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盘式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055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盘式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盘式制动器,其通过电动机将制动块向圓盘转子按 压而产生制动力。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盘式制动器,公知的是利用滚珠丝杠机构、滚珠滑道(求一》,乂7°)机构等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将电动机转子的旋转运动变换成活塞的直 线运动,使制动块向圓盘转子按压而产生制动力。电动盘式制动器通过传感 器检测驾驶员的制动踏板踏力(或变位量)等,并基于该检测值利用控制装 置控制电动机的旋转,由此能够产生所希望的制动力。在这种电动盘式制动器中,如专利文献l所示,在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与 电动机之间介装有使用正齿轮的减速机构。通过该减速机构减轻电动机的负 荷,实现电动机的小型化、省电化。另外,专利文献1中还记载了一种电动 盘式制动器,其通过一个电动机驱动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专利文献1:(曰本)特开2001-173691号公报但是,使用所述现有的减速机构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存在如下问题当增 大减速比时,就造成减速机构的大型化。另外,使用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 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存在不能满足输出增大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盘式制动 器,其为小型、且能够得到大的制动块按压力。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单一的电动机、传递 该电动机的旋转的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通过各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将制动 块向圆盘转子按压的按压部件、介于所述电动机与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 构之间安装的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将增加了所述电动机的输入的旋转输 出传递到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中的一个,将该旋转输出的反力传递到另一个。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盘式制动器,由于通过减速机构将增加了所述电动机 的输入的旋转输出传递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中的 一个,将该旋转输出的 反力传递到另一个,所以能够得到大的推力。


图l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盘式制动器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盘式制动器的减速机构的纵向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盘式制动器的纵向剖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动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块磨损追随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盘式制动器的纵向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电动盘式制动器的纵向剖面图。