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6475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氧气产生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化学相关的制备装置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氧气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及能量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性自不待言。足够的氧气供给,有助于纾解疲劳、净化脑部。而氧气除了能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之外,在医疗及急救方面,譬如:对哮喘病患者进行急救或是遭遇火灾事故时,若能依赖随身携带的氧气产生装置,就能避免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已知的氧气产生装置有以下几种类型:(1)加压式的氧气钢瓶,利用压缩机将氧气以高压的方式灌入钢瓶中储存,需要氧气时再配合呼吸罩提供使用者使用;(2)空气分离式的氧气产生装置,利用分子筛对压缩空气进行过滤,而将氧气分离出;(3)化学反应式的氧气产生装置,利用催化剂将产氧剂在装置中进行化学作用,将产氧剂中的氧分子加速分解而提供氧气。

然而,前述的氧气产生装置都有其缺点。氧气钢瓶体积笨重且储藏不易,补充氧气时又必须至特定场所才能进行补充;且其压缩机需配合使用电源才能对氧气进行加压,整体装置复杂。空气分离式的装置则是成本昂贵,且也必需配合使用电源才能对空气进行过滤,装置体积庞大,只能设置在特定场所,并且装置需要定期维护。至于化学反应式的装置若是利用硼酸钠作为产氧剂,为使其分解作用则需要配合使用热源才能进行。

由此可知,已知的氧气产生装置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随身携带使用;在需要氧气医疗的突发情况下,无法立即用氧气产生装置提供氧气。此外,化学反应式的装置在产氧剂停止产生氧气后还须自行补充产氧剂。然而,产氧剂并不易于随身保存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一种氧气产生装置,包含容器体、容器盖、圆环及第二封膜。容器体具有开口以及刺穿部,刺穿部具有锯齿状结构,锯齿状结构朝向开口,容器体内放置有反应剂;容器盖,包含有盖口以及孔洞,容器盖设置于容器体的开口并可相对于容器体旋锁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容器盖内放置有反应液;圆环,设置于容器盖内,圆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膜,第一封膜之间放置有催化剂;以及第二封膜,设置于容器盖的盖口。当容器盖位于第一位置时,锯齿状结构与第二封膜之间具有空间,当容器盖位于第二位置时,锯齿状结构穿过第二封膜及第一封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为一种氧气产生装置,包含容器体、圆环、第二封膜及容器盖。容器体具有开口,容器体内放置有反应液;圆环,设置于容器体内,圆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膜,第一封膜之间放置有催化剂;第二封膜,设置于容器体的开口;以及容器盖,放置有反应剂,容器盖包含有盖口、孔洞以及刺穿部,刺穿部具有锯齿状结构,锯齿状结构朝向盖口,容器盖设置于容器体的开口并可相对于容器体旋锁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当容器盖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封膜与锯齿状结构之间具有空间,当容器盖位于第二位置时,锯齿状结构穿过第二封膜及第一封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接续图4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孔洞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实施例的另一种使用态样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结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为接续图11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氧气产生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4为图13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 容器体 11 内表面

111 定位肋 112 凸肋

12 开口 13 底面

14 第二螺纹 15 外表面

20 刺穿部 21 锯齿状结构

22 间距 30 容器盖

31 孔洞 311 第一端口

312 第二端口 32 底板

33 延伸壁 331 外面

332 内面 34 第一螺纹

35 定位肋 36 凸肋

37 接面部 38 盖口

39 止挡缘 40 圆环

41 第一封膜 42 外周面

421 沟槽 43 第二封膜

50 贴纸 60 防水透气膜

70 防水气密环 80 封条

A 第一位置 B 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配合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氧气产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结构示意图,其内部放置产氧剂,产氧剂包含反应液、反应剂及催化剂,反应液与反应剂配合催化剂的作用在氧气产生装置内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氧气。

在本实施例中,反应液可为水但不限于此。而反应剂包含过碳酸钠(2Na2CO3·3H2O2);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会分解而产生氧气,其化学反应式为:2Na2CO3·3H2O2→2Na2CO3+3H2O+3/2O2。而加入催化剂可加快氧气产生的速率,催化剂可为硫酸锰(MnSO2)、酶或二氧化锰(MnO2)。

