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3281发布日期:2018-07-07 20:2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在装配部件时无需额外加工,也容易进行部件装配操作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如下发动机,该发动机具有油冷却器和油过滤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这种类型的发动机,具有能够进行发动机油的冷却和净化的优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8480号公报(参照图4)

专利文献1的发明的问题如下。

《问题1》在装配部件时需要额外的钻孔加工。

在向发动机装配油冷却器时,需要额外的钻孔加工,以在曲轴箱上开设使油冷却器和油过滤器连通的连通路。

《问题2》发动机生产线上的部件装配变得复杂。

由于需要分别单独进行向发动机装配油冷却器和油过滤器,因此,发动机生产线上的部件装配操作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在装配部件时无需额外加工,也容易进行部件装配操作。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技术特征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具有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所述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具有:油道3;基部安装座5,设置于发动机机壁4;以及部件装配用基部6,安装于基部安装座5,

在部件装配用基部6装配有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在基部安装座5设置有与油道3的上游侧通路3a连通的油入口5a和与油道3的下游侧通路3b连通的油出口5b,

如图1所示,通过向基部安装座5安装部件装配用基部6,使得从油道3的上游侧通路3a流入基部安装座5的油入口5a的发动机油7,通过部件装配用基部6、油冷却器1、油过滤器2,从基部安装座5的油出口5b向油道3的下游侧通路3b流出。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效果1》在装配部件时不需要额外的钻孔加工。

其原因在于,如图1所示,仅将部件装配用基部6安装于基部安装座5,发动机油7就可以通过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

《效果2》部件装配操作变得容易。

其原因在于,若在制造发动机的子生产线预先将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装配到部件装配用基部6,则只需要在主生产线将部件装配用基部6安装到基部安装座5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发动机的气缸体的侧视图。

图3a~图3c是说明图1的发动机中使用的部件装配用基部的图,图3a是主视图,图3b是后视图,图3c是沿着图3a的c-c线的剖视图。

图4a~图4c是说明图1的发动机中使用的油冷却器的图,图4a是纵剖仰视图,图4b是沿着图4a的b-b线的剖视图,图4c是沿着图4a的c-c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发动机的右侧视图。

图6是图1的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7是图1的发动机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1的发动机的后视图。

图9是图1的发动机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

1油冷却器

1a油通路

1b冷却水通路

1c油通路入口

1d油通路出口

1e冷却水通路入口

1f冷却水通路出口

1g油通路反转部

1h冷却水通路反转部

2油过滤器

3油道

3a上游侧通路

3b下游侧通路

4发动机机壁

5基部安装座

5a油入口

5b油出口

6部件装配用基部

6a油过滤器安装座

6b上游侧油通路

6c下游侧油通路

7发动机油

8冷却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立式水冷多缸柴油发动机。

该发动机的概要结构如下。

如图5所示,将曲轴10的架设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其中一方作为前,另一方作为后,如图8所示,在与曲轴10的架设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将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作为左右水平方向,将从后朝向前的左手一侧作为左,右手一侧作为右。

如图5~图9所示,该发动机具有:气缸体(cylinderblock)13,与曲轴箱11上部的气缸部12一体地形成;气缸盖14,组装于气缸体13的上部;气缸盖罩15,组装于气缸盖14的上部;水泵16及油泵17,组装于气缸体13的前部;发动机冷却风扇18,配置于水泵17的前方;飞轮壳19,配置于气缸体13的后部;飞轮20,配置于飞轮壳19内;以及油底壳21,组装于气缸体13的下部。

如图5所示,在气缸盖14的正后方配置有容纳dpf的dpf箱22,在气缸盖罩15后部的正上方配置有容纳scr催化剂的scr箱23,在气缸盖14的右侧配置有共轨24。dpf是柴油发动机颗粒过滤器的简称,捕捉排气中的pm。pm是颗粒物的简称。scr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的简称。

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具有:油冷却器1、油过滤器2、油道3、设置于发动机机壁4的基部安装座5、以及安装于基部安装座5的部件装配用基部6,在部件装配用基部6上装配有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在基部安装座5上设置有与油道3的上游侧通路3a连通的油入口5a和与油道3的下游侧通路3b连通的油出口5b。

如图1所示,通过在基部安装座5上安装部件装配用基部6,使从油道3的上游侧通路3a流入基部安装座5的油入口5a的发动机油7,通过部件装配用基部6、油冷却器1、油过滤器2,从基部安装座5的油出口5b向油道3的下游侧通路3b流出。