才示i己i兌明1电动盘式制动器 2圓盘转子 4、 5制动块9 电动机/控制单元(电动机)10 减速才几构11、 12 滚珠丝杠机构(旋转/直动变换机构) 13、 14 活塞U妄压部件)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及图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盘式制动器1为钳浮动型盘式制动器,具备圆盘转子2, 其与车轮一起旋转;支架3,其固定在悬架部件等车身侧的非旋转部件上(未 图示); 一对制动块4、 5,其配置在圆盘转子2的两侧且由支架3支承;电动 钳7,其以跨过圓盘转子2的方式被配置,且通过一对滑动销6、 6沿圓盘转 子2的轴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支架3的一对臂部3A、 3A上。电动钳7在钳主体8上组装有以下元件,即、电动机/控制单元9 (电动 机)、减速机构10、 一对滚珠丝杠机构11、 12 (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及一对活塞13、 14 (按压部件)。钳主体8使主体部15、爪部16和一对凸台部17 一体形成而构成。主体部15与一制动块4相对,组装有上述元件。爪部16 从主体部15跨过圆盘转子向相反侧延伸与另一制动块5相对。一对凸台部17 从主体部15向圓盘转子2旋转方向的两侧部延伸,并连结有一对滑动销6、6。 在主体部15的中央部配置有电动机/控制单元9及减速机构10。滚珠丝杠机 构11、 12沿圆盘转子2的圆周方向并列配置在电动机/控制单元9及减速机构 10的圓盘转子2旋转方向的两侧部。减速机构10为具有中央的太阳轮18 (输入部)、啮合于其周围的三个行 星小齿轮19、支承这些行星小齿轮19的行星齿轮架20 (第一输出部)、啮合 于三个行星小齿轮19的外周的齿圈21 (第二输出部)的行星齿轮机构。太阳 轮18 (输入齿轮)和电动机/控制单元9的输出轴22 —体形成。在行星齿轮 架20上连结有第一输出齿轮23(正齿轮)。在齿圈21上连结有第二输出齿轮 24(正齿轮)。输出轴22、第一输出齿轮23、第二输出齿轮24配置在同心上。 输出轴22和齿圈21通过轴承25相互可旋转地被支承。另外,齿圈21和行 星齿轮架20通过轴承26相互可旋转地被支承。而且,齿圈21及第二输出齿 轮24通过轴承27可旋转地支承于钳主体8上。另外,行星齿轮架20及第一 输出齿轮23通过轴承28可旋转地支承于钳主体8上。一对滚珠丝杠机构ll、 12分别具备螺母29、 30;插通螺母29、 30的 丝杠轴31、 32;装填于螺母29、 30及丝杠轴31、 32的滚^Mt间的多个滚^朱 (未图示)。 一对滚珠丝杠机构ll、 12分别通过螺母29、 30和丝杠轴31、 32 的相对旋转,使螺母29、 30和丝杠轴31、 32在轴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螺 母29、 30通过推力轴承33、 34可旋转地支承在钳主体8上。在螺母29、 30 上分别一体地安装有正齿轮35、 36。正齿轮35、 36分别与减速;t几构10的第 一、第二输出齿轮23、 24啮合。滚珠丝杠机构11、 12的滚珠槽构成彼此反 方向的螺旋(螺紋)。第一、第二输出齿轮23、 24在彼此反方向旋转时,丝 杠轴ll、 12(应是31、 32)在同方向上移动。将减速机构10的太阳轮18、行星小齿轮19及齿圈21的齿数适当地设定 以得到所希望的减速比。而且,将作为输出调节装置的第一、第二齿l仑23、 24以及滚珠丝杠机构11、 12的正齿轮35、 36的齿数适当地设定,以使滚珠 丝杠机构ll、 12的螺母29、 30的旋转角相等,滚珠丝杠机构ll、 12的推力 彼此相等。滚珠丝杠机构11、 12的丝杠轴31、 32的前端部以非旋转状态安装于活 塞13、 14上。丝杠轴31、 32经由活塞13、 14将一制动块4向圆盘转子2按 压。活塞13、 14相对于制动块4利用止转销等止转装置^皮止转。活塞13、 14 与^"主体8的间隙由防尘圈37、 38密封。电动机/控制单元9将电动机、检测器其输出轴22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 置检测装置、用于控制电动机的驱动的驱动控制电路一体地组装。接着,对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制动时,基于驾驶员的制动器操作等,从车载控制器(未图示)向电 动机/控制单元9供给控制电流,由此,根据制动器操作仅使电动机的输出轴 22以所希望的转矩旋转规定的角度。通过输出轴22 (太阳轮18 )的旋转,减 速机构10的第 一输出齿轮23 (行星齿轮架20 )和第二输出齿轮24 (齿圏21 ) 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进行差动旋转,从而使滚珠丝杠机构11、 12的正齿轮35、 36旋转。此时,第一输出齿轮23和第二输出齿轮24逆向旋转。因此,构成 彼此逆向的螺旋的滚珠丝杠机构11、 12的丝杠轴31、 32—同前进,并通过 活塞13、 14将一制动块4向圆盘转子2按压。钳主体8通过该活塞13、 14 的按压的反力沿滑动销6移动,爪部16将另一制动块5向圓盘转子2按压。 