请配合参考图2至图5,图2与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氧气产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氧气产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两个不同使用状态时的结构剖视图。

氧气产生装置包含容器体10、容器盖30、圆环40及第二封膜43。容器体10内设置有刺穿部20,刺穿部20具有锯齿状结构21。反应剂放置于容器体10内。容器盖30包含有孔洞31及盖口38,容器盖30内放置反应液。圆环40两侧设置第一封膜41,圆环40两侧的第一封膜41之间放置有催化剂,圆环40设置于容器盖30内,第二封膜43设置于盖口38。容器盖30设置于容器体10并可相对于容器体10旋锁于第一位置A与第二位置B之间。当容器盖30位于第一位置A时,第二封膜43与锯齿状结构21具有空间,第二封膜43及二第一封膜41使得反应剂、反应液及催化剂被隔离而处于未反应的稳定状态。而当容器盖30位于第二位置B时,刺穿部20的锯齿状结构21刺穿第二封膜43及两个第一封膜41通过圆环40,容器体10与容器盖30之间的隔离被破坏,则反应剂、反应液及催化剂得以混和进行反应并产生氧气。

本实施例的容器体10包含内表面11、开口12及底面13,内表面1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12,另一端设置有底面13。反应剂放置于内表面11及底面13所围绕的范围空间内。本实施例的刺穿部20设置于容器体10内,刺穿部20自底面13与内表面11具有间距地朝向开口12延伸。

刺穿部20可以被一体成形设置于容器体10,通过注塑成形的工艺即可以使容器体10一体成形设置刺穿部20。一体成形容器体10与刺穿部20的方式可以减少以往必须分别生产两个结构,再进行组装两个结构的费时工序,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制造效率。此外,一体成形容器体10与刺穿部20的方式又能排除对于以往两个结构间结合稳定性的疑虑,具有稳定且一致的结构态样。

至于刺穿部20的数量部分,刺穿部20的设置数量并没有限制,只要设置有刺穿部20以刺穿第二封膜43及两个第一封膜41就能达到使被第二封膜43及两个第一封膜41隔离的反应液、催化剂与反应剂接触反应产氧的目的。而增加刺穿部20的数量则可以在容器盖30旋锁至第二位置B后的相同时间条件下更快速地释出反应液及催化剂,提高反应剂、催化剂与反应液反应产氧的效率。进一步地,由于容器体10与刺穿部20可以注塑成形的方式一体成形,因此在同样一个注塑成形的工序下就能改变刺穿部20的数量,不因刺穿部20的数量增加而增加额外工序,因此能更便于视需求改变刺穿部20的数量设置。

容器盖30包含底板32以及延伸壁33,延伸壁33由底板32的周缘朝向垂直底板32的一侧延伸,延伸壁33的末端界定出盖口38,底板32上设置孔洞31,对应孔洞31位置再设置防水透气膜60。延伸壁33的轮廓形状与容器体10的开口12轮廓形状相同,容器盖30能以延伸壁33末端的盖口38对应衔接容器体10的开口12。设置于对应孔洞31位置处的防水透气膜60能使得氧气产生装置内反应产生的氧气能通过防水透气膜60逸出使用,而氧气产生装置内的反应液则被防水透气膜60阻隔,确保反应液留存于氧气产生装置内,避免反应液同时与氧气由孔洞31流出,而影响氧气的使用。

容器盖30的延伸壁33具有外面331及内面332,容器盖30的延伸壁33的外面331设置有第一螺纹34,而容器体10的内表面11设置有能匹配于第一螺纹34的第二螺纹14。如此一来,容器盖30便能以延伸壁33由容器体10的开口12伸入容器体10,并以容器盖30的延伸壁33的第一螺纹34螺接于容器体10的第二螺纹14,使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形成螺接。且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螺纹34与第二螺纹14的长度配置而能使容器盖30可以旋锁于第一位置A与第二位置B之间。

