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0815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和其他车辆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
技术背景在通常形式的油路结构中,当在曲轴箱的分界平面上分开的每一条油 路互相连接时,油路通过套管和密封件密封地连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 JP-ANo. 2001-342816当在曲轴箱的分界平面上存在分开的两个油路时,需要单独地形成连 通通路,以连通两个油路。这样就会产生以下问题,即由于要固定另一油 路,所以使得发动机变得复杂,同时尺寸容易变大,而且制造连通通路的 工时也增加。另外,还造成需要使用两个密封件来密封分开的表面,并由 此使得装配的工时和成本增加的问题。此外,已经公开了这样一种油路结构,其中油路从沿曲轴箱中的曲轴 轴向延伸的主油沟的两端至各个曲柄轴承形成(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供 给每一个曲柄轴承的机油,通过汽釭和汽缸盖供给凸轮轴的周围,或者通 过曲轴供给连杆的周围。[专利文献2] JP-A No. 2001-280111在上述油路结构中,通过滤油器的机油进入与曲轴平行延伸的润滑油 供给通路,并通过基本上与润滑油供给通路成直角延伸的油路,供给曲柄 轴承。然而,机油需要供给各个部分,例如不但需要供给曲柄轴承,而且要 平衡且充足地供给例如设置在曲轴箱盖内的发电机和通过设置在汽缸和汽 缸盖的一侧上的凸轮链(camtrain)驱动的凸轮轴。因此希望实现一种简单 而紧凑的布局,其中使得可简化对通往诸如发电机和凸轮轴的各个部分的 多个油路的加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路结构,其中可降低装配的工时和成本,保 证曲轴箱的分界平面上的每一个油路的密封性能,并且每一个油路可以容 易地连通,避免发动机尺寸增大。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路结构,其中可将机油平衡而充足地供给发 动机的每一部分,并且多条油路可简单而紧凑地布置。为了解决问题,根据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基于一种发动机(例如,实施例中的发动机E)的油路结构,其中支承曲轴(例如,实施例中的曲轴31)的 曲轴箱(例如,实施例中的曲轴箱21)在曲柄的轴向上被分开,所述油路结构 设有穿过所述曲轴箱的分界平面(例如,实施例中的分界平面Bl)基本上 与所述曲轴平行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油路(例如,实施例中的油流出通路72 和主要的油沟76);连接每一个油路的连通槽(例如,实施例中的连通槽75), 该连通槽形成在所述曲轴箱的至少一个分开的主体(例如,实施例中的左半 箱体21a)的分界平面上;整体地围绕所述油路的周边的环形密封件(例如, 实施例中的密封件78),为在分界平面上其各个一半部分彼此相对的油路和 连通槽设置所述环形密封件。在根据权利要求2的本发明中,滤筒式(cartridge type )的滤油器(例如, 实施例中的滤油器68)连接至曲轴箱的一侧,第 一油路与滤油器的出油口 (例 如,实施例中的出油口 68d)连通,并且第二油路与曲轴箱的曲柄轴承(例如, 实施例中的各个曲柄轴承3 6a, 36b)连通。在根据权利要求3的本发明中,发动机(例如,实施例中的发动机E) 的油路结构还设有从曲轴箱突出的汽缸(例如,实施例中的汽缸32);与该 汽缸的端部连接的汽缸盖(例如,实施例中的汽缸盖33);覆盖曲轴箱的一侧 的曲轴箱盖(例如,实施例中的右箱盖21c);和设置在曲轴箱内的发电机 (generator)(例如,实施例中的发电机37)。另外,根据权利要求3的本发 明还设有从一个曲柄轴承(例如,实施例中的左曲柄轴承36a),通过汽缸 和汽缸盖,将机油供给凸轮轴(例如,实施例中的凸轮轴52)的周围的凸轮轴 润滑油供给通路(例如,实施例中的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从另 一曲 柄轴承(例如实施例中的右曲柄轴承36b),通过曲轴,将机油供给连杆(例如, 实施例中的连杆35)的周围的连杆润滑油供给通路(例如,实施例中的连杆润 滑油供给通路48);通过曲轴箱盖,将机油供给发电机的发动机润滑油供给 通路(例如实施例中的发动机润滑油供给通路46);和沿曲轴的轴向进一步向每一个曲柄轴7 义的外侧延伸的主油沟(例如,实施例中的主油沟76)。该主油沟分支为与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连通的第一油路(例如,实施例中的左 轴承中的润滑油供给通路42a);与连杆润滑油供给通路连通的第二油路(例 如,实施例中的右轴承中的润滑油供给通路42b);和与发动机润滑油供给 通路连通的第三油路(例如,实施例的发动机侧的油路44)。