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22729阅读:来源:国知局
性件213的作用力沿第一控制腔21往第一阀芯211所在位置移动,使第一阀芯211紧抵第一燃料入口 11与第一控制腔21的连通处,此时,第二燃料入口 12、第一控制腔21、以及第二控制腔22相互连通,第一燃料入口 11与第一控制腔21相互截止;
[0067]燃料喷射控制阀,设于第二控制腔22内,用于在ECU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控制第二控制腔22与燃料喷出口 3的连通或截止。
[0068]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体式喷射器,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燃料之间可以顺畅切换;其次,其可以直接替换原车喷射器并安装于原车喷射器所在位置,可以达到最佳的喷射角度,减少油耗;另外,不会产生油膜沉积和覆盖。
[006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燃料入口 11与第一控制腔21的连通处设有一由小渐大的锥形面,所述第一阀芯211上设有与所述锥形面相匹配的由小渐大的锥形部;和/或所述第二燃料入口 12与第一控制腔21的连通处设有一由小渐大的锥形面,所述第二阀芯212上设有与所述锥形面相匹配的由小渐大的锥形部。结构简单。
[0070]再进一步地,所述燃料喷射控制阀包括:
[0071]阀座41,其安装于第二控制腔22内并靠近第一控制腔21与第二控制腔22的连通处一侧,该阀座41呈T字形,具有一横向定位部、以及一开口朝下的纵向套接导向部,其中,横向定位部上开设有贯穿其本身的燃料导流孔411,且燃料导流孔411位于纵向套接导向部的外围;
[0072]电磁线圈42,设于第二控制腔22的外周,并与纵向套接导向部相对;
[0073]活动体43,其一端设于纵向套接导向部内;
[0074]第二弹性件45,设于纵向套接导向部内,并分别与活动体43和阀座41的横向定位部相抵;
[0075]针阀44,安装于第二控制腔22内,并位于活动体43与燃料喷出口 3之间,其与活动体43的另一端连接并可上下移动;
[0076]所述电磁线圈42通电时,电磁线圈42通电产生的磁力带动活动体43克服第二弹性件45的作用力沿纵向套接导向部向上移动,使针阀44跟随活动体43由下向上移动并脱离燃料喷出口 3,此时第二控制腔22与燃料喷出口 3连通;所述电磁线圈42断电时,活动体43在第二弹性件45的复位作用力下沿纵向套接导向部向下移动,使针阀44跟随活动体43由上向下移动并紧抵燃料喷出口 3,此时第二控制腔22与燃料喷出口 3相截止。结构简单,燃料喷射控制稳定。
[007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腔21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二控制腔22沿纵向延伸,且第二控制腔自上而下由大渐小。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
[0078]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燃料入口 11、第二燃料入口 12、以及燃料喷出口 3外周分别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上分别设有密封圈。结构简单,密封连接性好。
[0079]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燃料入口 11和第二燃料入口 12处分别设有过滤网。结构简单,可有效过滤燃料中的杂质。
[0080]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发明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发明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E⑶控制单元; 切换开关,与E⑶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向E⑶控制单元提供燃料切换信号、以及用于根据ECU控制单元获取的第二燃料储箱内的第二燃料的液位信号显示该第二燃料的液位; 第一燃料储箱,用于存储第一燃料; 第一燃料栗,设于第一燃料储箱内,其信号输入端与ECU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由ECU控制单元控制; 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第一燃料储箱内,其输出端与ECU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向ECU控制单元提供第一燃料储箱内的第一燃料的液位信号; 第一压力阀,设于第一燃料储箱内,与第一燃料栗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燃料管路,其一端与第一压力阀连接; 第一过滤器,其设于第一燃料管路上,用于对第一燃料进行过滤; 第二燃料储箱,用于存储第二燃料; 第二燃料栗,设于第二燃料储箱内,其信号输入端与ECU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由ECU控制单元控制; 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第二燃料储箱内,其输出端与ECU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向ECU控制单元提供第二燃料储箱内的第二燃料的液位信号; 第二压力阀,设于第二燃料储箱内,与第二燃料栗的输出端连接; 第二燃料管路,其一端与第二压力阀连接; 第二过滤器,其设于第二燃料管路上,用于对第二燃料进行过滤; 发动机; 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气缸连接; 喷射器总成,其包括一体式喷射器,其与第一燃料管路以及第二燃料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其信号输入端与ECU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根据ECU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将第一燃料或第二燃料选择喷射入发动机; 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发动机的温度信号或发动机冷却水温信号并发送至ECU控制单元; 