这样,将制动块4、 5向圆盘转子2按压,产生制动力。在制动解除时,通过 使电动机/控制单元9的输出轴22逆转,从而使活塞13、 14后退,使制动块 4、 5从圆盘转子2离开。而且,通过车载控制器,利用各种传感器来检测各车轮的旋转速度、车 辆速度、车辆加速度、操航角及车辆横加速度等车辆状态,基于这些的检测 来控制电动机/控制单元9的输出轴22的旋转,由此能够执行增力控制、防抱 死控制、牵引力控制及车辆稳定性控制等。减速机构10采用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基本轴的一个轴为输入轴(输入 部)、差动旋转的两个轴为输出轴(输出部),在以规定的减速比增加一输出 轴输出的同时,从另一输出轴输出其反力,由此,与固定输出轴一个的情况 相比,在使电动机高速旋转时能够得到大约两倍的输出。从而能够减轻电动 机的负担,有助于小型化及省电化。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l中,在一个的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发生故障而 卡死时,存在不能动作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只要是本实施方式,两个输出 轴由于差动旋转,所以万一滚珠丝杠机构11、 12中的一个发生故障而卡死时也能够驱动另一个而能够产生制动力。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动盘式制动器, 其即使一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发生故障而卡死,也能够维持另一个的动作, 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输出轴22的旋转,滚珠丝杠机构11、 12的螺 母29、 30的旋转角相等,但通过减速机构10的各齿轮要素的齿数的及正齿 轮35、 36的齿数的设定以及滚珠丝杠机构11、 12的滚珠槽的导程的设定, 能够使活塞13、 14的按压力的分配发生变化。由此,也能够控制制动块4的 面压分布。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滚珠丝杠机构ll、 12作为旋转/直动变换 机构,但也可以使用滑动螺旋机构、滚柱螺旋机构等其它公知的旋转/直动变 换机构。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3及图4进4亍说明。另外,与 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 i羊细"i兌明。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盘式制动器4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 作为减速机构设有差动减速机构IOA。另外,作为旋转/直动变换机构设有一 对滚珠滑道机构41、 42。还设有用于将滚珠滑道才几构41、 42返回到初期位置 的复位^4勾43、 44以及补偿制动块4、 5的磨损的块磨损追随^/L构45、 46。在钳主体8的主体部分15上,在中央部设有电动机/控制单元9及差动 减速机构IOA。在电动机/控制单元9及差动减速机构IOA的两側部设有一对 复位机构43、 44。而且,在一对复位机构43、 44的側部分别设有滚珠滑道机 构41、 42。而且,在滚珠滑道机构41、 42与活塞13、 14之间介装有块磨损 追随机构45、 46。差动减速机构10A具备偏心轴47、环状的外齿齿轮50、第一齿圏51 (第一内齿齿轮)、第一齿圈53 (第二内齿齿轮)。偏心轴47与电动机/控制 单元9的输出轴22花键结合。外齿齿轮50具有通过轴承49可旋转地支承于 偏心轴47的偏心部48的齿数不同的两组外齿50A、 50B。第一齿圈51具有 啮合于外齿齿轮50的一外齿50A的内齿51A,通过轴承52可旋转地支承于 钳主体上。第二齿圈53 (第二内齿齿轮)具有啮合于外齿齿轮50的另一外齿 50B的内齿53A,并通过轴7 义54可旋转地支承于4计主体8上。在第一齿圈51 上"i殳有外齿51B,在第二齿圈53上"i殳有外齿53B。而且,通过使偏心轴478旋转而使外齿齿轮50进行公转,由此,与其一外齿50A啮合的第一齿圈51、 和与另一外齿50B啮合的第二齿圈53以规定的减速比逆向差动旋转。 .复位机构43、 44的复位轴55、 56可旋转地支承于钳主体8上,该复位 轴55、 56与分别啮合于减速^1构IOA的第一、第二齿圏51、 52的外齿51B、 5之B的正齿轮55A、 56A—体形成。在复位轴55、 56上以一体旋转方式安装 有正齿轮57、 58。在复位轴55、 56与钳主体8之间连结有复位弹簧59、 60 (螺旋弹簧)。