在根据权利要求4的本发明中,汽缸设有将汽缸和汽缸盖紧固至曲轴 箱上的用于双头螺栓的螺栓插入孔(例如,实施例中的螺栓插入孔114),凸 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通过该螺栓插入孔从与凸轮链(例如,实施例中的凸轮 链54)的反向侧上的曲柄轴承与汽缸盖连通,并且机油通过设在汽缸盖中凸 轮链的反向侧上的侧壁(例如,实施例中的左侧壁33b)上的盖中的油路(例 如,实施例中的盖中的纵向油路117和盖中的倾斜油路118)供给凸轮轴的 周围。在根据权利要求5的本发明中,与主油沟的上游侧连通的油路(例如, 实施例中的油流出通路72)设置得靠近水套(例如,实施例中的冷却水连通通 路74)。在根据权利要求6的本发明中,在发动机上的曲柄轴承(例如,实施例 中的右曲柄轴承36b)和发动机之间设置凸轮链和油泵驱动链(例如,实施例 中的4连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在密封每一个油路在分界平面上 的分开部分时,利用环形密封件整体地密封每一个油路以及连通槽在分界 平面上的分开部分,可保证每一个油路在分界平面上的密封性能,并可以 降低装配的工时和成本。因为只通过在曲轴箱的分界平面上形成连通槽, 可以容易地使每一个油路连通,所以油路结构简单,每一个油路的布局自 由度提高,并可避免发动机的尺寸增大和降低加工连通通路的工时。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当滤油器的入油口与油泵的排出口相 对设置时,与滤油器的出油口连通的第 一个油路和作为与曲柄轴承连通的 主油沟的第二油路可以分开设置(arrange off ),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 容易地使每一个油路连通,所以可形成有效的油^各结构,并且每一个油路 的布局自由度可提高。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将油供给凸轮轴的周围的第一油 路、将油供给连杆的周围的第二油路、和将油供给发电机的第三油路直接
从主油沟分支出来,所以可减小油路的盘绕,可以减小流动阻力,增加油 的循环量,可以平衡地将机油供给发动机的每一部分,并且可以简单和紧 凑地布置多个油路。形成多个油路的加工得以简化。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的一部分可以 利用汽缸的螺栓插入孔容易地形成。另外,通过将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 的盖中的油路设在汽缸盖的侧壁中,可以便于润滑凸轮轴的端部,并且可 以简单和紧凑地布置在盖中的油路。另外,通过将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的盖中的油路设在汽缸盖中的与凸轮链的反向侧上的侧壁上,可避免与凸 轮链等的干涉,并且可以容易形成盖中的油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因为机油被在主油沟的上游侧上的水 套筒冷却,所以可将较低温度的机油供给发动机的每一部分,从而增强发 动片几的冷却性 能。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因为绕在曲轴上的每一个链集中在一 侧,所以每一个链的装配可操作性得以提高,并且因为每一链设置在发动 机的一侧上,所以可使油腔空间集中(intensive )。


图1为示出相当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图2为示出摩托车的发动机的展开截面图;图3为示出发动机的另一个截面的展开截面图;图4为示出发动机曲轴箱的右半部的左视图;图5为示出发动机曲轴箱的左半部的右视图;图6为示出图5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沿着图6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8为沿着图6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8(a)示出簧片阀正确安 装的状态;图8(b)示出簧片阀错误安装的状态;图9为从图5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观察到的视图; 图IO为沿着图9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11示出沿着汽缸轴线观察到的发动机的汽缸; 图12示出沿着汽缸轴线观察到的发动机的汽缸盖; 图13为沿着图12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在以下 说明中,诸如前、后、左、右一类的方向与就车辆而言所指的方向相同。图中的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LH指向车辆的左侧,箭头UP指向 车辆的上方。图1所示踏板式摩托车1为一低踏板车辆,其中在车架F的前端设有 头管(head pipe) 13,并且轴颈联接(journal)前轮WF的前叉11和方向 手把12由头管13可导向地支承。