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嘴结构、储液罐和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50018发布日期:2021-01-15 13:1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喷嘴结构、储液罐和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涂社保,具体指一种喷嘴结构、储液罐和气泵。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房屋油漆的喷涂要求也提高了,不仅颜色上的追求,还要求喷涂出各种形状、不同规格的图案,故一把油漆喷枪通过需要多次更换储液罐来满足需求。

普通空气喷涂又成气压喷涂,以喷枪为工具,喷枪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从喷嘴的环形孔喷出时,在喷嘴前形成负压,涂料在气压作用下,通过中心孔道被抽出,涂料与压缩空气相会后,分散成细小涂料颗粒。喷枪的基本功能就是运用压缩空气将涂料击成雾滴,并将其吹送到被涂物上。也就是说,油漆是依靠空气雾化进行分散和施工,而雾化的关键就是风帽、喷嘴和枪针。目前,市场上销售喷枪的喷嘴和枪针是由坚固耐磨、耐腐蚀的v4a钢经过精密的机械加工成形而成,喷嘴内部是一个锥形涂料通道,与抢针的前面尖端部位吻合,能形成一个涂料阀门作用。空气喷枪喷嘴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为针阀(枪针尖端部位)提供阀座,以限制或切断涂料的通路;控制涂料流量;将涂料导流至雾化气流中。

现有结构的喷嘴主要具有如下两个不足:1、出液通道与出气通道重合,气体和液体共用一个通道喷出,而涂料或油漆很一旦不使用,很容易发生凝结,从而出现堵塞的情况,而现有技术中出液通道与出气通道重合,从而使得发生阻塞时,需要将喷嘴拆开,清理非常麻烦;2、使用过程中,当需要更换涂料或油漆时,每次都需要清洗储液罐和喷嘴,尤其是频繁换色的情况下,不但清洗过程麻烦,而且还会储液罐中涂料或油漆造成浪费;3、当需要更换涂料或油漆时,尤其是频繁换色的情况下,一旦储液罐或喷嘴清洗不彻底,很容易造成串色。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预防喷嘴阻塞,方便更换储液罐和避免导液管中残留涂料或油漆滴落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喷嘴结构,包括出气组件和出液组件;

出气组件:包括基座一和气体喷嘴;

所述基座一上具有竖直方向设置的通孔一;

所述气体喷嘴内具有气体流动通道,气体喷嘴横向固定在基座一的顶部,且气体喷嘴中的气体流动通道与通孔一的中轴线相交;

出液组件:包括基座二和液体喷嘴;

所述基座二上具有竖直方向设置的透气通孔和导液管固定件;

所述导液管固定件设置在基座二的底部,且向下延伸,导液管固定件上具有通孔三;

所述通孔三和通孔一同轴设置;

所述液体喷嘴安装在基座二上,且液体喷嘴的出液口位于气体喷嘴出气端口竖直方向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液体喷嘴的中轴线与气体喷嘴中轴线相交;

所述基座二位于基座一的下方,且基座二与基座一可拆卸连接。

作为改进,喷嘴结构包括气体喷嘴固定架;

所述气体喷嘴固定架位于基座一的顶部,且气体喷嘴固定架与基座一为一体结构;

所述气体喷嘴通过气体喷嘴固定架固定。

作为改进,喷嘴结构还包括疏通结构;

该疏通结构包括疏通针和疏通针放置孔;

所述疏通针放置孔竖直设置在固定架靠近气体喷嘴出气端的侧面,所述疏通针与疏通针放置孔紧配合。

作为改进,喷嘴结构还包括定位结构;

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块和定位通孔;

所述定位凸块固定在基座二的顶部,且向上延伸;

所述定位通孔设置在基座一的底部,且定位通孔与通孔一同轴设置;

所述定位凸块与定位通孔滑动紧配合;

所述通孔二穿过定位凸块。

作为改进,所述定位凸块上具有竖直方向设置的通孔二,所述液体喷嘴下半部分与所述通孔二可拆卸连接。

一种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包括罐体和出液组件,所述出液组件为上述的出液组件;所述基座二与罐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

作为改进,储液罐还包括用于密封罐体的盖体;

所述盖体顶部内侧的中心位置具有盲孔,在所述盲孔内设有密封胶垫一;

当盖体盖在密封罐体顶部时,所述液体喷嘴的顶部与盲孔内的密封胶垫一相抵。

作为改进,所述盖体顶部内侧的中心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凸块,所述凸块为空心结构,凸块空心部分与所述盲孔同轴;

当盖体盖在密封罐体顶部时,所述凸块的底部盖住透气通孔;

所述凸块的底部具有一圈密封胶垫二。

一种气泵,包括气泵本体和出气组件,所述出气组件为上述的出气组件,所述出气组件中气体喷嘴的进气端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嘴结构将出气组件和出液组件分成开可拆卸的两个独立构件,出气通道设置在出气组件上,出液通道设置在出液组件上,从而巧妙的将出气通道和出液通道分开一旦发生阻塞时,不需要将喷嘴拆开,而是直接使用疏通针清理出液通道即可,方便可行。