复位弹簧59、 60通过其弹力,使复位轴55、 56以规定的设定 转矩持续向初期位置施力。滚J朱滑道机构41、 42具备旋转盘66、 67;直动盘68、 69;滚i朱70、 71 (滚动体)。旋转盘66、 67通过轴承61、 62及推力轴承63、 64可旋转地支 承于钳主体8上。直动盘68、 69与旋转盘66、 67相对、在旋转方向上被固 定且在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被支承。滚珠70、 71被装入形成于直动盘68、 69 与旋转盘66、 67的相对面的滚珠槽(倾斜槽)间。直动盘68、 69通过弹簧 72、 73持续向旋转盘66、 67侧施力。在旋转盘66、 67上形成有与复位坤几构 43、 44的正齿轮57、 58啮合的外齿74、 75。而且,当》走转盘66、 67旋转时, 滚珠70、 71在倾斜的滚珠槽间进行滚动,由此,直动盘68、 69根据旋转盘 66、 67的旋转角度在轴方向移动。另外,滚珠滑道机构41、 42的滚珠槽彼此 向反方向倾杀牛,;旋转盘66、 67 ^皮此向反方向^走转,由此,直动盘68、 69向 相同方向移动。接着,参照图4,对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进行说明。另外,块磨损追 随机构45、 46由于结构相同,所以在此只对一个块磨损追随机构45进行说 明。块磨损追随机构45具备调节螺母76及调节螺栓77 (参照图3 )、限制 机构78及单向超越离合器弹簧79、保持机构80。调节螺母76及调节螺栓77 介装于滚珠滑道机构41的直动盘68与活塞13之间,彼此之间螺合。限制机 构77及单向超越离合器弹簧79将旋转盘66的旋转传递给调节螺母76。保持 机构80相对于调节螺母76的旋转,赋予一定的阻力。调节螺母76相对于直 动盘68可旋转,相对于此,调节螺栓77以相对于活塞13不旋转的方式而被 止动。保持才几构80由杯形部件81、 "t氐抗部件83、 ib险垫圈84构成。杯形部件 81固定在钳主体8侧并插通调节螺母76。抵抗部件83形成为环状,与杯形部件81的端部相对,通过止动器82固定于调节螺母76的端部外周。放松垫 圈84介装于杯形部件81的端面和抵抗部件83之间。在杯形部件81及4氐抗 部件83的彼此的相对面上形成有凹凸。通过杯形部件81及抵抗部件83的凹 凸与放松垫圈84的卡合,以一定的抵抗力保持调节螺母76相对于杯形部件 81不旋转。而且,调节螺母76能够通过作用超过该抵抗力的旋转力而旋转。限制4几构78为将环部件85、 86通过螺旋状的扭簧87而彼此连结起来的 机构。环部件85、 86彼此卡合能够进行一定的相对旋转,通过扭簧87的弹 力对这些相对旋转赋予规定的设定负荷。限制机构78插通调节螺母76,从一 个的环部件86的外周部沿轴方向延伸的杆88以在圆周方向具有身见定的游隙 插入形成于滚珠滑道机构41的旋转盘66的外周部的缺口 89。由此,在旋转 盘66超过一定范围进行旋转时,该旋转经由杆88传递到环部件86。单向超越离合器弹簧79为巻装于调节螺母76的螺旋状的弹簧部件。单 向超越离合器弹簧79的一端连结于限制机构78的环部件85。而且,对于环 部件85相对调节螺母76的一方向的旋转(通过调节螺母76的旋转,调节螺 栓77向制动块4侧前进的方向的旋转)减小直径,并将其旋转传递给调节螺 母76。另外,相对于环部件85相对调节螺母76的其它方向的旋转,扩大直 径发生空转,不将其旋转传递给调节螺母76。如图3所示,电动机单元9'与电动机91、分相器92、驻车制动用齿轮 93 —体地被组装。电动机91由配置于电动机壳体卯内的定子91A及转子91B 构成。分相器92由分相器定子92A及分相器转子92B构成,检测电动机91 的转子91B的旋转位置。驻车制动用齿轮93固定于转子91B上,可与转子 91B —起旋转,通过未图示的卡止装置进行卡脱,由此,机械地锁止及解除 转子91B的旋转。接着,对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制动时,基于驾驶员的制动器操作等,从车载控制器(未图示)向电 动机单元9'供给控制电流,由此使电动机91的转子91B即输出轴22以所 希望的转矩仅旋转规定的角度。当通过输出轴22的旋转偏心轴47旋转时, 外齿齿轮50通过偏心部48的偏心S走转而进^f于^^转。由此,啮合于外齿齿轮 50的外齿50A、 50B的第一齿圈51和第二齿圈53以M^定的减速比差动旋转。而且,通过第一、第二齿圈51、 53的旋转,具有啮合于这些外齿50A、 50B的外齿55A、 56A的复位轴55、 56抵抗复位弹簧59、 60的弹力而旋转。而且,具有啮合于安装在复位轴55、 56上的正齿轮57、 58的外齿74、 75的 滚J朱滑道机构41、 42的旋转盘66、 67旋转。通过旋转盘66、 67的旋转,滚珠70、 71在滚珠槽内滚动,直动盘68、 69前进,经由块磨损追随^L构45、 46^f吏活塞13、 14前进。通过活塞13、 14 的前进, 一制动块4向圆盘转子2按压,钳主体8通过其反力沿滑动销6移 动,另一制动块5通过爪部16向圓盘转子2按压。