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5056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气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排气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排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0002]汽车的排气消声器用于将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安全导出,同时降低发动机的传递噪声及流体噪声,提升整车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0003]如图1所示,现有的排气消声器包括外壳体I’、穿孔管2’、内隔板3’、吸音棉4’和端盖5’,其中,穿孔管2’上设置有气孔21’,穿孔管2’的中部与内隔板3’焊接,穿孔管2’的两端与端盖5’焊接,且在穿孔管2’ 一端的端盖5’与内隔板3’之间设置有吸音棉4’。装配时,先将穿孔管2’与内隔板3’和端盖5’焊接,再将吸音棉4’包覆在穿孔管2’外,并将穿孔管2’推入外壳体I’内,最后将外壳体I’的边缘与端盖5’的边缘卷边扣压成型。
[0004]由于现有的排气消声器具有内隔板3’,如在内隔板3’的一侧填充较多的吸音棉4’则不利于整车高频噪声的吸收,如在内隔板3’两侧均增加吸音棉4’则生产制备较为复杂,需要从穿孔管2’两端塞入吸音棉4’,生产效率低。
[0005]而且吸音棉4’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吹蚀现象,一段时间后吸音棉4’容易被气流从穿孔管2’的气孔21’处带走,导致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严重下降,因此,为了防止吸音棉4’过多过快地被带走,现有的排气消声器的穿孔管2’的穿孔率较低,通常选择1.8% -2.3%的穿孔率。
[0006]这种仅在内隔板3’ 一侧填充吸音棉4’,穿孔率为1.8%-2.3%的排气消声器对车内的20Hz-150Hz范围内的低频噪声吸收效果差,具体地,对2阶和4阶噪声吸收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易生产,不易失效,对高频噪声吸收效果好的排气消声器。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排气消声器包括外壳体、穿孔管、吸音棉和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的穿孔率为4.6% -5.3% ;
[0009]还包括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包覆在所述穿孔管的气孔外侧,所述吸音棉包覆在所述网状结构外侧。
[0010]优选地,所述穿孔管的穿孔率为5%。
[0011]优选地,所述气孔为Φ3孔,孔间隙为5mm,穿孔长度为385mm-405mm,所述气孔在所述穿孔管上均匀分布。
[0012]更优选地,所述穿孔长度为395mm。
[0013]优选地,所述网状结构为三层金属网。
[0014]优选地,还包括垫圈和出气管,所述垫圈与所述穿孔管固连,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外壳体固连;所述垫圈的外壁与所述出气管的内壁过盈配合。
[0015]更优选地,所述过盈配合的过盈量为0.2mm-0.3mm。
[0016]更优选地,所述过盈量为0.25mm。
[0017]本发明提供的排气消声器的网状结构包覆在穿孔管气孔的外侧,在网状结构外侧再包覆吸音棉,生产效率高,网状结构可有效防止吸音棉的吹蚀现象,而且有利于提高穿孔率,从而可有效地降低低频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提高了整车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的排气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发明的排气消声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0021]图中标示如下:
[0022]外壳体-1’,穿孔管-2’,气孔-21’,内隔板-3’,吸音棉_4’,端盖_5’,外壳体-1,穿孔管_2,气孔-21,网状结构_3,吸音棉-4,端盖-5,垫圈-6,出气管-7。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5]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排气消声器,包括外壳体1、穿孔管2、吸音棉4和端盖5,所述穿孔管2的穿孔率为4.6% -5.3% ;
[0026]还包括网状结构3,所述网状结构3包覆在所述穿孔管2的气孔21外侧,所述吸音棉4包覆在所述网状结构3外侧,上述网状结构3可为本领域熟知的结构,例如金属纱网或塑料纱网等,只要是能包覆在气孔21外侧,且不影响气孔21正常的气流进出的结构即可,当然,为了使网状结构3更稳固地定位在穿孔管2上,还可采用点焊或胶粘等固定方式将网状结构3固定在穿孔管2上,本发明对此并不作进一步限定。
[0027]装配时,先在穿孔管2的气孔21外侧包覆上网状结构3,再将吸音棉4包覆在网状结构3外侧,并将端盖5和穿孔管2焊接,然后将穿孔管2推入外壳体I中,最后将外壳体I的边缘与端盖5的边缘卷边扣压成型,不同于具有内隔板结构的排气消声器,本发明的排气消声器的吸音棉4均布在穿孔管2的外侧,制备方便,生产效率高,吸音棉4可选用350g/L的规格,以更好地吸收中高频噪声,而且由于吸音棉4的量多于现有的排气消声器,能吸收更多的高频噪声,穿孔率也更高,因此能有效地降低20Hz-150Hz低频段的2阶、4阶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车内噪声可以降低约2.2dB (A),提升了整车的NVH品质。