进气压力传感器,用于获取进气歧管内的混合气压力信号并发送至ECU控制单元; 转速传感器,用于获取发动机的转速信号并发送至E⑶控制单元; 氧传感器,用于获取排气管内的氧气含量信号并发送至E⑶控制单元; 在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的发动机的温度信号或发动机冷却水温信号达到设定值时,ECU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燃料栗和喷射器总成将第二燃料喷射入发动机,发动机以第二燃料启动; 发动机以第二燃料驱动运转过程中,在所述转速传感器获取的发动机转速信号、以及进气压力传感器获取的进气歧管内的混合气压力信号达到设定值时,ECU控制单元关闭第二燃料栗并控制第一燃料栗和喷射器总成将第一燃料喷射入发动机,发动机以第一燃料驱动运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喷射器安装于进气歧管上、或者发动机的气缸缸盖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喷射器,包括喷射器主体,该喷射器主体上设有: 第一燃料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燃料管路连接; 第二燃料入口,与第一燃料入口并列设置,用于与第二燃料管路连接; 第一控制腔,与第一燃料入口和第二燃料入口连通; 第二控制腔,位于第一控制腔的下方并与第一控制腔连通; 燃料喷出口,与第二控制腔连通; 燃料切换控制阀,设于第一控制腔内,用于控制第一燃料和第二燃料的供给切换,包括第一阀芯、第二阀芯、以及位于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之间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控制腔与第二控制腔的连通处位于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之间,该燃料切换控制阀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燃料从第一燃料入口进入时产生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克服第一弹性件的作用力沿第一控制腔往第二阀芯所在位置移动,使第二阀芯紧抵第二燃料入口与第一控制腔的连通处,此时,第一燃料入口、第一控制腔、以及第二控制腔相互连通,第二燃料入口与第一控制腔相互截止;在第二状态下,第二燃料从第二燃料入口进入时产生的压力推动第二阀芯克服第一弹性件的作用力沿第一控制腔往第一阀芯所在位置移动,使第一阀芯紧抵第一燃料入口与第一控制腔的连通处,此时,第二燃料入口、第一控制腔、以及第二控制腔相互连通,第一燃料入口与第一控制腔相互截止; 燃料喷射控制阀,设于第二控制腔内,用于在ECU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控制第二控制腔与燃料喷出口的连通或截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料入口与第一控制腔的连通处设有一由小渐大的锥形面,所述第一阀芯上设有与所述锥形面相匹配的由小渐大的锥形部;和/或所述第二燃料入口与第一控制腔的连通处设有一由小渐大的锥形面,所述第二阀芯上设有与所述锥形面相匹配的由小渐大的锥形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喷射控制阀包括: 阀座,其安装于第二控制腔内并靠近第一控制腔与第二控制腔的连通处一侧,该阀座呈T字形,具有一横向定位部、以及一开口朝下的纵向套接导向部,其中,横向定位部上开设有贯穿其本身的燃料导流孔,且燃料导流孔位于纵向套接导向部的外围; 电磁线圈,设于第二控制腔的外周,并与纵向套接导向部相对; 活动体,其一端设于纵向套接导向部内; 第二弹性件,设于纵向套接导向部内,并分别与活动体和阀座的横向定位部相抵;针阀,安装于第二控制腔内,并位于活动体与燃料喷出口之间,其与活动体的另一端连接并可上下移动; 所述电磁线圈通电时,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力带动活动体克服第二弹性件的作用力沿纵向套接导向部向上移动,使针阀跟随活动体由下向上移动并脱离燃料喷出口,此时第二控制腔与燃料喷出口连通;所述电磁线圈断电时,活动体在第二弹性件的复位作用力下沿纵向套接导向部向下移动,使针阀跟随活动体由上向下移动并紧抵燃料喷出口,此时第二控制腔与燃料喷出口相截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腔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二控制腔沿纵向延伸,且第二控制腔自上而下由大渐小。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料入口、第二燃料入口、以及燃料喷出口外周分别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上分别设有密封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料入口和第二燃料入口处分别设有过滤网。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多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包括:ECU控制单元;切换开关;第一燃料储箱;第一燃料泵;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一压力阀;第一燃料管路;第一过滤器;第二燃料储箱;第二燃料泵;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二压力阀;第二燃料管路;第二过滤器;发动机;进气歧管;喷射器总成;温度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氧传感器。本发明实施例,ECU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一燃料泵、第二燃料泵、以及一体式喷射器,可适应双燃料的选择切换使用。<pb pnum="1" />
【IPC分类】F02D19/06, F02D41/30
【公开号】CN105041487
【申请号】CN201510398474
【发明人】胡松平, 孙霞林
【申请人】胡松平, 孙霞林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7月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