于洗净膜面的气体。膜滤芯30具有ABS树脂制的滤板、以及配置在该滤板的两表面的过滤膜 (半透膜)。在滤板和过滤膜之间以及滤板的内部形成有透过液流路。在滤板 的上端缘处形成有与透过液流路连通的透过液取出口 。各膜滤芯30经与透过 液取出口连接的管道32与集水管34连通。集水管34其前端封闭,在沿其长度方向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连接有多个 管道32,并使来自多个膜滤芯30地透过液集合。在集水管34中所集合的透 过液通过总管36、下流配管38被移送至其他槽。各膜分离单元22上设有导管40、防止上浮管42。此外,在这些管的上端 处设有导管固定用部件48、防止上浮管用固定部件50,该导管固定用部件48、 防止上浮管用固定部件50用于将上述导管40、防止上浮管42固定(可拆卸 地卡合)在膜分离槽16 (处理层)上部的开口 46附近的侧壁上。在导管用固 定部件48上设有用于可拆卸地固定后述的第一环64的第一环用钩52。将导管40 (引导机构)配置成大致垂直,其下端固定在通气装置外壳26 上,其用于不降低液面地引导将膜外壳24置于通气装置外壳26的上方并被用 作位置标记。防止上浮管42其下端在膜分离单元22的上端部配合,可防止膜 外壳24的上浮。在一个膜分离单元22上各设有两个导管40和防止上浮管42 (防止上浮机构)。导管40和防止上浮管42具有在设于膜分离单元22时其上 端位于比液面更上方位置的长度,并被设于方形的膜分离单元22水平截面的 4个角中对角线上的两个角的位置处(对角的位置)。图1中省略了对导管40和防止上浮管42的一部分的图示。此外,在膜外 壳24的上端的4个角上连接有用于吊起膜外壳24的膜外壳用锁链62,但是 图1中省略了膜外壳用锁链62的图示。另外,在各膜分离单元22的上方沿图1的Y轴方向设有起重臂70,但省略了该起重臂70的图示。图2是由膜外壳24和通气装置外壳26构成的膜分离单元22的立体图。 在膜外壳24上设有两个配合部54和4个锁链安装部56。配合部54是可与防 止上浮管42具有内嵌配合关系地连接的圓柱状的配合部。配合部54被设置在 方形膜外壳24的水平截面的4个角中位于对角线的两个角的上端。锁链安装 部56用于将膜外壳用锁链62与膜外壳24连接。锁链安装部56被设置在方形 的膜外壳24的水平截面的4个角的每一个的侧面侧的上部。这里,膜分离槽16的液面由于来自下方的通气所导致的气泡而波动。因 此,膜分离单元22的上端、即膜外壳24的上端位于距液面最近的位置,最容 易受到该气泡的影响从而易于振动。在实施例中,通过使用防止上浮管42直 接压住振动最大的上端部分,由此可有效地固定膜外壳24。在通气装置外壳26上设有两个导管下端固定部58和4个导板60。导管 下端固定部58用于将导管40固定在通气装置外壳26。导管下端固定部58被 设置在方形通气装置外壳26的水平截面的4个角中的、处于对角线的两个角 的侧面侧。当将膜外壳24置于通气装置外壳26上时,导板60可引导将膜外 壳24放置在通气装置外壳26上的适当位置处。将导板60设置在构成通气装 置外壳26的上表面的4条边的每一条的中央处。图3~图7表示用于吊起构成膜分离单元22的膜外壳24的结构。图3和 图4表示分别从图1的Y方向、X方向来观察膜分离单元22的图。图5表示 膜分离单元22的上部的立体图。图6表示膜分离单元22的上表面。图7表示 用于吊起膜外壳24的膜外壳用锁链62。膜外壳用锁链62 (上拉机构)是连接有大致为环状部件的环锁链,具有 与"悬空高度"相同程度的长度。"悬空高度"是将膜分离单元22配置于膜分 离槽16时膜外壳24的上端、与膜分离槽16上部的开口 46之间的距离。对于 一个膜外壳24使用4根膜外壳用锁链62。作为环状结构,膜外壳用锁链62 具有第一环64 (第一环状结构)、第二环66 (第二环状结构)、第三环68 (第 三环状结构)。将第一环64设置在膜外壳用锁链62的上端。将笫三环68设置 在距膜外壳用锁链62的上端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将第二环66设置在与第三环 68的上方邻接的位置处。第二环66与第三环68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在将后述的第三环用钩106挂在第三环68上的状态下,可将后述的膜外壳用钩100 挂在第二环66上的距离(例如不接触的距离)。另外,该距离的最大值例如可 以为大致是作业者的身高长度。上述的规定距离例如是将膜外壳用锁链62与 膜分离单元22的高度相加后得到的长度的一半这样的距离。