容器盖30的外面331亦包含止挡缘39,止挡缘39的外径大于容器盖30的外面331的外径,也大于容器体10的开口12的直径。如此一来,在容器盖30旋锁至第二位置B时,容器体10的开口12抵接于止挡缘39,使容器体10的开口12通过止挡缘39产生闭止的效果。

圆环40设置于容器盖30的延伸壁33的内面332所围绕的空间内。延伸壁33的内面332设置有多个定位肋35,定位肋35自底板32向盖口38的方向延伸,而定位肋35的末端距离盖口38具有距离。当圆环40放置入延伸壁33所围绕的空间内时,圆环40的一端靠抵限位于各定位肋35的末端。

圆环40的外周面42沿连接两侧的方向设置沟槽421,而容器盖30的内面332在定位肋35的末端与盖口38之间还设置有能匹配沟槽421的凸肋36,则当圆环40放置于容器盖30内时,圆环40以沟槽421套覆于凸肋36,则圆环40被限制而无法转动,使圆环40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此外,在容器盖30设置凸肋36且圆环40设置沟槽421,凸肋36与沟槽421的配合又能在组装圆环40时发挥导引的作用,导引圆环40能以正确的角度放置入容器盖30内,提高组装的便利性。

组装时,容器盖30先反置安装防水透气膜60,然后再加装反应液,即在盖口38朝上的方向将反应液加装于底板32及延伸壁33围绕的空间内。接着,将已填充完催化剂的圆环40置入容器盖30内,使圆环40的沟槽421与容器盖30的凸肋36互相匹配,再将第二封膜43设置于容器盖30的盖口38上,据此确保反应液不会泄漏。

请配合参考图4为容器盖30旋锁于容器体10位于第一位置A时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容器盖30的第一螺纹34未完全螺合于容器体10的第二螺纹14,且容器盖30内的第二封膜43与刺穿部20之间尚有空间,即第二封膜43未被刺穿部20刺穿的未使用状态。在此状态下,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隔离容器盖30内的反应液、催化剂与容器体10内的反应剂,氧气产生装置内尚未产生产氧反应而可以被保存或贩卖。而为警示使用者或消费者于此状态下特别注意应避免随意转动容器盖30,避免容器盖30在非预期的状况下位移至第二位置B,因此又可以在容器盖30位于第一位置A时于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之间设置贴纸50,通过贴纸50黏贴限制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保持位于第一位置A。

请配合参考图5,当欲使用氧气时,移除贴纸50后旋动容器盖30,使容器盖30位移至第二位置B,图5为容器盖30位于第二位置B的状态图。在此状态下,容器盖30的第一螺纹34完全螺纹连接于容器体10的第二螺纹14,且容器盖30内的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被刺穿部20的锯齿状结构21刺穿,则容器盖30内的反应液即能通过圆环40,两个第一封膜41间的催化剂被释放,反应液与催化剂即能进入到容器体10与容器体10内的反应剂进行反应而产生氧气。而产生的氧气就能通过容器盖30的孔洞31流出提供使用。而限制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保持位于第一位置A的手段并不限于设置贴纸50,利用热封膜(热缩膜)、黏胶或其它可拆除的定位手段也是可以预期的。

在第二位置B的状态下,容器盖30的止挡缘39对应容器体10的开口12,通过止挡缘39对应于开口12产生防漏效果。除此之外,也能在止挡缘39上设置防水气密环70,通过防水气密环70再增加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间的气密性,由此确保所产生的氧气不由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的交接处逸散,而能由容器盖30的孔洞31逸出提供使用。

而在容器体10设置多个刺穿部20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刺穿部20彼此之间设置有间距22,通过刺穿部20之间的间距22确保容器体10内的空间不被阻挡,而使产氧剂的反应空间更为充分,提高产氧剂的反应速度。

