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汽缸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23664阅读:来源:国知局
和第四汽缸#4的垂直剖视图。
[0058]如图4、图5所示,配设在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部的隔离件40以其底部与汽缸体侧水套33的底面接触的形式载置,并且以在与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壁部34a、35a之间以及与外壁部34b、35b之间设置间隔的形式进行配设。
[0059]在这里,隔离件40的内周面与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壁部34a、35a之间的间隙比较狭窄,隔离件40的外周面与外壁部34b、35b之间的间隙比较宽,该隔离件40的外侧的间隙成为冷却水W流动的主要流路。另外,在简称为“排气侧流路34”或“进气侧流路35”的情况下是指该隔离件40的外侧的间隙。
[0060]又,如图4、图5的左侧所示,对于与外壁部34b之间的间隙,与设置于隔离件40的后述的阶梯部44相比靠近上侧的部分比靠近下侧的部分宽,因此排气侧流路34的流路截面积在汽缸轴方向上上侧比下侧大。
[0061]参照图7至图13说明隔离件40的结构。另外,图7、图8是从进气侧和排气侧观察隔离件40单体的立体图,图9是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10、图11是从排气侧和进气侧观察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图12、图13是从导入部侧和其相反侧观察的侧视图。另外,在这些附图中标记了示出隔离件40配设于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部时的方向的记号IN (进气侧)和EX (排气侧)。
[0062]隔离件40具有能够以在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部设置间隔的形式收纳于其中的板厚、和不从汽缸体3的上表面31突出的高度,主要由与汽缸轴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且在俯视时环状的纵壁部41构成。
[0063]例如如图7、图9、图12所示,在一端侧且进气侧的纵壁部41上设置有从其外周向外侧突出的肋状的节流部42。该节流部42由上侧节流部42a和下侧节流部42b构成,上侧节流部42a形成为与下侧节流部42b相比突出量大。
[0064]又,例如如图7、图12所示,在一端侧的纵壁部41上设置有以从纵壁部41的下端上升至汽缸轴方向的中央的形式从进气侧向排气侧平滑地倾斜的肋状的倾斜部43。
[0065]例如如图8、图11?图13所示,在排气侧的纵壁部41的汽缸轴方向的中央形成有与上述的倾斜部43的上端部连接的阶梯部44。根据该阶梯部44,在隔离件40配设在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部时,对于隔离件40与外壁部34b之间的间隔来说阶梯部44的上侧比下侧宽。
[0066]另外,例如如图7、图10、图13所示,也可以在纵壁部41的另一端侧上设置以从排气侧转入至进气侧的形式设置并与上述阶梯部44连接、且以进一步向汽缸盖侧上升的形式从排气侧向进气侧平滑地倾斜的肋状的引导部45。
[0067]又,例如如图7、图12所示,也可以在进气侧的纵壁部41的下端形成从其外周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6。
[0068]此外,例如如图7、图13所示,也可以在另一端侧的纵壁部41的下端设置作为用于插入寒冷地区用加热器的缺口部的寒冷地区用加热器插入部47。
[0069]隔离件40配设在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部,因此由具备能够承受汽缸体3内的高温的耐热性、和不会因冷却水W的水压而发生变形或破损等的程度的刚性的树脂形成。作为该树脂,例如可以选择聚酰胺系热可塑性树脂(PA66、PPA等)、烯烃系热可塑性树脂(PP)、聚苯硫醚系热可塑性树脂(PPS)等的树脂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玻璃纤维等与前述的树脂进行搭配。该树脂制隔离件40通过注射成型机一体成型。
[0070]接着,参照图6至图13说明隔离件40的作用。另外,在这些附图中标有示出隔离件40配设在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部时的冷却水W的流动的箭头。
