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炔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5524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乙炔反应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乙炔反应釜。



背景技术:

乙炔,俗称风煤和电石气,是炔烃化合物系列中体积最小的一员,主要作工业用 途,特别是烧焊金属方面。乙炔在室温下是一种无色、极易燃的气体。乙炔可用以照明、焊 接及切断金属(氧炔焰),也是制造乙醛、醋酸、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的基本原料。

如公告号为“CN205046062U”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乙炔发生器,它包括反应器和贮存器,在反应器内投入水和电石,水和电石发生反应生成乙炔,但是在反应过程中,电石与水的反应相当激烈,会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乙炔气体,生成的乙炔气体来不及从反应器中出来,会在反应器内大量积聚膨胀致使反应器炸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性能较好的乙炔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乙炔反应釜,包括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内壁向轴心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表面为弧面,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石的第一凹槽,所述反应器上设置有第一出气管,所述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向内加灌液体的开口,所述开口内同心设置有翻盖,所述翻盖与开口之间形成与反应器内部连通的第一缝隙;所述反应器上方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伸入进反应器中的端部设置有可将从进料管中进入的电石分洒到第一延伸部上的弧形导向板,所述弧形导向板和进料管之间设置有第三缝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反应器的开口上同心设置一个翻盖,翻盖和开口之间形成第一缝隙,当从开口中向向反应器内加入水时,水只会从第一缝隙中缓慢进入至反应器中,且会顺着反应器的内壁向下流,又因为反应器的内壁上设置有弧形的延伸部,所以水会顺着弧形的延伸部蔓延,将电石放置在位于延伸部上的第一凹槽中,水在延伸部上流淌时,受到的作用力仅为重力的一部分,所以流淌的速度也只有竖直下落时的一部分,当水分顺着延伸部向下流淌时,依次经过第一凹槽,与第一凹槽中的电石反应生成乙炔气体;由于水的流速变慢,所以水先与第一凹槽中的电石反应,由于反应剧烈,所以在水继续向下流淌的过程且还未到达下一个第一凹槽时,第一个第一凹槽中的电石已经反应完毕,避免了水与所有的电石一齐反应,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乙炔气体;当第一凹槽中的电石反应完全之后,从进料管中继续进料,落下的电石顺着从第三缝隙到达弧形导向板,顺着弧形导向板向外滑落,洒在第一延伸部上,而后在重力作用下在第一延伸部上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卡嵌在第一凹槽中,未能进入到第一凹槽中的电石掉落至反应器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底部开设有贯穿第一延伸部厚度的第一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的反应过程中还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水混合后即可生成石灰浆,石灰浆干燥后会在第一凹槽表面形成一层白色容积物,难以清理;生成的石灰浆可从设置在第一凹槽中第一通孔中漏走,避免积攒在第一凹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器上设置有与第一缝隙连通的容纳瓶,所述容纳瓶上设置有进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反应器的上方在设置有内氯化钠的容纳瓶,电石与水反应制备乙炔的反应实质上是电石与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反应生成钙离子和乙炔气体的反应,所以乙炔气体生成的速度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有关,用氯化钠溶液代替水,稀释溶液中的氢离子,人为的降低水中氢离子与电石反应的速率。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器外设置用于容纳反应器的底座,所述底座和反应器侧壁之间形成第二缝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乙炔的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快反应速率,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气体的体积也会增加;在内反应瓶外面在设置一个底座,在内反应器和底座之间形成的第二缝隙中可加入冰水,达到对反应器降温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器底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穿过底座后向外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石与水反应后会生成石灰浆,生成的石灰浆而电石中不能参与反应的杂质均可以从出水管中流出,避免石灰浆和杂质在反应器中积攒过多。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器后依次设置有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第一清洗瓶、盛有溴水的第二清洗瓶、盛有浓硫酸的第三清洗瓶,所述第一出气管与第一清洗瓶连通,所述第一清洗瓶和第二清洗瓶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连通的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清洗瓶和第三清洗瓶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连通的第三出气管,所述第三清洗瓶上还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四出气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方式制备而成的乙炔中会含有杂质,杂质中可能会携带少量的氢氧化钙、硫化氢,所以将生成的乙炔从第一清洗瓶中通过,稀硫酸可以洗去乙炔气体中携带的氢氧化钙,而后再通过第二清洗瓶,溴水会将乙炔中的硫化氢除去,溴加水加硫化氢反应生成溴化氢和稀硫酸。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出气管上设置有内置有能进行酸碱检测的第一检测腔,所述第三出气管上设置有能进行酸碱检测的第二检测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成的气体从第一清洗瓶中清洗完毕后进入第一检测腔,在第一检测腔中可盛放苯酚、石蕊试剂等,当气体通过后,观察酸碱检测试剂的变色情况观察是否将气体中的碱性物质出去;再将气体通过第二清洗瓶后进入第二检测腔,第二检测腔中盛放石蕊,检测乙炔气体中携带的硫化氢是否被除干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反应器的开口上同心设置一个翻盖,翻盖和开口之间形成第一缝隙,当从开口中向向反应器内加入水时,水只会从第一缝隙中缓慢进入至反应器中,且会顺着反应器的内壁向下流,又因为反应器的内壁上设置有弧形的延伸部,所以水会顺着弧形的延伸部蔓延,将电石放置在位于延伸部上的第一凹槽中,水在延伸部上流淌时,受到的作用力仅为重力的一部分,所以流淌的速度也只有竖直下落时的一部分,当水分顺着延伸部向下流淌时,依次经过第一凹槽,与第一凹槽中的电石反应生成乙炔气体;由于水的流速变慢,所以水先与第一凹槽中的电石反应,由于反应剧烈,所以在水继续向下流淌过程还未到达下一个第一凹槽时,第一个第一凹槽中的电石已经反应完毕,避免了水与所有的电石一齐反应,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乙炔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设置在开口处的翻盖;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设置在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凹槽和第一通孔;

