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253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过滤机车引擎运转所需空气的空气滤清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科技的进步,各种交通工具也不停的推陈出新,在各种代步工具中,尤以机车最具灵活性,也最广泛地被民众所使用,而政府也针对机车所产生的各种污染加以规范。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中,除废气污染外,噪音污染最令人难以忍受,而噪音污染的来源除机件的运转所产生的噪音外,空气滤清器亦是主要的噪声源之一。该空气滤清器产生噪音的因素,主要为引入外界空气时的气流及燃油在汽缸内爆燃所产生的震动,而该气流及该震动不停的影响该空气滤清器本体,使该空气滤清器本体因而震动,产生共鸣,提高噪音的音量。
而各国对机车的噪音防治标准愈来愈严格,如何将机车所产生的噪音减至最低限度,以符合标准,实为机车制造业者的努力目标之一。
请参阅图1为空气滤清器配置的整车示意图;图2所示,其揭示有一种已知的空气滤清器,该空气滤清器1a装设在化油器的前侧,该空气滤清器1a在出气口2a与进气口3a间设置有一滤网4a,而能对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动作,用以避免引入的外界空气在进入汽缸时,于空气中含有灰尘等杂质造成对汽缸的损坏。
如日本专利实开平5-57352(申请日期1991年12月27日),即提出一种空气滤清器,其将软性多孔的合成树脂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内面全周,来作吸音效果。惟,该合成树脂需由人工设置于该空气滤清器内,增加生产作业成本,且该合成树脂吸音效果不佳,对噪音改善成效有限。
如日本专利特开平8-240163(申请日期1994年10月28日),即提出一种空气滤清器,其在空气滤清器干净侧,有一格子状的基本构造,并有消音材覆盖在上面,以达减低噪音效果。惟,该格子状的基本构造将使本体加厚,重量大幅增加,且须另外铺设该消音材,将使生产作业成本增加。
如TW专利申请号84206977(申请日期1995年5月22日)即提出一种空气滤清器的进气消音构造,其进气消音构造固设于空气滤清器内部的空气通道,而该进气消音构造上利用多数翼片呈同心圆圈绕形成一单元,且该任两翼片间并形成一进气道,另外该单元亦可呈一个或一个以上设置,以及每一单元的翼片并可适时呈现出不同高度变化的推拔面设计,以便空气经由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进入时空气通道时,藉以改变该空气流经进气道所发出的声音音质、频率,进而具有降低音量、改变音质,达到降低噪音产生功效者。惟,该单元无法改善因燃油爆燃所产生的震动,该震动仍会与该空气滤清器本体产生共鸣,故噪音减低效果不佳,且该单元制造成本高,将使生产成本增加。
如TW专利申请号87211288(申请日期1998年7月14日)即提出一种机车空气滤清器的防音装置,其在滤清器的空气进口与过滤装置间设置防音装置,来使过滤装置所产生的吸气音波在过滤装置与防音装置所形成的空间内反射,而不会直接传递至空气入口处,以达到降低噪音的功效。惟,该防音装置无法改善因燃油爆燃所产生的震动,该震动仍会与该空气滤清器本体产生共鸣,故噪音减低效果不佳,且该防音装置将使空气流速降低,使单位时间内流入汽缸的空气减少,进而导致燃烧不完全,影响燃油燃烧效率,造成车辆耗油及空气污染。
于是,本发明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可加快空气流速,使引擎燃油燃烧效率提升,达到车辆省油及环境保护的目的,并使该空气滤清器主体重量不致大幅增加,且不需另外加设消音装置,使生产作业成本降低,并且可以有效的减低噪音的音量。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包括一主体,其具有对接的一进气侧壳体及一出气侧壳体,该进气侧壳体一侧具有一进气口,该出气侧壳体一侧具有一出气口;数个加强肋,其间隔设置于该出气侧壳体内壁,这些加强肋自该出气侧壳体内壁一侧延伸至该出气侧壳体内壁另一侧,且该出气侧壳体内壁一侧相对于该出气侧壳体的出气口;以及一过滤器,其设置于该进气侧壳体及该出气侧壳体之间。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示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1为空气滤清器配置的整车示意图。
图2为已知空气滤清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3-3部分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出气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进气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中符号说明已知技术标号1a空气滤清器2a出气口3a进气口4a滤网本发明标号10 主体11 进气侧壳体111 进气口112 第一隔板113 第二隔板114 第一配接槽115 进气侧螺孔116 第一进气室117 第二进气室118 通孔12 出气侧壳体121 出气口122 第二配接槽123 出气侧螺孔13 引擎进气导管20 加强肋30 过滤器301 配接部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本发明为一种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该空气滤清器装设在化油器的前侧,该空气滤清器包括一主体10、数个加强肋20及一过滤器30。