这样,向圆盘转子2按压 制动块4、 5,由此,产生制动力。在制动解除时,通过使电动机单元9'的输出轴22 (转子91B)逆转, 从而使活塞13、 14后退,使制动块4、 5从圓盘转子2离开。此时,由于利 用复位机构43、 44的复位弹簧59、 60,使滚珠滑道机构41、 42的旋转盘66、 67返回到初期位置,因此,能够修正差动减速机构10A的第一齿圈51和第 二齿圈53的差动旋转而引起的旋转盘66、 67的位置偏差。接着,对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块磨损追 随才几构45、 46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此只对一个的块磨损追随才几构45进行说 明。在制动块4、 5没有磨损的情况下,滚珠滑道机构41的旋转盘66在缺口 89和限制机构78的杆88的游隙的范围内旋转。此时,由于旋转盘66的旋转 不传递给调节螺母76,所以不进行块磨损追随机构41 (应该是45)的磨损补 偿。即使制动块4、 5磨损,旋转盘66超过与限制机构78的杆88的游隙的 范围进行旋转,活塞13不按压制动块4的情况,首先,旋转盘66的旋转经 由杆88传递给限制机构78。该限制机构78的旋转经由单向超越离合器弹簧 79传递给调节螺母76,抵抗保持机构80的阻力,使调节螺母76旋转。通过 该调节螺母76的旋转,调节螺栓77前进,减小块间隙。而且,当制动块4、 5开始按压圆盘转子2时,通过其反力,增大调节螺母76和调节螺栓77的螺 旋部的摩擦力,锁止调节螺母76的旋转,块间隙的调节结束。其后,限制机 构78的扭簧87挠曲,允许旋转盘66的旋转。在制动解除时,因单向超越离 合器弹簧79的空转,调节螺母76不旋转,活塞13只后退滚珠滑道机构41 的直动盘68的后退量。这样,旋转调节螺母76,能够使活塞13前进制动块 4、 5磨损的量。因此,能够将块间隙持续维持为一定,从而能够补偿制动块 4、 5的磨损。通过设置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由于滚珠滑道机构41、 42的行程减小, 所以能够减小滚珠槽的倾斜(导程)而使推力增大。另外,由于复位机构43、 44的复位量也减小,所以能够使复位弹簧59、 60小型化。差动减速机构IOA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使行星齿轮机构的三 个基本轴的一轴为输入轴(偏心轴47 ),使差动旋转的两个轴为输出轴(第一 、 第二齿圈51、 53),因此,得到大的减速比,且与将输出轴的一个固定的情况 相比,在使电动机高速旋转时能够得到约两倍的输出。由此,减轻电动机91 的负担,能够有助于省电化及小型化。另外,由于两个输出轴差动旋转,因此,万一滚珠滑道机构41、 42的一 个发生故障而卡死时,也能够驱动其另一个,能够产生制动力。因此,能够 提供以下的电动盘制动器,即、即使一个的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发生故障而卡 死,也能够维持另一个的动作,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复位机构43、 44的复位弹簧59、 60的弹力设定差 值,可以设定成活塞13、 14中起作用的弹力小的一个总是最先按压制动块4。 在该情况下,基于其活塞的位置,能够容易地检测为控制方面基准的块接触 位置。接着,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说明。另外,与上述第l、第 2实施方式相比,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盘式制动器94中,钳主体8以跨过圆盘 转子2的方式形成,在其一侧与制动块4相对地配置有一个的活塞13,在另 一侧与制动块5相对地配置有另一个的活塞14。而且, 一个的活塞13经由块 磨损追随机构45与滚珠滑道机构41连结。另一个的活塞14直接与滚珠滑道 机构42连结。另外,在一个的活塞13的侧部配置有电动机单元9'及减速机 构10。减速机构IO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具有太阳轮18、行星小齿轮19、 行星齿轮架20及齿圈21。另外,与行星齿轮架20连结的圆筒状的第一输出 齿轮95从减速机构IO的一端侧延伸出,与齿圏21连结的圆筒状的第二输出 部件96从减速机构IO的另一端侧延伸出。齿圈21通过轴承97可旋转地支 承于钳主体8上。第一输出齿轮95和齿圈21通过轴承98彼此可旋转地被支 承。另外,行星齿轮架20和第二输出部件96通过轴承99彼此可旋转地被支 承。而且,电动机单元9'的输出22的前端部的太阳轮18与行星小齿轮19啮合。第一输出齿轮95和安装于滚珠滑道机构41的旋转盘66的外周部的大径 的正齿轮100啮合。在正齿轮100与钳主体8之间,连结有螺旋状的复位弹 簧59。