在车架F的后部的下侧上设置一个整体 摆动式动力单元(下文中称为摆动单元)U,在该摆动单元U的前部设置发动 机E作为摩托车1的动力装置,并且在摆动单元U的后部,设置作为驱动 轮的后4仑WR的轴S。摆动单元U的前部的下侧经由连杆件61由车架F的后部可摆动地垂直 支承。同时,摆动单元U的后端经由座位沖击吸收器的后部缓冲垫7,由 车架F的后端支承。摆动单元U可以与后轮WR—起垂直地摆动,因为连 杆件61起枢轴作用,并构成所谓的单元摆动式后悬架。车架F设有左右一对上底架14和左右一对下底架,所述上底架14从 头管13向后并沿对角向下延伸,所述下底架15位于上底架14的下侧,从 头管13开始在其沿对角向下延伸之后弯曲并向后延伸。下底架15的后部 为后倾斜部15a,该后倾斜部弯曲,并向后且沿对角向上延伸,每一个上底 架14的后端与各后倾斜部15a的下侧联结(bond)。左右一对座位横档16向后且沿对角倾斜,其前端联结至各上底架14 的后部;并且各后倾斜部15a的上端联结至各座位横档16的中间部分。起 对角支架作用的支承架IO设在各座位横档16的后部和各后倾斜部15a的中 间部分之间。车架F主要由头管13、上底架14、下底架15、座位横档16 和支3、架IO构成。车架F的周围用主体罩19覆盖。在主体罩19的后部的上侧设置乘坐 者的前后座20,使得可以抬高该座位。可以放置头盔和其他东西的物体箱 18设置在乘坐者座位20的下侧和在动力单元U的上侧。摆动单元U将前部的发动机E和左后侧的传动机构M连成一个整体。发动机E是水冷4沖程的OHC单缸发动机,其曲轴31的回转轴线Cl 沿横向(主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汽缸部分22从曲轴箱21的前端的前方基本上水平地突出(详细地说,处于向前并稍微向上倾斜的状态)。标号C2 表示汽缸部分22的轴线(汽缸轴线)。又如图2所示,曲轴箱21分成左右两半箱体21a, 21b。左箱体的主体 23a在其从后部左侧向左悬伸之后向后延伸,该主体与曲轴箱21的左半箱 体21a成为一整体。左箱体的主体23a与连接至左箱体的主体的左侧的左箱 盖23b—起,构成传动机构M中的传动箱23。右箱盖21c连接至曲轴箱21 的右半箱体21b的右侧,并且发电机37与曲轴31同轴地设置在右箱盖21c 内。标号B1表示曲轴箱21的横向中心(汽缸轴线C2的位置)处垂直于横向 的分界平面。传动机构M设有带式连续可变传动装置24和没有示出的减速齿轮系, 所述传动装置24连续地切换发动机E的驱动力,而所述减速齿轮系减低带 式连续可变传动装置24的输出的速度,并将该输出被输出至轴S。带式连 续可变传动装置24沿传动箱23的纵向放置,而减速齿轮系放置在传动箱 23的后部的右侧上(主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轴S从减速齿轮系向右突出, 并且后轮WR连接至轴S。汽缸部分22主要由与曲轴箱21的前端连接的汽缸32、与汽缸32的前 端连接的汽缸盖33和与汽缸盖33的前端连接的头盖33a构成。活塞34可往复运动地装在汽缸32中。连杆35的小直径端35b通过活 塞销与活塞34耦接,而连杆35的大直径端35a与曲轴31的曲柄销31e耦 接。曲轴31的左右轴颈31a, 31b通过金属轴承(平面轴承)39a, 39b由左右 曲柄轴承36a, 36b可回转地支承,该轴承36a, 36b由左右半部箱体21a, 21b的左右内壁41a, 41b构成。曲轴31的回转动力通过传动^L构M传递至轴S。在传动机构M的带式连续可变传动装置24中,V形皮带103绕在驱动 皮带轮101和从动皮带轮102上,并且回转动力的减速比根据曲轴31的回 转速度的变化而在预定的范围内连续地变化。驱动皮带轮101与曲轴31同 轴地设置在传动箱23的前端,而从动皮带轮102设置在驱动皮带轮的后面, 即在传动箱23的后部。发动机轴31c从曲轴31右侧的右轴颈31b进一步向右延伸,并支承容 纳在右箱盖21c中的发动机37的外转子37a。外转子37a为向右开放的杯
式的,而由右箱盖21c支承的定子线圈37b设置在外转子37a中。汽缸盖33中用于驱动凸轮轴52的驱动链轮51同轴地设置在发动机轴 31c的基座侧上。驱动油泵81的驱动链轮82(见图3)靠近地设在驱动链轮 51的左侧。另外,与没有示出的起动器连接的起动器从动齿轮37c通过单 向离合器37d连接在发电机37的外转子37a的右侧上。在汽缸盖33中,凸轮轴52与曲轴31平行设置(即在横向方向),并且 两侧被汽缸盖33可转动地支承。从动链轮53同轴地设在凸轮轴52的左端, 并且因为凸轮链54绕在从动链轮53上以及位于曲轴31上的驱动链轮51 上,所以凸轮轴52与曲轴31同步转动。在汽缸盖33和汽缸32的右侧, 设置安放凸轮链54的凸轮链腔55。进气和排气凸轮52a, 52b并排设置在凸轮轴52的横向的中部;并且 在进气侧和排气侧上的摇臂56a, 56b的输入端抵靠进气和排气凸轮52a, 52b。当凸轮轴52如上所述转动时,每一个摇臂56a, 56b根据进气和排气 凸轮52a, 52b的凸轮形状摇摆,没有示出的进气和排气阀工作,并且汽缸 盖33上的进气和排气端口打开和关闭。标号38表示点火塞。曲轴31的左侧进一步从左轴颈31a向左延伸,形成驱动皮带轮轴31d, 并且驱动皮带轮轴31d支承带式连续可变传动装置24的驱动皮带轮101, 使得驱动皮带轮可以整体地转动。