参考图6,容器盖30上的孔洞31一端设置有第一端口311衔接容器盖30内部,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端口312。孔洞31的第一端口311与第二端口312之间为弧形连接。由此,当氧气产生装置内部产生氧气而欲由孔洞31逸出时,氧气由第一端口311进入孔洞31,孔洞31两端间弧形延伸的流道则能平滑地导引氧气流动,提高氧气流经孔洞31的顺畅性。然而,容器盖30上的孔洞31的型态并不以此为限。

而为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容器盖30的底板32周缘更朝向与延伸壁33相反的方向延伸接面部37。接面部37的自由端系呈波浪弧形,当氧气产生装置内部反应产氧时,可将接面部37罩覆于使用者的口鼻位置处,由此让使用者的口鼻可以确实地贴靠于容器盖30的孔洞31,而能使由孔洞31逸出的氧气被充分地利用。

而在本实施例的相同结构组态下,继续配合参考图7,图7为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态样,本实施可将容器盖30改变成为以接面部37设置于容器体10的开口,当该容器盖30以接面部37设置于开口12时,容器盖30的接面部37插入容器体10的内表面11与刺穿部20之间,而容器盖30的底板32可抵接于容器体10内的刺穿部20的锯齿状结构21上形成稳定的组合态样。于此状态下,也能再于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之间设置贴纸50,由此稳定容器体10与容器盖30的相对状态。通过此种实施方式以降低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的组合高度,以便于收纳。

继续配合参考图8至图10,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氧气产生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9及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氧气产生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同样包含容器体10、容器盖30、圆环40与第二封膜43。

容器体10具有开口12,反应液放置于容器体10内。圆环40设置于容器体10内,圆环40两侧设置第一封膜41,圆环40两侧的第一封膜41之间放置有催化剂。第二封膜43设置于开口12。容器盖30包含有孔洞31、盖口38及刺穿部20,刺穿部20具有锯齿状结构21,容器盖30内放置反应剂。容器盖30设置于容器体10并可相对于容器体10旋锁于第一位置A与第二位置B之间。当容器盖30位于第一位置A时,第二封膜43与锯齿状结构21具有空间,第二封膜43及两个第一封膜41使得反应剂、反应液及催化剂被隔离而处于未反应的稳定状态。而当容器盖30位于第二位置B时,刺穿部20的锯齿状结构21刺穿第二封膜43及两个第一封膜41通过圆环40,容器体10与容器盖30之间的隔离被破坏,则反应剂、反应液及催化剂得以混和进行反应并产生氧气。

容器体10包含内表面11、开口12及底面13,内表面1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12,另一端设置有底面13。反应液放置于内表面11及底面13所围绕的范围空间内。

容器体10包含外表面15,外表面15包含止挡缘16,止挡缘16的外径大于容器体10的外表面15的外径,也大于容器盖30的盖口38的直径。如此一来,在容器盖30旋锁至第二位置B时,容器盖30的盖口38抵接于止挡缘16,使容器盖30的盖口38通过止挡缘16产生闭止的效果。

圆环40设置于容器体10的内表面11所围绕的空间内。容器体10的内表面11可以设置有多个定位肋111,定位肋111自底面13向开口12方向延伸,而定位肋111的末端距离开口12具有距离。据此,当圆环40放置入内表面11所围绕的空间内时,圆环40便能靠抵限位于各定位肋111的末端,且第一封膜41贴靠于定位肋111的末端,使圆环40被止挡于所设定的特定位置上。

圆环40的外周面42沿连接两侧的方向设置沟槽421,而容器体10的内表面11于定位肋111的末端与开口12之间设置能匹配沟槽421的凸肋112,则在圆环40放置于容器体10内时,圆环40以沟槽421套覆于凸肋112,则圆环40被限制而无法转动,使圆环40能保持稳定的状态。凸肋112与沟槽421的配合又能在组装圆环40时发挥导引的作用,导引圆环40能以正确的角度放置入容器盖30内,提高组装的便利性。