根据上述结构,在装配部件时不需要额外钻孔的加工。其原因在于,如图1所示,仅将部件装配用基部6安装于基部安装座5,发动机油7就可以通过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

另外,部件装配操作变得容易。其原因在于,如果在制造发动机的子生产线中预先将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装配到部件装配用基部6,则只需要在主生产线上将部件装配用基部6安装到基部安装座5即可。

基部安装座5构成为,能够安装油过滤器2来代替部件装配用基部6,在将油过滤器2安装于基部安装座5的情况下,从油道3的上游侧通路3a流入基部安装座5的油入口5a的发动机油7通过油过滤器2,从基部安装座5的油出口5b向油道3的下游侧通路3b流出。

因此,在不需要油冷却器1的情况下,能够将基部安装座5用作油过滤器安装座,从而容易实现气缸体13向没有油冷却器1的机型的转用。

如图1、图5所示,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上下配置,如图1所示,下侧的油过滤器2配置在比基部安装座5的油入口5a、油出口5b更低的位置。因此,在发动机停止后,即使油道3内的发动机油7流落至油底壳,油过滤器2内的发动机油7也能保持原样,在下一次发动机启动时,发动机油7能够在短时间内充满油道3,从而能够将发动机油7快速地供给至曲轴10的轴承等发动机的滑动部25,因此,能够防止因滑动部25的润滑不足而导致的烧结。

如图1、图4a~图4c所示,油冷却器1形成为长条状,具有:油通路1a;冷却水通路1b,与油通路1a邻接;油通路入口1c以及油通路出口1d,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油通路1a连通;冷却水通路入口1e以及冷却水通路出口1f,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与冷却水通路1b连通,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油通路入口1c流入的发动机油7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油通路反转部1g反转,并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油通路出口1d流出,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冷却水通路入口1e流入的冷却水8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冷却水通路反转部1h反转,并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冷却水通路出口1f流出。

因此,油冷却器1内的发动机油7和冷却水8的通过路径长,从而促进发动机油7和冷却水8的热交换,因此,发动机油7的冷却效率高。

如图1、图3a、图3b、图3c所示,部件装配用基部6具有:油过滤器安装座6a;上游侧油通路6b,比油过滤器安装座6a更靠油流路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油通路6c,比油过滤器安装座6a相比更靠油流路下游侧,上游侧油通路6b由在内周面残留有铸造面的铸造孔形成,下游侧油通路6c由钻孔形成。

因此,由于能够由铸造孔形成上游侧油通路6b,相对于此,能够降低部件装配用基部6的制造成本,并且,即使在上游侧油通路6b的内周面残留的铸砂脱落,该铸砂也能够被油过滤器2捕捉,不会流出油流路下游侧,从而能够防止因铸砂脱落所导致的故障。

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具有:水套,由气缸体13内的气缸套13a和气缸盖14内的盖套14a构成;水泵16,将冷却水8压送至气缸套13a;恒温器箱27,导出从气缸套13a流入盖套14a的冷却水8;散热器26,从恒温器箱27导入冷却水8;以及发动机冷却风扇18,向散热器26导入发动机冷却风9。

如图1、图2所示,该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具有:油泵17,配置于气缸体13的前部;油道3,内设于气缸体13的气缸体壁13b;基部安装座5,设置于气缸体13的气缸体壁13b的外面;部件装配用基部6,安装于基部安装座5;以及油冷却器1和油过滤器2,装配于部件装配用基部6。

如图1、图3a~图3c所示,部件装配用基部6具有:落座部6d,使该部件装配用基部6落座于气缸体13的基部安装座5;油冷却器安装座6e,用于安装油冷却器1;油过滤器安装座6a,用于安装油过滤器1;上游侧油通路6b;下游侧油通路6c;上游侧冷却水通路6f;以及下游侧冷却水通路6g。

如图1、图4a~图4c所示,油冷却器1具有:交替层叠的多个油通路1a和冷却水通路1b;油入口管1m,设置有油通路1a的油通路入口1c;油出口管1n,设置有油通路1a的油通路出口1d;冷却水入口管1p,设置有冷却水通路1b的冷却水通路入口1e;以及冷却水出口管1q,设置有冷却水通路1b的冷却水通路出口1f。

