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汽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323664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上升而依次开阀。此时,在第一控制阀开阀时,冷却液也循环至第二路径中,但是该第二路径不经由散热器以及汽缸体,因此继续促进发动机的暖机。接着,在使第二控制阀开阀时冷却液也循环至第三路径,该第三路径与汽缸体连接,因此汽缸体也某种程度被冷却,但是由于绕过散热器,因此发动机的暖机继续进行。此外,在使第三控制阀开阀时,冷却液也循环至第四路径,该第四路径与散热器连接,因此由于该散热器而冷却液的温度下降,从而可以使暖机后的发动机保持规定温度。因此,可以根据发动机的温度适当地冷却各汽缸以及汽缸盖。
[0031]又,根据上述冷却装置,在暖机中途,使第一控制阀开阀而使冷却液也循环至经由空调用加热器芯或EGR冷却器的第二路径,因此可以从暖机中途确保制热性能,又,可以适当地冷却EGR冷却器。
[0032]又,根据上述冷却装置,在暖机中途使第三控制阀开阀而使冷却液也循环至经由发动机油冷却器或自动变速器的油热交换器的第三路径中,因此可以冷却发动机油,并且适当地加热变速器油,从而可以通过粘度的尽早降低使滑动阻力尽早减少而改善燃料消耗量。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的冷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是上述冷却装置的汽缸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述汽缸体的俯视图;
图4是上述汽缸体的第二汽缸的垂直剖视图;
图5是上述汽缸体的第四汽缸的垂直剖视图;
图6是上述汽缸体的立体图;
图7是隔离件的进气侧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隔离件的排气侧的立体图;
图9是上述隔离件的俯视图;
图10是上述隔离件的排气侧的主视图;
图11是上述隔离件的进气侧的后视图;
图12是上述隔离件的倾斜部侧的侧视图;
图13是上述隔离件的引导部侧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通过上述冷却装置的冷却回路控制部进行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通过上述冷却装置进行的根据发动机温度的冷却方法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参照图1至图15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多汽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实施形态。
[0035]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多汽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I的概略结构。多汽缸发动机2 (以下简称为“发动机”)是在曲轴方向上直列配设有四个汽缸,且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相互配置在气缸盖4的相反侧的所谓横流型的直列四汽缸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2以汽缸列朝向车宽方向,其排气系统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且各汽缸的汽缸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形式搭载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未图示)内。
[0036]发动机2主要由汽缸体3、和设置于该汽缸体3的上侧的汽缸盖4构成。
[0037]另外,在图1中,汽缸体3是记载从上方观察到的情况,汽缸盖4是记载从下方观察到的情况,因此汽缸体3与汽缸盖4的进气侧(图示为“IN”)以及排气侧(图示为“EX”)的位置关系相反。
[0038]在汽缸体3上设置有后述的汽缸体侧水套33、导入孔36以及汽缸体侧排出孔37,在汽缸盖4上设置有后述的汽缸盖侧水套61以及汽缸盖侧排出孔62。而且,从导入孔36导入至汽缸体侧水套33内的冷却水W从汽缸体侧排出孔37排出,从导入孔36导入至汽缸盖侧水套61内的冷却水W从汽缸盖侧排出孔62排出。
[0039]又,在该导入孔36处设置有用于向这些水套33、61内供给冷却水W的水泵5。另夕卜,该水泵5是通过发动机2的旋转被动地驱动的泵。
[0040]该冷却装置I具备用于使冷却水W适当地经由散热器7等向这些水套33、61内循环的冷却液路径,该冷却液路径由第一路径11?第四路径14构成,对于为了使冷却水W向这些第I路径11?第四路径14中的任意一个循环而进行的路径的切换,通过冷却回路控制部101控制由恒温阀6a以及第一控制阀6b?第三控制阀6d构成的冷却回路切换部6以此进行。接着,详细说明这些第一路径11?第四路径14。