[0028]本发明提供的排气消声器的网状结构3包覆在穿孔管2气孔21的外侧,在网状结构3外侧再包覆吸音棉4,生产效率高,网状结构3可有效防止吸音棉4的吹蚀现象,而且有利于提高穿孔率,从而可有效地降低低频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提高了整车乘坐舒适性。
[0029]为了更好地,有效地降低低频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所述穿孔管2的穿孔率优选为5%。
[003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气孔21的形状大小和排布方式都会对排气消声器的降噪效果产生影响,为了使排气消声器的降噪效果达到要求且便于生产,所述气孔21为Φ3孔,孔间隙为5mm,穿孔长度L为385mm-405mm,所述气孔21在所述穿孔管2上均勾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穿孔长度L优选为395_,以避免过短的穿孔长度L造成的消声频率朝高频移动,过长的穿孔长度L造成消声频率朝低频移动的缺点。
[0031]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结构3为三层金属网,这种结构不但便宜易得,而且在防止吸音棉4吹蚀的同时,可保证气流正常地进出气孔21。
[0032]由于穿孔率提高后容易造成穿孔管2的强度不足,在使用过程中穿孔管2会因热胀冷缩而导致径向尺寸发生变化,容易在气孔21处形成应力集中,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穿孔管2断裂的风险,从而导致排气消声器失效。为了延长排气消声器的使用寿命,防止穿孔管2因应力集中问题断裂,本发明提供的排气消声器还包括垫圈6和出气管7,所述垫圈6与所述穿孔管2固连,所述出气管7与所述外壳体I固连,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所述垫圈6的外壁与所述出气管7的内壁过盈配合,这样,穿孔管2与外壳体I之间为过盈配合。
[0033]当穿孔管2受热膨胀伸长时,穿孔管2带着垫圈6朝向靠近出气管7的方向移动,可以避免穿孔管2因应力集中而断裂;当穿孔管2冷却收缩时,穿孔管2带着垫圈6朝向远离出气管7的方向移动,同样可以避免穿孔管2因应力集中而断裂。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这种可有效释放穿孔管2所受应力的结构可单设置在穿孔管2的一端,或者设置在穿孔管2的两端,本发明对此不作进一步地限定。
[0034]由于垫圈6与出气管7为过盈配合,如果过盈量过小,则两者之间的缝隙容易导致排气消声器漏气而产生间隙噪声,如果过盈量过大,则穿孔管2容易卡死,在热胀冷缩时无法相对于出气管7滑动,无法解决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所述过盈配合的过盈量优选为
0.2mm-0.3mm,更优选地,所述过盈量为0.25mm。
[0035]虽然本发明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发明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外壳体、穿孔管、吸音棉和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的穿孔率为 4.6% -5.3% ; 还包括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包覆在所述穿孔管的气孔外侧,所述吸音棉包覆在所述网状结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的穿孔率为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为Φ3孔,孔间隙为5mm,穿孔长度为385mm-405mm,所述气孔在所述穿孔管上均勾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长度为39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为三层金属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和出气管,所述垫圈与所述穿孔管固连,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外壳体固连;所述垫圈的外壁与所述出气管的内壁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盈配合的过盈量为0.2mm-0.3mm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盈量为0.25_。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外壳体、穿孔管、吸音棉和端盖,所述穿孔管的穿孔率为4.6%-5.3%;还包括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包覆在所述穿孔管的气孔外侧,所述吸音棉包覆在所述网状结构外侧。发明提供的排气消声器的网状结构包覆在穿孔管气孔的外侧,在网状结构外侧再包覆吸音棉,生产效率高,网状结构可有效防止吸音棉的吹蚀现象,而且有利于提高穿孔率,从而可有效地降低低频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提高了整车乘坐舒适性。
【IPC分类】F01N1-10, F01N13-18
【公开号】CN104564241
【申请号】CN201510035280
【发明人】张鹤, 杨凯, 杨德银, 黄进, 何延刚, 吴孟兵, 朱帅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