如图1、图4a~图4c所示,油入口管1m和油出口管1n在油通路1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后端侧)上下配置,油通路分隔壁1r从油通路1a的一端侧(后侧)的内壁面朝向另一端侧(前端侧)被导出,油通路1a被该油通路分隔壁1r分隔成上下,在油通路1a的另一端侧(前端侧)形成有油通路反转部1g。

在该油冷却器1中,从油入口管1m的油通路入口1c流入油通路1a的上部一端侧(上部后端侧)的发动机油7在上部的分隔通路内朝向另一端侧(前端侧)流动,并在油通路反转部1g向一端侧(后端侧)反转,然后,在下部的分隔通路内朝向一端侧(后端侧)流动,并从油通路1a的下部一端侧(下部后端侧)向油出口管1n的油通路出口1d流出。

如图1、图4a~图4c所示,冷却水出口管1q和冷却水入口管1p在冷却水通路1b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前侧)上下配置,冷却水分隔壁1s从冷却水通路1b的另一端侧(前侧)的内壁面向一端侧(后侧)导出,冷却水通路1b被该冷却水通路分隔壁1s分隔成上下,在冷却水通路1b的一端侧(后端侧)形成有冷却水通路反转部1h。

在该油冷却器1中,从冷却水入口管1p的冷却水通路入口1e流入冷却水通路1b的下部另一端侧(下部前端侧)的冷却水8在下部的分隔通路内朝向一端侧(后端侧)流动,并在冷却水通路反转部1h向另一端侧(前端侧)反转,然后,在上部的分隔通路内朝向另一端侧(前端侧)流动,并从冷却水通路1b的上部另一端侧(上部前端侧)向冷却水出口管1q的冷却水通路出口1f流出。

如图1所示,油过滤器2具有:圆筒杯状的壳体2a;圆筒状的过滤器元件2b,在壳体2a内同心状地配置;未净油室2c,由过滤器元件2b划分且靠近壳体2a外周;以及净油室2d,位于壳体2a的中心侧。

如图1、图3a~图3c所示,部件装配用基部6的落座部6d具有:靠近外周的油入口室6h,与基部安装座5的油入口5a连接;以及中心侧的基部最终油出口6m,与基部安装座5的油出口5b连接。

如图1、图3a~图3c所示,油冷却器安装座6e具有:油入口室6h的油出口6n,用于插入油冷却器1的油入口管1m;再进油入口6p,用于插入油冷却器1的油出口管1n;上游侧冷却水通路6f,与气缸套13a的冷却水出口13c侧的冷却水排出软管13d连接;下游侧冷却水通路6g,与水泵16侧的冷却水吸入软管16a连接;上游侧冷却水通路6f的冷却水出口6q,用于插入油冷却器1的冷却水入口管1p;以及下游侧冷却水通路6g的冷却水入口6r,用于插入油冷却器1的冷却水出口管1q。

如图1、图3a~图3c所示,油过滤器安装座6a具有:靠近外周的油入口室6s,以及中心部的油出口6t,油冷却器安装座6e的再进油入口6p和油过滤器安装座6a的油入口室6s在上游侧油通路6b连通,油入口室6s与油过滤器2的未净油室2c连通,油过滤器2的净油室2d与油过滤器安装座6a的油出口6t连通,该油出口6t和落座部6d的基部最终油出口6m在下游侧油通路6c连通。

如图1所示,油底壳21内的发动机油7依次经由油泵17、油道3的上游侧通路3a、基部安装座5的油入口5a、部件装配用基部6的落座部6d的油入口室6h、油出口6n、油冷却器1的油入口管1m、油通路1a、油出口管1n、油冷却器安装座6e的再进油入口6p、上游侧油通路6b、油过滤器安装座6a的油入口室6s、油过滤器2的未净油室2c、过滤器元件2b、净油室2d、油过滤器安装座6a的油出口6t、下游侧油通路6c、基部最终油出口6m、基部安装座5的油出口5b、油道3的下游侧通路3b、以及曲轴10的轴承等滑动部25,返回至油底壳21。

如图1所示,气缸套13a内的冷却水8依次经由盖套14a、恒温器箱27、散热器26、以及水泵16,返回至气缸套13a,但其中一部分依次经由气缸套13a的冷却水出口13c、冷却水排出软管13d、油冷却器安装座6e的上游侧冷却水通路6f、油冷却器1的冷却水入口管1p、冷却水通路1b、冷却水出口管1q、冷却水入口6r、下游侧冷却水通路6g、冷却水吸入软管16a、以及水泵16,返回至气缸套13a。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