[0041]如图1所示,第一路径11连接汽缸盖侧排出孔62和导入孔36。该第一路径11绕过散热器7,另一方面依次经过测定冷却水W的温度的水温传感器102和恒温阀6a。另外,恒温阀6a是在控制阀6b?6d出故障而冷却水W的水温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打开的阀,根据该恒温阀6a,在正常时冷却水仅在第一路径11中循环,在异常时成为冷却水W还在后述的第二路径12中循环的状态,从而可以保护发动机2。又,水温传感器102设置于汽缸盖侧排出孔62的附近。
[0042]第二路径12连接汽缸盖侧排出孔62与导入孔36。该第二路径12绕过散热器7,另一方面依次经由怠速停止用水泵21、空调用加热器芯(heater core) 22、EGR冷却器23以及EGR阀24、第一控制阀6b。另外,怠速停止用水泵21是用于在怠速时暂时停止发动机2时使冷却水W流入空调用加热器芯22的泵。又,EGR冷却器23和EGR阀24以相互并列的形式经由第二路径12。
[0043]第三路径13连接排出孔37与导入孔36。该第三路径13绕过散热器7,另一方面依次经由发动机油冷却器25、自动变速器的油热交换器26、第二控制阀6c。另外,发动机油冷却器25设置于汽缸体侧排出孔37。
[0044]第四路径14连接汽缸盖侧排出62与导入孔36。该第四路径14依次经由水温传感器102、散热器7、第三控制阀6d。
[0045]冷却回路控制部101是设置于ECU100内的控制部中的一个。该冷却回路控制部101基于检测冷却水W的温度的水温传感器102、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03以及燃料喷射量传感器104、由发动机转速和燃料喷射量判定出的发动机2的负荷状态预测发动机2的汽缸盖燃烧室壁面温度T,根据所预测的汽缸盖燃烧室壁面温度T控制第一控制阀6b?第三控制阀6cL
[0046]图2和图3分别是汽缸体3的分解立体图和俯视图。汽缸体3主要由汽缸体主体30和隔离件40构成。另外,垫片50并不属于汽缸体3的结构,但是为了方便说明,而记载于图2中。
[0047]对于汽缸体主体30,直列配置的第一汽缸?第四汽缸#1?#4的汽缸孔32以其汽缸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形式设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汽缸体主体30的上表面31上设置有作为包围这些四个汽缸孔32的环状的凹槽的汽缸体侧水套33。该汽缸体侧水套33由通过汽缸体3的排气侧的排气侧流路34和通过汽缸体3的进气侧的进气侧流路35构成。
[0048]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说明中,在从进气侧观察汽缸体3时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有第一汽缸#1至第四气缸#4,在排列有这些汽缸#1?#4的汽缸列中,第一汽缸#1所在的一侧称为“一端侧”,第四气缸所在的一侧称为“另一端侧”。
[0049]又,在形成作为凹槽的汽缸体侧水套33的排气侧流路34和进气侧流路35的壁面中,将位于内侧的侧壁分别作为内壁部34a、35a,将位于外侧的侧壁分别作为外壁部34b、35b ο
[0050]又,汽缸体主体30上设置有设于汽缸列的一端侧且向汽缸体侧水套33导入冷却水W的导入孔36、和设于进气侧的汽缸列的中央部且从汽缸体侧水套33排出冷却水W的排出孔37。
[0051]此外,在汽缸体主体30上设置有可以与用于将汽缸体3与汽缸盖4通过垫片相互结合的多个汽缸盖螺栓螺纹结合的螺纹孔38…38。
[0052]垫片50是将多个金属板重叠并将多处通过铆接而形成为一体的金属薄板型垫片(sheet gasket),其整体的形状形成为与汽缸体主体30的上表面31对应的形状。
[0053]在该垫片50上,如图2所示在与汽缸体主体30的汽缸孔3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圆孔51…51,在与螺纹孔38…38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上述的汽缸盖螺栓的插通孔54…54。
[0054]又,在垫片50上设置有将汽缸体侧水套33与汽缸盖侧水套61相互连通的多个第一连通孔52…52和第二连通孔53…53。该第一连通孔52…52设置于垫片50的汽缸列的一端侧,第二连通孔53…53分别设置于排气侧和进气侧。
[0055]在将汽缸体3和汽缸盖4进行结合时,通过该垫片50所具有的弹性反力对圆孔51…51的周围和插通孔54…54的周围进行密封,防止来自于各汽缸#1?#4的燃烧室的燃烧气体的漏出和来自于水套33、61的冷却水W的漏出等。
[0056]另外,汽缸盖4在其汽缸列的另一端侧上设置有从汽缸盖侧水套61排出冷却水W的汽缸盖侧排出孔62。
[0057]图4和图5分别是汽缸体3的第二汽缸#2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