驱动皮带轮101设有位于驱动皮带轮轴 的轴向外侧并固定在驱动皮带轮轴31d上的固定半轮(pulley half) 101a, 和位于轴向内侧并可沿轴向在驱动皮带轮轴31d上运动的活动半轮101b。 V形皮带103绕在形成在两个半轮101a, 101b之间的V形式槽101c中。 活动半轮101b压靠在活动半轮与固定半轮101a分开的一侧上。多个平衡滚 子(weight roller ) 104设置在活动半轮101b内部。当驱动皮带轮101的转动停止时(当曲轴31的转动停止时),活动半轮 101b与固定半轮101a分开,X形槽101c的宽度扩大,并且V形皮带103 巻绕的位置向内运动。当驱动皮带轮101转动时(当曲轴31转动时),每一 个平衡滚子104在其离心力作用下向外运动,活动半轮101b接近固定半轮 101a, V形槽101c的宽度变窄,V形皮带103巻绕的位置向外运动。根据 巻绕位置的变化,V形皮带103绕在从动皮带轮102上的位置也变化,并 且两个皮带4仑101, 102之间的减速比自动且连续地变化。在驱动皮带轮101的左侧形成冷却风扇107,并且当驱动发动机时,该
风扇与驱动皮带轮101—起转动。这样,外界空气从连接在传动箱23的前 部右侧上的进气导管23c的进气端口 23e进入传动箱23中,强制冷却带式 连续可变的传动装置24等。在进气导管23c中,发动机空气吸入通路与传 动装置冷却风通路分开设置。滤筒式的滤油器68连接至曲轴箱21下部的左侧(左半箱体21a)(见图1)。如图3所示,滤油器68在带底的柱形箱体68a中容纳一元件,箱体68a 的开口由一盘状的压板68b封闭,并且该箱体固定,使得箱体68a的中心轴 线沿横向(曲轴的轴向)设置,而箱体68a的开口的侧面与曲轴箱21的左侧 壁21d的座71 (左半箱体21a)相对。出油口(oil outlet)68d形成在压板68b中心处,并且围绕它沿周向布置 多个入油口 (oil inflow port) 68c设置在圓周方向。在滤油器68从每一个 入油口 68c接收到流入箱体68a的才几油后,油/人外面通至所述元件的内部并 :故过滤。油/人出油口 68d流出箱体68a。标号69表示油传感器,该油传感 器用于检测曲轴箱21的左侧壁21d上的滤油器68附近的油温或油压。标 号69a表示调节曲轴箱21中的内部压力的通气管。在曲轴箱21中,形成一个油流出通路72,它在横向上基本平行于曲轴 3 l(基本与曲柄轴线Cl平行)从座71的中心(与滤油器68的出油口 68d相反 的部分)向右(向着横向上的内侧)延伸。通过使与油流出通路72连通的管嘴 72a从座71的中心向左突出,旋紧管嘴72外面的螺紋和出油口 68d内面的 螺紋,并紧固滤油器68本身,使之围绕其轴线转动,可以将滤油器68可 拆卸地连接至座71,油流出通路72和出油口 68d连通。与座71上与滤油器68的每一个入油口 68c相对地形成环形油槽71a。 油槽71a的一部分在横向上与油泵81的排出口相反,并且在曲轴箱21中沿 横向形成位于排出侧上的油路73,使得油槽71a和排出口通过最短的距离 连接。用于使机油循环的油泵81设置在右半箱体21b的下部内,使其驱动轴 83沿横向方向。从动链轮84同轴地设在油泵81的驱动轴83上,并且通过 将环形链85绕在从动链轮84和驱动链轮82上而使油泵81随着曲轴31回 转。用于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的水泵86设置在右半箱体21b的下部右侧,
使其驱动轴87与油泵81的驱动轴83同轴。水泵86的驱动轴87的左端与 油泵81的驱动轴83的右端配合,使得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并且当驱动油 泵81时,同样也驱动水泵86。从水泵86出来的冷却水通过穿过左右半箱 体21a, 21b的冷却水连通通路74,从曲轴箱21的左侧进入汽缸部分22中。 冷却水连通通3各74设置成靠近油流出通^各72。标号58表示用于耦"l妻位于 摆动单元U前部下侧的连杆件61的位于所述单元一侧的耦接部分。与曲轴箱21下部中的油盘连通的位于吸入侧的油路73a与油泵81的 吸入开口连接,并且与滤油器68的入油口连通的位于排出侧的油路73与 油泵81的排出口连接。当驱动油泵81时,贝i存在油盘中的机油,通过形成在右半箱体21b中 的位于吸入侧的油路73a被吸入油泵81中,而从油泵81排出的油,通过在 穿过左右半箱体21a, 21b的位于排出侧的油路73,流入座71的油槽71a 中,并直接通过油槽71a从每一个入油口 68c流入滤油器68中。在滤油器68中通过并被过滤的油直接从出油口通过管嘴72a流入油流 出通路72中。油流出通路72穿过左右半箱体21a, 21b(详细地说,使其右 端达到右半箱体21b)。油流出通路72的右端通过在右半箱体21b中的分界 平面Bl上凹陷形成的连通槽75与主油沟76的^f黄向中部连通,该主油沟76 基本平行于曲轴31地延伸穿过曲轴箱21中的左右半箱体21a, 21b。即, 流入油流出通路72的油,通过连通槽75流入主油沟76的横向中部。连通 槽75也可以在左半箱体21a中形成,并也可以在左右半箱体21a, 21b二者 中同时形成。如图6所示,在左右半箱体21a, 21b的分界平面Bl上主油沟76、油 流出通路72和连通槽75相对的多个部分处设置整体地包围周边的单个环 形密封件78。即,密封件78沿着周边围绕分界平面Bl上的包括主油沟76、 油流出通路72和连通槽75的连通部分的周边,当左右半箱体21a, 21b整 体装配时,连通部分可以容易且可靠地;波密封。又如图7所示,主油沟76和油流出通^各72在分界平面Bl上的被分开 部分通过各个套管76c, 72c连接。沿着左半箱体21a中的上述连通部分的 周边的一部分为沉孔凹入部分。密封件78装入由该凹入部分和每一套管的 周边形成的槽中,从而形成连通部分。沿着该连通槽纵向的壁75a在连通槽 75的宽度方向上于两侧突出,密封件78配合到由各个壁75a和凹入部分形