图4是图1中C 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设置在进料管处的弧形导向板;

图5是实施例2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第一检测腔和第二检测腔;

图6是实施例3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器;11、第一延伸部;12、第一凹槽;13、第一通孔;14、开口;15、翻盖;16、第一缝隙;17、出水管;2、容纳瓶;21、进水管;31、第一出气管;32、第二出气管;321、第一检测腔;33、第三出气管;331、第二检测腔;34、第四出气管;4、底座;41、第二缝隙;51、第一清洗瓶;52、第二清洗瓶;53、第三清洗瓶;61、进料管;62、弧形导向板;63、第三缝隙;64、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乙炔反应釜,包括底座4、同心放置在底座4中的反应器1和位于反应器1上方的容纳瓶2;底座4的内壁和反应器1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缝隙41,可在第二缝隙41中填充冰水混合物用于对反应器1降温。

如图1和图2所示,反应器1的上方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圆形的开口14,开口14同心设置一个翻盖15,翻盖15的外壁和反应器1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缝隙16,供水流通过,翻盖15的边缘向外延伸有多根支杆151,支杆151的另一端焊接在反应器1上,从而达到开口14与翻盖15同心设置的目的;如图1和图3所示,在反应器1的内壁,约三分之二高的位置处向轴心方向向下延伸有第一延伸部11,第一延伸部11的表面为弧面,如图3所示,在第一延伸部11的表面上均匀的设置的多个第一凹槽12,在第一凹槽12中放置电石,在每一个第一凹槽12的底部都设置有竖直贯穿第一延伸部11厚度的第一通孔13,多余的水分和反应后的渣浆可从第一通孔13中漏至反应器1底部;如图1所示,在反应器1的顶部再穿设一根第一出气管31,用于将生成的乙炔气体导出;在反应器1的底部安装有出水管17,出水管17将反应器1的内部与外界连通,反应过后遗留在反应器1底部的水分和渣浆可从出水管17中流走,出水管17一直延伸直至贯穿底座4。

