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444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从井中开采油、气、水;可溶性或可溶化物质或矿物泥浆的方 法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射孔器的零件。
背景技术
[0002]套管开窗侧钻井技术通过对老井、报废井、事故井实施套管开窗侧钻,使老井 复活,达到恢复产能和报废资源的重复利用。套管开窗定向井钻井技术的推广应用, 完善和推动了钻井技术的发展,成为油田节约挖潜、提高原油产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 径。目前老井眼开窗侧钻在油田的勘探、开发、增储上产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小井眼定向开窗侧钻在施工中还具有一定难度,尤其在侧钻开窗 工艺、井身轨迹控制以及后期的完井工艺方面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 便、地层穿孔效果好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000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定位短节的右端设置有连续油管, 连续油管的右端设置有导斜器,导斜器的左端设置有伸入到连续油管内的导套,导斜器 内设置有喷砂钻头,导斜器的右端设置有自动旋转定位器,自动旋转定位器外设置有套 管,封隔管柱的左端设置在套管的右端内,封隔管柱外表面设置有橡胶套,封隔管柱右 端设置有坐封筒。[0005]本实用新型的导斜器为在一个圆柱状体内加工有造斜通道,喷砂钻头设置在 造斜通道内。[0006]本实用新型的造斜通道由一条轴向的直通道与一条斜直通道相联通构成,该造 斜通道的入口位于圆柱状体的中心位置、出口位于圆柱状体的侧壁。[0007]本实用新型的轴向直通道中心线与斜直通道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Y为120° 160°。[0008]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旋转定位器的右端加工有定位齿,外表面轴向加工有导轨, 封隔管柱的左端加工坐封齿。[0009]本实用新型的定位齿的齿尖角α为45° 90°,坐封齿的齿尖角β为45° 90°。[0010]本实用新型的定位齿的齿尖角α与坐封齿的齿尖角β相同。[0011]本实用新型采用导斜器,导斜器内加工有造斜通道,钻头进入导斜器的造斜通 道内,在地面高压水的作用下,钻头伸出造斜通道,在井下套管壁上开窗钻孔,穿出套 管在地层加砂压裂;采用了自动旋转定位器,自动旋转定位器的定位齿与封隔管柱的坐 封齿啮合或脱开,本实用新型在井下不同的套管部位进行开窗钻孔加砂压裂施工作业, 实现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量。本实用新型与射孔枪相比,保护了井下套管,延长了油井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量,可在油田上推广使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 些实施例。实施例1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由油管接箍1、定位短节 2、转换接头3、连续油管4、导斜器5、造斜通道6、密封接头7、套管8、自动旋转定位 器9、封隔管柱10、橡胶套11、坐封筒12、喷砂钻头13、导套14联接构成。定位短节2的左端内与油田油管15内用转换接头3通过螺纹联接,定位短节2 左端外与油田油管15外用油管接箍1通过螺纹联接,定位短节2的右端用油管接箍1通 过螺纹与连续油管4的左端联接,连续油管4的右端用密封接头7通过螺纹与导斜器5相 联接。导斜器5的左端通过螺纹联接安装有导套14。本实施例的导斜器5的结构为在一个圆柱体内加工有造斜通道6,造斜通道6 是一条轴向的直通道与一条斜直通道相联通构成,轴向的直通道中心线与斜直通道的中 心线之间的夹角Y为140°,该造斜通道6的入口位于圆柱状体的中心位置、出口位于圆 柱体的侧壁,造斜通道6的左端位于导斜器5左端的中心位置与导套14相联通,造斜通 道6用于放置开窗侧钻的喷砂钻头13,喷砂钻头13可经导套14进入到造斜通道6内,本 实施例的喷砂钻头13为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由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销售,喷 砂钻头13通过高压水管与地面上的高压水泵联通后,喷砂钻头13可在油井侧壁上开窗钻 孔,在地层钻孔加砂压裂。导斜器5的右端用油管接箍1通过螺纹联接安装有自动旋转定位器9,自动旋转 定位器9的外壁轴向加工有导轨,自动旋转定位器9外套装有套管8,自动旋转定位器9 可在套管8内左右移动,自动旋转定位器9的右端加工有定位齿,定位齿的形状为锯齿状 结构,定位齿的齿尖角α为45°,在套管8的右端内通过螺纹与封隔管柱10的左端相联 接,封隔管柱10的左端加工有坐封齿,坐封齿状的形状为锯齿状结构,坐封齿的齿尖角 β为45°,定位齿与坐封齿可啮合或脱开,定位齿与坐封齿啮合后,自动旋转定位器9 与封隔管柱10联为一体,自动旋转定位器9与封隔管柱10不能相对转动,与自动旋转定 位器9联为一体的导斜器5不转动,造斜通道6的出口对准井下油管需钻孔的部位,即造 斜通道6内的喷砂钻头13对准井下套管需钻孔的部位,可进行钻孔作业。