在将膜分离单元22配置在膜分离槽16中的状态下,第一环64被第一环 用钩52 (固定机构)固定,第二环66和第三环68为自由的状态。当吊起膜 外壳24时,可使用第一环64、第二环66、以及第三环68,对于该使用状态 后述将参照图12~图15进行说明。在膜分离单元22的上方设有起重臂70、起重吊车72以及吊具74。起重 臂70是用于^^重吊车72行驶的臂,被设置在沿图1的Y方向上。起重吊 车72具有用于与吊具74连接的吊具用钩76、用于吊起吊具用钩76的起吊电 动机、以及用于沿起重臂70行驶的行驶电动机。后面将参照图10对吊具74 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用于将导管40固定于通气单元的导管下端固定部58。导管下 端固定部58为设有了螺紋孔的筒状形状。通过螺母78将螺栓80与螺紋孔紧 固,由此可将导管40固定在通气单元。导管40通过导管下端固定部58与通 气装置外壳26的侧部卡合。图9表示将导管40和防止上浮管42固定在膜分离槽16的上部的側壁时 的情况。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侧视图。在导管40的上端设有用于将导管40固定在侧壁上的L字形的导管用固 定部件48。导管用固定部件48的另一端上设有两个第一环用钩52。因此,在 开口部将两根膜外壳用锁链62卡合。设有导管用固定部件48的第一环用钩 52的面,通过锚82和螺母84固定于侧壁。在设有了导管用固定部件48的导 管40的面上,设有用于固定防止上浮用固定部件50的长孔(图中未示)。在防止上浮管42的上端设有用于将防止上浮管42固定于侧壁的防止上浮 管用固定部件50。在防止上浮管用固定部件50上设有两个切口 86。通过向该 切口 86和设于导管用固定部件48的长孔中插入螺栓88并拧紧螺母90,可以 将防止上浮管用固定部件50固定在导管用固定部件48上。即,将防止上浮管 42的上端固定在膜分离槽16的上部的侧壁上。图10表示吊具74 (悬吊机构)。图IOA是俯视图,图IOB、 C是侧视图。 吊具74由支承架94和一对导架96构成,支承架94具有用于钩住吊具用钩 76的连接部92, 一对吊架96被设于支承架94的两端。连接部92是可与起重 机悬吊的结合构造。在个导架96的两端连接有吊具锁链98。在吊具锁链98 的下端设有用于钩住第一环64和第二环66的膜外壳用钩100。各膜外壳用钩 100可配置在与膜外壳24的上端的4角对应的位置。此外,各导架96上设有用于吊起通气装置外壳26的通气装置外壳用钩 102。此外,在吊具74上设有4个膜外壳用钩100、设有两个通气装置外壳用 钩102。后面将参照图12~图15对使用吊具74的膜外壳24的吊起方式进行 说明。图11表示吊换梁104 (吊换机构)的示意图。图11A是俯视图,图11B 是侧视图。图IIC是沿图IIB的V-V线的截面图。当起重吊车72与膜分离 槽16的开口 46之间的距离,比"悬空高度,,与膜外壳24的高度相加得到的 长度短时,为了将膜外壳24的下端吊起至比上述开口 46的高度高的位置而使 用吊换梁104。吊换梁104具有第三环用钩106、把手108、支承部110、以及固定部112, 并具有架在开口部46的边缘部之间的长度。第三环用钩106用于钩住第三环 68,并间隔与膜外壳24的宽度(图1的X轴方向的长度)相同程度的距离设 有两个第三环用钩106。由于在第一膜外壳24上使用4根膜外壳用锁链62, 所以在一个膜外壳24上使用4个第三环68。因此,在吊起膜外壳24时,使 用2根吊换梁104。后面将参照图12~图15对使用了第三环用钩106的膜外 壳24的吊起方式进行说明。为了在口分离槽16的开口 46的边缘部架设吊换梁104等时提高把持的便 利性而设有把手108。为了增大在膜分离槽16开口 46架设吊换梁104时与底 板的接触面积、提高吊换梁104的稳定性,而设有支承部IIO。固定部112用 于嵌入到在膜分离槽16的开口 46的周围设置的孔(图中未示)中从而固定吊 换梁104的位置。图12~图15表示当起重吊车72与膜分离槽16的开口 46之间的距离、 比将"悬空高度"与膜外壳24的高度相加得到的长度短时,将膜外壳24的下端吊起至比膜分离槽16的开口 46高的位置时的情况。图12~图15中在上述 开口 46上架设有两个吊换臂104。两个吊换臂104之间的间隔具有与膜外壳 24的宽度(图1中Y轴方向的长度)相同程度的距离。图12表示开始吊起膜外壳24时的情况。起重吊车72的吊具用钩76降至 膜分离槽16的开口 46附近的高度,钩住膜外壳用连接部92。吊具74的膜外 壳用钩100钩住在膜外壳用锁链62的上端设置的第一环64。具体地,4个膜 外壳用钩100中的每一个钩住第一环64。