通过该复位弹簧59的弹力,旋转盘66以规定的设定转矩持续向其初 期位置施力。中间轴101的一端部花键结合在减速机构10的第二输出部件96上。中 间轴101的另一端侧跨过圆盘转子2延伸到相反侧的机构42的旋转盘67的 侧部。在中间轴101的另一端侧的前端部设有第二输出齿轮102 (正齿轮)。 中间轴101通过轴承103可旋转地支承于钳主体8上。第二输出齿轮102啮 合于一体形成在旋转盘67的外周部的大径的正齿轮104。在第二输出部件96 和钳主体8之间,连结有螺旋状的复位弹簧60。通过使该复位弹簧60的弹力 作用于第二输出部件96,由此,旋转盘以规定的设定转矩持续向其初期位置 施力。接着,对如上所示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制动时,基于驾驶员的制动器操作等,从车载控制器(未图示)向电 动机单元9'供给控制电流,由此,使电动机91的输出轴22根据制动器操作 以所希望的转矩只旋转规定的角度。由此,太阳轮18旋转,行星小齿轮19 进行自转及公转,齿圈21和行星齿轮架20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并进行差动 旋转。而且,连结于行星齿轮架20的第一输出齿轮95使与之啮合的正齿轮 100旋转,滚珠滑道机构41的旋转盘66旋转。由此,直动盘68在轴方向移 动,并经由块磨损追随机构45使活塞13前进,将一制动块4向圓盘转子2 按压。另外,经由第二输出部件96及中间轴101连结于齿圈21的第二输出 齿轮102使与之啮合的正齿轮104旋转,机构42的旋转盘67旋转。由此, 直动盘69在轴方向上移动,使活塞14前进,直接将另一制动块5向圆盘转 子2按压。这样,通过从圓盘转子2的两侧4要压制动块4、 5产生制动力。由此,由 于机构滚珠滑道41、 42的直动盘68、 69的行程减小,所以能够减小滚珠滑 道机构41、 42的导程(滚珠槽的倾斜),从而能够使推力增大。在制动解除时,使电动机单元9'的输出轴22逆转,由此,利用复位弹 簧59、 60的弹力使两个的旋盘66、 67向其初期位置侧返回。因此,活塞13、 14后退,使制动块4、 5从圆盘转子2离开。此时,圆盘转子2两侧的制动块4、 5后退,因此能够防止打滑的发生。另外,对于制动块4、 5的磨损,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块磨损 追随机构45使活塞13相对于直动盘68前进,由此,将块间隙调节为一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在一个活塞13侧设置块磨损追随机构45,作为钳 浮动型,相对于制动块4、 5的磨损,使钳主体8移动,但将块磨损追随机构 设置于活塞13、 14两个上,或代替滚珠滑道机构,而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 示,使用行程充分增大、且可追随制动块4、 5的磨损的旋转/直动变换机构, 也可以为钳固定型的结构。接着,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上述第2 实施方式相比,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制动器105为所谓的安妮特型(7氺:y卜型)盘制动 器,在钳主体8上在圆盘转子2的轴方向可移动地设有跨过其主体部分15及 圆盘转子2与爪部16—体化的大致C字状的轭块(3 —夕)106。在钳主体8的主体部分15,在中央部配置有电动机单元9'及波动减速 机构10B(减速机构)。在电动机单元9'及波动减速机构10B这些的两侧部 配置有一对凸轮从动片几构107、 108。而且,在波动减速才几构10B的背部配置 有滚J朱滑道4几构109。另外,在一对凸轮从动才几构107、 108和活塞13、 14 之间介装有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在滚珠滑道机构109和轭块106之间介 装有活塞IIO。制动块4、 5在圆盘转子2的周方向上被分成两部分。因此, 活塞13、 14分别与圓盘转子2—侧的制动块4A、 4B相对地配置,另一侧的 制动块5A、 5B通过销111安装于叉形的爪部16上。波动减速机构10B具备电波发生器112、弹性齿轮114 (外齿齿轮)和齿 圈H6(内齿齿圈)。电波发生器112形成为椭圓形,连结于电动机单元9' 的输出轴22的弹性齿轮14由具有可挠性的薄壁的金属形成,并经由轴承113 可旋转地嵌合在电波发生器112的外周部。齿圈116通过安装在电动机单元9' 的壳体90上的轴承115,可旋转地支承于主体部分15。弹性齿轮114在电波 发生器112的长轴部分的两个部位与齿圈116啮合,在短的部分成为从齿圈 116离开的状态。