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能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8518发布日期:2018-07-24 19:3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能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综合反应容器,根据反应条件对反应釜结构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设计。从开始的进料-反应-出料均能够以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完成预先设定好的反应步骤,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力学控制(搅拌、鼓风等)、反应物/产物浓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严格的调控。其结构一般由釜体、传动装置、搅拌桨、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密封装置组成。相应配套的辅助设备:分馏柱、冷凝器、分水器、收集罐、过滤器等。

反应釜的反应速率跟反应物发生反应时所需要的温度、反应物接触程度有关,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调节温度使之迅速进入最佳反应温度。同时,使之充分混合接触,获得最快反应速度。然而,现有技术的反应釜所采用的混合技术仍然达不到生产最佳速度的要求,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能反应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提供了一种蓄能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1、进料口2、出料口3、搅拌桨4、电机装置5,反应釜体为三层结构,在反应釜体内外两层中间设有瓦楞6,三层结构内设有蓄能剂7且蓄能剂7固定在三层结构的内层上。

进一步,所述蓄能剂由相变储能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三层结构外层材料为聚氨酯发泡材料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进一步,所述搅拌桨包括,搅拌轴8,搅拌叶9,所述搅拌叶包括,搅拌轴底端一侧设有的搅拌框,另一侧设有圆头柱状分叉。

进一步,所述搅拌框呈的U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反应釜保温层为真空。

进一步,所述反应釜与反应物接触的内壁设有锯齿10。

进一步,所述锯齿10在反应釜内壁的齿尖朝向不同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分散反应物。

锯齿借助搅拌产生离心力的惯性使得团聚的,较大的反应物更加分散,反应釜中的反应更加充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反应釜体设有蓄能剂和三层瓦楞结构,能够减少反应过程中能量的损失,在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的同时,工艺要求低,制造、装配简单,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反应釜体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蓄能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1、进料口2、出料口3、搅拌桨4、电机装置5,反应釜体为三层结构,在反应釜体内外两层中间设有瓦楞6,三层结构内设有蓄能剂7且蓄能剂7固定在三层结构的内层上;所述蓄能剂由相变储能材料制成;所述保温层外层为聚氨酯发泡材料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体;所述搅拌桨包括,搅拌轴8,搅拌叶9,所述搅拌叶包括,搅拌轴底端一侧设有的搅拌框,另一侧设有的若干了圆头柱状分叉;所述搅拌框呈的U形结构;所述反应釜与反应物接触的内壁设有锯齿10。

实施例2

本发明蓄能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1、进料口2、出料口3、搅拌桨4、电机装置5,反应釜体为三层结构,在反应釜体内外两层中间设有瓦楞6,三层结构内设有蓄能剂7且蓄能剂7固定在三层结构的内层上;所述蓄能剂由相变储能材料制成;所述保温层外层为聚氨酯发泡材料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体;所述搅拌桨包括,搅拌轴8,搅拌叶9,所述搅拌叶包括,搅拌轴底端一侧设有的搅拌框,另一侧设有的若干了圆头柱状分叉;所述反应釜与反应物接触的内壁设有锯齿10;所述搅拌框呈的U形结构,上述两侧的搅拌叶片之间的距离D满足,D≥20cm,搅拌框的高度为釜本体高度的0.3~0.4倍。

实施例3

本发明蓄能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1、进料口2、出料口3、搅拌桨4、电机装置5,反应釜体为三层结构,在反应釜体内外两层中间设有瓦楞6,两层间的厚度为1~30cm,反应釜体外层由防水材料制成;三层结构内设有蓄能剂7且蓄能剂7固定在三层结构的内层上;所述蓄能剂由相变储能材料制成;所述反应釜与反应物接触的内壁设有锯齿10;所述保温层外层为聚氨酯发泡材料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体;所述搅拌桨包括,搅拌轴8,搅拌叶9,所述搅拌叶包括,搅拌轴底端一侧设有的搅拌框,另一侧设有的若干了圆头柱状分叉;所述搅拌框呈的U形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