成的槽,从而形成连通部分。同时,在右半箱体21b中的连通部分的周边具有没有凹凸不平的平密封面。在排出侧73上的油路的分界平面Bl上的 分开部分、冷却水连通通^各74和卸荷通^各77通过各套管73c, 74cl, 77c 连接,并由设在每一个套管(见图3, 5, 6)周边上的各个密封件(0形圈)73d, 74dl, 77d密封。如图3所示,左右轴承42a, 42b中的润滑油供给通^各与主油沟76的 左右两端连接,所述左右轴承42a, 42b形成在左右半箱体21a, 21b中形成 左右曲柄轴承36a, 36b的左右内壁41a, 41b中。在左右轴承中的润滑油供 给通路42a, 42b与曲轴31(曲柄轴线Cl)基本垂直地延伸,并与左右曲柄轴 承36a, 36b内的润滑油供给槽43a, 43b连通。这样,流入主油沟76中的 机油被供给左右金属轴承39a, 39b的滑动表面。主油沟76的左端在左内壁41a(左曲柄轴承36a)的左侧上延伸,并且油 传感器69的检测元件与该左端相对。同时,基本上与曲轴31平行延伸的 位于发电机一侧的油路44连接至位于右内壁41b(右曲槽轴承36b)的右侧上 的主油沟76的右端。发动才几上的油^各44与形成在右箱盖21c上的盖45中 的油路连通。在盖45中的油路中适当地形成与右箱盖21c内的发电机37相对的注 油口 45a。这样,主油沟76中的一部分油通过发动机上的油^各44和盖45 中的油路供给发电机37。下文中,盖45中的油路可称为发电机的润滑油供 给通路46。在右半箱体21b和右箱盖21c之间的垂直于横向的分界平面(配合平面) 上,发动机一侧的油路44和盖45中的油路的分开部分通过套管44c连接, 并通过设在该套管周边上的密封件(O形圈)44d密封。分界平面上的冷却水 连通通路74的分开部分通过套管74c2连接,并通过设在该套管周边上的密 封件(0形圈)74d2密封。供给至左曲柄轴承36a的一部分油通过在左半箱体21a等上形成的位 于汽缸一侧的油路79(见图5),供给汽缸盖33中(在阀腔中)的阀系。汽缸盖 33中的油通过位于汽缸部分22右侧的凸轮链腔55,返回至曲轴箱21的下 部的油盘。曲轴箱21的内部和传动箱23的内部油密封地隔开,没有油供 给至带式连续可变传动装置24。标号39c表示设置在邻接左曲柄轴承36a 的轴向外侧处并油密封地密封左曲柄轴承36a和左轴颈31a的油封。
同时,供给右曲柄轴承36b的一部分油,通过沿径向穿透曲轴31的右 轴颈31 b的油孔47a、沿径向穿透曲柄销31 e的油孔47a和沿对角连接各油 孔47a, 47b的油孔47c,供给连杆35的大直径端35a内的金属轴承的滑动 表面。即,形成主要由各油孔47a, 47b, 47c形成的连杆润滑油供给通路48, 用于将机油从右曲柄轴承36b供给连杆35周围。分别在右轴颈31b的周边 和右金属轴承39b的内表面上形成使油流动的环形槽。供给连杆35的大直 径端35a的一部分油,通过连杆35的内部,供给小直径端35a内的金属刷 的滑动表面以及其它元件。如图4所示,油泵81设置在右半箱体21b中的曲轴31(曲柄轴线Cl) 的对角线下侧的前端。基本上与曲轴31平行并横穿左右半箱体21a, 21b 的卸荷通路77设置在油泵81的卸荷口的左侧。如图5所示,在左半箱体21a的左侧壁21d上,座71(滤油器68)设置 在曲轴31的对角线下侧的前方。与座71的油槽71a连通的油流出通^各72 设置在油泵81的排出口的左侧。排出侧上的油路73 、油流出通路72 、卸荷通路77 、主油沟76和横穿 左右半箱体21a, 21b的冷却水连通通路74在曲轴箱21中密集地布置在曲 轴31的对角线下侧的前方。在主油沟76 、油流出通路72和连通槽75上设 置整体包围上述部分的周边的环形密封件78,所述部分的各个一半部分在 左右半箱体21a, 21b的分界平面上相对(见图5)。如图6和8(a)所示,在左半箱体21a中,在曲轴31的对角线下侧的后 方设置簧片阀91,其分隔设置曲轴箱21中的曲轴31的空间K(曲柄设置空 间)和曲轴箱21的下部中的油墨P。簧片阀91为基本上水平的板,并且中 心具有方形的连通孔92a的框架板92、 一侧固定至框架板92的下表面的弹 性板93和覆盖该框架板92的周边的密封件94形成整体。矩形的弹性板93比连通孔92a大,并且其前端的短边部分利用一对螺 钉95固定在框架板92上。当不加负荷时以及当从下侧加负荷时,弹性板 93封闭连通孔92a,而当从上侧加负荷时,通过向下偏移,打开连通孔92a。 这样,根据活塞34的往复运动,使曲柄设置空间K的内部压力变化,可适 当地打开和关闭簧片阀91,摩擦减小,并且曲柄设置空间K中的机油可循 环进入油盘P中。即,当由于发动机E工作使密封的曲柄设置空间K中的
