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6453发布日期:2021-04-02 09:52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涡旋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卧式涡旋压缩机是一种容积式压缩的压缩机,其通常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定子、转子、动涡旋、静涡旋等,其中定子固定在壳体内,转子通过其转轴与壳体可旋转连接,并且与定子适配,通过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带动转子和转轴转动。动涡旋和静涡旋是相互适配的,两者均设置有渐开线形的涡旋盘。动涡旋由转轴带动做偏心转动,从而与静涡旋配合压缩吸入的制冷剂。

在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壳体上开设有与安装定子、转子的腔体相通的进气口,该进气口用于通入制冷剂,在使用过程中,制冷剂内含有的润滑油会积聚在安装定子和转子的腔体底部,当润滑油积聚过多后,其与转子接触后,转子转动过程中将搅动润滑油,产生较大的搅油损失,不利于提高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能够有效的降低搅油损失。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其包括壳体以及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转子、动涡旋和静涡旋,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制冷剂通入的进气口和供制冷剂排出的排气口,所述壳体包括中间壳体以及与所述中间壳体相连的尾盖,所述中间壳体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尾盖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储油腔相通,所述转子的转轴一端可旋转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转轴上开设有油路,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油路相通的通油孔,所述通油孔与所述储油腔相通。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通油孔和所述储油腔之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下端延伸至所述储油腔的底部。

所述壳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油腔内的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储油腔分隔成上油腔和下油腔,所述挡板设置有连通所述上油腔和所述下油腔的过油通道。

所述尾盖上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储油腔内的若干凸柱。

所述尾盖上安装有电器元件。

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轴承配接,所述转轴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安装孔、所述通油孔和所述油路相通的缝隙。

所述转轴包括前端面和设置于所述前端面上的偏心轴,所述油路连通至所述前端面上。

所述偏心轴和所述动涡旋之间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油路与所述第三轴承相对设置。

所述卧式涡旋压缩机还包括与所述安装壳体相连的前盖,所述安装壳体和所述前盖之间形成安装所述动涡旋和所述静涡旋的收容腔,所述安装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收容腔和所述中间壳体的内腔。

所述前盖和所述静涡旋之间设置有腔体,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前盖上且与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卧式涡旋压缩机还包括连通所述腔体和所述储油腔的油管。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通过在中间壳体和尾盖之间设置储油腔,从进气口内通入的制冷剂先经过储油腔,使其内的大部分润滑油被暂存在储油腔内,在压缩机运行时通过抽吸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供给至轴承等需要润滑的部件润滑,能够有效的减少安装有定转子的中间壳体内的润滑油量,减少搅油损失,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储油腔内设置有若干凸柱,尾盖上用于安装电器元件,一方面,凸柱能够增大接触面积,更好的分离出制冷剂内的润滑油,另一方面,凸柱还能够提高散热效率,为电器元件散热,保障其可靠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i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ii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尾盖和中间壳体连接处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iii部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上开设有气体通道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设置有油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其包括壳体1,本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大致呈圆筒形的中间壳体10、分别连接于中间壳体10两端的尾盖11和安装壳体12、以及与安装壳体12相连的前盖13。

参考图2,前盖13和安装壳体12之间形成容纳动涡旋2和静涡旋20的收容腔21,静涡旋2固定安装在前盖13内。动涡旋2和静涡旋20之间配合形成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腔22,在静涡旋20上还开设有与压缩腔22相通的吸气孔(图未示)和排气孔23,吸气孔通常设置在静涡旋20侧面,用于吸入制冷剂;排气孔23通常设置在静涡旋20的中心位置,压缩后的制冷剂由排气孔23排出,并从开设在前盖13上的排气口130离开卧式涡旋压缩机。

中间壳体10设有内腔10a,定子3和转子4均设置在内腔10a内,定子3与中间壳体10固定连接,转子4穿设在定子3内,转子4包括转轴40,转轴40两端分别安装在中间壳体10和安装壳体12上。

中间壳体10与安装壳体12相连的一端开口,另一端设置有安装板100。安装壳体12包括延伸至中间壳体10内的第一安装座120,第一安装座120内安装有第一轴承121。在安装板10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座101,第二安装座101内安装有第二轴承102。转轴40两端分别配接在第一轴承121和第二轴承102内,从而能够顺畅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121为球轴承,第二轴承102为滑动轴承。

进一步参考图3,转轴40一端设置有偏心轴400,偏心轴400的轴线与转轴40的轴线是平行而不重合的,偏心轴400上连接有衬套401,衬套401与安装在动涡旋2的背板24内的第三轴承25配接。在转轴40旋转时,其偏心轴400能够带动动涡旋2偏心转动,使得动涡旋2和静涡旋20之间的压缩腔22产生容积变化,压缩制冷剂。

尾盖11包括与安装板100相对设置的隔板5,隔板5和安装板100之间形成储油腔110,在尾盖11上设置有与储油腔110相通的进气口113,外部的制冷剂从进气口113通入,优选的,进气口113设置在靠近尾盖11上端的位置,以便于制冷剂内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积聚到储油腔110的底部。