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设置在吊换 梁104上的第三环用钩106、设置在膜外壳用锁链62上的第二环66以及第三 环68为自由状态。图13表示向上方吊起起重吊车72的吊具用钩76时的情况。吊具用钩76 被向上方吊起。此外,在吊换梁104上设置的第三环用钩106的高度方向的位 置与第三环68的高度方向的位置相一致。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第三环用钩106 与第三环68钩住,由吊换梁104支承膜外壳24的自重。接着,从膜外壳用钩 100卸下第一环64。图14表示起重吊车72的吊具用钩76再次降至膜分离槽16的开口 46附 近的高度、吊具74的膜外壳用钩100钩住第二环66时的情况。具体地,由于 4个膜外壳用钩100中的每一个与第二环66钩住,所以可由吊具74支承膜外 壳24的自重。因此,从第三环用钩106卸下第三环68。图15表示将膜外壳24的下端吊起至比膜分离槽16的开口 46高的位置时 的情况。由于膜外壳用钩100的每一个钩住第二环66,所以可通过吊具74支 承膜外壳24的自重。这样,通过使用吊具74、吊换梁104、具有第一环64~ 第三环68的膜外壳用锁链62,即使在起重吊车72与膜分离槽16的开口 46 之间的距离、比将"悬空高度"与膜外壳24的高度相加而得的长度短时,也 可以从膜分离槽16中拉起膜外壳24。图16表示起重臂70与膜外壳24得重心114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6所 示,各膜外壳24的重心114被包含在含有重心114的上方的起重臂70的、铅 直的平面116中。图17表示起重臂70的中心位置、膜外壳24的重心位置、导板60和导管 40的位置关系。设起重臂70的中心位置与膜外壳24的重心位置之间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为 M。设将膜外壳24置于通气装置外壳26上的适当位置时的膜外壳24与导管 40之间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为52。设导板60的水平方向的宽度为33。在实施例中,51小于52和S3中任意一个。这样,即使在不降低液面时, 也可以迅速且正确地将膜分离单元22下放至通气单元上。此外,实施例的膜 外壳24的重心,位于与构成膜外壳24的水平截面的方形各边的中心对应的位 置。以上,对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实施例中, 使膜外壳24 (膜单元)与通气装置外壳26 (通气单元)分离,但也可以使膜 外壳24与通气装置外壳26为一体的膜分离单元。此时,膜外壳24的上端部 是膜分离单元的上端部。另外,在实施例中,采用圓管作为导管,但并不限定 于此,也可以采用方管、H型钢、角钢、或杆。另外,在实施例中采用膜分离单元22的水平截面的4个角中的、位于对 角线上的两个角的位置,作为设有两根导管40的对角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还可以采用以上述水平截面的中心为基准、处于彼此点对称关系的两个 位置作为对角位置。此外,在实施例中,采用了锁链作为上拉机构,但并不限 定于此,还可以采用绳索。
权利要求1. 一种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包括膜分离单元,该膜分离单元具有配设有通气装置的通气单元;以及配设在该通气单元的上部、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的膜单元,该膜分离单元浸入在被处理液的处理槽中,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大致垂直配设的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与所述通气单元以及所述处理槽的侧壁或开口部卡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机构是圆管、方管、H型钢、角钢、圓杆或方杆,所述引导机构与所述通气单元的侧部卡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方形的膜分离单元的水平截面上,在对角位置上至少在两处设置有所述引导机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防止上浮^U构,该防止上浮机构具有与所述膜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配合的结构,该防止上浮机构与所述处理槽的侧壁 