弹性齿轮114的齿数比齿圈116的少,当使电波发生器112 旋转时, 一边发生弹性变形, 一边使与齿圈116啮合的位置依次向电波发生 器112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由此,相对于电波发生器112的旋转, 弹性齿轮114和齿圈116逆向以规定的减速比差动旋转。108具备凸轮盘117、 一对滚子从动件118、 119。凸 轮盘117形成为圆板状,安装在波动减速机构10B的齿圈116的外周部。一 对滚子从动件U8、 119与一对活塞13、 14相对,被主体部15引导可沿活塞 13、 14的轴方向移动。凸轮盘117与一对滚子从动件118、 119相对,沿周方 向形成有凸轮面120、 121 (倾斜面)。在滚子从动件118、 119的一端部通过 销124、 125可旋转地轴支承沿凸轮面120、 121滚动的滚子122、 123,另一 端部与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抵接。由此,当凸轮盘117旋转时,滚子122、 123在凸轮面120、 121上滚动,滚子从动件118、 119前进,经由块磨损追随 4几构45、 46按压活塞13、 14。另夕卜,在凸轮盘117上设有以规定的游隙插入块磨损追随才几构45、 46的 杆88、 88A的卡合部126、 127。由此,在凸轮盘117超过一定范围旋转时, 其旋转经由杆88、 88A传递给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的限制才几构。滚珠滑道机构109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一样,具备旋转盘128、直动盘 129、装入它们的滚珠槽间的滚王朱130。在旋转盘128及凸轮盘117之间,介 装有推力轴承131。直动盘129通过弹簧132持续向旋转盘128侧施力。旋转 盘128以一体旋转方式连结于波动减速机构10B的弹性齿轮114。而且,当 旋转盘128旋转时,滚i朱130在倾斜的滚珠槽间滚动,由此,直动盘129根 据旋转角度在轴方向移动,并经由活塞110按压轭块。接着,对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制动时,基于驾驶 员的制动器梯:作等,从车载控制器(未图示)向电动机/控制单元9供给控制 电流,使电动机91的输出轴22以所希望的转矩只旋转规定的角度。于是, 在波动减速机构10B中,通过电波发生器112的旋转,弹性齿轮114 一边发 生弹性变形, 一边使与齿圈116的啮合位置移动,弹性齿轮114和齿圈116 逆向差动^走專争。由此,凸轮盘128与齿圈116—起旋转,凸轮从动件118、 119移动,经 由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使活塞13、 14前进。由此,活塞13、 14将一侧的 制动块4A、 4B向圓盘转子2按压。另外,滚珠滑道机构109的旋转盘128 与弹性齿轮114 一起旋转,直动盘129在轴方向移动,^吏活塞110前进。由 此,活塞110经由轭块106将另一侧的制动块5A、 5B向圆盘转子2按压。 这样,从圆盘转子2的两側按压制动块4A、 4B及5A、 5B,由此产生制动力。此时,利用凸轮从动机构107、 108及滚珠滑道机构109,从圆盘转子215的两侧按压制动块4A、 4B及5A、 5B。因此,由于凸4仑/人动才几构107、 108 及滚珠滑道机构109的行程减少,所以能够减小它们的滚珠槽及凸轮面的倾 斜,能够使推力增大。另外,由于通过一个推力轴承131支承凸轮从动机构 107、 108及滚珠滑道机构109的推力的反力,所以能够提高支承刚性且能够 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在制动解除时,^使电动^l单元9'的输出轴22逆转,由此,^使活塞13、 14后退,使制动块4A、 4B及5A、 5B从圓盘转子2离开。此时,由于圆盘 转子2两侧的制动块4A、 4B及5A、 5B后退,所以能够防止打滑的发生。另外,相对制动块4A、 4B及5A、 5B的磨损,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 同,利用块磨损追随机构45、 46使活塞13、 14相对于凸轮从动件118、 119 前进,由此,能够将块间隙调节为一定。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中,省略一个的旋转/直动变换;K构,而将减速 机构的一个的输出部固定在钳主体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变更成只通过一个 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就产生制动力的结构,因此,通用性高。