该主体10具有对接的一进气侧壳体11及一出气侧壳体12。该进气侧壳体11具有一进气口111、一第一隔板112、一第二隔板113、一第一配接槽114及数个进气侧螺孔115,该进气口111大致呈四边形,该进气口111设置于该进气侧壳体11底部,该第一隔板112及该第二隔板113设置于该进气侧壳体11内,并将该进气侧壳体11内部分隔为一第一进气室116及一第二进气室117,该第一隔板112具有一通孔118,该通孔118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进气室116及该第二进气室117。该第一配接槽114环设于该进气侧壳体11开口端,这些进气侧螺孔115环设于该第一配接槽114外围。该出气侧壳体12具有一出气口121、一第二配接槽122及数个出气侧螺孔123。该出气口121设置于该出气侧壳体12一侧,该第二配接槽122环设于该出气侧壳体12开口端,这些出气侧螺孔123环设于该第二配接槽122外围,且这些出气侧螺孔123位置对应于这些进气侧螺孔115位置,使该进气侧壳体11及该出气侧壳体12可藉螺栓锁合。另外,设有一引擎进气导管13连接于该出气侧壳体12的出气口121,利用该引擎进气导管13可将空气引入引擎内。
该加强肋20在本实施例中为一呈L形的片状突出物,且该加强肋20一体成型于该出气侧壳体12。这些加强肋20间隔设置于该出气侧壳体12内壁,这些加强肋20自该出气侧壳体12内壁一侧水平横向延伸至该出气侧壳体12内壁另一侧,且这些加强肋20两两平行。再者,该出气侧壳体12内壁一侧相对于该出气侧壳体12的出气口121。
该过滤器30为一平面片状的过滤材,其外型与该进气侧壳体11的第一配接槽114及该出气侧壳体12的第二配接槽122相同,该过滤器30具有一配接部301,该配接部301环设于该过滤器30外围,且该配接部301两端分别对接于该第一配接槽114及该第二配接槽122,使该过滤器30设置于该进气侧壳体11及该出气侧壳体12之间;藉由上述的组成以形成本发明的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
使用时,外界空气自该进气侧壳体11的进气口111进入该第一进气室116,再经该通孔118进入该第二进气室117,再利用该过滤器30过滤外界空气的杂质后,干净空气流入该出气侧壳体12内部,再经该出气侧壳体12的出气口121及该引擎进气导管13,将干净空气引入引擎中。
这些加强肋20设置于该出气侧壳体12内壁,可使该主体10强度增加,使该主体10不会因吸入空气时的气流及燃油爆燃所产生的震动而产生共鸣,可有效的减低噪音的音量,且可加快空气流速,使引擎燃油燃烧效率提升,达到车辆省油及环境保护的目的。再者,这些加强肋20的构造设计,使该主体10重量不致大幅增加,且不需另外加设消音装置,可使生产作业成本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及本发明的特征,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沿依本发明的精神所做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包括一主体,其具有对接的一进气侧壳体及一出气侧壳体,该进气侧壳体一侧具有一进气口,该出气侧壳体一侧具有一出气口;数个加强肋,其间隔设置于该出气侧壳体内壁,这些加强肋自该出气侧壳体内壁一侧延伸至该出气侧壳体内壁另一侧,且该出气侧壳体内壁一侧相对于该出气侧壳体的出气口;以及一过滤器,其设置于该进气侧壳体及该出气侧壳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中上述加强肋两两平行地设置于该出气侧壳体内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中上述加强肋为一呈L型的片状突出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中上述加强肋一体成型于该出气侧壳体。
全文摘要
一种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包括一主体、数个加强肋以及一过滤器。该主体具有对接的一进气侧壳体及一出气侧壳体。这些加强肋间隔设置于该出气侧壳体内壁,该过滤器设置于该进气侧壳体及该出气侧壳体之间;藉此,组成一速克达型机车的空气滤清器,其可加快空气流速,使引擎燃油燃烧效率提升,达到车辆省油及环境保护的目的,并使该空气滤清器主体重量不致大幅增加,且不需另外加设消音装置,使生产作业成本降低,并且有效的减低噪音的音量。
文档编号F02M35/02GK101070800SQ200610079470
公开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8日
发明者陈金村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