造斜通道6的 出口没有对准井下套管需钻孔的部位时,提升自动旋转定位器9,定位齿与坐封齿脱开, 旋转自动旋转定位器9,使得造斜通道6的出口对准井下套管需钻孔的部位,再下放自动 旋转定位器9,定位齿与坐封齿啮合,自动旋转定位器9和封隔管柱10联为一体不转动, 可进行钻孔作业。封隔管柱10中部的外表面套装有橡胶套11,橡胶套11用于减少本实 用新型与井下套管之间的碰撞,封隔管柱10右端用联接套联接有坐封筒12,坐封筒12用于本实用新型在井下钻孔作业时,将本实用新型固定油井套管上。[0019]实施例2[0020]在本实施例中,导斜器5的造斜通道6的轴向的直通道中心线与斜直通道的中心 线之间的夹角Y为120°。自动旋转定位器9的右端加工有定位齿,外表面轴向加工有 导轨,定位齿的齿尖角α为45°,封隔管柱10的左端加工坐封齿,坐封齿的齿尖角β 为45°。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0021]实施例3[0022]在本实施例中,导斜器5的造斜通道6的轴向的直通道中心线与斜直通道的中心 线之间的夹角Y为160°。自动旋转定位器9的右端加工有定位齿,外表面轴向加工有 导轨,定位齿的齿尖角α为90°,封隔管柱10的左端加工坐封齿,坐封齿的齿尖角β 为90°。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00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0024]油田实施时,喷砂钻头13与高压水管相联接,喷砂钻头13装入导斜器5的造斜 通道6内,进行定位及深度校正后,将本实用新型右端的坐封筒12向下装入油井的套管 内,通过地面加钻压进行坐封,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在井下油管的需钻孔的位置,在水力 加砂压裂时,地面高压水泵加压,造斜通道6内的喷砂钻头13被压出,在套管壁上开窗 钻孔,穿出套管进入地层钻孔,进行加砂压裂,完成一次开窗加砂压裂。上提定位短节 2,自动旋转定位器9的定位齿与封隔管柱10的坐封齿脱开,旋转定位短节2,相当于旋 转自动旋转定位器9所需要的角度,放下定位短节2,自动旋转定位器9的定位齿与封隔 管柱10的坐封齿相啮合,地面加压将坐封筒12固定在套管上,在不同的位置重新进行开 窗钻孔,在开窗侧钻的孔道内进行加砂压裂。反复多次,本实用新型在油井下套管的不 同部位进行开窗侧钻加砂压裂,实现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量。
权利要求1.一种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定位短节(2)的右端设置有 连续油管(4),连续油管(4)的右端设置有导斜器(5),导斜器(5)的左端设置有伸入到 连续油管(4)内的导套(14),导斜器(5)内设置有喷砂钻头(13),导斜器(5)的右端设 置有自动旋转定位器(9),自动旋转定位器(9)外设置有套管(8),封隔管柱(10)的左端 设置在套管(8)的右端内,封隔管柱(10)外表面设置有橡胶套(11),封隔管柱(10)右端 设置有坐封筒(1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导斜器 (5)为在一个圆柱状体内加工有造斜通道(6),喷砂钻头(13)设置在造斜通道(6)内。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造斜 通道(6)由一条轴向的直通道与一条斜直通道相联通构成,该造斜通道(6)的入口位于圆 柱状体的中心位置、出口位于圆柱状体的侧壁。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轴向 直通道中心线与斜直通道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Y)为120° 160°。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自动 旋转定位器(9)的右端加工有定位齿,外表面轴向加工有导轨,封隔管柱(10)的左端加 工坐封齿。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定位 齿的齿尖角(α)为45° 90°,坐封齿的齿尖角(β)为45° 90°。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定位 齿的齿尖角(α)与坐封齿的齿尖角(β)相同。
专利摘要一种高压喷射侧钻小井眼工具装置,在定位短节的右端设置有连续油管,连续油管的右端设置有导斜器,导斜器的左端设置有伸入到连续油管内的导套,导斜器内设置有喷砂钻头,导斜器的右端设置有自动旋转定位器,自动旋转定位器外设置有套管,封隔管柱的左端设置在套管的右端内,封隔管柱外表面设置有橡胶套,封隔管柱右端设置有坐封筒。本实用新型与射孔枪相比,保护了井下套管,延长了油井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量,可在油田上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E21B43/119GK201802366SQ20102055808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3日
发明者张江, 王林, 胡晓玲, 陶德喜 申请人:恒信泰达能源科技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