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单一的电动机、传递该电动机的旋转的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通过各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将制动块向圆盘转子按压的按压部件、介于所述电动机与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之间安装的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将增加了所述电动机的输入的旋转输出传递到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中的一个,将该旋转输出的反力传递到另一个。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 将输入所述电动机的旋转的输入部、和向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中的一 个传递旋转输出的第 一输出部、和向另 一个传递所述旋转输出的反力的第二 输出部配置在同心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 机构具有输入所述电动机的旋转的输入部、向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中 的一个传递旋转输出的第 一输出部、向另 一个传递所述旋转输出的反力的第 二输出部,所述第 一输出部和所迷第二输出部在相反方向旋转。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 具有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而偏心旋转的偏心轴、可旋转地支承于该偏心 轴上的外齿齿轮、与该外齿齿轮啮合且彼此差动旋转的第 一 内齿齿轮及第二 内齿齿轮,该第一及第二内齿齿轮将各自的旋转传递到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 换机构。
5、 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减速机构传递到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的转矩不同。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旋转输出和所述旋转输出的反力的绝对值之差与所述电动机的输入相等。
7、 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设有输出 调节装置,该输出调节装置使从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传递到所述按压 部件的力相等。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调节 装置设置在所述减速机构与所述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之间。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调节装置设于所述旋转/直动变换机构上。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旋转/直动变换机构在所述圆盘转子的圆周方向并列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盘式制动器,其为小型且能够得到大的制动块按压力,且能够稳定地进行动作。其通过电动机/控制单元(9)的输出轴(22)驱动减速机构(10)(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18),通过行星齿轮架(20)的旋转经由第一输出齿轮(23)驱动滚珠丝杠机构(11),通过齿圈(21)的旋转经由第二输出齿轮(24)驱动滚珠丝杠机构(12),通过活塞(13、14)将制动块(4、5)向圆盘转子按压而产生制动力。通过使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齿轮架(20)及齿圈(21)的双方都为输出,与固定一个、另一个为输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约两倍的输出,另外,利用这些差动旋转,即使因故障而使驱动滚珠丝杠机构(11、12)的一个卡死,也能够产生制动力。
文档编号F16D65/18GK101592199SQ20091014174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30日
发明者坂下贵康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