[0071](I)首先,通过水泵5使冷却水W从汽缸体3的导入孔36导入至汽缸体侧水套33内。
[0072]此时,如图3?图5所示,隔离件40在汽缸体侧水套33内以与内壁部34a、35a之间以及与外壁部34b、35b之间设置间隔的形式配设,因此可以抑制从导入孔36导入的冷却水W直接接触汽缸体侧水套33的内壁部35a而在该部分上汽缸局部变成低温的情况。
[0073]又,如图7所示,从导入孔36导入的冷却水W被设置于导入孔36的附近的进气侧的节流部42限制向进气侧流路35的流动,因此大部分流向排气侧流路34。另一方面,下侧节流部42b与上侧节流部42a相比突出量小,因此通过了更宽的下侧节流部42b与外壁部35b之间的间隙的比较少量的冷却水W流入进气侧流路35中。
[0074]因此,与进气侧流路35相比更多的冷却水W流入排气侧流路34中,因此能够更好地冷却与进气侧相比温度更容易上升的排气侧的汽缸体3,可以抑制各汽缸的进气侧与排气侧的温度差。
[0075](2)接着,流入排气侧流路34的冷却水W如图6、图7、图12所示,通过设置于导入孔36的附近的排气侧的倾斜部43被导向汽缸体4侧而流动。
[0076]在这里,汽缸体侧水套33与汽缸盖侧水套61通过位于垫片50的一端侧的第一连通孔52相互连接,因此通过后述的冷却回路控制部101以在发动机冷态时使冷却水W仅循环至第一路径11的形式进行控制时,被导向汽缸盖4侧的冷却水W不流入汽缸体侧水套33的排气侧流路34,而是通过第一连通孔52流入汽缸盖侧水套61内。
[0077]因此,汽缸体3不会被冷却而是温度慢慢上升,从而促进发动机2的暖机。
[0078](3)接着,从倾斜部43流入排气侧流路34的冷却水W,如图8、图11所示,借助于与倾斜部43的上端部连接的阶梯部44而流向隔离件40与外壁部34b之间的间隔较宽、并流路截面积更大的阶梯部44的上侧且比下侧流入更多。
[0079]因此,对于在发动机实际工作时因排气而温度尤其容易上升的汽缸体3的排气侧上部,可以与排气侧下部相比更进一步进行冷却,因此可以抑制各汽缸的上下方向的温度差。
[0080](4)接着,在排气侧流路34中流动的冷却水W借助于与阶梯部44连接且设置于纵壁部41的另一端侧的引导部45随着从排气侧流路34向进气侧流路35流动而被导向汽缸盖侧流动。
[0081]因此,被导向汽缸盖侧的冷却水W通过设置于垫片50的进气侧的第二连通孔53容易流入汽缸盖侧水套61内,因此可以更积极地冷却汽缸盖4。
[0082](5)接着,不通过第二连通孔53流入汽缸盖侧水套61内的冷却水W通过进气侧流路35从设置于汽缸体3的进气侧的汽缸列的中央的汽缸体侧排出孔37排出。
[0083]在从导入孔36至汽缸体侧排出孔37如上所述那样流动的期间,冷却水W吸收各汽缸的热的同时水温渐渐地上升,因此第一汽缸# I的排气侧被相对低温的冷却水W冷却,而对于进气侧因节流部42而冷却水W基本上不流入且不被冷却,然而,对于第四汽缸# 4,排气侧以及进气侧被相对高温的冷却水W冷却。
[0084]因此,在将各汽缸的排气侧与进气侧的冷却进行平均并比较时,即使是位于汽缸列的两端的第一汽缸# I和第四汽缸# 4,也可以认为大致同等地冷却,因此可以抑制各汽缸之间的温度差。
[0085]由上所述,通过抑制各汽缸的上下方向的温度差、各汽缸的排气侧与进气侧的温度差以及各汽缸之间的温度差,以此可以使汽缸整体的温度分布均匀。
[0086](6)另一方面,对于通过下侧节流部42b和外壁部35b之间的间隙流入进气侧流路
35中的冷却水W,由于从隔离件40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6设置于纵壁部41的进气侧部分的下端,因此通过该凸缘部46抑制从隔离件40的下端转入至隔离件40的内侧,可以防止汽缸的上下方向的温度差扩大。
[0087](7)此外,在隔离件40上设置有寒冷地区用加热器插入部47的情况下,通过将寒冷地区用加热器插入至纵壁部41的寒冷地区用加热器插入部47中,以此可以防止汽缸体侧水套33内的冷却水W的冻结。
[0088](8)最后,节流部42、倾斜部43、阶梯部44、引导部45以及凸缘部46设置于隔离件40的纵壁部41的外周,因此可以容易与隔离件40 —起一体地形成。
[0089]图14是示出冷却回路控制部101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15是示出根据发动机温度的冷却方法的框图。以下根据图14的流程图,参照图15说明通过冷却回路控制部101进行的冷却装置I的控制方法。
[0090]首先,在发动机冷态时,所有的控制阀6b?6d闭阀(步骤SI)。此时,如图15 (a)所示,冷却水W循环至第一路径11。另外,在此时的汽缸盖4中,为了防止局部的加热且使发动机2进行暖机,而比较少量的冷却水W流入。
[0091]接着,判定汽缸盖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