或者开口部的边缘部可拆卸地卡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分离单元的水平截面为大致方形,所述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的一端卡合于 所述膜分离单元的上端部的四角,在该固定机构的另一端设置了具有环状结构 的上拉机构,并且,所述固定机构设于所述处理槽的侧壁或者开口部的边缘部, 能够可装卸地固定所述环状结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拉机构是锁链和绳索中的任意一种,其在所述处理槽的侧壁或者开口部上各卡合有两根。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分离单元的水平截面为大致方形,所述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四个上拉机构,其下端卡合于所述膜单元的上端部的四角中对应的角上, 在其上端具有第一环结构,在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之间具有第二环结构和位于 该第二环结构的下侧的第三环结构;悬吊机构,其在上側具有能够通过起重机进行悬吊的结合结构,在悬吊机 构的与所述膜单元的上端的四角对应的下侧位置,具有可以与所述第一环结构 和所述第二环结构结合的结构;以及吊换机构,其具有架在所述处理槽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上的长度,在该吊换 机构的与所述膜单元的上端的四角对应的位置,具有可以与所述第三环结构结 合的机构。
8. —种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其包括通气单元,其在处理槽中 配设有通气装置,并具有在将膜单元从上方放下时用于将该膜单元引导至规定 位置的导板;膜单元,其配设在通气单元的上部,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在该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中设有水平截面为大致方形的多个膜分 离单元,所述多个膜分离单元浸入在所述处理槽的被处理液中,用于膜分离活 性型污泥处理,在膜分离单元的上方设置有起重吊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大致垂直配设的引导机 构,该引导机构与所述通气单元以及所述处理槽的侧壁或开口部卡合,各膜分离单元的重心包含在包括各膜分离单元上方的起重吊车的铅直平 面内,或者距离该平面在预定宽度以内,所述预定宽度比所述通气单元与所述引导机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水平投影 所述引导板时的长度都要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利性高的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该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膜分离单元(22),该膜分离单元(22)具有配设有通气管(28)的通气装置外壳(26);以及配设在该通气装置外壳(26)的上部、并且在内部具有半透膜的膜外壳(24),该膜分离单元(22)浸入在被处理液的处理槽中,用于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膜分离活性型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大致垂直配设的导管(40),该导管(40)与通气装置外壳(26)以及处理槽(16)的侧壁或开口部卡合。
文档编号C02F3/00GK201082873SQ20072000459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上岛达也, 和泉清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