如图1所示,在反应器1的上方在设置一个倒置的容纳瓶2,在容纳瓶2中盛放氯化钠溶液,容纳瓶2的口与反应器1的开口14相连接,可采用焊接或胶黏的方式,在容纳瓶2上方插设一根进水管21,用于向容纳瓶2中补充水分。

如图1和图4所示,在反应器1的上方设置有一根进料管61,进料管61竖直向下从容纳瓶2中心处穿过后伸入至反应器1中内部位于反应器1的上部,在进料管61底部安装有弧形导向板62,弧形导向板62通过连接杆64焊接在进料管61底部,在弧形导向板62和进料管61之间留有第三缝隙63。

如图1所示,在反应器1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清洗瓶51、第二清洗瓶52和第三清洗瓶53,第一出气管31将反应器1和第一清洗瓶51连通,第二出气管32将第一清洗瓶51和第二清洗瓶52相连通,第三出气管33将第二清洗瓶52和第三清洗瓶53相连通,在第三清洗瓶53上再插设一根第四出气管34,用于将清洗完毕后的气体导出;在第一清洗瓶51中填充稀硫酸,第一出气管31伸入进液面以下;在第二清洗瓶52中填充溴水,第二出气管32位于第二清洗瓶52中的部分伸入进液面以下;在第三清洗瓶53中填充浓硫酸,第三出气管33位于第三清洗瓶53中的部分伸入进液面以下,第四出气管34为L形空心管,位于液面以上。

使用方法:在第二缝隙41中盛放冰水,用于在乙炔制备过程中对反应器1进行降温;使氯化钠溶液顺着第一缝隙16进入至反应器1中且顺着反应器1的内表壁流向第一延伸部11,在第一延伸部11的流淌过程中与放置在第一凹槽12中的电石反应,生成的乙炔气体从第一出气管31进入至第一清洗瓶51,再依次进入至第二清洗瓶52和第三清洗瓶53中进行清洗,将乙炔气体中的杂质洗去,而反应器1中反应过后的渣料等从出水管17中流出,当容纳瓶2中的氯化钠溶液所剩不多时,可利用进水管21向容纳瓶2中补充氯化钠溶液;当放置在第一凹槽12上的电石反应完毕后,可利用进料管61向内进料,从进料管61中进入的电石丸料顺着弧形导向板62抛洒向第一凹槽12,电石在第一延伸部11上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卡嵌进第一凹槽12,继续反应。

实施例2:实施例2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5所示,一种乙炔反应釜,在将第一清洗瓶51和第二清洗瓶52连通的第二出气管32上设置有球形的第一检测腔321,在第一检测腔321中放置有棉花团,棉花团中吸附有苯酚溶液;在将第二清洗瓶52和第三清洗瓶53连通的第三出气管33上设置有与第一检测腔321形状相同的第二检测腔331,在第二检测腔331中同样放置有棉花团,棉花团中吸附有石蕊溶液,第一检测腔321和第二检测腔331均为由玻璃烧制而成的透明壳体。

使用方法:实施例2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在实施例2中,当气体从第一清洗瓶51中清洗完毕后,再通过第一检测腔321,若第一检测腔321中的棉花团色变成红色,则说明气体中携带的碱性物质为被除去,若棉花团不变色则说明气体中携带的碱性物质已除干净;而后气体通过第二清洗瓶52,盛放在第二清洗瓶52中的溴水将气体中的硫化氢除去,随后气体通过第二检测腔331,由于硫化氢气体成酸性,所以若第二检测腔331中的石蕊棉花团变红时则说明硫化氢未除干净,若棉花团不变色,则说明硫化氢除干净。

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6所示,一种乙炔反应釜,不在反应器1上安设容纳瓶2,使用时,直接将皮质水管伸入进第一缝隙16中,向反应瓶2中注入水源或氯化钠溶液即可。

使用方法:实施例3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中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在实施例3中,直接将水管伸入进第一缝隙16中,当水或氯化钠溶液从水管进入反应器1中时,顺着反应器1的内壁向下流动,经过第一延伸部11后与电石反应生成乙炔气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