压力改变时,簧片阀91间歇式地开闭,使得曲柄设置空间K中的油向下流动,即流入油盘p中。在俯-现图中呈U形并在分界平面B1 —侧开;^文的切口 97设在隔开左半 箱体21a中的油盘P和曲柄设置空间K的左分隔壁96a上。切口 97的内周 的切口 91内开放的横截面为U形,并且在其周边上设有密封件94的簧片 阀91在密封条件下保持在该切口内。簧片阀91的一侧与分界平面Bl相对, 而右半箱体21b的右分隔壁96b的一侧在密封条件下紧靠在上述一侧上。簧片阀91在俯视图中基本上为矩形,并且切口 97的深度方向一侧上 的一对角部与分界平面Bl上的一对角部相对,并倒角成半径较大的圓弧。 至于簧片阀91的位于切口 97深度方向一侧上的各个角部,与前端角部相 对的后端角部倒角成半径更大的圓弧,因此,可防止当将平的簧片阀91固 定在曲轴箱21上时发生诸如沿错误方向连接簧片阀91 一类的错误装配。簧片阀91后侧上固定至弹性板93的一部分的垂直宽度(每个螺钉95 的高度)设成比切口 97的内周的U形部分内的垂直宽度大,并且切口 97后 侧的U形部分的深度设成比在切口 97前侧上的U形部分的深度大。这样, 即使如图8(b)所示,簧片阀91在切口 97中的装配方向错误,每一个螺钉 95与切口 97后侧的内周干涉,簧片阀不能装入切口中,从而可以防止簧片 阀91的错误装配。如上所述,与上述实施例相当的油路结构是基于以下的发动机E油路 结构的,其中,支承曲轴31的曲轴箱21在曲柄的轴向上被分开,并设有 分别4黄穿曲轴箱21的分界平面Bl的油流出通^各72和主油沟76,该油流出 通路72和主油沟76基本上与曲轴31平行,在曲轴箱子的至少一个分开的 主体(左半箱体21a)的分界平面Bl上形成连接油流出通路72和主油沟76 的连通槽75,并且为油流出通路、主油沟和连通槽设置整体地包围油流出 通路72、主油沟76和连通槽75的周边的环形密封件78,所述油流出通路、 主油沟和连通槽的各个一半部分在分界平面Bl上彼此相对。根据这个结构,通过利用环形密封件78将流出通路72和主油沟76与 连通槽75 —起整体密封,在密封油流出通路72和主油沟76在分界平面Bl 上的分开部分时,可以减少装配的工时和成本,并可以保证油流出通^各72 和主油沟76在分界平面上的密封性能。另外,因为只需在曲轴箱21的分 界平面Bl上形成连通槽75,就可以容易地4吏油流出通路72和主油沟76 连通,因此油路结构简单,布置每一个油路的自由度可增加,可避免发动 才几尺寸增大,并可以减少加工连通通^各的工时。另外,在该油路结构中,将滤筒式的滤油器68连接至曲轴箱21—侧, 油流出通路72与滤油器68的出油口 68d连通,主油沟76与曲轴箱21的 每一个曲柄轴承36a, 36b连通。才艮据这个结构,当滤油器68的入油口 68c与油泵81的排出口相对设 置时,与滤油器68的出油口 68d连通的出油口 72和与每一个曲柄轴承36a, 36b连通的主油沟76可以分开设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油流出通 3吝72和主油沟76可以容易地连通,所以可以形成有效的油路结构,并且 可提高每一个油路布局的自由度。如图9和10所示,在左半箱体21a的前端的下侧上i殳有冷却水入口 112 作为汽缸32中的水套lll(见图ll)的一部分。冷却水连通通路74的左端与 冷却水入口 112连接,而冷却水入口在左半箱体21a中向汽缸装配平面(装 配汽缸32的基座的平面)T1开放。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入口 112吸入包围顶 部开》文(叩endeck)式汽缸32中的汽缸筒周边的水套111中。因为冷却水入口 112向后延伸,使冷却水入口接近分别位于冷却水入 口后面的排放侧的油路73和油流出通路72,并且还设有在排出侧的油路 73和油流出通路72之间延伸的延伸部分112a,所以对在曲轴箱21中循环 的机油的冷却性得以提高。汽缸32的水套111中的冷却水从汽缸32的端平 面(安装汽缸盖33的基座的平面)T2进入汽缸盖33的水套中后,冷却水从 汽缸盖33的上部右侧的冷却水出口 113(见图12),通过没有示出的散热器 回到水泵86。如图11和12所示,在汽缸32的上侧和下侧上在左右两侧上分别设置 螺栓插入孔114,用于插入从曲轴箱21沿着汽缸轴线C2向前伸出的没有示 出的短螺栓。同样,在汽缸盖33的上侧和下侧上在左右两侧上分别设置与 每一个螺栓插入孔114相应的螺栓插入孔115。通过将双头螺栓(stud bolt) 插入各个螺栓插入孔114, 115中,从阀腔一侧将螺母拧紧在各个螺栓上, 可以整体地将汽缸32和汽缸盖33固定在曲轴箱21上。又如图13所示,左半箱体21a中汽缸一侧的油路79在汽缸装配平面 Tl的左上侧开放。同时,在汽缸32的基座平面上形成位于基座一侧的连通 槽116,该连通槽116使左上侧的螺栓插入孔114与汽缸一侧的油路79连 通。在汽缸盖33中,在左侧壁33b的左上侧上在螺栓插入孔115的附近, 形成纵向油路117,该油路在盖中沿着汽缸轴线C2从汽缸盖33的基座延伸 至凸轮轴52的轴线C3的高度处;并且从在头部中的纵向油路117的端部 至支承凸轮轴52的左端的左凸轮轴承121形成倾斜油路118,该油路在沿 汽缸轴线观察时相对于轴线C3倾斜,并且直线延伸。因为盖中的纵向油路 117和盖中的倾斜油路118位于汽缸盖33的左侧,即位于与凸轮链54相反 的一侧上,所以其布局不受凸轮链54和从动链轮53的影响。在汽缸32的端平面T2上,在端部的一侧形成一个连通槽119,它使左 上侧的螺栓插入孔114和盖的一侧的纵向油路117连通。