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937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排气的消声器。
背景技术
一般汽车发动机排出废气时,废气的压力在排气口处迅速变化以及和管壁发生摩擦产生振动,由于振动产生噪声。在现在技术中,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中设置有消声器,消声器的是通过消耗气流能量,减小气流的压力波动振幅,可起到减小噪声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发动机的消声器中,气流通过阻力大,排气背压高,引起的发动机功率损失大,使汽车的动力性能下降。一般发动机车辆上使用的消声器都是气流和噪声的通过路径一致,也就是说气流怎么通过消声器流动出去,噪声也通过这个路径传递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想要使噪声衰减大,必须增加噪声传递途径,这样气流经过时,路径增大就会增大压力损失,使背压增大,功率损失增大,汽车动力性、经济性下降,可见这种方法没法实现汽车性能和NVH (Noise、Vibration、Harshness)技术的双重兼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消声器中气流通过阻力大、噪声大、排气背压高、发动机功率损失大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主要由壳体、垂直设置的进气管、水平设置的排气管和内管组成,所述内管水平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内管位于所述进气管和排气管之间。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左侧壁、右侧壁、上壁、下壁、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平行于所述右侧壁设置,且将所述壳体分割成三个部分;第一隔板设置在左侧壁和第二隔板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上壁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一腔体,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下壁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壁和下壁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三腔体,所述第三隔板、右侧壁、上壁和下壁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四腔体。进一步,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上壁和所述第一隔板将外界气流直接引入第二腔体;所述排气管穿过第三隔板和右侧壁将各腔体内气体排出外界,所述内管设置在第二腔体和第四腔体之间,穿过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连通第二腔体和第四腔体。进一步,所述进气管、排气管和内管为穿孔管,噪声通过管壁上的穿孔进入各空腔;进一步,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管的两端口径相同,所述内管为缩口管,其设置在第四腔体内部分的管径小于其设置在第二腔体内部分的管径。进一步,所述进气管、排气管和内管上缠绕设置了玻璃纤维丝,所述第一腔体内也填充有玻璃纤维丝,均用于减小噪声。[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均为穿孔板,噪声通过隔板上的穿孔进入各个腔体内。该汽车排气消声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车排气消声器在发动机正常工作范围内,排气噪声小, 背压低,功率损失小。(二)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车排气消声器使得整车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大幅度提升。(三)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车排气消声器设计合理简单,易于加工生产,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用性强。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排气消声器俯视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 一进气管;2—第一腔体;3—第一隔板;4一壳体;5—第二腔体;6—第二隔板; 7—第三腔体;8—第三隔板;9一第四腔体;10—排气管;11 一内管;21—左侧壁;22—右侧壁;23—上壁;24—下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排气消声器,主要由壳体4、垂直设置的进气管1、水平设置的排气管10和内管11组成;内管11水平的设置在所述壳体4的内部,内管11位于所述进气管1和排气管10之间。壳体4包括左侧壁21、右侧壁22、上壁23、下壁、M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 ;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平行于右侧壁22设置,且将壳体4分割成三个部分;第一隔板3设置在左侧壁21和第二隔板6之间且垂直于第二隔板6 ;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6和上壁23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一腔体2,第一隔板3、 第二隔板6和下壁M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二腔体5,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8、上壁23和下壁M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三腔体7,第三隔板8、右侧壁22、上壁23和下壁M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四腔体9。进气管1穿过上壁23和第一隔板3将外界气流直接引入第二腔体5 ;排气管10穿过第三隔板8和右侧壁M将各腔体内气体排出外界,内管11设置在第二腔体5和第四腔体9之间,穿过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连通第二腔体5和第四腔体9。