2、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喷嘴结构时,出液组件可以直接连接在储液罐上,每次更换储液罐时,只要将出液组件和出气组件连接即可,一方面具有有效避免频繁换色时,每次更换涂料或油漆时清洗储液罐和喷嘴的麻烦,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防止频繁换色时,因为储液罐和喷嘴清洗不彻底导致串色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导液管中残留涂料或油漆的滴落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出气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右视图。

图5为图4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出液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主视图。

图8为图7b-b处的剖视图。

图9为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c-c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喷嘴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储液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引入的“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表示方位的词,都是基于实际使用时方位,上述方位的表述只是为了更清楚的表达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

实施例1:参见图1-图13,一种喷嘴结构,包括出气组件和出液组件。

出气组件:包括基座一110和气体喷嘴120。

所述基座一110上具有竖直方向设置的通孔一111;设置通孔一111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液体喷嘴220的出液端穿出。

所述气体喷嘴120内具有气体流动通道,气体喷嘴120横向固定在基座一110的顶部,且气体喷嘴120中的气体流动通道与通孔一111的中轴线相交;具体实施时,所述气体喷嘴120最好水平设置,气体喷嘴120内的气体流动通道分为几段,越靠近出气端,气体流动通道的直径越小,具体的,位于气体喷嘴120出气端的气体流动通道直径为0.8-2mm,气体流动通道的直径越靠近出气端越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出气的压力,从而一方面更有利于在液体喷嘴220的出液端上方形成负压,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将从液体喷嘴220喷出的液体雾化。

出液组件:包括基座二210和液体喷嘴220;液体喷嘴220使用的是现有的结构,图中没有画出,一般的液体喷嘴220包括连接部分和喷液部分,通常连接部分为柱体,喷液部分为细长型的出液针,该出液针具有直径为0.8-2mm的出液孔,柱体内具有与出液针中出液孔同轴设置的通孔。

所述基座二210上具有竖直方向设置的透气通孔215和导液管固定件213。所述导液管固定件213设置在基座二210的底部,且向下延伸,导液管固定件213上具有通孔三214。

透气通孔215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喷涂过程中,出液瓶内外压力的一致,防止喷涂一段时间后,出液瓶中的压力过大导致液体无法从喷嘴喷出。导液管固定件213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连接导液管,喷涂时,导液管的顶部安装在导液管固定件213上,导液管与导液管固定件213密封紧配合,导液管的底部位于出液瓶的底部,确保导液管的进液端处于储液罐内的液面以下,尤其是在储液罐内液面下降的情况下,确保导液管的进液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能尽可能的逼近储液罐内液面最低点,从而减少对储液罐中液体的浪费。

所述液体喷嘴220安装在基座二210上,的顶部依次穿过通孔二211和通孔一111,且液体喷嘴220的顶部位于气体喷嘴120出气端口竖直方向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液体喷嘴220的中轴线与气体喷嘴120中轴线相交。所述液体喷嘴220与基座210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固定连接;最好选择可拆卸连接,方便使用,例如可采用紧配合或是螺纹配合都可以实现可拆卸连接。

具体实施时,为了方便定位,液体喷嘴220的中轴线与气体喷嘴120中轴线最好垂直相交。所述基座二210位于基座一110的下方,且基座二210与基座一110可拆卸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喷嘴结构还包括气体喷嘴固定架121;所述气体喷嘴固定架121位于基座一110的顶部,且气体喷嘴固定架121与基座一110为一体结构;具体实施时,该气体喷嘴固定架121垂直固定在所述基座一011的顶面。所述气体喷嘴120固定在气体喷嘴固定架121顶部,气体喷嘴120的中轴线与基座一110的顶面平行。将气体喷嘴固定架121与基座一110为一体结构主要是为了定位方便,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喷嘴结构由出气组件和出液组件构成,那么气体喷嘴与液体喷嘴220的定位关系则非常重要,为了具体实施,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气体喷嘴固定架121将气体喷嘴的位置固定,从而固定了气体出气位置,有利于进一步固定气体喷嘴与液体喷嘴220之间的相对位置。

所述喷嘴结构还包括疏通结构,该疏通结构包括疏通针和疏通针放置孔123;所述疏通针放置孔123竖直设置在固定架121靠近气体喷嘴120出气端的侧面,所述疏通针与疏通针放置孔123紧配合。具体实施时,液体喷嘴220或导液管可能会出现堵塞情况,疏通结构的设置可以方便的工作人员进行疏通,工作人员直接从疏通针放置孔123中取出疏通针对液体喷嘴220或导液管进行疏通,快捷方便。

