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5244发布日期:2019-02-22 21:33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

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因为摩擦、磨损的原因,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大量的铁屑,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混合进了机油中。如果不把这些铁屑从机油分离出来,而继续让它们随着机油的循环重新输送到各个润滑部位的话,那么,不仅起不到润滑作用,而且会加速机器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油壳底中机油含有铁屑和杂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底端开设有通孔,所述油底壳本体下端固定设置有取渣板,所述取渣板将所述通孔覆盖住,所述取渣板上沿固定设置有一圈凹槽,所述油底壳本体与取渣板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凹槽相契合的凸环,所述凸环插接在取渣板的凹槽中,所述凹槽和凸环构成的空腔中固定填塞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取渣板的凹槽外围还设置有螺栓孔,所述取渣板通过螺栓孔安装螺栓与油底壳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取渣板上与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内部设置有集污槽,所述集污槽上还固定设置有可穿过油底壳本体的通孔的磁铁和吸附包。裹挟着污染物的机油在油底壳内无规律地四处流动时,其中的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并受到磁铁和吸附包的吸引吸附到磁铁和吸附包上,逐渐推积在集污槽中,由于集污槽在油底壳底部,而且磁铁和吸附包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沉积在集污槽内的污染物难以再次呗机油带出流动,从而起到了过滤机油的作用,阻止污染物参与机油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油底壳本体采用铝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包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活性炭吸附包、分子筛吸附包或者活性氧化铝吸附包。

进一步的,所述取渣板通过铸造或冲压成形的方式形成所述集污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油底壳本体;2、通孔;3、取渣板;4、凹槽;5、凸环;6、螺栓;7、集污槽;8、磁铁;9、吸附包;10、密封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1,所述油底壳本体1底端开设有通孔2,所述油底壳本体1下端固定设置有取渣板3,所述取渣板3将所述通孔2覆盖住,所述取渣板3上沿固定设置有一圈凹槽4,所述油底壳本体1与取渣板3的凹槽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凹槽4相契合的凸环5,所述凸环5 插接在取渣板3的凹槽4中,所述凹槽4和凸环5构成的空腔中固定填塞有密封橡胶圈10,所述取渣板3的凹槽4外围还设置有螺栓孔,所述取渣板3通过螺栓孔安装螺栓6与油底壳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取渣板3上与通孔2相对应的位置处内部设置有集污槽7,所述集污槽7上还固定设置有可穿过油底壳本体1的通孔2的磁铁8和吸附包9。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油底壳本体1采用铝材料。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吸附包9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活性炭吸附包、分子筛吸附包或者活性氧化铝吸附包。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取渣板3通过铸造或冲压成形的方式形成所述集污槽7。

实际工作过程中,裹挟着污染物的机油在油底壳内无规律地四处流动时,其中的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并受到磁铁和吸附包的吸引吸附到磁铁和吸附包上,逐渐推积在集污槽中,由于集污槽在油底壳底部,而且磁铁和吸附包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沉积在集污槽内的污染物难以再次呗机油带出流动,从而起到了过滤机油的作用,阻止污染物参与机油循环,当底部沉积金属屑过多时,把油底壳倒置几分钟后,取下取渣板,将磁铁吸附的金属屑取出,并将吸附包脱附,然后盖上盖板。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