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浓密机的进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7306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浓密机的进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密机,尤其涉及一种浓密机的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浓密机主要用于矿山、水处理、环保等领域,是将低浓度的物料浓缩至一定浓度,同时获得可回收的澄清水。现代高效浓密机主要是通过添加絮凝剂来促使物料快速沉降浓缩,而浓密机内的进料装置则起着混合絮凝剂、分散矿浆的作用,被认为是浓密机的关键技术。常规进料装置为一个伸入浓密机中下部的圆筒,矿浆径向给入圆筒内,无序自流入浓密机浓相层。这种进料装置结构虽简单,但混合效率低下,无法适应伴有絮凝剂添加过程的高效浓密机。对此,人们相继开发出了各种构造新颖、性能优越的进料装置,但其混合和分散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宄。
[0003]浓密过程一般涉及脱气、加药、稀释、混合、输送、分散等环节。常规进料装置一般由进料管、进料筒和分散锥构成。进料管采用径向或切向将物料给入进料筒内,物料通过进料筒进入浓密机下部位置,经分散锥分散到浓相层。脱气过程通常有专门的脱气装置,而药剂添加一般直接用药管加入进料筒内,靠自然混合分散。
[0004]现有技术一,中国专利CN202410260U公布了一种浓密机给料井结构,如图1所示,其采用切向给料并在进料筒内设有导流栅栏,高速进入的矿浆受导流栅栏的扰动而产生混合作用,矿浆靠导流栅栏实现均匀混合。
[0005]现有技术二,美国专利US8021559B2公布了一种浓密装置及浓缩方法,如图2a、2b所示,进料装置横截面上水平布置有多个扇叶(或多孔板),矿浆切向给入进料筒混合后再经过水平截面布置的扇叶(或多孔板)使进料均匀分散。
[0006]现有技术三,中国专利CN103260718B公布了一种浓密机的给料井,如图3所示,其主要特征在于具有限定液体流动的具有曲面特性的侧壁,同时也指出给料井内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流动控制结构。流动控制结构可用于帮助消散来自泥浆流动的能量和/或将离心流引至给料井的中间部分。
[0007]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0008]现有技术一般采取切向给料,利用旋转流使料浆在进料筒内部周向均匀分布,然而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会使大小不同的颗粒物产出分离分层,不利于大小颗粒的混合。图1所示专利解决方案为增加导流栅栏,增强对旋转流料浆的扰动,实现分散;图2a、2b所示专利则是在进料筒横截面设置多个扇片或多孔板,对上下通过的料浆进行混合分散;图3所示专利在旋转流通道上设置流动控制结构,其功能是将沿着外壁内侧进行旋转运动的料楽.导入进料筒中心部位,使其继续向下运动,所述流动控制结构可以对料楽.起到一定的扰动混合作用。以上现有技术都忽视了料浆旋流过程中大小颗粒受离心力作用而产生的分层现象,都属于横截面或纵截面上的二维混合,空间混合能力差。同时,现有进料装置技术也没有对絮凝剂添加和混合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其总体混合效率较低。【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分散性能好的浓密机的进料装置。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1]本实用新型的浓密机的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筒,所述进料筒分为上部的混合区域和下部的分散区域,所述混合区域分为两个旋流区,分别为第一旋流区和第二旋流区;
[0012]由外圈板、内圈板和螺旋底板构成的溜槽形成了所述第一旋流区,进料管切向插入所述外圈板至所述第一旋流区,进料管的出口与所述螺旋底板的上端部相接;
[0013]由内圈板和底板形成所述第二旋流区,所述螺旋底板螺旋下降,其下端与所述底板相接,使所述第一旋流区过渡到所述第二旋流区;
[0014]在所述第二旋流区内靠着内圈板内侧的圆周上分布着若干个径向导流紊流锥,所述径向导流紊流锥的迎料面为斜面、背料面为立面,紧挨着所述径向导流紊流锥的立面一侧安装有加药喷嘴;
[0015]所述分散区域通过筒壁与所述混合区域相连接,在所述分散区域的垂直空间的上部和中部设置有两级纵向紊流分散圈板,下部设置有一稳流底板。
[0016]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浓密机的进料装置,由于进料筒分为上部的混合区域和下部的分散区域,混合区域分为两个旋流区,分散区域的垂直空间的上部和中部设置有两级纵向紊流分散圈板,下部设置有一稳流底板,不需依靠外部结构、只需通过内部结构即可实现给入料浆的空间均匀混合、料浆与絮凝剂的有效混合以及混合物快速高效分散的进料装置,最终提升浓密机给料过程中的混合分散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浓密机给料井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a、图2b分别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浓密机给料井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带有流动控制结构的给料井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浓密机的进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浓密机的进料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的I部放大图;
[0023]图7a、图7b、图7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稳流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纵向紊流分散圈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b为图8a的A-A向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
[0027]21-上部圆筒结构,23-进料管,24-导流栅栏;
[0028]1-螺杆;2_进料管;3_螺旋底板;4_底板;5_径向导流紊流锥;6_筒壁;7_分散锥;8_调节垫圈;9_稳流底板;10_纵向紊流分散圈板;11_加药喷嘴;12_外圈板;13_内圈板,1-K10-2 扇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30]本实用新型的浓密机的进料装置,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0031]包括进料筒,所述进料筒分为上部的混合区域和下部的分散区域,所述混合区域分为两个旋流区,分别为第一旋流区和第二旋流区;
[0032]由外圈板、内圈板和螺旋底板构成的溜槽形成了所述第一旋流区,进料管切向插入所述外圈板至所述第一旋流区,进料管的出口与所述螺旋底板的上端部相接;
[0033]由内圈板和底板形成所述第二旋流区,所述螺旋底板螺旋下降,其下端与所述底板相接,使所述第一旋流区过渡到所述第二旋流区;
[0034]在所述第二旋流区内靠着内圈板内侧的圆周上分布着若干个径向导流紊流锥,所述径向导流紊流锥的迎料面为斜面、背料面为立面,紧挨着所述径向导流紊流锥的立面一侧安装有加药喷嘴;
[0035]所述分散区域通过筒壁与所述混合区域相连接,在所述分散区域的垂直空间的上部和中部设置有两级纵向紊流分散圈板,下部设置有一稳流底板。
[0036]所述外圈板的上端部法兰上安装有4个调节整个装置上下位置的螺杆。
[0037]所述纵向紊流分散圈板上安装有若干个设有夹角的扇板。
[0038]所述稳流底板上开有若干个长条形狭缝空隙。
[0039]纵向紊流分散圈板和稳流底板为拆卸结构;
[0040]所述分散区域的底端通过螺栓连接着一个分散锥,所述分散锥与所述分散区域的筒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螺栓上设有调节垫圈。
[0041]本实用新型的浓密机的进料装置,不需依靠外部结构、只需通过内部结构即可实现给入料浆的空间均匀混合、料浆与絮凝剂的有效混合以及混合物快速高效分散的进料装置,最终提升浓密机给料过程中的混合分散性能。
[0042]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