所述喷嘴结构还包括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块221和定位通孔115;所述定位凸块221固定在基座二210的顶部,且向上延伸;所述定位通孔115设置在基座一110的底部,且定位通孔115与通孔一111同轴设置;所述定位凸块221与定位通孔115滑动紧配合;所述通孔二211穿过定位凸块221。

具体实施时,定位凸块221可以为圆台形,也可以为阶梯形,当定位凸块221为圆台形时,与其配合定位的定位通孔115则也为圆台形的孔,当定位凸块221为阶梯形时,与其配合定位的定位通孔115则也为阶梯孔。

所述通孔三214、通孔二211、定位通孔115及通孔一111同轴设置。

所述定位凸块221上具有竖直方向设置的通孔二211,所述液体喷嘴220下半部分与通孔二211可拆卸连接。具体实施时,液体喷嘴220下半部分具有外螺纹,通孔二211为螺纹孔,液体喷嘴220与通孔二211螺纹连接,从而实现液体喷嘴220与定位凸块221的可拆卸连接。实际使用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拧动液体喷嘴220来调节液体喷嘴220顶端与气体喷嘴120出气端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在通孔二211位于定位凸块221的部分设置一个具有内螺纹的螺帽,该螺帽与通孔二211过盈配合,液体喷嘴220与该螺帽螺纹连接。

实施例二:参见图13,一种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包括罐体310和出液组件,所述出液组件为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出液组件;储液罐罐体310即为市面上最普通的罐体310,具体实施时,基座二210与罐体310螺纹连接,当不使用涂料或油漆时,出液组件对罐体310内的剩余的涂料或油漆形成第一层防护,因为出液组件中只有基座二210上的透气通孔215和液体喷嘴220的出液口可以进入空气,而且液体喷嘴220顶部出液针上的出液孔直径只有0.8-2mm,所以只有很少的空气可以进入储液罐内。

为了更好的对储液罐310进行密封,防止未使用完的涂料或油漆风干浪费,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用于密封罐体310的盖体320;所述盖体320顶部内侧的中心位置具有盲孔325,在所述盲孔325内设有密封胶垫一323;当盖体320盖在密封罐体310顶部时,所述液体喷嘴220的顶部位于盲孔325内,且与盲孔325内的密封胶垫一323相抵,从而将液体喷嘴220的顶部的出液口密封。具体地,液体喷嘴220的出液端具有出液针,当盖体320该在密封罐体310顶部时,所述出液针位于该盲孔325内,通过的盲孔325内密封胶垫一323将出液针的出液孔密封。

所述盖体320顶部内侧的中心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凸块327,所述凸块327为空心结构,凸块327空心部分与所述盲孔325同轴;当盖体320盖在密封罐体310顶部时,所述凸块327的底部盖住透气通孔215;所述凸块327的底部具有一圈密封胶垫二。当将盖体盖在出液罐上时,凸块327的底部的密封胶垫二正好盖住透气通孔215,从而将透气通孔215密封。通过两层的防护,不但可以有效防止未使用完的防止未使用完的涂料或油漆风干浪费,而且对于流动施工或是补漆的操作人员,这种储液罐非常方便携带,更重要的是,对于施工过程中频繁换色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解决,工作人员不再需要每次换色便来清洗一次储液罐,不但节约了涂料或油漆等原料,更方便了操作,提供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保证了多次换色,同一颜色无色差,防止串色。

实施例三:一种气泵,包括气泵本体和出气组件,所述出气组件为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出气组件,所述出气组件中气体喷嘴120的进气端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该气泵的出气口可以与气体喷嘴120的进气端固定连接或可开拆卸连接。该气泵可以是目前常见的离电式气泵,即手持充电气泵,也是可以接电式气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嘴结构的使用原理如下:

使用时,气体喷嘴120的进气端与气泵的出气端连通,从而具有了气源,打开储液罐310即涂料或是油漆罐的盖体320,然后将基座一110与基座二210连接在一起,通常情况下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便于拆卸,从而具有了液体源。启动气泵,气体从气体喷嘴120的出气口喷出,经过液体喷嘴220顶部的出液口,对液体喷嘴220顶部的气流产生扰动,形成负压,储液罐内的液体在压差的作用下,从导液管的底部进入,然后再进入液体喷嘴220,最后从液体喷嘴220顶部的出液口喷出,同时在气体喷嘴120出气端气体的吹动下,雾化散射出去。基座二210上具有透气通孔215,从而让储液罐内与外界保持连通,即保证储液罐内与外气压相同。

当需要更换涂料或是油漆桶时,直接拧动基座一110,将基座一110与基座二210分离,基座二210保留在储液罐上,然后再盖上储液罐的盖体,将储液罐密封,防止大量空气进入储液罐,导致涂料或油漆变干无法使用。再次打开另一个储液罐即涂料或油漆桶,将另一个储液罐上的基座二210与基座一110连接在一起,启动气泵即可再次喷涂。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