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气排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5265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尾气排气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尾气排气管。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活中,但是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它排放的大量尾气,尤其是有害气体的细微颗粒杂质和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尾气排气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尾气排气管,包括管体、连接管、反应箱、活性碳吸收箱、涡轮风扇、吸附海绵和气体相通管,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汽车排气口连接,所述管体与连接管的另一端呈倾斜状固定相通连接,所述气体相通管顶部与管体内部相连接处设置有螺纹,并通过螺纹与管体相通螺旋连接,所述反应箱设置在气体相通管内部,且设置在气体相通管的入口处,所述活性炭吸收箱设置在气体相通管内,并设置在反应箱的后方,所述吸附海绵设置在气体相通管的尾端,并设置在气体相通管与管体相结合处,所述涡轮风扇设置在活性炭吸收箱与吸附海绵的中间,所述涡轮风扇的输入端与汽车的发动开关连接,所述管体尾部通过螺丝固定设置有挡片。

优选的,所述反应箱顶部设置有注液口,并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反应箱底部设置有排液口,并设置有排液阀门。

优选的,所述气体相通管与管体中间形成有保温空间。

优选的,所述挡片为圆形,且中间设置有出气孔,所述出气孔面积小于吸附海绵的面积。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汽车尾气排气管设置反应箱,在反应箱内加入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可有效的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设置气体相通管,并与管体形成保温空间,气体相通管可以拆卸,清洗方便,并可以保温,防止排气管在寒冷的冬季因排出的气体化水结冰堵住排气管;设置涡轮风扇可以加快尾气流通的速度,该汽车尾气排气管结构简单,功能有效,大大减少了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降低了PM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挡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11、保温空间;2、连接管;3、反应箱;31、注液口;32、排液口;4、活性炭吸收箱;5、涡轮风扇;6、吸附海绵;7、气体相通管;71、螺纹;8、挡片;81、出气孔;82、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2所示一种汽车尾气排气管,包括管体1、连接管2、反应箱3、活性碳吸收箱4、涡轮风扇5、吸附海绵6和气体相通管7,连接管2一端与汽车排气口连接,管体1与连接管2的另一端呈倾斜状固定相通连接,方便气体的排出,气体相通管7顶部与管体1内部相连接处设置有螺纹71,并通过螺纹71与管体1相通螺旋连接,气体相通管7与管体1中间形成有保温空间11,设置气体相通管7,并与管体1形成保温空间11,气体相通管7可以拆卸,清洗方便,并可以保温,防止排气管在寒冷的冬季因排出的气体化水结冰堵住排气管,反应箱3设置在气体相通管7内部,且设置在气体相通管7的入口处,反应箱3顶部设置有注液口31,并设置有密封盖,反应箱3底部设置有排液口32,并设置有排液阀门,设置反应箱3,在反应箱3内加入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可有效的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活性炭吸收箱4设置在气体相通管7内,并设置在反应箱3的后方,吸附海绵6设置在气体相通管7的尾端,并设置在气体相通管7与管体1相结合处,涡轮风扇5设置在活性炭吸收箱4与吸附海绵6的中间,涡轮风扇5的输入端与汽车的发动开关连接,设置涡轮风扇5可以加快尾气流通的速度,管体1尾部通过螺丝82固定设置有挡片8,挡片8为圆形,且中间设置有出气孔81,出气孔81面积小于吸附海绵6的面积。

工作原理:将排气管通过连接管2与汽车排气口连接,通过反应箱3顶部的注液口31将高锰酸钾溶液注入,气体相通管7与管体1通过螺纹71固定连接,挡片8通过螺丝82安装在排气管的尾部,尾气通过连接管2进入反应箱3,反应箱3内的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掉尾气中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排入空气中,排除二氧化硫后的气体进入活性炭吸收箱4内,有效去除气体中的细微颗粒,最后通过吸附海绵6再次进行气体过滤,确保排出的尾气符合标准值,涡轮风扇5加速尾气的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