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式双循环厌氧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821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领域厌氧反应装置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一段式双循环厌氧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厌氧反应装置是污水生物处理领域中最为关键的设备之一,特别是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厌氧装置能够大幅度削减COD负荷,降低系统运行费用,同时回收绿色能源,实现变废为宝。目前较为常见的厌氧反应装置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反应装置都存在弊端:1)UASB只有单层三相分离器,分离能力有限,负荷较大时容易出现污泥流失的现象;2)EGSB作为UASB的变形,虽然分离能力有所提高,但单层的分离装置分离能力依然有限,同时缺乏有效的内部循环,负荷较高时依然无法避免污泥流失;3)IC反应器有内循环系统,有效提升了反应装置的负荷水平,但内循环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在负荷较低或启动初期无法实现,同时两层分离器的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造价较高;4)由于厌氧过程会产生有机酸,负荷较高时必须加碱中和,带来运行费用的提高;5)现有反应器出水系统为敞开式,容易造成臭味逸散,形成二次污染。

为克服以上缺陷,需要设一种改进型的厌氧反应装置,在有效提升有机负荷的同时,避免污泥流失现象的发生,满足更高水平的污水厌氧处理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段式双循环厌氧反应装置,具有有机负荷高、内外循环相结合、碱耗低、结构简单、全密封、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段式双循环厌氧反应装置,其主要结构由:壳体,布水管,布水孔,三项分离器、污泥回流通道,连通管,沼气管,连接管,立管,回流管,进水管,回流泵,出水管等构成,其中壳体为圆柱形封闭式罐体,壳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布水管、三项分离器,壳体顶部设有沼气管,立管置于壳体一侧,立管与壳体之间水路通过连接管连接,气路通过连通管连接。

所述布水管,其侧面开有布水孔,布水管两端通过法兰与壳体上预设的短管连接,下端通过支撑固定在壳体底板上。

所述三相分离器,其通过壳体内壁的支架固定于壳体上部,其上部出水系统与连接管连通,下部设有污泥回流通道。

所述立管,其高度与壳体相同,置于壳体一侧,出水管以套管形式内置于立管内部,并从立管上部伸出,保证溢流出水的同时避免沼气外漏,立管中部通过连接管与三相分离器出水系统连接,立管顶部通过连通管与壳体顶部连接,立管下部设有回流管。

所述循环泵,其入口通过回流管与立管连接,出口通过布水管与壳体连接,进水管通过插管方式连接于回流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

废水由进水管进入,和回流管中经过处理的废水经循环泵混合后,经由布水管泵入反应装置,通过布水孔的分布,废水被均匀分布于壳体底部,与颗粒污泥混合后发生厌氧反应,厌氧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沼气,包裹着沼气的颗粒污泥与废水持续上升并进入三相分离器,在三相分离器内包裹颗粒污泥沼气被脱除,颗粒污泥经由污泥回流通道落回反应装置内继续参与反应,污水在此过程中得到净化,经过净化的污水经由连接管流入立管中,部分净化水经过出水管溢流进入后续处理系统,部分净化水经由立管底部的回流管,与进水混合后,重新进入反应装置参与厌氧反应,壳体与立管顶部均有一定空间且密闭,并通过连通管连接,立管顶部的沼气经由连通管进入壳体顶部,并与壳体中的沼气一起经由沼气管进入沼气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污泥回流通道,三相分离效率更高,有效避免污泥流失;通过带气污泥的上升与脱气污泥的回流形成内循环系统,依靠沼气驱动,可有效提升反应装置内泥水混合的均匀度,提高反应装置的有机负荷;通过外部立管形成外循环系统,依靠循环泵驱动,是内循环系统的有益补充,稀释进水的同时增加了反应装置的运行弹性,同时由于立管与壳体内液位相同,有效降低了循环泵的能耗;通过内外循环相结合,发挥内循环节能、外循环可控的优势,有效降低进水波动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在任何工况下均可保持反应装置的高效运行;通过内外循环相结合,增大了循环量,最大限度利用了厌氧出水的碱度,减少了碱耗,降低了运行费用;立管与壳体均为密闭设计,有效避免的臭气的外泄,杜绝了二次污染。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产品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有机负荷提升30%以上;

