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逆流的离心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637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气相逆流的离心反应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气体和液体的混合反应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气相逆流辅助反应的离心反应釜。



背景技术:

气体和液体反应是企业日常生产中常用的反应之一,如何提高气体和液体的混合效率是提高两者反应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反应釜,气体处于反应釜的上侧,液体处于反应釜的下侧,通过搅拌桨的搅动液体,进而促进两者的混合;但是,搅拌桨的搅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体和液体的接触面积,但是接触时间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接触面积,因此反应釜的生产效率相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大幅度提高气体与液体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反应效率高的气相逆流辅助反应的离心反应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气相逆流的离心反应釜,所述的反应釜为密封的壳体,壳体的顶部设有搅拌电机,壳体的内部设有搅拌轴和搅拌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的搅拌轴的中部设有圆形的离心反应槽,离心反应槽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搅拌轴上,离心反应槽外侧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圆环形通气间隙,通气间隙的宽度为5~20cm,离心反应槽上部的壳体上设有对称安装的两组液体对流管路,液体对流管路的进液口连接在壳体外侧,液体对流管路的出液口倾斜向下,壳体的底部设有反应气体进气管。

本发明的壳体顶部设有抽气管,所述的抽气管通过管路连接在气压泵上,所述的气压泵通过循环管路连接在反应气体进气管上;通过抽气管持续从壳体上部抽出空气,壳体下方的通气持续通过通气间隙向上流动,而离心反应槽内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持续往外扩散,不断遭受气流的冲击,大大提高的气流和液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

本发明的通气间隙上方的壳体上设有一道圆环形的阻流板;通过阻流板改变气体流向,使得气流朝向离心反应槽的内侧流动,方便其与离心产生的液体形成对流,相互冲击,方便两者的充分接触。

本发明的液体对流管路由多根出液管所组成,同一组液体对流管路上的多根出液管的倾斜角度相同;通过多根出液管均匀出液,提高进料时的液体表面积,方便液体与气体的充分接触。

本发明的阻流板的水平宽度大于通气间隙的宽度;阻流板的作用为改变气流流向,因此其宽度必须较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对传统反应容器进行改进,在搅拌轴的中部添加离心反应槽,液体反应介质在进入反应壳体内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喷洒到壳体内壁上,沿着通气间隙向壳体下方流动,但是通气间隙内存在一直向上对流的反应气体,气体和液体在通气间隙内发生冲撞,接触充分,方便两者的完全反应,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图;

图2为本发明的壳体内部俯视结构简图。

其中,1 壳体,2 搅拌电机,3 搅拌轴,4 搅拌桨,5 离心反应槽,6 通气间隙,7 连接杆,8 阻流板,9 液体对流管路,10 反应气体进气管,11 抽气管,12 气压泵,13 出料口,14 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气相逆流的离心反应釜,所述的反应釜为密封的壳体1,壳体1的顶部设有搅拌电机2,壳体1的内部设有搅拌轴3和搅拌桨4,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3,所述的搅拌轴3的中部设有圆形的离心反应槽5,离心反应槽5通过连接杆7固定连接在搅拌轴3上,离心反应槽5外侧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设有圆环形通气间隙6,通气间隙6的宽度为5~20cm,离心反应槽5上部的壳体1上设有对称安装的两组液体对流管路9,液体对流管路9的进液口连接在壳体1的外侧,液体对流管路9的出液口倾斜向下,壳体1的底部设有反应气体进气管10。

实施例2:如图1和2所示,壳体1的顶部设有抽气管11,所述的抽气管11通过管路连接在气压泵12上,所述的气压泵12通过循环管路连接在反应气体进气管10上;通过抽气管11持续从壳体1上部抽出空气,壳体1下方的通气持续通过通气间隙6向上流动,而离心反应槽5内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持续往外扩散,不断遭受气流的冲击,大大提高的气流和液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

实施例3:如图1和2所示,通气间隙6上方的壳体上设有一道圆环形的阻流板8;通过阻流板8改变气体流向,使得气流朝向离心反应槽5的内侧流动,方便其与离心产生的液体形成对流,相互冲击,方便两者的充分接触。

实施例4:如图1和2所示,液体对流管路9由多根出液管14所组成,同一组液体对流管路9上的多根出液管14的倾斜角度相同;通过多根出液管14均匀出液,提高进料时的液体表面积,方便液体与气体的充分接触。

实施例5:如图1和2所示,阻流板8的水平宽度大于通气间隙6的宽度;阻流板8的作用为改变气流流向,因此其宽度必须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任意组合或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