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树脂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1966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特别涉及一种聚氨酯树脂反应釜。



背景技术:

已知反应釜是PU树脂生产中的常用设备之一。反应釜通常由釜体、釜盖、夹套、搅拌器、传动装置、轴封装置、支承等组成,其中,搅拌器通常设置在反应釜上部中轴处,搅拌器的轴自釜盖处向釜体内部延伸,通过电机的带动,使物料混合均匀。现有聚氨酯树脂反应釜的加热,多是在釜体内设置加热装置,釜体内的高分子原料极易受到高温部分地氧化而产生的积碳现象并粘结在加热装置上,进而降低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严重的时候,导致加热装置报废无法加热反应釜中的物料;而如果在釜体外部设置加热装置,又会和缠在釜体外的冷却水管冲突。另外,现有聚氨酯树脂反应釜存在搅拌轴的上端与驱动装置相连接。现有反应釜在搅拌过程中,存在搅拌不均匀,物料流动不畅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聚氨酯树脂反应釜,解决了现有聚氨酯树脂反应釜采用外部加热时,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会冲突,并且现有聚氨酯树脂反应釜存在搅拌不均匀,物料流动不畅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聚氨酯树脂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釜体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搅拌轴,搅拌轴的上端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搅拌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轴向流动搅拌叶片、径向流动搅拌叶片和混合流动搅拌叶片,釜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螺旋导流板,釜体的外壁上缠绕有加热冷却双用管,加热冷却双用管用于通过热蒸气和冷却水,加热冷却双用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有三通转换阀,三通转换阀用于切换通入加热冷却双用管的热蒸气或冷却水。

进一步,所述釜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釜体上还设置有排气口。

进一步,所述螺旋导流板均匀且螺旋的设置在所述釜体的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螺旋导流板为4个、6个或8个。

进一步,所述釜体的内底部设置有轴承座,所述搅拌轴的下端通过轴承与轴承座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加热冷却双用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有三通转换阀,三通转换阀用于切换通入加热冷却双用管的热蒸气或冷却水,达到加热冷却双用管一管两用的效果,解决了现有聚氨酯树脂反应釜采用外部加热时,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会冲突的问题,并且节省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轴向流动搅拌叶片、径向流动搅拌叶片和混合流动搅拌叶片,釜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螺旋导流板,可以解决搅拌不均匀,物料流动不畅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聚氨酯树脂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一种聚氨酯树脂反应釜,包括釜体1,釜体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釜体1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搅拌轴2,搅拌轴2的上端与驱动装置3传动连接,搅拌轴2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轴向流动搅拌叶片21、径向流动搅拌叶片22和混合流动搅拌叶片23,釜体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螺旋导流板4,釜体1的外壁上缠绕有加热冷却双用管5,加热冷却双用管5用于通过热蒸气和冷却水,加热冷却双用管5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有三通转换阀6,三通转换阀6用于切换通入加热冷却双用管5的热蒸气或冷却水。本实用新型在加热冷却双用管5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有三通转换阀6,三通转换阀6用于切换通入加热冷却双用管5的热蒸气或冷却水,达到加热冷却双用管5一管两用的效果,解决了现有聚氨酯树脂反应釜采用外部加热时,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会冲突的问题,并且节省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轴2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轴向流动搅拌叶片21、径向流动搅拌叶片22和混合流动搅拌叶片23,釜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螺旋导流板4,可以解决搅拌不均匀,物料流动不畅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釜体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

优选的,所述釜体1上还设置有排气口13。

优选的,所述螺旋导流板4均匀且螺旋的设置在所述釜体1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螺旋导流板4为4个、6个或8个。

优选的,所述釜体1的内底部设置有轴承座14,所述搅拌轴2的下端通过轴承与轴承座14转动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