因此,供给左曲柄 轴承36a的一部分油通过在汽缸一侧的油路79、基座一侧的连通槽116、螺 栓插入孔114、端部一侧的连通槽119、盖中的纵向油路117和盖中的倾斜 油路118进入左凸轮轴承121中,在该部分油从凸轮轴52的左端进入其内 部空间后,该部分油通过内部空间适当地供给阀系(valve train )的每一个 滑动部分以及其它部分。也就是说,汽缸32的左上侧的螺栓插入孔114在汽缸中起到将机油供 给阀系的纵向油^各114a的作用。用于从左曲柄轴承36a将机油供给凸轮轴 52的周围(阀系)的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主要由汽缸一侧的油路79、 汽缸中的纵向油路114a(螺栓插入孔114)、盖中的纵向油路117和盖中的倾 斜油路118构成(见图2)。如上所述,相当于实施例的上述油路结构是基于以下发动机E的油路 结构,其中该发动机E设有支承曲轴31的曲轴箱21、从曲轴箱21突出的 汽缸32、连接至汽缸32端部的汽缸盖33、覆盖曲轴箱21的一侧的右箱盖 21c和设置在曲轴箱21内的发电机37。此外,相当于实施例的所述油路结 构设有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连杆润滑油供给通路48、发动机润滑 油供给通路46和主油沟76,其中,所述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从左曲 柄轴承36a通过汽缸32和汽缸盖33将机油供给凸轮轴52的周围,所述连 杆润滑油供给通路48从右曲柄轴承36b通过曲轴31将机油供给连杆35的 周围,所述发动机润滑油供给通路46通过右箱盖21c将机油供给发动机37, 而所述主油沟76沿曲轴的轴向方向在各个曲柄轴岸义36a,36b的外侧上进一 步延伸。主油沟76分支为位于左轴承中柄与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连 通的润滑油供给通路42a、位于右轴承中柄与连杆润滑油供给通路48连通 的润滑油供给通路42b、以及位于发动机一侧柄与发动机润滑油供给通路 46连通的油3各44。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左轴承中将油供给凸轮轴52周围的润滑油供给 通路42a、右轴承中将油供给连杆35周围的润滑油供给通路42b以及发动 才几一侧上将油供给发动才几的油路44直接/人主油沟76分支出来,所以可减 少油路的盘绕,减少流动阻力,增加油的循环量,机油可以平衡地供给发 动机的每一部分,并可以简单和紧凑地布置多个油路。此外,可以简化多 个油3各的加工。此外,对于油路结构,汽缸32设有将汽缸32和汽缸盖33固定在曲轴 箱21上的用于双头螺栓的螺栓插入孔114,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从 与凸轮链54相反一侧上的左曲柄轴承36a通过螺栓插入孔114与汽缸盖33 连通,并且机油通过汽缸盖33中分别提供位于与凸轮链54相反一侧上的 左侧壁33b上的盖中的纵向油路117和盖中的倾斜油路118供给凸轮轴52 的周围。根据上述结构,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的一部分可以容易地利用 汽缸32的螺检插入孔114来形成。另外,通过在汽缸盖33的左侧壁33b 上的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中分别提供盖中的纵向油路117和盖中的 倾斜油路118,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凸轮轴52端部的润滑,并且盖中的纵向 油路117和盖中的倾斜油路118可简单而紧凑地布置。另外,通过在汽缸盖 33中,在与凸轮链54相反一侧上的左侧壁33b上的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 120中,分别提供盖中的纵向油路117和盖中的倾斜油路118,可以避免与 凸轮链54等的干涉,并且可以容易地形成盖中的纵向油路117和盖中的倾 斜油路118。另外,在上述油路结构中,当利用在主油沟76的上游的冷却水连通通 路74冷却机油时,由于与主油沟76的上游连通的油流出通路72靠近冷却 水连通通路74,所以可将较低温度的机油供给发动机的每一部分,从而可 增强发动机的冷却性能。另外,在油路结构中,由于凸轮链54和油泵驱动链85设在发动机37 的一侧的右曲柄轴承36b和发动机37之间,所以绕在曲轴31上的每一个 链54, 85集中在一侧上,每一个链54, 85的装配可操作性得到提高,并 且通过将每一个链54, 85设在发动机37的一侧上,可使油腔空间集中。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例如,可以应用于单元摆动式以外的发 动机,如多缸发动机或DOHC发动机;更不用说,本发明还可应用于除了 小型摩托车以外的摩托车和三轮或四轮车上。在不偏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 内,可做出各种改变。l一摩托车(鞍骑式车) 21 —曲轴箱21a—左半箱体(一个分开的主体)21b—右半箱体21c—右箱盖(曲轴箱盖)31 —曲轴32—汽缸33 —汽缸盖33b—左侧壁(侧壁)35 —连杆36a—左曲柄轴岸义(一个曲柄轴岸义)36b—右曲柄轴承C另 一个曲柄轴承,发动机一侧上的曲柄轴岸" 37—发电机42a—左轴承中的润滑油供给通路(第 一油路) 42b—右轴承中的润滑油供给通路(第二油路) 44—发电机一侧上的油路(第三油路) 46—发电机润滑油供给通^各 48—连杆润滑油供给通^各 52—凸轮轴 54—凸轮链 68 —滤油器72—油流出通路(第 一 油路)74— 冷却水连通通^各(水套)75— 连通槽76— 主油沟(第二油路)