进气管1、排气管 10和内管11为穿孔管,噪声从管壁上的穿孔进入各空腔;进气管1和排气管10的两端口径相同,内管11为缩口管,其设置在第四腔体9内部分的管径小于其设置在第二腔体5内部分的管径。进气管1、排气管10和内管11上缠绕设置了玻璃纤维丝,第一腔体2内也填充有玻璃纤维丝,均用于减小噪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均为穿孔板,噪声通过隔板上的穿孔进入各个腔体内。如图所示箭头方向为气流方向,外界气流进入会沿着进气管1直接进入第二腔体 5,因为第一腔体2内部填充玻璃纤维丝,气流基本不进入第一腔体2。然后大部分气流选择经过压力较小路径,通过内管11进入第三腔体7,部分气流经过第二隔板6进入第三腔体7,由于气流会选择压力小,路径短的路线流动,所以只有很少量的气流进入第四腔体9。第三腔体7中的气流直接通过排气管10,排出消声器外部。因而从整个气流的路径来看,明显比其他消声器的路径短了很多,功率损失很小。噪声沿着进气管1进入消声器,部分噪声通过进气管1上的穿孔进入到第一腔体 2内,填充在第一腔体内的玻璃纤维丝增加了摩擦,削弱了噪声;噪声进一步经过第二隔板 6的穿孔进入第三腔体7内,部分噪声直接进入第二腔体5,分两个部分进一步减弱噪声;然后经过内管11部分进入第三腔体7,部分进入第四腔体9,第四腔体9中部分噪声通过第三隔板8的穿孔进入到第三腔体7内,最后经排气管10排除到整个消声器外部。从整个噪声的传递路径来看,明显比气流的路径要长得多,噪声能量损失增大,噪声在传递的过程中多次被削减,经过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消声器噪声大大减小。(一)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车排气消声器在发动机正常工作范围内,排气噪声小, 背压低,功率损失小。(二)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车排气消声器使得整车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大幅度提升。(三)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车排气消声器设计合理简单,易于加工生产,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用性强。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主要由壳体(4)、垂直设置的进气管(1)、水平设置的排气管 (10)和内管(1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1)水平的设置在所述壳体(4)的内部,所述内管(11)位于所述进气管(1)和排气管(1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包括左侧壁(21)、 右侧壁(22)、上壁(23)、下壁(24)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所述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平行于所述右侧壁(22)设置,且将所述壳体(4)分割成三个部分;第一隔板(3)设置在左侧壁(21)和第二隔板(6)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第二隔板(6);所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6)和上壁(23)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一腔体(2),所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6)和下壁(24)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二腔体(5),所述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8)、 上壁(23)和下壁(24)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三腔体(7),所述第三隔板(8)、右侧壁(22)、上壁(23)和下壁(24)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第四腔体(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穿过所述上壁 (23)和所述第一隔板(3)将外界气流直接引入第二腔体(5);所述排气管(10)穿过第三隔板(8)和右侧壁(24)将各腔体内气体排出外界,所述内管(11)设置在第二腔体(5)和第四腔体(9)之间,穿过所述第二隔板(6)和所述第三隔板(8)连通第二腔体(5)和第四腔体 (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排气管(10)和内管(11)为穿孔管,噪声通过管壁上的穿孔进入各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汽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和所述排气管(10)的两端口径相同,所述内管(11)为缩口管,其设置在第四腔体(9)内部分的管径小于其设置在第二腔体(5)内部分的管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汽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排气管(10)和内管(11)上缠绕设置了玻璃纤维丝,所述第一腔体(2)内也填充有玻璃纤维丝,均用于缓冲减小噪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汽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 (6)和第三隔板(8)均为穿孔板,噪声通过隔板上的穿孔进入各个腔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主要由壳体(4)、垂直设置的进气管(1)、水平设置的排气管(10)和内管(11)组成,所述内管(11)水平的设置在所述壳体(4)的内部,所述内管(11)位于所述进气管(1)和排气管(10)之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排气消声器在发动机正常工作范围内,排气噪声小,背压低,功率损失小,使得整车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大幅度提升,易于加工生产,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用性强。
文档编号F01N13/08GK201982158SQ20112006922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
发明者黄世国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