容器盖30包含底板32以及延伸壁33,延伸壁33由底板32的周缘朝向垂直底板32的方向延伸,延伸壁33的末端界定出盖口38,底板32设置有孔洞31,对应孔洞31的位置设置有防水透气膜60。延伸壁33的轮廓形状与容器体10的开口12轮廓形状相同,容器盖30能以盖口38对应衔接容器体10的开口12。设置于对应孔洞31位置处的防水透气膜60能使得氧气产生装置内反应产生的氧气能通过防水透气膜60逸出使用,而氧气产生装置内的反应液则被防水透气膜60阻隔,确保反应液留存于氧气产生装置内,避免反应液同时与氧气由孔洞31流出,而影响氧气的使用。

容器盖30的延伸壁33具有外面331及内面332,容器盖30的延伸壁33的内面332设置有第一螺纹34,而容器体10的外表面15设置有能匹配于第一螺纹34的第二螺纹14。如此一来,容器盖30便能以延伸壁33套覆于容器体10的开口12,并以容器盖30的延伸壁33的第一螺纹34螺接于容器体10的第二螺纹14,使容器盖30与容器体10形成螺接。且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螺纹34与第二螺纹14的长度配置而能使容器盖30可以旋锁于第一位置A与第二位置B之间。

本实施例的刺穿部20设置于容器盖30内,且刺穿部20是自底板32以距离内面332具有间距地朝向延伸壁33的末端延伸。

刺穿部20可以一体成形设置于容器盖30,通过注塑成形的工艺即可以使容器盖30一体成形设置刺穿部20。一体成形容器盖30与刺穿部20的方式可以减少以往必须分别生产两个结构,再进行组装两个结构的费时工序,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制造效率。此外,一体成形容器盖30与刺穿部20的方式又能排除对于以往两个结构间结合稳定性的疑虑,具有稳定且一致的结构态样。

至于刺穿部20的数量部分,刺穿部20的设置数量并没有限制,只要设置有刺穿部20能刺穿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就能达到使被第二封膜43及两个第一封膜41隔离的反应液、催化剂与反应剂接触反应产氧的目的。而增加刺穿部20的数量则可以在容器盖30旋锁至第二位置B后的相同时间条件下更快速地释出催化剂,提高反应剂与反应液反应产氧的效率。进一步地,由于容器盖30与刺穿部20可以注塑成形的方式一体成形,因此在同样一个注塑成形的工序下就能改变刺穿部20的数量,不因刺穿部20的数量增加而增加额外工序,因此能更便于视需求改变刺穿部20的数量设置。

组装时,容器体10先加装反应液,接着,将已填充完催化剂的圆环40置入容器体10内,并使圆环40靠抵限位于各定位肋111的末端,再将第二封膜43设置于容器体10的开口12,据此确保反应液及催化剂不会泄漏。因此,如图11所示,当容器盖30位于第一位置A时,容器盖30内的刺穿部20与容器体10的第二封膜43之间具有空间,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隔离反应剂、催化剂与反应液,在此状态下处于尚未产生反应的稳定状态。

而如图12所示,当容器盖30位于第二位置B时,容器盖30内的刺穿部20穿过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破坏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的隔离状态。因此,容器盖30内的反应剂即能通过圆环40进入容器体10内,圆环40内的催化剂也被释出至容器体10内,则反应剂、催化剂与反应液便在容器体10内混和而反应产生氧气,氧气同样能再经由孔洞31逸出提供使用。

再请配合参考图13及图14,在此实施例中,还能在容器盖30设置封条80,封条80的一侧可拆除地设置于容器盖30,另一侧覆盖于第二螺纹14的一部分,通过封条80的设置,在封条80未被拆除的状况下,使容器盖30能保持位于第一位置A,维持氧气产生装置的包装状态。

综合以上,本实用新型的氧气产生装置在容器体10、容器盖30与圆环40的两个第一封膜41间分别设置反应剂、反应液以及催化剂。当容器盖30位于第一位置A时,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隔离催化剂及反应液。而改变容器体10与容器盖30的相对位置,使容器盖30位于第二位置B时,就能破坏两个第一封膜41及第二封膜43的隔离状态,而能使反应剂、反应液及催化剂混和以反应产氧,成为方便携带、便于使用的氧气产生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