78—密封件85—链(油泵驱动链)114一螺栓插入孔117— 盖中的纵向油^各(盖中的油路)118— 盖中的倾斜油路(盖中的油路) 120 —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 E—发动机B1 —分界平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E)的油路结构,其中,支承曲轴(31)的曲轴箱(21)在曲柄的轴向上被分开,该油路结构包括穿过所述曲轴箱(21)的分界平面(B1)基本上与所述曲轴(31)平行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油路(72,76);连接每一个油路的连通槽(75),该连通槽(75)形成在所述曲轴箱(21)的至少一个分开的主体(21a)的分界平面(B1)上;整体地围绕所述油路和连通槽(75)的周边的环形密封件(78),为在分界平面(B1)其各个一半部分彼此相对的油路和连通槽(75)设置所述环形密封件(78)。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路结构,其中, 一滤筒式滤油器(68)连接至 所述曲轴箱(21)的一侧;所述第一油路(72)与所述滤油器(68)的出油口(68d)连通;并且 所述第二油路(76)与所述曲轴箱(21)的曲柄轴承(36a, 3 6b)连通。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路结构,其中,还包括从所述曲轴箱 (21)突出的汽缸(32);连接至所述汽缸(32)的端部的汽缸盖(33);覆盖所述曲 轴箱(21)的一侧的曲轴箱盖(21c);和设置在所述曲轴箱(21)内的发电机(37), 该油^各结构还包括从一个曲柄轴承(36a)通过所述汽缸(32)和汽缸盖(33)将机油供给凸轮 轴(52)的周围的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连杆润滑油供给通路(48);通过所述曲轴箱盖(21 c)将机油供给所述发电机(37)的发电机润滑油供 给通路C46);和沿所述曲轴(31)的轴向在每一个曲柄轴承(36a, 36b)的外侧上进一步延 伸的主油沟(76),其中,所述主油沟(76)分支为与所述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连通 的第一油路(42a)、与所述连杆润滑油供给通路(48)连通的第二油路(42b)、和 与所述发电机润滑油供给通路(46)连通的第三油路(44)。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路结构,其中, 所述汽缸(32)设有用于将所述汽缸(32)和汽缸盖(33)紧固至所述曲轴箱 (21)的双头螺栓的螺栓插入孔(114);所述凸轮轴润滑油供给通路(120)通过所述螺栓插入孔(114)从位于与 凸轮链(54)相反一侧上的曲柄轴承与所述汽缸盖(33)连通;并且机油通过所述汽缸盖(33)中设置在与所述凸轮链(54)相反一侧上的侧 壁(33b)上的盖中的油路(117, 118)供给至所述凸轮轴(52)的周围。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油路结构,其中,与所述主油沟(76)的上 游侧连通的油路(72)靠近水套(74)设置。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油路结构,其中,所述凸轮链(54)和一油 泵驱动链(85)设置在所述发电机(37)—侧上的曲柄轴承(36b)和所述发电机 (37)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路结构,其中可减少装配工时和成本,保证曲轴箱分界平面上各个油路的密封性能,并且各油路可以容易地连通,从而避免发动机尺寸增大。在所述油路结构中,设置了分别穿过曲轴箱的分界平面并基本上与曲轴平行的油流出通路(72)和主油路(76),在曲轴箱的至少一个分开的主体(左半箱体(21a))的分界平面上形成连接油流出通路(72)和主油沟(76)的连通槽(75),并且为在分界平面上其各个一半部分彼此相对的油流出通路(72)、主油沟(76)和连通槽(75)设置整体地围绕它们的周边的环形密封件(78)。
文档编号F01M11/02GK101153551SQ20071016178
公开日2008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9日
发明者新妻桂一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