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9278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减震皮带轮、水泵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转向助力泵带轮、惰轮、发电机带轮、皮带张紧器张紧轮以及皮带,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所述水泵带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所述惰轮、所述发电机带轮、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包角大小为170°±6°。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结构紧凑、布置结构合理,各附件带轮包角适当,传动走向优化高效,依此实用新型布置结构,轮系传动更平稳、低噪,传动效率更高,降低了不必要的功率消耗,使整个发动机的各部件匹配更优化。
【专利说明】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动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当今汽车发展特别重视噪音、振动以及舒适性水平,即关注整车的NVH特性。且针对发动机的设计也更趋向于低噪、环保、紧凑及轻量化。为此,对于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来说需要更合理、优化和紧凑,以使得整个发动机的其他部件更好的优化空间布局及管路走向,以使发动机的整体运转噪声降到最低、整体布置更紧凑合理。
[0003]发动机的轮系附件包括有转向助力泵、水泵、空调压缩机、曲轴减震皮带轮、皮带张紧器、发电机、皮带惰轮、各附件支架总成和皮带。各附件的带轮有槽轮和平轮,为使发动机前端轮系传动系统平稳、高效运行,需要各附件的带轮有适当和合理的包角,及适中的松、紧边长度和皮带张力以使轮系传动更趋于低噪,减少不必要的功率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旨在通过该布置结构来解决现有发动机前端轮系的传动系统传动过程中噪声大、功率损耗大、结构不紧凑所需空间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减震皮带轮、水泵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转向助力泵带轮、惰轮、发电机带轮、皮带张紧器张紧轮以及皮带,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所述水泵带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所述惰轮、所述发电机带轮、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包角大小为170° ±6°。
[0006]优选地,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位于所述皮带外侧,置于曲轴减震皮带轮与发电机带轮之间,该皮带张紧器张紧轮的包角为180° ±6°。
[0007]优选地,所述发电机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发电机带轮的包角大小为120° ±6°。
[0008]优选地,所述惰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惰轮的包角大小为60° ±6°。
[0009]优选地,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的包角大小为 90° ±6°。
[0010]优选地,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的包角大小为 150° +6° ο
[0011]优选地,所述水泵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外侧,所述水泵带轮的包角为190° ±6°。
[00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使所述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各附件带轮包角适当,传动走向优化高效。依此实用新型布置结构,轮系传动更平稳、低噪,传动效率更高,降低了不必要的功率消耗,使整个发动机的各部件匹配更优化。【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6]请参阅图1,图1为具有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示意图。所述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各附件带轮包角适当,传动走向优化高效,依此实用新型布置结构,轮系传动更平稳、低噪,传动效率更高,降低了不必要的功率消耗,使整个发动机的各部件匹配更优化。
[0017]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减震皮带轮10、水泵带轮20、空调压缩机带轮30、转向助力泵带轮40、惰轮50、发电机带轮60、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以及缠绕于上述带轮上的皮带80,所述皮带80带动所述各带轮转动,以驱动各带轮带动对应的组件运转。
[0018]参照图1所示方向,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0位于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正下方,具体位于所述水泵带轮20以及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的中下方,通过皮带80与该水泵带轮20以及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串接。于本实施方式中,该曲轴减震皮带轮10位于所述皮带80内侧,且包角大小为170° ±6°。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位于图1所示方向中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左边,其中心较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0的中心高,位于曲轴减震皮带轮10的左上角,置于曲轴减震皮带轮10与发电机带轮60之间,并通过皮带80与该曲轴减震皮带轮10与发电机带轮60串接。于本实施方式中,该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位于所述皮带80外侧,且的包角为180° ±6°。所述发电机带轮60位于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组件的最左边,位于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的左下方,该发电机带轮60的中心较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0的中心稍高,并低于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的中心,该发电机带轮60通过皮带80与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以及惰轮50串接。于本实施方式中,该发电机带轮60位于所述皮带80内侦彳,且的包角大小为120° ±6°。
[0019]所述惰轮50位于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左上方,其中心位于图1所示方向中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中心的上方,使该惰轮50整体也位于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的上方。该惰轮50通过皮带80与发电机带轮60以及转向助力泵带轮40串接。于本实施方式中,该惰轮50位于所述皮带80内侧,且的包角大小为60° ±6°。
[0020]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40位于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右上方,其中心较图1所示方向中所述惰轮50的中心稍高,且位于惰轮50中心的右方。该转向助力泵带轮40通过皮带80与空调压缩机带轮30以及惰轮50串接。于本实施方式中,该转向助力泵带轮40位于所述皮带80内侧,且的包角大小为90° ±6°。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0位于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最右边,其中心较图示方向中转向助力泵带轮40的中心低,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0的中心高度相同,且靠右设置,使该空调压缩机带轮30整体位于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40的右下方。该空调压缩机带轮30通过皮带80与转向助力泵带轮40以及水泵带轮20串接。于本实施方式中,该空调压缩机带轮30位于所述皮带80内侧,且的包角大小为150。±6。ο[0021]所述水泵带轮20位于该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右方,其中心夹设于所述助力泵带轮40以及空调压缩机带轮30两者的中心之间,并与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的中心等高,使该水泵带轮20整体并位于曲轴减震皮带轮10的右上角,置于曲轴减震皮带轮10、空调压缩机带轮30以及助力泵带轮40三者中间。该水泵带轮20通过皮带80与该曲轴减震皮带轮10与空调压缩机带轮30串接。于本实施方式中,该水泵带轮20位于所述皮带80夕卜侧,且的包角为190° ±6°。
[0022]所述皮带80依次将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0、皮带张紧器张紧轮70、发电机带轮60、惰轮50、转向助力泵带轮40、空调压缩机带轮30以及水泵带轮20缠绕,并沿顺时针方向传动且带动上述轮系整体以顺时针方向运转,以驱动各带轮带动对应的组件运转工作。
[0023]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各附件带轮包角适当,传动走向优化高效,依此实用新型布置结构,轮系传动更平稳、低噪,传动效率更高,降低了不必要的功率消耗,使整个发动机的各部件匹配更优化。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减震皮带轮、水泵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转向助力泵带轮、惰轮、发电机带轮、皮带张紧器张紧轮以及皮带,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所述水泵带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所述惰轮、所述发电机带轮、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侦牝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包角大小为170° ±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张紧器张紧轮位于所述皮带外侧,置于曲轴减震皮带轮与发电机带轮之间,该皮带张紧器张紧轮的包角为180° ±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侦彳,所述发电机带轮的包角大小为120° ±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侦彳,所述惰轮的包角大小为60° ±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转向助力泵带轮的包角大小为90° ±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内侧,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的包角大小为150° ±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带轮位于所述皮带外侧,所述水泵带轮的包角为190° ±6°。
【文档编号】F02B67/06GK203515798SQ201320652631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2日
【发明者】许亮, 白常勋, 贺燕铭, 马童立, 周启顺 申请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