2)碱耗降低50%以上;

3)外循环电耗降低50%以上;

4)更耐受冲击负荷,当进水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波动时,处理效果仍可保持稳定;

5)运行稳定性增强,运行中基本无需人为干预;

6)无臭气外泄,杜绝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布水管、2-三相分离器、3-污泥回流通道、4-连通管、5-沼气管、6-连接管、7-立管、8-回流管、9-进水管、10-回流泵、11-出水管、12-壳体、13-布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段式双循环厌氧反应装置,其主要结构由:壳体12,布水管1,布水孔13,三项分离器2、污泥回流通道3,连通管4,沼气管5,连接管6,立管7,回流管8,进水管9,回流泵10,出水管11等构成,其中壳体12为圆柱形封闭式罐体,壳体12内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布水管1、三项分离器2,壳体顶部设有沼气管5,立管7置于壳体12一侧,立管7与壳体12之间水路通过连接管6连接,气路通过连通管4连接。

所述布水管1,其侧面开有布水孔13,布水管1两端通过法兰与壳体12上预设的短管连接,下端通过支撑固定在壳体12底板上。

所述三相分离器2,其通过壳体12内壁的支架固定于壳体12上部,其上部出水系统与连接管6连通,下部设有污泥回流通道3。

所述立管7,其高度与壳体12相同,置于壳体12一侧,出水管11以套管形式内置于立管7内部,并从立管7上部伸出,保证溢流出水的同时避免沼气外漏,立管7中部通过连接管6与三相分离器2出水系统连接,立管7顶部通过连通管4与壳体12顶部连接,立管7下部设有回流管8。

所述循环泵10,其入口通过回流管8与立管7连接,出口通过布水管1与壳体12连接,进水管9通过插管方式连接于回流管8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

废水由进水管9进入,和回流管8中经过处理的废水经循环泵10混合后,经由布水管1泵入反应装置,通过布水孔13的分布,废水被均匀分布于壳体12底部,与颗粒污泥混合后发生厌氧反应,厌氧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沼气,包裹着沼气的颗粒污泥与废水持续上升并进入三相分离器2,在三相分离器2内包裹颗粒污泥沼气被脱除,颗粒污泥经由污泥回流通道3落回反应装置内继续参与反应,污水在此过程中得到净化,经过净化的污水经由连接管6流入立管7中,部分净化水经过出水管11溢流进入后续处理系统,部分净化水经由立管7底部的回流管8,与进水混合后,重新进入反应装置参与厌氧反应,壳体12与立管7顶部均有一定空间且密闭,并通过连通管4连接,立管7顶部的沼气经由连通管4进入壳体12顶部,并与壳体12中的沼气一起经由沼气管5进入沼气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污泥回流通道3,三相分离效率更高,有效避免污泥流失;通过带气污泥的上升与脱气污泥的回流形成内循环系统,依靠沼气驱动,可有效提升反应装置内泥水混合的均匀度,提高反应装置的有机负荷;通过外部立管7形成外循环系统,依靠循环泵10驱动,是内循环系统的有益补充,稀释进水的同时增加了反应装置的运行弹性,同时由于立管7与壳体12内液位相同,有效降低了循环泵的能耗;通过内外循环相结合,发挥内循环节能、外循环可控的优势,有效降低进水波动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在任何工况下均可保持反应装置的高效运行;通过内外循环相结合,增大了循环量,最大限度利用了厌氧出水的碱度,减少了碱耗,降低了运行费用;立管7与壳体12均为密闭设计,有效避免的臭气的外泄,杜绝了二次污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说明书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使用特征,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