进一步参考图3,安装板100中部开设有通油孔103,通油孔103朝向转轴40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通油孔103为盲孔,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正如图4所示的那样,安装板100上连接有封板104,从而隔开通油孔103和储油腔110。在通油孔103和储油腔110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孔105,连接孔105连通至储油腔110的底部,如图5所示,安装板100底部与尾盖11之间设置有通道106,连接孔105连通至通道106内。本实施例中,连接孔105开设在安装板10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也可以是连接在通油孔103和储油腔110底部之间的独立的管路。

如图2所示,转轴40中心开设有与通油孔103连通的油路,油路用于将储油腔110内的润滑油输送至内腔10a内。本实施例中,油路包括中心油路402以及与中心油路402偏心设置的偏心油路403,偏心油路403一端与中心油路402连通,另一端延伸至转轴40上设置偏心轴400的前端面40a上(标号见图3)。

当转轴40转动后,偏心油路403内的润滑油从转轴40前端面40a甩出,并对中心油路402内的润滑油产生吸力,使得润滑油从储油腔110经过通道106、连接孔105和通油孔103进入中心油路402,并最终自偏心油路403流出,由于偏心油路403的出口正对着第三轴承25,因此,甩出的润滑油能够接触第三轴承25并对其进行润滑。自偏心油路403流出的润滑油将流经第一轴承121汇聚在中间壳体10底部,流经第一轴承121的润滑油能够对第一轴承121进行润滑。在中间壳体10和安装壳体12之间位于底部的位置设置有进油通道107,进油通道107连通至收容腔21内,收容腔21内的润滑油能够在动涡旋2转动时被气流带入动涡旋2和静涡旋3之间,从而对动涡旋2和静涡旋20进行润滑。

如图4所示,第二轴承102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01的安装孔101a上,在转轴40末端和安装板100之间形成有缝隙404,缝隙404与安装孔101a、中心油路402和通油孔103相通,使得润滑油在从通油孔103进入中心油路402内时,部分润滑油将经过缝隙404进入安装孔101a内,从而润滑安装孔101a内的第二轴承102。

通油孔103还可与泵油机构相连,通过泵油机构加大对储油腔110内润滑油的吸力。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储油腔110内设置有挡板50,挡板50将储油腔110分成上下设置的上油腔110a和下油腔110b,挡板50上设置有连通上油腔110a和下油腔110b的过油通道51。自进气口113进入的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将先聚集在上油腔110a内,并自过油通道51流入下油腔110b内。本实施例中,挡板50一端与隔板5相连,另一端向着安装板100延伸,且其与安装板100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过油通道51。挡板50能够保持下油腔110b内润滑油液面的稳定,防止吸入的制冷剂再次将聚集在底部的润滑油带走。

如图5所示,尾盖11上还设置有盖板111,盖板111和隔板5之间形成安装控制器等电器元件的安装腔112,电器元件安装在隔板5上。在隔板5上还设置有延伸至上油腔110a内的若干凸柱52,凸柱52呈端部小根部大的圆锥形或圆台形。一方面,制冷剂从进气口113进入后,凸柱52能够阻挡制冷剂内的润滑油,从而将润滑油从制冷剂内分离出来,吸附在凸柱52上,并最终汇聚在储油腔110内;另一方面,凸柱52能够增大隔板5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同时,润滑油和制冷剂等在经过凸柱52时也能够带走部分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有利于控制器等电器元件的散热,保证其持久可靠的工作。凸柱52和尾盖11优选为采用铝合金等散热性能较好的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工作时,自进气口113进入的制冷剂先进入储油腔110内,使其内含有的大部分的润滑油汇聚在储油腔110中,之后,含有少部分润滑油的制冷剂通过开设在安装板100上的气体通道108(标号见图7)进入中间壳体10内,在经过压缩腔22压缩后自排气孔23排出,最终从排气口130排出卧式涡旋压缩机;而储油腔110内的润滑油则从连接孔105吸入,经过中心油路402、偏心油路403以及缝隙404、安装孔101a后进入中间壳体10内,并在吸入压缩腔22内后从排气孔23排出,排出排气孔23后,一部分润滑油和制冷剂一同从排气口130排出卧式涡旋压缩机,另一部分留在前盖13的腔体131内,并在重力作用下汇聚在腔体131底部。

由于大部分的润滑油被储存在储油腔110内,从而减少了聚集在中间壳体10内的润滑油量,大大减少了转子4转动时的搅油损失,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8所示,腔体131和储油腔110之间可以通过油管7相连,油管7能够将腔体131内的润滑油导入储油腔110内循环利用,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储油腔110的容积,进一步减少聚集在中间壳体10内的润滑油,减少搅油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至少具备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通过在中间壳体和尾盖之间设置储油腔,从进气口内通入的制冷剂先经过储油腔,使其内的大部分润滑油被暂存在储油腔内,在压缩机运行时通过抽吸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供给至轴承等需要润滑的部件润滑,能够有效的减少安装有定转子的中间壳体内的润滑油量,减少搅油损失,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储油腔内设置有若干凸柱,尾盖上用于安装电器元件,一方面,凸柱能够增大接触面积,更好的分离出制冷剂内的润滑油,另一方面,凸柱还能够提高散热效率,为电器元件散热,保障其可靠的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