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627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汽车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对汽车有害排气的控制,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催化净化技术。它一般与电控燃油喷射装置组成闭环控制系统,废气中的各种有害成份能同时被氧化还原成CO2、H2O和N2。催化净化器安装在消声器前,由壳体、垫层、载体和催化剂组成。
对汽车排气噪声的控制,普遍采用独立作用的消声器,利用吸声、扩张、共振和干涉等空气动力衰减原理进行。它一般由进气管、前端盖、外壳、多孔隔板、多孔管、隔板、后端盖和尾管等组成。
现有以上催化净化器和消声器各为独立装置,占据空间大,且功能单一,多应用于各类轿车和微型客车,不适用于在用3.5吨以上各类客、货汽车的排气和噪声污染改造治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集催化净化技术与空气动力衰减技术为一体,能综合控制汽车排气和噪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扩展其用途范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在保持与原车型匹配的消声器总体尺寸、连接关系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将催化净化装置内置在消声装置前端第一级扩张室中,催化净化装置与消声装置均呈圆柱形,二者轴线相互平行。在前活动端盖内侧与连接催化净化装置进气管之间,安装一锥形分流阀。前活动端盖用铰链和扣件同外壳前端接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结构紧凑,具有综合功能,无需改动原车布局,尤其适用于在用3.5吨以上各类客、货汽车排气和噪声污染的改造治理。由于催化净化装置内置于消声装置外壳内,保温性好,起燃温度上升快,有利于减少汽车起动、怠速工况下的排气污染,同时也提高了消声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如附图所示1.进气管、2.前活动端盖、3.锥形阀座、4.锥形阀、5.锥形弹簧、6.壳体、7.垫层、8.载体、9.外壳、10.多孔隔板、11.多孔板、12.隔板、13.后端盖、14.尾管。
催化剂、铰链和扣件等,图中均未画出。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由壳体(6)、垫层(7)和载体(8)组成催化净化装置,两端呈锥形,中间呈圆柱形。由进气管(1)、前活动端盖(2)、外壳(9)、多孔隔板(10)、多孔管(11)、隔板(12)、后端盖(13)和尾管(14)组成的消声装置也呈圆柱形。催化净化装置内置在前活动端盖(2)内侧的第一级扩张室中,其轴线同消声装置轴线相互平行。发动机排气首先通过进气管(1)进入催化净化装置内净化,然后再逐级通过由前活动端盖(2)、多孔隔板(10)、多孔管(11)、隔板(12)和后端盖(13)分别组成的三级扩张室进行噪声消减,最后通过尾管(14)排入大气。
为避免因载体(8)可能堵塞,致使发动机熄火,在前活动端盖(2)内侧,紧靠催化净化装置进气管下方,安装一锥形分流阀。它由锥形阀座(3)、锥形阀(4)和锥形弹簧(5)组成。随着催化净化装置内部阻力增大,可自动开启。为防止从锥形分流阀排出的废气短路,即直接从多孔管(11)和尾管(14)排入大气,降低消声效果,特设置多孔隔板(10),使一部分废气能进入第二、三级扩张室。前活动端盖(2)用铰链和扣件同外壳(9)前端接合,便于维护更换催化净化装置。
在载体(8)上涂覆有化学催化剂,其制备工艺不属于本实用新型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其催化净化装置主要由壳体、垫层和载体组成,消声装置主要由进气管、前活动端盖、外壳、多孔隔板、多孔管、隔板、后端盖和尾管等组成,其特征是催化净化装置内置在消声装置前端第一级扩张室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其特征是催化净化装置与消声装置均呈圆柱形,其总体尺寸和连接关系与原车型匹配的消声器基本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其特征是催化净化装置与消声装置的轴线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其特征是在前活动端盖内侧与连接催化净化装置进气管之间,安装一锥形分流阀,由锥形阀座、锥形阀和锥形弹簧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其特征是前活动端盖同外壳前端用铰链和扣件接合。
专利摘要一种能综合控制有害排气和噪声的汽车内置式催化净化消声器,属汽车环保技术领域。由壳体、垫层和载体组成的催化净化装置,内置在由进气管、前活动端盖、外壳、多孔隔板、多孔管、隔板、后端盖和尾管组成的消声装置前端第一级扩张室中。催化净化装置与消声装置均呈圆柱形,二者轴线平行,其总体尺寸、连接关系与原车型匹配的消声器基本相同。在前活动端盖内侧与连接催化净化装置进气管之间,安装一锥形分流阀。前活动端盖同外壳前端用铰链和扣件接合。它适用于各类客、货汽车的环保技术改造。
文档编号F01N3/20GK2767672SQ20042006405
公开日2006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3日
发明者陈长庚 申请人:陈长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